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基于學科交叉在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推動作用,文章綜合分析了目前阻礙學科交叉融合在豐富和拓寬學術型研究生選題思路、理論視野、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學科交叉為特征的教學相長,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重視科教融合及學術交流等對策建議,以期為破解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難題提供有效建言。
關鍵詞:學科交叉;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6-0001-03
創新能力既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也是完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難點。區別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更要側重于豐富廣博的知識積累,敏銳洞察現實問題,為社會進步做出創新性貢獻,特別強調其在觀察實踐、反思理論的邏輯辨析中是否能夠提出有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的學術問題,是否能夠在機理分析的邏輯梳理中發現理論范式應用的新場景和新路徑,是否能夠在機制優化和方法論設計方面提出新思路,這是學術型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核心體現[1]。近年來,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我國大學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在培養觀念、培養過程、學科交叉科研、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等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人們已將學科交叉的多層面融合視為促進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和渠道[2]。然而,以傳統學科分類為基礎的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存在專業視野先入為主、知識結構固化、研究方法受限等不足,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學術創新能力十分不利。因此,本文將以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為目標,研究如何以學科交叉為導向,在教學組織、科研融合、社會實踐中有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思維層次,拓寬運用理論知識剖析現實問題的研究視角,提升借鑒不同學科研究方法檢驗專業問題的能力等。
一、學科交叉在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豐富學術型研究生的選題思路
學術型研究生的選題是否體現創新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衡量學習過程和培養過程的含金量。一個反映真實創新內涵的選題通常意味著其在學科交叉、理論視角、方法應用等方面有所突破,能夠充分體現科研工作中對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主觀努力和現實思考。學術型研究生的訓練要從問題觀察到理論辨析再到政策或方案提出的全過程進行培養。而要呈現一個理論基礎扎實、現狀分析可靠、經驗證據確鑿、改革方案可行的研究選題和論文框架,創新思維的加持和助力不可或缺,其已成為發現并逐步形成有別于既往研究并對現有成果有所突破的關鍵所在。顯然,要想做實研究的創新點僅局限于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將越來越難以實現上述目標[3]。因此,從課程選修到文獻涉獵再到問題梳理與分析,基于學科交叉的教學與科研實踐,可以突破本學科領域固有的思維模式,觸發靈感,產生頓悟,從而產生具有差異性的創新思維,和獨特的研究對象、新穎的研究視角、獨到的方法運用等,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效拓展學生的分析視野,為科研創新提供學習過程與研究思路上的可能性。
(二)有利于拓寬學術型研究生的理論視野
不同學科的基礎理論及其發展路徑各不相同,然而,部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間的基礎理論往往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共通性,甚至一級學科之間也有可能存在這種關聯。例如,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下的二級學科財政學,政府預算是其研究對象之一,相關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資源配置效率的經濟學理論加以分析,但政治學視角下的政府預算問題則更多關系到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利的互動關系,而管理學則更為關心政府預算管理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委托代理關系和執行績效,此外,法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在這一問題上也存在理論解析。可見,從學科交叉的視角觀察、學習、理解同一問題能夠為相關研究引入多方理論框架,有效拓寬選題論證的理論視野,更關鍵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思考不同學科的理論交叉,從而為碰撞出不同層面、不同階段、不同客體之間融合聯結的創新視角提供想象空間和研究可能。
(三)有利于優化學術型研究生的科研方法
研究方法的適當性、先進性是學術問題研究能夠取得科學結論的重要方面。由于科研創新所要解決的難題日趨復雜,所要解析的要素和變量在性質、數據來源和量級上也越發多元與豐富,單純運用本領域的傳統研究方法往往使創新突破遭遇瓶頸,引入、改進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之間研究方法是解決這一問的可行思路。以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方法為例,統計性分析和計量研究的一系列實證分析方法已成為其主流科研方法,但教師在指導學生在科研工作中努力實現創新貢獻時,可能會發現其他學科的一些研究方法會更有助于完善模型的邏輯設定和數據采集。比如,政治學科的利益分析法、社會學科的田野調查法、歷史學科的演繹歸納法、心理學科的行為實驗法等。這些方法的交叉互用、取長補短將使得本學科領域的傳統方法得以改進和完善,甚至反作用于研究思路的創新。
二、學科交叉在助力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師自身的認知空間與選題視角有待拓展
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始于對本學科專業具體選題方向的深入思考,而對于剛剛步入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生而言,導師的研究方向往往限定了其未來的選題范圍。事實上,導師對其研究領域的認知空間需要隨現實問題的新動態、復雜化、前瞻性而不斷拓展,學科交叉式的學術交流和理論學習必不可少。然而,基于知識構成、日常教學、學科劃分等方面的主客觀因素影響,導師對于學科交叉方向上的綜合性選題以及融合視角、研究前沿、理論框架、模型驗證等方面,是否能夠有較為充分全面地把握和積極探索的意愿,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在學科交叉的視角上對相關問題展開具有創新性研究。實踐中,導師對于跨學科知識領域的文獻積累、學術交流、教學融合的忽視甚至抵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同樣也限制了選題視角的多樣化、綜合性,以及創新價值。
(二)學生對學科交叉融合的文獻學習過程重視不夠
導師對于學科交叉選題的重視為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形成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還需要通過學習大量學科交叉的文獻,并從中逐步篩選、凝練出可供綜合分析和交互利用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創新思想和邊際貢獻也往往是在一篇篇的文獻累積、內容比較和視角碰撞中產生的。學科交叉文獻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性工程,然而現實中學生對于這種學科交叉式的文獻學習要求和習慣的培養往往不夠重視,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本學科的主流期刊上,忽視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文獻學習和交流。一方面,他們圍繞選題方向的多學科文獻學習的比較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性,對于文獻的比較解析過于淺顯;另一方面,有組織分專題的跨學科文獻交流還未形成常態,不同學科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文獻討論十分有限。
(三)培養方案中跨學科課程選修的機制安排不完善
學科交叉并不是簡單的多學科課程簡單相加,而是需要在課程中真正體現多學科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設計雖然考慮了學科交叉的課程設置,但針對性不強、選擇面有限、內容交叉不明顯等問題較為普遍。從學生的學習反饋來看,一方面,學科交叉課程的選修缺乏以導師意見為主導的決策過程,同時所需跨學科課程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的交叉性不突出,授課導師聯合交流備課機制欠缺,引導學生將跨學科課程從不同層面有機結合的教學目標不明確,不同學科課程的授課導師仍是以本學科課程的教學范式授課,忽視了學生對學科交叉課程選修的初衷[4]。此外,不同專業對學科交叉課程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需要根據專業特點分類細化并組織相關課程,注重專業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導師意見,僅以學科大類匹配一般性跨學科課程難以真正滿足學術型研究生創新性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常態化多形式的學科交叉學術交流機制不健全
由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主要是基于學術研究的系列活動展開的,因此建立具有學科交叉特征、靈活多樣的常態化學術交流機制至關重要。然而,從調研中不難發現,校內有組織的學科交叉學術交流活動還未得到充分重視,跨學院、跨學科、跨項目的學術交流也未形成常態機制。這使得不同學科專家學者之間、跨學科項目負責人之間、不同專業學術型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缺乏持續性,更未形成從文獻到理論再到方法的具體研討機制。同時,校外學術組織的學科交叉式研討雖均在探索嘗試,但多停留在專家學者層面,學生參與有限,難以真正從學科交叉的學術交流層面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基于學科交叉的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一)以教學相長為目標,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從導師的角度看,應鼓勵導師基于自身研究方向主動接觸和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基礎理論,思考其他學科的方法模型和研究范式,克服知識壁壘和畏難情緒[5]。當然,導師自身的這種轉變既需要恒心和勇氣,也需要制度和環境保障,比如定期安排具有學科交叉特征的專題研討,每期以某一學科為主,不同學科導師互動交流,以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碰撞出創新思維。同時,導師應有計劃地在科研訓練、文獻學習、選題分析、社會實踐、論文寫作、課題參與等方面體現學科交叉的主動引導,在潛移默化的全方位學習思考和科研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學生的視角看,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本科生較少接觸科研工作,對于仍以應試能力為主的新入學研究生而言,在遵循導師引導的同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兼收并蓄的學習心態十分重要,較早確定相對明確的研究方向,主動參與科研項目研究,養成多視角的文獻學習習慣均能為以上學習心態的保持提供支撐。顯然,年輕人活躍的思維感官有助于在學科交叉的廣闊方向上提出新問題和新思想,進而同導師的研究方向形成交融與契合,在與導師的共同學習和分析研討中實現教學相長。
(二)以創新能力為導向,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
個性化培養方案與導師制改革相結合是推動學科交叉背景下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步驟。目前,多數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均采取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等組成的課程體系和由實踐教學、開題報告、學術交流等組成的必修環節兩部分,課程多以本學科的專業課程為主,選修課程的比重不足30%[6]。事實上,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學習更多應以思維拓展和學術問題為出發點。因此,建議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導師個性化授權相結合。一方面,專業培養方案只設定專業必修課程并適當降低其比重,不強制安排選修課程及其范圍;另一方面,將選修課的選擇權交由導師和學生共同確定,而非完全由學生自行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在學科交叉課程上的選擇困惑,并與導師的研究意愿盡量保持一致,從而實現了個性化培養方案與具體選題需求的彼此契合。同時,實踐教學、開題報告、學術交流等必修環節的設計同樣下放給導師,由其制定帶有學科交叉特征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從而為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制度基礎。
(三)以科教融合為手段,推廣學科交叉式的培養模式
科教融合是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突出特征,也是培養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獨立思想、辯證思維人才的關鍵,而學科交叉式的培養模式為其提供了重要路徑。一方面,在選修課授課之初,導師即主動向不同專業的學生展示其科研項目,并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科研興趣,特別是選題方向進行考察,吸收部分存在學科交叉可能性的學生進入科研團隊,在發揮學生專業優勢的同時增加其對其他學科的了解并拓寬其觀察問題的視角。另外,發揮專職科研機構的作用,以專題研討的方式將機構中的科研人員引入公共課或選修課的課堂教學,從而吸引不同學科學術型研究生組成跨學科的科研團隊。另一方面,構建一套以啟發式教學方法、案例授課和辯證思維培養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框架[7]。這一模式特別強調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理解有關理論觀點和現實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學科視角解析同一科研問題,從而活躍邏輯思辨,提高創新突破的可能性。
(四)以學術研究為核心,開展跨學科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研究的一大特點是要及時掌握科學前沿,也只有在對前沿問題有較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形成所謂創新成果,而以學科交叉為導向的學術交流活動的豐富與活躍將為降低跨學科前沿學術問題的共享和普及的成本,以及縮小信息不對稱提供解決方案。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從兩個層面組織并活躍此類學術交流。一是學生層面,建議充分發揮研究生院黨團委和各學院黨團委在組織學生交流方面的優勢作用,與研究生培養方案相結合,以學術研究為核心,組建從文獻學習到選題研討再到方法應用等不同內容的跨學科學術社團,定期開展主題輪換的課后交流、學術沙龍、競賽評比等活動,為不同學科專業學生之間學術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借鑒,推動科研的深度多維合作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二是學校層面,建議以研究生院為主定期舉辦學科交叉學術團隊論壇,邀請校內外各重點學科知名專家就學科交叉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加以比較和引申,進而聚焦某一跨學科的子問題并圍繞該問題展開更為深入的延展性討論,最終在師生的思想交流中碰撞出學術研究的新思想和新視角。
四、結語
破解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是一項涉及導師制度改革、培養方案優化、教學體系調整、學術氛圍營造等要素在內的系統性工程,而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能夠有效拓寬以上各個層面的認知空間與信息交融,在選題視角、文獻學習、理論辨析、研究方法等方面以教學相長、科教融合、學術交流、個性化培養等多種形式形成思想碰撞與邏輯突破,從而為創新能力的逐步累積提供條件。當然,學科交叉助力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還需克服許多困難,但這一路徑的積極意義與可行性已取得越來越多的共識,相關措施建議的落實也將為此類改革的成功實踐提供必要抓手。
參考文獻:
[1]? 趙靜.財經類院校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7).
[2]? 吳宜燦.學科交叉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5).
[3]? 程仕平,徐慧,李麗琴.交叉學科:培養研究生創新性的搖?籃[J].中國高等教育,2005(3).
[4]? 高磊,趙文華.學科交叉研究生培養的特性、動力及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3).
[5]? 楊林,吳丙新.如何通過學科交叉培養創新、復合型高層次人才[J].中國研究生,2019(10).
[6]? 謝一銘,吳帥賓.基于學科交叉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大學教育,2019(5).
[7]? 孫克競,郭曉蘭.論科教融合對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3).
[責任編輯? 包玉紅]
收稿日期:2023-08-29
作者簡介:孫克競,東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遼寧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yjyb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