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戰略確定后,管理者就是實施的決定性因素。管理者的什么能力是“決定性因素”?是“執行力”。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習慣成就未來。具有良好執行力的管理者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或者說,哪些好習慣成就了執行力?
在大家熱衷于“愿景”“戰略”“未來”等關鍵詞的時候,我還是愿意談一談影響管理者執行力指數并最終促進學校發展的一些好習慣。
一、 提前謀劃的好習慣,而不是臨時下載
這幾年,我校都會設計好表格,用于各部門從學期計劃到總結的填報。尤其是“計劃”,需要各部門先交草稿,在一定范圍內討論后,再集中講解、評點,最終成稿。然而,關于這一類的文案,“臨時下載”幾乎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坝媱潯笔菓鹦g指南,“下載”何以指南?
提前謀劃,要常問一句“怎樣干才能更有效”。最近,修改了學校的幾份方案,帶給我驚喜的倒不是方案本身,而是這一修改過程所印證的“怎樣干才能更有效”的精致化思維。今天的各種平臺和智能軟件為“文案”帶來了太多的方便。但是,只能作為參考。學校的價值追求是什么,只有學校自己才明白。當然,“提前謀劃”最大的益處是有足夠的時間反復打磨。
二、 復盤的好習慣,而不是做了算了
“復盤”是學校閉環管理的最后一環,也是承前啟后的一環。它的意義在于“總結經驗”,便于下次“版本升級”。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使復盤墮入對細節的反思,好的復盤可以從多個層面展開。比如,對于一次活動的復盤,可以思考:價值層面是否符合,兒童中心體現了沒有;流程層面是否完美,還可以怎樣儉??;實施上還有哪些瑕疵;目標的達成度如何;等等。我們每次活動結束,都會通過在線表格進行復盤,最后由主辦部門形成一份復盤報告,進行面對面研討。
除了活動復盤之外,還有戰略復盤。每年暑假,我校都會有幾天的“閉門會議”,是基于調研、閱讀、現場學習等前置性學習后的戰略復盤會議,還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來“問診把脈”。戰略需要定力,但“大致正確”就好;更為必要的是通過復盤,校正航向,切忌打著“不折騰”的口號行故步自封之實。
三、 走動管理的好習慣,而不是枯坐想象
管理者走動管理是為了發現真實問題并解決問題。一位好的基層管理者,往往是日行一萬步的運動達人。很多學校都有“行政值班”制度,這個制度的弊端在于導向非值班人員“今天不關我事”的心理。管理人員要在關鍵節點到位,有哪些是走動管理的關鍵節點呢?
一是開始時,入校、晨誦、一節課、一場活動都有開始時,管理者的到位,類似于“候課”。二是結束時,一節課、一場活動,即將結束,是否完美,值得一看。三
是課間,此刻是學生最“本我”的時刻,走一走能看到他們很多原生態的表現,當然,不需過多打擾,掌握好“度”即可。四是學校規定的關鍵時間節點,比如考務巡堂、節假日等。五是專題點,帶著一個問題,如巡視學生的“回頭率”,現場調研,統計數據,歸因。六是你認為的關鍵時刻,不同管理崗位總有不同的職責和不同的關鍵點,也可以根據實證的需要進入現場。
優秀的管理者總有走動的習慣,去發現問題,練就火眼金睛,尤其是發現一些“非標”的問題,需要快速歸因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什么是管理,不過是比別人多走了一萬步而已。
四、 “立即辦”的好習慣,而不是拖沓延誤
也不知道是哪家開的先河,很多公司都有一個特殊的辦公室,叫“立即辦”。顧名思義,就是顧客的事情立即辦理。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拖拉,不僅誤事,還會因為匆忙而讓事情失了水準。其實,早也辦、晚也辦,立即辦的習慣不僅少了負擔,還會因為有足夠的時間,讓把事情辦好有了可能。事情多,就需要一個記事本,按事情的緊急和重要程度,將其放到相應的象限里面,分出輕重緩急。
既然“拖拉”是人性,好的管理者要有意識地“反人性”,養成立即辦的好習慣。需要提醒的是,上級布置任務的時候也要附帶說明“截止時間”,如果是重要的事情,過程中也要詢問進程。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上級為穩妥起見,會把一件事布置給多個人,被下屬掌握規律后,大家自然就“不上心”了,反正還有
別人。
五、 提前抵達的好習慣,而不是掐點準點
曾看過一篇微小說,叫《提前量》,內容大概是9點的會議,布置的過程中一層一層有提前量,最后到達最基層的時候,變成會議7點開始。小說有些夸張,但管理者要有會議(活動)提前10分鐘到達的好習慣,而不是回回“踩點”。我區有一所學校,其校領導幾乎都有這個好習慣,每次開會,總以為自己是早到的,沒想到“更有早行人”。
我反對層層提前量,但贊同稍早到達,提前幾分鐘,從容不迫,有時還能及時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因為再完美的計劃,在實踐中也會“掛一漏萬”。我們還倡導早點到后“搭把手”,不是自己部門的事情,也要“好管閑事”,個體的細膩才有整體的完美。
六、 收納資料的好習慣,而不是隨意丟棄
電腦辦公,保存資料似乎變得很容易了,即使未分類,也能“搜索”“查找”。這里有幾個細節值得注意:第一是分類,按學期分類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是粗分,學期內還可以分成幾個文件夾。第二是命名,盡可能全面一些,準確一些。最好標注年月日,便于看到最新版本。第三是重要文件不僅要按照時間分類,而且要按照內容再分一次,比如,我的文件有兩種分類:學期分類和“新十大行動”分類。第一種分類是資料保存;第二種分類便于隨時修改,更便于系統的重置。
有些人喜歡“云存儲”?!霸拼鎯Α庇?/p>
利于移動辦公,但“云”不可靠的時候也會有,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重要的材料還是要“本地保存”,甚至復本保存。特別提醒,資料保存后,一段時間要進行整理,要“撣撣塵”,除舊布新。
七、 隨時記錄的好習慣,而不是想哪丟哪
我們往往會有一個感受,就是靈光一現,一個好的創意誕生了,但囿于手頭工作,沒有記錄下來,等到要用的時候,再也想不起來了。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讀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經常為其巧妙的構思所折服,有時候也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然而,只是這樣想過,并沒有記錄下來,后來,便在別人的作品里發現自己曾經丟棄的“珍珠”。
其實,這時候手機“記事本”就能派上用場了,隨時記錄,還可以簡單分類。有人問我為什么每天都要寫點朋友圈,前面還有數字代碼。其實就是隨時記錄。我從2012年10月開始記錄,現在已經超過130萬字了。至于代碼,分類而已。
八、 著眼全局的好習慣,而不是組建小團體
高層領導也是從中層做起的。我在中層工作的時候,因為想法多,總喜歡給校長提建議。很多建議學校都采納了,當然有時候也難免“不予采納”,我也會“憤憤不平”,甚至冒出“懷才不遇”的感喟。跟一位朋友“吐槽”,他讓我改掉愛管閑事的毛病。有一次,校長可能也“煩”我了,直接說了句讓我多年耿耿于懷的話——“你永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直到我自己做了校長,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學校有“部門”,各部門分管一部分
工作似乎沒錯,但“部門”只是學校系統的一部分。當自己的方案未被采納,或者部門被批評的時候,大概率是沒有觀照到全局。為部門爭“利”,看上去很“義氣”,但沒有全局意識的“爭”,容易墮入本位主義的泥淖。至于“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了。畢竟,作為學校管理者,格局應是第一位的。
九、 用事實說話的好習慣,而不是模糊化
在江蘇工作時,學校做“三年發展規劃”,由我主筆。論證期間,專家的意見是“目標要具體化”,最好能“數據化”,表現性語言不要過多。我當時還“狡辯”了一句:“學校工作很難具體與量化的。”當然,最終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出色完成了“規劃”的科學制定。
在后來的學校管理中,對于計劃、總結、學習目標的撰寫,我們一律要求“具體可測”。包括與教師聊天、與家長對話、與學生談心,都要“以事實為依據”。這是一個令對方信服的好習慣,也會讓自己關注事實的本身,而不“旁逸斜出”,更不以偏概全。當然,還要分析事實背后的邏輯,以便精準開出良方。
事實上,很多學校是難有真正的自己的戰略的,或者說戰略是上級早已規定的。那為什么學校之間還會有差異呢?我認為,這是統一戰略下學校執行力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作為學校管理者,水平相當,執行力卻有區別?;蛘哒f,因為執行力指數不同,看上去也就有“水平”的高下了。
(王益民,福建省廈門市新教育學校校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