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燕
摘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而課堂教學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所以如何在專業課教學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成為開展課程思政面臨的重要問題。文章基于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內容重點,提出依據專業性知識、關聯性案例和時效性信息三個層次挖掘思政元素,運用系統化、情感化和情境化思維策略融入思政元素,實現課堂教學中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思政元素;立德樹人
高校專業課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思考在專業課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方法,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理想崇高、德才兼備、勇擔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內容重點
課程思政是一種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堅定的政治方向為核心,通過高等學校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觀。課程思政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具有豐富的內涵。
首先,課程思政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質是立德樹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課程,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體現整體性、系統性特征,以教師隊伍為主力,以課程建設為主戰場,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地貫穿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
從以上兩個方面分析可知,課程思政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育才先育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教育部印發實施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這為高校專業課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
二、高校專業課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梳理專業性知識
高校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這些專業性知識會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專業課教師要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育人使命,立足教材,梳理專業性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思政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以此作為開展課程思政的重點和主要抓手。
在社會化媒體研究課程中,專業性知識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我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歷程中挖掘政治認同的思政元素,通過展示我國互聯網事業發展已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第二,在我國新型主流媒體深度融合以及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塑造中,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強化學生對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內涵的認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第三,在社會化媒體時代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形態中挖掘文化自信、文化素養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主動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第四,在社會化媒體引發的隱私風險、傳播秩序和侵權問題中,挖掘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媒介素養,善用社會化媒體進行健康的自我評價和心理導向,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二)選取關聯性案例
在課堂教學中,高校專業課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體系的特色和優勢,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視角、歷史眼光、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為出發點,積極進行課程思政案例建設。關聯性案例是專業性知識的拓展,可以是科技前沿、科學家精神、大國重器、大國工匠、學科發展史、哲學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而且能通過生動形象的關聯性案例,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不懈的奮斗精神。
例如,在我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歷程中,高校專業課教師選取的關聯性案例是我國互聯網跨越式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通過案例,學生深刻認識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意義,社會和生活的巨大變化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在社會化媒體引發的傳媒變革和文化現象中,高校專業課教師選取的關聯性案例是貴州的“村BA”和“村超”。“村BA”和“村超”的火爆“出圈”生動印證了媒體聯動、融合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鮮明特征,只有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持續、深度融合,才能不斷提高媒體“四力”,壯大主流輿論。
(三)關注時效性信息
高校專業課教師除了重視梳理教材的專業性知識和選取關聯性案例之外,關注時效性信息也是挖掘思政元素不容忽視的方面。高校專業課教師要保持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高度關注,鼓勵學生既要專心讀好書,又要耳聞天下事,將個人的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融入國家建設,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而不斷奮斗。
在社會化媒體研究課程教學中,時效性信息可以作為課前導入、背景介紹、知識延伸等拓寬課程思政的視域。一方面,時效性信息如時政新聞、重要講話、重要事件、重大活動、社會熱點、流行話題等具有及時性特征,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另一方面,時效性信息如歷史事件、傳統節日、紀念日、宣傳日、宣傳周等具有重要性特征,可以使學生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中進行專業學習,深化學生對國家、民族、文化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培養學生的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
三、高校專業課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系統化的統籌兼顧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需要運用系統性思維推進課程思政的高質量建設。系統性思維是把對象放在具有普遍聯系的動態整體中加以研究,以便達到整體把握,統籌兼顧,實現最優化育人的目標。
首先,高校專業課教師要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引,深入解讀《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把握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目標要求、內容重點、核心要義,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依據,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校人才培養定位、學科門類、專業特點等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其次,高校專業課教師根據課程性質將課程教學大綱升級為育人大綱,對標育人目標,將深入挖掘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內容體系,提高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最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對教師、課程、內容、方法、評價等課堂教學要素進行系統考量,把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專業課教師之間、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的聯系,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融合,在課程聯動、內容聯結、方法聯創等方面形成較強的互動,把立德樹人融入各主體、各課程、各環節的教學系統,形成合力育人的最優效果。
(二)情感化的隱性浸潤
作為一種價值觀教育,高校專業課教師要意識到從“教書者”到“育人者”的轉變,強化立德樹人的主體意識,以學生為本,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多元育人,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重視發揮情感傳播在課程思政中的作用,充分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浸潤的育人功能。
首先,高校專業課教師要從內在下功夫,強化立德樹人的主體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學術涵養,對國家、民族和文化擁有強烈的情感認同,從多學科的視角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其次,高校專業課教師要從外在下功夫,注重非語言符號如語調、語速、表情、動作、目光、姿態、人際距離等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善于運用起伏的語調、飽滿的情緒、自然的表情、親切的目光和適當的動作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充分發揮人格魅力育人的作用。言為心聲,行為心表,高校專業課教師化灌輸為感悟,讓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入腦入心,使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
(三)情境化的時空拓展
課堂教學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離不開一定的教學情境,而不同的教學情境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高校專業課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數字化教學情境和實踐性教學情境等拓展教學時空,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程思政鑄魂育人的實效性。首先,課堂教學情境要求高校專業課教師熟悉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中融入與課堂教學緊密關聯的思政元素,盡可能使教材中的專業知識“活”起來,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其中,使教學成為一個再學習、再創造的過程。高校專業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情境中面對面交流,有利于知識和思想的傳遞、情感的溝通和信任的建立。
其次,數字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擴大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供給,高校專業課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的圖像、視頻影像、線上展館等呈現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打破教學的時空限制。例如,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網上重走長征路之“征程”——紅軍長征全景交互地圖》通過漫游長征路、全景看長征、重走長征路三個模塊,對長征歷史背景和整個歷程進行展示,使學生在網上沉浸式、互動式地體驗重走長征路,重溫歷史,感悟長征精神。這既是對專業知識點媒體融合的案例分析,又提煉出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歷史使命、社會責任等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上堅持正確的方向。
最后,實踐性教學情境有利于打破傳統的刻板講授方式,高校專業課教師要在社會大課堂中帶領學生進入教學環境和歷史情境,如紀念館、紅色革命基地等,在學生可親身感知的歷史時空中開展課程思政,促使學生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3).
[2]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9).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郝曉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學專業課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1).
[5]王濤,呂朋霞.課程思政融入光學課程教學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3(4).
[6]劉紅蕾.基于立德樹人探索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教學的有效路徑[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0).
基金項目:2021年度渤海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生教育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JG20210016。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