劉杰 殷皓洲 徐光偉



【摘要】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關鍵部門, 其履職效能廣受關注。新修訂的《公司法》實現了審計委員會的職能入法, 彌補了審計委員會履職依據在頂層制度方面的缺失, 為審計委員會研究賦予了新的研究背景。本文以企業審計委員會相關研究文獻為分析對象, 通過構建審計委員會特征與治理功能的二維框架來整合已有研究, 結果發現: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檢驗審計委員會個人與群體特征能否實現預期治理功能, 對預期外治理功能的探索不足; 關系網絡與兼任、 獨立董事視角與透明度研究等新興研究視角普遍落腳于信息披露, 落腳于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的研究不足。此外, 本文還圍繞審計委員會成員面臨的關系約束與履職困境、 多個會計專家的聘用動機與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的咨詢職能進行研究展望。
【關鍵詞】審計委員會;新《公司法》;公司治理;獨立董事
【中圖分類號】 F239.4;F271?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4)09-0076-7
一、 引言
2023年12月29日, 黨的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修訂后的新《公司法》, 該法定于2024年7月實行。這是自1993年首部法案頒布并執行以來的第六次修訂, 同時也是最大規模的修訂。新《公司法》的一個重要制度變化是審計委員會的職能入法, 全文共計13次提及“審計委員會”。例如, 第六十九條和第一百二十一條分別授予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審計委員會履行監事會職權的選擇權。總體上, 新《公司法》擴大了審計委員會在公司治理中的監管權力, 為審計委員會履職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制度背景與議題。基于此, 回顧我國企業審計委員會研究、 形成框架體系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展望具有突出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審計委員會被認為是企業提供高質量財務報告的最后一道防線, 承擔著強化公司內部審計(包括內部控制)的審查與評價、 與外部審計師溝通并提高獨立性的重要職能。自2002年審計委員會制度在我國正式執行以來, 審計委員會研究及其相關的文獻回顧工作一直是公司治理與會計研究交叉領域的重點①。本文是對以往審計委員會研究述評的拓展, 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 部分述評使用CiteSpace等技術工具對研究熱點進行統計, 圍繞其參與公司治理的影響因素或經濟后果構建了一定的知識框架, 但對審計委員會本身的研究視角總結不足, 而本文基于審計委員會特征與治理功能的二維框架, 以CSSCI來源期刊的文獻較為系統地整合了中國制度背景下的審計委員會研究; 第二, 既有關于審計委員會的綜述研究較少著墨于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本文在回顧現有文獻之余, 對未來審計委員會及其相關的獨立董事研究的話題提供了一些見解; 第三, 以新《公司法》的頒布為契機, 對國內關于審計委員會的文獻的專門回顧與展望更具有制度針對性, 有助于中國特色公司治理、 會計與審計體系的構建。
二、 制度背景
1. 審計委員會履職的法律依據。我國法律法規體系根據頒布單位的層級可分為法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 部門規章等類別, 表1列示了不同效力位階下關于公司制企業中審計委員會強制規定的主要法律法規及其中相對獨特的規定。
在新《公司法》中, 允許職工董事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 意圖弱化來自企業高層管理者的權力干預與侵蝕, 其中關于審計委員會履職最大的修訂在于允許其行使監事與監事會職權。在地方性法規中, 尤其是省級層面的內部審計條例, 會將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考慮寫入文件。由中國證監會等出臺的部門規章中, 一般將審計委員會設定為企業的必設機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強調了審計委員會的召集人必須為會計專業人士,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號——規范運作(2023年12月修訂)》則明確了審計委員會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負責機構。
從表1可知, 不同位階的法律法規均為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提供了依據, 而最近修訂的新《公司法》則補齊了全位階的“最后一塊拼圖”。
2. 審計委員會的治理功能。審計委員會的概念源自紐約證券交易所對1938年McKesson & Robbins財務造假事件的案件報告。該報告提出: 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 由外部董事組成的董事會特別委員會來選擇審計師似乎是可取的。一開始, 審計委員會的治理功能是確保審計師的獨立性, 參與并監督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過程。在《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簡稱《SOX法案》)中, 審計委員會被期望能夠通過監督保證財務報告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并負責對審計師的監督和溝通。同時, 2002年我國首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 其主體部分仍存在于2018年的最新版本。表2列示了最新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與《證券公司治理準則》中關于審計委員會治理功能的規定, 兩者有所區別。在上市公司中, 審計委員會治理功能的關鍵詞為內外部審計、 信息披露與內部控制, 兼顧了企業內外部的審查與溝通。而在證券公司中, 審計委員會的治理功能主要偏向于外部, 包括判斷報送的財務報告信息質量、 負責選擇并監督外部審計工作以及內外部審計之間的溝通。
三、 審計委員會研究的文獻綜述
前期關于國內公司審計委員會的文獻回顧截至2011年(諶嘉席和王立彥,2012;涂建明和李曉玉,2013), 本文以2012 ~ 2023年為文獻檢索時間段, 以篇名“審計委員會”為主要檢索關鍵詞③, 檢索平臺為中國知網, 并以CSSCI來源期刊為檢索條件④。通過人工篩選去除如法學領域關于審計委員會的規范研究, 得到以企業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共計54篇; 再去除兩篇綜述研究與一篇案例研究, 進入回顧部分的文獻為51篇。其中, 有部分貢獻于審計委員會相關法規的完善但已然喪失了時效性的話題, 如審計委員會的設立。這些研究表明, 設立審計委員會降低了未來股價崩盤風險(羅進輝等,2016), 有助于遏制企業避稅(王雄,2018), 為當時引導上市公司自愿設立審計委員會提供了現實參考。一些研究從公司治理結構視角研究審計委員會, 如向銳(2012)從終極所有權結構與性質視角考察了何種企業會自愿設立審計委員會的話題; 陳漢文和王韋程(2014)研究發現, 董事長決定了內部控制質量, 審計委員會無助于內部控制的優化。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規定的審計委員會治理功能為理論研究提供了統一分析框架。審計委員會的相關研究主要回答的問題是: 審計委員會各類特征如何影響具體的治理功能?治理功能可以大致分為財務信息與披露質量、 內部控制質量、 外部審計工作與審計質量以及其他。本節先將相關文獻按審計委員會特征分類, 再在每個特征分類中按照治理功能分類, 基于二維分類框架總結相關文獻。
1. 個人特征研究。審核公司財務信息及其披露是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與審計委員會召集人背景特征經濟后果相關的文獻也較多地關注不同背景特征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謝德仁和湯曉燕(2012)較早地關注到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的地理特征, 發現本地召集人有利于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提高公司盈余質量。基于此, 向銳和楊雅婷(2016)進一步考慮了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的教育水平、 薪酬水平, 研究三種特征分別對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 發現高學歷和本地化特征顯著抑制了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 而高薪酬抑制了應計盈余管理, 對真實盈余管理影響不顯著。余玉苗等(2019)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綜合指標發現, 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綜合能力越強, 企業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提供的盈余信息質量越高。尹美群等(2021)關注了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的聲譽和本地化特征, 將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作為審計委員會治理效率的代理變量, 取得了與前述研究一致的實證結果。
2018年更新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強制要求審計委員會召集人需為會計相關專業人士, 這為研究審計委員會召集人財務專長提供了一個外生事件。張鵬(2023)基于雙重差分法的研究發現, 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的財務背景提高了財務報告質量, 體現為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更高的披露效率。在現實中, 上市公司對獨立董事結構安排的基礎是“會計+法律+行業”的三人組, 在獨立董事占多數的審計委員會中, 通常就是由會計專業人士來擔任召集人。新版準則進行了強制規定, 但可能在實務中不那么“外生”。
監督及評價公司內部控制也是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之一。基于謝德仁和湯曉燕(2012)、 向銳和楊雅婷(2016)關注的三個背景特征, 向銳等(2017)進一步考慮了聲譽, 分別檢驗四個背景特征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 研究發現, 高學歷、 高薪酬、 良好聲譽和本地召集人能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產生積極影響。
2. 群體特征研究: 履職能力。
(1) 專業性。一是財務專長。審計委員會的構建要求之一是專業性, 具體體現為是否聘任具有財務專長的專家以及聘用的數量。因此, 在現有研究中, 對財務專長的研究近乎等同于對專業性的研究。由于“獨立董事占多數”的規定一開始就存在, 且我國上市公司基本不存在“非獨立董事的外部董事”, 單獨研究“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基本等同于獨立董事研究, 僅有的一篇文獻將在后文獨立董事部分列報。
提供高質量信息、 緩解企業內外部信息不對稱是審計工作的基本職能, 圍繞審計委員會履職能力的研究主要關注何種因素會如何影響信息披露質量。早期的研究主要研究會計信息質量。吳國萍等(2012)從獨立性、 專業性、 勤勉度、 規模和成立時間五個方面檢驗了審計委員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利用違規處罰作為代理變量, 發現除去成立時間的四個特征, 其他特征均與會計信息質量正相關。劉彬(2014)從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 專業性、 職責與權利保障三個方面度量審計委員會特征, 研究發現, 需要控制投資者法律保護與審計委員會特征的交乘項, 獨立、 專業、 職責與權利保障更高的審計委員會才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正相關。該結果表明, 審計委員會特征對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作用部分取決于投資者法律保護是否完善。潘珺和余玉苗(2017)基于應計盈余質量的證據顯示, 獨立性和專業性越高的審計委員會所在公司越能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報告。
近年的研究一方面使用其他證據補充審計委員會提高信息質量的結論, 另一方面也考慮信息供需雙方的行為。王守海等(2019)基于財務重述的證據發現, 審計委員會中財務專家越多, 公司財務重述概率越低, 但會受到強權高管的干預。從信息需求(使用者)角度來看, 王守海等(2021)進一步發現, 有更多財務專家的審計委員會提供的高質量信息能降低分析師盈余預測偏差。從信息供給者角度來看, 張志紅等(2022)直接關注了審計委員會財務專長對管理層策略性披露的治理作用, 以語調和可讀性操縱作為披露行為的代理變量, 發現當審計委員會中具有更多財務專長的獨立董事時,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語調和可讀性的操縱更低, 體現了對企業信息披露行為的治理作用。
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履歷是財務專長的研究視角之一。楚有為(2018)研究發現, 當審計委員會中具有會計師事務所工作背景的委員時, 管理層利用研發支出資本化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從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低, 從側面給出了具有財務專長的審計委員會能提供高質量盈余信息的證據。
在內部控制方面, 董卉娜和朱志雄(2012)發現, 審計委員會設立時間越長、 規模越大、 獨立性越強, 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劉焱和姚海鑫(2014)對召集人個體特征和群體特征的專業性能否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進行了研究。后續研究進一步補充了獨立性與勤勉度, 力圖全面刻畫審計委員會履職的群體特征, 如左銳等(2016)研究了這三個特性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 發現審計委員會越獨立、 專業、 勤勉的企業, 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低。
基于上述專業審計委員會帶來更高質量信息和內部控制的結論, 李云等(2017)著眼于審計委員會對外部審計費用的影響, 他們認為, 由于專業的審計委員會能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和會計信息質量, 審計師的審計工作投入和審計風險更低, 進而要求更低的審計費用, 實證結果支持了這一判斷。
此外, 也有研究關注到審計委員會對外部審計的影響。左晶晶等(2013)從存在性、 獨立性和勤勉程度考察審計委員會參與治理對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的影響, 研究發現, 審計委員會的設立、 獨立和勤勉能降低非標意見的概率, 獨立、 勤勉的審計委員會能減少對企業的不利審計意見。該結果表明, 審計委員會參與治理從供給側制約了企業的審計意見購買行為。
二是非財務專長。隨著經濟體系的變化、 企業業務的復雜化, 審計處于變革中, 職能范圍正在逐步擴大, 對審計委員會的“專長”要求不再局限于財務方面。在數字經濟發展下的社會審計中, 審計取證模式、 整體流程、 技術方法、 作業模式、 規范體系和人才需求等方面都面臨重大變革(劉杰等,2019)。相應地, 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對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期望也在發生變化。數字技術在使用者與未使用者之間構筑了一道“數字鴻溝”, 加大了信息不對稱, 數字化手段對企業的賦能強化了企業對技術手段的咨詢需求和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監督需求。因此, 審計委員會需要配置一定的具有技術專長的委員。
在信息披露質量方面, 除了會計師事務所背景, 楚有為(2018)同時檢驗了技術背景對研發過程中盈余操縱的影響, 研究發現, 審計委員會技術背景顯著抑制了削減研發支出的真實盈余管理。該結果表明, 在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的過程中, 不同背景會對不同的盈余管理模式產生影響。
在內部控制方面, 周冬華等(2022)研究發現, 具有IT專長審計委員會的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更高, 且更顯著地存在于企業信息系統水平與IT方面權威性和依賴性較強的情境下。
(2) 其他能力。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 拓展出了IT專長這一細分視角。然而, 專業性以外的履職能力研究視角較為有限, 僅有兩篇文獻。
一是曾雪云等(2016)研究了可信度和活躍度。該文基于2009 ~ 2011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數據發現, 從可信度和活躍度兩個方面看, 審計委員會履職質量較低, 而可信又活躍的審計委員會所在公司的業績波動程度較低, 低可信度情境下的活躍是“表象勤勉”, 會伴隨更大的業績波動。值得注意的是, 該文仍沒有完全跳出“勤勉度”的觀察視角, 而是在勤勉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到了“可信度”。根據審計委員會履職披露, 以會議事項、 決議事項、 溝通過程和審計評價四個要件為判斷標準, 通過清晰度和透明度評價可信度, 根據可信度從高到低判定為四個等級: 可信—可知—未知—缺位。從變量計算過程來看, 該文與透明度研究也相關。
二是程新生等(2015)研究了審計委員會的信息權。該文圍繞協調溝通、 監督保障和財務信息質量構建了七個二級指標, 使用因子分析法度量審計委員會信息權, 使用信息質量評級、 盈余質量和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的代理變量, 實證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信息權越大, 會計信息質量越高。
3. 其他群體特征研究。
(1) 多元背景。在群體背景方面, 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審計委員會海歸背景的經濟后果。周澤將等(2020)基于以往海歸背景(海外經歷)的相關文獻認為, 無視海歸背景對審計委員會工作有效性的影響是不完整的。他們以內部控制質量為落點研究發現, 審計委員會海歸背景顯著提升了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及時、 足額計提商譽減值是穩健會計政策的表征之一, 王浩然等(2021)發現, 當審計委員會中具有海歸背景的委員更多時, 企業計提了更多的商譽。該結果為審計委員會積極履行財務信息及其披露的審核與監督責任提供了支持性證據。總體上, 無論是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的個人背景特征, 還是審計委員會群體的背景特征, 學術研究的關注均不足。高階梯隊理論指出, 管理者背景特征與認知能力和價值觀密切相關, 這些特征會影響他們的戰略選擇, 進而影響企業行為。審計委員會成員均由董事會成員組成, 董事會是企業內部最高決策機構, 因此, 審計委員會的背景特征研究理應得到更多關注。
(2) 性別結構。性別是人口統計特征中最易得、 最有差異的變量, 一段時間內風行的女性高管研究也帶動了審計委員會中的性別研究。李桂榮和高艾(2017)使用是否有女性任職、 是否多為女性任職和召集人是否為女性三個虛擬變量度量審計委員會的女性任職, 通過其與應計盈余管理的負向關系提供了審計委員會中女性任職對盈余質量具有提高作用的證據。向銳和倪偉策(2017)認為, 女性董事的風險預知能力和謹慎性有利于審計委員會更好地履職, 實證檢驗表明, 當審計委員會中擁有更多的女性董事時, 企業會計穩健性會更高。向銳和秦夢(2016)進一步研究發現, 由于女性董事可以提供高質量財報和有效的內部控制, 從供給側降低審計師的審計風險, 發揮更好的監督作用, 從而在需求側部分替代了外部審計, 審計委員會中有女性董事的企業所支付的審計費用更低。
作為管理團隊性別研究的一部分, 人們往往更關注具有決策權力的董事會與高管的性別構成, 因為他們對企業行為的影響足夠直接且廣泛, 而審計委員會承擔的職能相對較窄, 更多的是以“局外人”身份提供咨詢和監督, 在企業中的話語權也會受到一些現實因素的限制。因此, 審計委員會的性別結構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4. 基于關系網絡的兼任研究。我國社會和經濟運行具有人格化的“關系型交易”特征(李增泉,2017)。同時, 我國社會講究人情與面子, 如果一個人脫離了人情, 就會孤立于自己所處的網絡(翟學偉,2004、2021)。基于人情與面子的關系可能與正式制度相悖而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 也可能構建出一條增強社會效率的信任機制。根據這一思路, “關系”既是影響審計委員會履職的阻礙, 也是企業與外部信息使用人的溝通渠道。總體上, 基于關系網絡的兼任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兩個角度:
(1) 外部兼任。審計委員會成員在企業外部兼任有兩層含義: 一方面是不限定在外兼任身份的廣義概念。馬建威等(2013)將連鎖董事研究應用到由董事會成員擔任委員的審計委員會中, 發現董事網絡中發揮的經濟依存和信任機制使審計師要求更少的費用。另一方面是限定了審計委員會成員在其他企業同樣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的狹義情景。在現有文獻中, 此類情景通常與同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一同考慮, 被定義為“審計委員會—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連鎖關系”。邢秋航等(2020)發現, 當某企業與其他企業存在基于審計委員會和會計師事務所的雙重連鎖關系時, 審計師進行審計調整的概率更高, 因為雙重連鎖關系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向銳和林融玉(2020、2023)發現, 當審計委員會與審計師存在連鎖關系時, 公司的盈余質量更高, 財務重述和非標意見的概率更低。這些證據表明, 雙重連鎖關系提高了審計質量, 提供了“關系”具有提高信息溝通效率的作用的證據。
(2) 內部兼任。審計委員會成員在企業內部的兼任, 主要以董事會下屬委員會中的交疊任職為具體形式。審計委員會與薪酬委員會的交疊能更好地發揮對高管薪酬的審計監督作用, 鄧曉嵐等(2014)發現兩者的交疊能讓經理人“精準狩獵”, 尋求與交疊任職的董事合謀操縱會計盈余以攫取機會主義薪酬, 但相應地, 鄧曉嵐等(2015)也發現此時國有企業CEO的運氣薪酬更低。也有文獻關注審計委員會與戰略委員會的交疊任職。如: 王文慧等(2018)關注創新后果, 發現兩者交疊會使研發投資決策更謹慎, 使專利申請決策更偏向于短期商業化項目。薛有志等(2021)關注戰略后果, 發現兩者交疊對資產剝離的影響存在階段性特征, 在剝離決策階段存在信息和資源的溢出效應, 但在評價剝離效果時, 交疊任職是股東加強控制的一種低成本策略和隱形渠道, 便于股東進行“隧道挖掘”。此外, 還有文獻研究高管與審計委員會的交疊任職。如: 張川和黃夏燕(2018)將總經理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情況識別為權力侵蝕, 研究發現當審計委員會權力被侵蝕時, 公司盈余質量顯著降低。王兵等(2023)關注其他高管在審計委員會中任職即高管與審計委員會的兼任的財務后果, 他們發現CFO在審計委員會中的任職降低了審計委員會的監督有效性, 引發了更多的財務重述行為。呂夢等(2021)則關注審計委員會與審計總監的任期交疊, 發現審計委員會與審計總監的長期合作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盈余信息。
5. 獨立董事研究。最初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就要求獨立董事在審計委員會中占多數。在理論研究中, 審計委員會的相關議題與獨立董事是相互交織的。如王守海和李云(2012)關于審計委員會獨立性的研究, 實質上就是探討獨立董事通過審計委員會這一平臺履行著怎樣的監督職能。在2018年以前, 并未規定審計委員會召集人應當為會計專業人士, 這期間的研究將“會計獨董”作為一種背景特征。張世鵬等(2013)發現, 更多的會計獨董不一定有助于審計委員會的勤勉履職。
審計委員會為考察獨立董事的履職提供了一個限定視角。在關系研究方面, 朱朝暉和李敏鑫(2020)、 李敏鑫和朱朝暉(2022)關注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與CEO的社會關系, 研究發現, 當雙方存在社會關系時, 財務信息質量和審計質量顯著降低。這與前述審計委員會與企業外部人構建社會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效應截然不同。張川等(2022)基于獨立董事網絡位置研究發現, 審計委員會中的獨立董事越處于網絡中心, 財務報告質量越高。
其他的研究從獨立董事的不同特征展開。趙放等(2017)關注了審計委員會中會計獨董的區位特征, 發現本地會計獨董降低了未來的股價崩盤風險。羅棪心等(2020)關注了一個獨特場景——“退而不休”, 他們發現, 退休的獨立董事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履職, 并帶來更高的盈余質量。
6. 透明度研究。在很長一段時期, 審計委員會面臨著信任危機, 原因在于其履職狀況不透明, 企業外部人無法獲取審計委員會是否積極履職以及如何履職的信息。2013年,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運作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進一步披露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情況以及履職過程中發現的重大問題。這為評價審計委員會透明度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準自然實驗情景, 用于評估對審計委員會披露監管的政策效應。
陳漢文等(2020)發現, 審計委員會透明度的提高會帶來更高的履職有效性, 這體現為對企業高管在職消費的抑制。此后, 陳漢文等(2022)利用來自會計信息質量的證據進一步鞏固了審計委員會透明度的積極履職效應。軒文爽(2022)的研究表明, 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披露向外部信息使用人傳遞了信息可信的承諾, 有助于供應鏈上關系契約的穩定, 從而促進了供應鏈的集中。甄玉晗等(2023)同樣利用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披露審計委員會履職信息的外生沖擊, 但將其作為“董事會監督”的代理變量, 原因在于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獨立董事占多數, 獨立董事制度是審計委員會承擔董事會監督職能的主要載體。他們研究發現, 董事會監督與債務融資成本負相關, 但這一關系同樣能被“透明的治理信息披露獲得外部利益相關者信任”所解釋。
7. 文獻述評。從審計委員會研究視角(起點)與治理功能(落點)兩個方面對前述文獻綜合整理的結果如表3所示。
結合前述文獻回顧與表3的總結可知:
第一, 審計委員會特征, 包括召集人個人特征和群體特征, 這是早期審計委員會研究的重點領域, 且幾乎從財務信息與披露、 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等各個方面給出了治理證據。然而, 囿于數據可得性, 這些早期研究關注的特征并不深入, 主要圍繞人口統計特征展開。因此, 未來研究不宜再從審計委員會特征考察其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治理效果, 而是要拓展“預期外”的后果, 如王浩然等(2021)所研究的海外成員與商譽減值。
第二, 審計委員會履職法定要求——如召集人的會計專長、 履職信息披露——為董事會財務專長與獨立董事及其履職場景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當前, 這些新的研究視角似乎陷入了兩個極端: 一方面是經典的信息披露質量, 另一方面是非預期的治理效果, 而對于預期效果中的內外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注不足。因此, 未來研究仍可探索新視角下審計委員會的審計監督作用。
四、 未來展望
1. 關系約束與履職困境。履職效果取決于履職環境。我國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一些不良因素, 未能給審計委員會履職創造良好的環境, 從而威脅到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效果。其一, 中國社會是一個講人情與面子的“情理”社會, 人情、 面子與關系構成了由文化約束的社會機制(翟學偉,2004)。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 人與人的交往會受到“關系”的制約。例如, 審計委員會發現了內部控制存在某些缺陷, 但由于涉及多部門的協調與利益沖突, 最終未能優化。從結果來看, 可以說審計委員會沒有履行職責, 但事實并非如此。如何破解關系約束從而為審計委員會履職提供環境保障, 可能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其二, 這樣的社會環境部分地源自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 如儒家文化中的集體主義、 等級觀念和對“尊卑有序”的強調(杜興強,2022)。已有研究發現, 企業中論資排輩的文化傳統會抑制獨立董事的進諫行為, 且增加了管理者決策失誤的可能, 導致公司信息披露質量下降, 進而引發更大的股價崩盤風險(杜興強等,2017;杜興強等,2022)。
2. 多個會計專家的聘用動機。在財務專長的一類文獻中, 通常將“多個會計獨董”作為審計委員會或獨立董事擁有更強專業性的代理變量。然而, 近年較為知名的財務造假案例“康美案”可能揭示了多個會計獨董聘用結構的另一面。根據康美藥業2017年年度報告⑤, 當時在任的三位獨立董事分別為會計學教授、 法學副教授與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若從“專業性”角度看, 這種包含學術與實務界的會計專業獨立董事聘用結構顯然具有較高的財務專業性, 但康美藥業卻成為了中國資本市場造假與集體訴訟的第一案。理想的制度設計與不盡如人意的實施現實之間的沖突值得深思: 企業聘用多個會計獨董是否是利用積極信號掩蓋造假動機(虛擬增信工具)?多個會計獨董是否可能提供了不恰當的咨詢服務,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企業的財務造假行為?“學術+實務”的會計類獨立董事組合是起到了有效的監督作用, 還是向企業提供了“有效”的咨詢方案?
3. 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的咨詢職能。《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將獨立董事的職責界定為“在董事會中發揮參與決策、 監督制衡、 專業咨詢作用”, 即“參與決策+監督+咨詢”。這造成了獨立董事角色定位的悖論, 因為在同一時空, 針對同一事項, 這三種角色無法集于一人之身(郭富青,2022)。因此, 在獨立董事履職方面——尤其是會計專業獨董——仍存在一個重要但尚不明晰的規范性問題: 是否應當期望他們發揮多重作用?
審計委員會的制度設計對此有一些回應: 相較于獨立董事廣泛的職責界定,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對審計委員會的職責界定集中于“監督”角色。這意味著在獨立董事同時作為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情況下, 履職效果應當偏監督作用。由此產生的問題在于: 總經理擔任成員會弱化審計委員會的監督效力, 造成權力侵蝕, 是否存在其他影響審計委員會監督作用的權力侵蝕形式?
此外, 需要明確的問題是: 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的獨立董事是否應當提供咨詢服務, 實際上又提供了怎樣的咨詢?一方面, 監督與咨詢的利益取向是相悖的: 在監督情境下, 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存在利益沖突; 而在咨詢情境下, 咨詢方與被咨詢方的利益通常是一致的。承擔咨詢與參與決策的職責使獨立董事與企業的利益綁定, 這會威脅到其監督效能的發揮。另一方面, 審計委員會召集人是會計獨董, 自身掌握了較多的會計相關知識, 也在會計理論與學術界擁有一定的人脈, 企業向其咨詢的事項是耐人尋味的——既可能是遵從法規的會計處理, 也可能是尋求法規漏洞等非道德行為。這需要充分、 適當的經驗證據。
實務中未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的獨董通常是行業技術專家、 創新創業與戰略專家、 法學與金融學專家等⑥。顯然, 企業聘用此類獨董的動機就是獲取咨詢價值并輔助決策, 而是否成功輔助決策是一個實證性命題。對這類專家展開研究, 預期將會補充審計委員會非財務專長領域的文獻。進一步而言, 是否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有著一定的身份邊界, 亦可說是“專人專職”——企業會考慮到對監督與咨詢的需求選聘獨立董事, 并決定其是否加入審計委員會。“未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可能為獨立董事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注 釋 】
① 關于審計委員會的其他相關文獻回顧與展望工作可見吳清華等(2006)、諶嘉席和王立彥(2012)、涂建明和李曉玉(2013)、劉李福和鄧菊香(2016)、徐海峰等(2022)的研究。
② 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https://flk.npc.gov.cn)查詢發現提及“審計委員會”的地方性法規為安徽與黑龍江兩省的內部審計條例。事實上,其他省份也有類似規定,但并非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并發布。例如:江蘇省是由省政府發布《江蘇省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其中提及“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審計委員會或審計工作領導小組”;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浙江省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沒有提及審計委員會;貴州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意見》由中共貴州省委審計委員會印發,未提及企業審計委員會設置。
③ 不以主題檢索的原因在于:2018年中央審計委員會成立,此后涌現出諸多政治學或國家審計方向的研究,以主題檢索增加了文獻選擇難度。
④ 未直接使用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系統檢索的原因在于,該系統存在更新滯后和遺漏的現象。
⑤ 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stockCode=600518&announcementId=1204793690&orgId=gssh0600518&announcementTime=2018-04-26。
⑥ 例如洋河股份(002304)、山西汾酒(600809)、瀘州老窖(00568)等,具體可見年報公司治理部分。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陳漢文,王金妹,劉思義,楊道廣.審計委員會透明度與會計信息質量——基于履職情況披露的經驗證據[ J].管理評論,2022(1):255 ~ 267.
陳漢文,王金妹,楊道廣.審計委員會透明度與高管在職消費——基于上交所強制披露要求的準自然實驗研究[ J].審計研究,2020(5):57 ~ 66.
諶嘉席,王立彥.國內審計委員會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2002-2011)[ J].審計研究,2012(4):61 ~ 67.
程新生,劉建梅,張正好,亓佳文.審計委員會信息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J].財貿研究,2015(3):142 ~ 149.
楚有為.審計委員會專業背景與企業研發活動盈余操縱[ 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8(10):96 ~ 113.
鄧曉嵐,陳棟,陳運森.專門委員會重疊與CEO運氣薪酬:基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證據[ J].會計研究,2015(7):49 ~ 55+97.
杜興強,殷敬偉,賴少娟.論資排輩、CEO任期與獨立董事的異議行為[ J].中國工業經濟,2017(12):151 ~ 169.
杜興強.儒家文化與會計審計行為:一個分析框架[ J].財會月刊,2022(19):3 ~ 21.
郭富青.我國獨立董事的制度悖論、缺陷與解決途徑——對“康美藥業案”引發的獨立董事辭職潮的思考[ J].學術論壇,2022(1):61 ~ 73.
李桂榮,高艾.審計委員會中女性任職對盈余質量的影響——來自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4):44 ~ 54.
李敏鑫,朱朝暉.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與CEO社會關系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 J].會計研究,2022(8):161 ~ 176.
李云,王菲菲,尹天祥.CEO權力、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與審計費用[ J].審計研究,2017(6):91 ~ 98.
李增泉.關系型交易的會計治理——關于中國會計研究國際化的范式探析[ J].財經研究,2017(2):4 ~ 33.
劉焱,姚海鑫.高管權力、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與內部控制缺陷[ J].南開管理評論,2014(2):4 ~ 12.
羅進輝,謝達熙,林小靖.審計委員會與股價崩盤風險[ J].當代會計評論,2016(2):99 ~ 125.
羅棪心,陸正飛,伍利娜.“退而不休”的獨立董事發揮余熱了嗎?——審計委員會中退休獨立董事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 J].會計與經濟研究,2020(1):3 ~ 20.
呂夢,王兵,蘇文兵.審計委員會與審計總監任期重疊影響公司盈余質量嗎[ J].會計研究,2021(1):155 ~ 166.
馬建威,黃文,楊慧雯.審計委員會多重任職與審計收費相關性研究——來自2007-2010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證據[ 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83 ~ 89.
潘珺,余玉苗.審計委員會履職能力、召集人影響力與公司財務報告質量[ J].南開管理評論,2017(1):108 ~ 118.
王浩然,王彪華,周澤將.審計委員會海歸背景與商譽減值計提[ 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1(1):58 ~ 67.
王守海,劉燁煒,徐曉彤,公文.審計委員會會計專長與分析師盈余預測行為[ J].會計與經濟研究,2021(6):58 ~ 72.
王守海,許薇,劉志強.高管權力、審計委員會財務專長與財務重述[ J].審計研究,2019(3):101 ~ 110.
王文慧,孫光國,孫瑞琦.審計與戰略委員會重疊任職會抑制公司創新嗎[ J].中國會計評論,2018(3):437 ~ 476.
向銳,林融玉.審計委員會—審計師連鎖關系與公司盈余質量——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當代會計評論,2020(4):53 ~ 76.
向銳,林融玉.審計委員會—審計師連鎖關系與審計質量——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南開管理評論,2023(3):42 ~ 54.
向銳,倪偉策.審計委員會性別多元化與會計穩健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投資研究,2017(1):23 ~ 37.
向銳,徐玖平,楊雅婷.審計委員會主任背景特征與公司內部控制質量[ J].審計研究,2017(4):73 ~ 80.
向銳,楊雅婷.審計委員會主任背景特征與公司盈余管理——基于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 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3):31 ~ 40.
謝德仁,湯曉燕.審計委員會主任委員本地化與公司盈余質量[ J].審計研究,2012(6):90 ~ 96.
邢秋航,韓曉梅,吳聯生.審計委員會—會計師事務所連鎖關系與審計調整[ J].會計研究,2020(2):179 ~ 190.
軒文爽.審計委員會透明度與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 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2(5):65 ~ 74.
薛有志,張榮榮,張鈺婧.專業委員會交疊任職對資產剝離的影響——基于戰略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的研究視角[ 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6):84 ~ 98.
尹美群,李曉寧,隋馨儀.機構投資者股東積極主義、審計委員會主任背景特征與審計委員會治理效率[ 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1(2):11 ~ 22.
余玉苗,孫迪,潘珺.審計委員會召集人特征、CEO權力與公司盈余信息質量[ J].當代會計評論,2019(3):111 ~ 133.
翟學偉.中國人的人情與面子:框架、概念與關聯[ J].浙江學刊,2021(5):53 ~ 64.
曾雪云,伍利娜,王雪.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活動與潛在績效[ J].財經研究,2016(2):132 ~ 144.
張川,黃夏燕.審計委員會權力侵蝕、管理層激勵與盈余質量[ 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8(3):40 ~ 51.
張川,羅文波,李敏鑫.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關系網絡與財務報告質量[ 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2(1):42 ~ 52.
張鵬.審計委員會召集人財務專業背景與財報質量——基于《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準自然實驗[ 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3(6):59 ~ 68.
張世鵬,張潔瑛,謝星.會計獨董、治理環境與審計委員會勤勉度[ J].審計研究,2013(3):67 ~ 74.
張志紅,李紅梅,宋藝.審計委員會財務專長對管理層策略性披露行為的治理效應——基于“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的證據[ 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2(2):34 ~ 45.
趙放,孫哲,聶興凱.審計委員會中會計獨董的同城特征與股價崩盤風險[ J].審計研究,2017(5):104 ~ 112.
周冬華,周花,方瑄.審計委員會IT專長能否提高內部控制質量?[ J].審計研究,2022(5):106 ~ 117.
周澤將,胡幫國,莊濤.審計委員會海歸背景與內部控制質量[ J].審計研究,2020(6):114 ~ 121.
朱朝暉,李敏鑫.CEO與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的社會關系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 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0(2):33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