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中的“后進生”影響著班級的整體表現。在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激勵工作至關重要,必須予以重視和深入研究。激勵“后進生”并非簡單的任務布置,需要教師用智慧的、巧妙的方法,喚醒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真正實現蛻變。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親師信道,消除負面經驗;家庭協助,提高情感體驗;同伴互助,增強參與動力;轉變角色,促進自我管理。
關鍵詞:班級管理;“后進生”;激勵策略
班級中的“后進生”影響著班級的整體表現。在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激勵工作至關重要,必須予以重視和深入研究。激勵“后進生”并非簡單的任務布置,需要教師用智慧的、巧妙的方法,從消除負面經驗、提高情感體驗、增強參與動力、促進自我管理等方面多管齊下,喚醒他們的潛能,全方位幫助他們真正實現蛻變。
一、 親師信道,消除負面經驗
教師要成為學生心靈的引路人,首先必須與學生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學生“親其師”,往往就會“信其道”。當學生心悅誠服地追隨教師,深信教師指引的道路對他們的成長有利時,他們會表現出良好的執行力,堅定不移地按照教師的指引前行。“后進生”之所以害怕學習,往往是因為他們有負面的學習經驗。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需要更加細心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用愛與智慧去化解他們心中的障礙,幫助他們消除負面經驗,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學生小葛是一名體育特長生。她在體育方面獲得了不少榮譽,但文化課成績有不少不合格。向家長和其他教師了解到她的基本情況后,我和她進行了交流。
師? 你覺得我和你跑一千米,誰更快些?
(面對我突如其來的問題,小葛只是笑了一下。)
師? 老師年輕的時候可以跑進三分二十秒。但是現在肯定跑不過你了。你今天下午還要去訓練嗎?
生? 這周都要訓練的。
師? 你是種子選手,加油!老師支持你去訓練。這幾天的數學作業你會做嗎?
(小葛搖搖頭。)
師? 可以隨時來找我,我教你。你覺得作業不會的原因是什么?
生? 上課沒有好好聽。
師? 是因為沒有興趣嗎?
生? 我覺得太難了,聽不懂。所以就不聽了。
師? 你知道嗎?人類的大腦和肌肉一樣,需要訓練,這樣你的腦力才會提升。缺乏思考的大腦,就像缺乏運動的老師一樣。你看,現在的我一千米還能跑進三分二十秒嗎?
生? 不能吧?
師? 你知道嗎?上個月開始,老師控制飲食,每天跑七千米以上。兩周內,體重減了十斤。(小葛有點驚訝)我覺得你的腦力也可以有很大的提升,要不要試試?
生? 我不行的。
師? 你為什么覺得不行呢?
生? 我爸覺得我應該多學習,不應該參加體育訓練。
(此時,我漸漸明白,在小葛的認知中,體育訓練和文化課學習只能二選一,她為了喜歡的體育,只好放棄文化課的學習。)
師? 你是不是認為體育能給你成就感,所以喜歡體育;而數學不能,所以對數學缺乏興趣?
生? 是的。
師? (引導小葛質疑她之前的想法)你有沒有想過,你可以在體育和數學上都很棒?
生? 沒有想過。
師? 我之前教過一個學生,有彈鋼琴的天賦,13歲就進入了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天才班。她被周邊同學稱為“鋼琴界數學最好的,數學界鋼琴最好的”。要不我們也定個目標挑戰一下?
生? 數學界體育最好的,體育界數學最好的?
師? (我嘗試消除小葛的負面經驗,從而改變她的行為)體育和數學不是二選一的,我見過許多學生,擁有才藝的同時,文化課成績也非常出色,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做到。
我把我和小葛制定的目標在班級里宣布后,小葛的學習態度有了極大的改觀。在之后的溝通交流中,小葛依然會有一些退縮的想法。在多次幫助小葛分析問題后,我嘗試引導她分析自己面臨的一些困難。從整體上看,小葛一直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穩步發展,這一轉變是顯著且令人欣慰的。教師要主動走進“后進生”的內心世界,深入了解他們,找到恰當的切入點,用真摯的交流感化他們,消除他們的負面經驗,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正如古人所言,“追本溯源”“澆樹澆根”,只有從學生思想的根源入手,消除他們的負面經驗,那些長期困擾我們的難題,才可以在循序漸進中得到妥善解決。
二、 家庭協助,提高情感體驗
眾所周知,優秀學生的成長往往離不開優秀家長的悉心支持與引導。教師與深諳教育之道的家長溝通往往是流暢自如的,能迅速產生共鳴。“后進生”的家庭情況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不容忽視,那就是許多“后進生”往往難以深刻感受到家長的關愛。這并不意味著家長不愿或不會表達對孩子的愛,而是孩子對這種愛的體驗不夠深刻,或是無法理解那份深沉的情感,抑或不懂得如何回饋家長。面對困難與挑戰,“后進生”往往會選擇放棄完成學習任務,拒絕再次嘗試,甚至一直回避。這些行為無疑會讓家長感到挫敗,進而產生消極反饋。一旦“后進生”感覺缺少了家庭的支持,他們往往會感到無助和無望,從而陷入惡性循環。這不僅對其個人成長造成了阻礙,也為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教師要從家庭協助著眼,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給予一些家庭教育的建議,增強“后進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
上學期數學期末考試,學生小徐的分數只有一位數,他成了我重點幫扶的對象。我和小徐談心,說他很像我之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不光長得像,連不愛學習、聽課不專心、經常不做作業也像。這個學生通過不懈的努力,在五年級期末考試中得了滿分。他的爸爸說,從沒見過這個分數,真是奇跡。我問小徐:“你相信我是一個善于創造奇跡的老師嗎?”慶幸的是,他相信了。他相信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奇跡。那天,我感覺小徐和我站在了一起。
像小徐這樣的學生,在我的“一針雞血”下會有暫時的動力,但在后期學習的挫敗中往往又會成為“霜打的茄子”。這時候,教師的持續幫助,家長的持續支持必不可少。在溝通中了解到,小徐的家長文化層次不高,所以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常常是把手機給小徐,讓他自己上網查閱答案,完成功課。而小徐利用手機之便,直接抄答案,并長時間玩游戲,所以學業幾乎荒廢。我提出可以在學校幫助小徐查漏補缺,小徐媽媽表示可以讓孩子練習一些口算,每天10分鐘左右,雖然自己文化層次不高,但是對照配套答案批閱一頁口算題是沒問題的。
在前幾次的作業中,小徐計算的正確率不到30%。和小徐溝通時,他是回避的,預判我會批評他。然而,我肯定了他的作業,因為作業是他自己做的,沒有抄襲。一周后,小徐計算的正確率超過了50%。我跟他交流時提出:“為何你的計算進步得那么快?”此時,他提到了媽媽每天給他練習口算的事情。我對他說道:“怪不得你的進步那么明顯。你媽媽平時下班很晚,還要幫助你,你有沒有想過要謝謝她?我知道你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要不要想個辦法謝謝媽媽?愛是可以通過語言或者行動來表達的,明天和我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好嗎?”
三周以后,小徐計算的正確率達到70%。在這期間,我一旦發現他的一些后退情況,就會拿他媽媽對他的關愛來激勵他。譬如,贊揚他媽媽給他準備的草稿本。從計算入手,再拓展到其他數學能力。在整個學期中,我不停地告訴小徐,努力是有效的,父母也在幫助他。于是,小徐的成績一直在穩步提升。學生需要認同感,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家庭教育的價值。十多年來,我在轉變多個“后進生”的過程中發現,讓學生在家庭的幫助下獲得成功的方法確實有效。
三、 同伴互助,增強參與動力
“后進生”課堂參與度低,學習主動性差。在學習上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常常會使他們回想起過去的失敗經歷,從而加固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自己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無法獲得他人的援助。這種固化的想法會誘發他們一系列的消極行為反應。人的行動會被其所發生的場域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溫暖互助的學習場域,用同學的關懷讓“后進生”知道,他們不是孤單的,大家都在支持和幫助他們,他們所在的是一個充滿愛的學習環境。
若想帶動“后進生”融入班級學習場域,需要解決課中、課后的各類問題。具體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讓“后進生”關閉“飛行模式”,初步配合。大部分“后進生”在課堂中為了消遣時間,常常會做一些小動作或是在自己編造的故事中“暢游”。一開始,我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會說:“聽明白的請舉手。”“知道答案的請舉手。”“沒舉手的請站起來。”班級中大多數學生會舉手示意,也有小部分學生會站起來,這些是表示不會的學生。無論是舉手的還是站起來的學生都是有配合度的。我重點關注的是那些既沒有舉手,也沒有站起來的學生。有的學生甚至連“請站起來”這幾個字也沒聽到,經同學提醒,還一臉茫然地說:“我沒講話。”過了一段時間,沒有配合度的幾名“后進生”都明白了“裝也要裝一下”。等他們關閉了“飛行模式”,有了一定的配合度,此時就可以進入下一步。
第二步,讓“后進生”打開“熱點”,加強配合。這時,我上課時跟學生互動的語言變為:“有問題的請舉手。”“能說出你的問題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我會選擇一些低難度的問題請他回答,若能準確答出,立刻表揚;若不能答出,則讓他邀請一名同學幫助回答。此時,可以提醒“后進生”注意,班中大多數學生會舉手示意,愿意給予幫助,之后讓他再次說說思路和過程,其他學生給予掌聲鼓勵。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后進生”講出不明白的地方,讓他們明白自己會獲得有效幫助,消除舉手帶來的擔憂。這種在學習場域中溫暖的體驗,遠比在課堂中教師表揚幾句更讓他們有感觸。
第三步,讓“后進生”自由選擇“優等生”作為課后“小老師”。通過自由選擇“小老師”,“后進生”不僅能夠找到與自己相處融洽、溝通順暢的伙伴,還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師徒關系。這種關系超越了師生界限,更像是朋友間的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長。“小老師”不僅是他們學習上的指導者,更是他們心理上的支持者。“小老師”會耐心傾聽“后進生”的困惑和煩惱,用他們的經驗和智慧給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后進生”逐漸克服學習上的障礙,也逐漸學會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堅持不懈。在“小老師”的引導下,“后進生”會逐漸發現學習的樂趣和意義,深刻體驗學習場域中的溫暖,從而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四、 轉變角色,促進自我管理
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后進生”很難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被管理者,而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管理者。教師應充分發揚民主精神,積極引導“后進生”轉變角色,逐步實現自我管理。
學生小朱倔強且固執,不遵守紀律,容易和旁邊的同學起沖突,常常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在教室里發脾氣,且自認占理而不理會教師的批評教育。對于這樣的學生,如果只是批評教育,效果不明顯且問題仍會反復出現,教師需要對他有更深入的行為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
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小朱不遵守紀律?原因是他特別沖動,極容易和周邊的同學發生矛盾,導致爭執。第二個問題是,為何他容易沖動?原因是沖動行為多的學生較少使用有益的自我陳述。在和小朱初次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很少正眼和我交流,語氣生硬。在小朱面前,我模擬了他的交流方式,他一下子就發現了我在模仿他。我跟他說:“老師用剛才的方式和你交流,你覺得舒服嗎?”“試著改變一下,盯著對方的眼睛進行交流。身體不要搖晃。對,這樣的表現特別好。”“試著用‘我能不能‘我可不可以來和別人交流。”“很好,老師聽了很舒服,很樂意幫助你。”通過換位演示,讓他理解自己的行為方式給別人帶來的感受,建議他做一些改變。第三個問題是為什么他知道如何交流會更有效,卻還是選擇易發生沖突的方式。在交流中,小朱表示,如果自己表現出不好惹,別人就不敢去欺負他。那么,為什么小朱要在集體中表現出不好惹的樣子?我猜想,原因是小朱認為自己強硬的態度會讓其他同學縱容他。
為了讓小朱理解想要更好地融入集體,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需要在集體中遵守秩序,我引導小朱參與到集體管理中來。恰逢學校舉辦愛心義賣活動,小朱領取的身份是“安保隊長”,職責是指揮“顧客”有秩序地挑選商品。當天下午,小朱戴好了班主任發的“安保”頭飾,挺直了胸膛在教室門口執勤。下午兩個多小時的愛心義賣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顧客”都聽從小朱的指引。活動結束后,我對小朱進行了表揚。之后又問了他幾個問題:“今天的活動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秩序,你會制止他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我再問:“如果這個人表現得很不友善,你會通融嗎?”小朱表示必須讓他遵守秩序。我接著說:“你的想法很對,我們不能讓他破壞集體的秩序。所以,每一個同學都應該遵守紀律,即使你表現得十分強硬,但同學們依然會制止破壞紀律的行為。”最后,我再次表揚了小朱,并表示以后會提供更多的機會來讓他參與集體的管理。
但好景不長,小朱因為作業問題和任課教師發生了爭執,不采納教師的建議。我發現,小朱對于周邊發生的很多事不理解,缺少分析問題的能力。小朱的家長也表示確實如此,許多問題都是家長在幫助他分析,他自己不會分析。小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就不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進而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我和小朱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建議他每次遇到新問題,發現別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轉變角色,換位思考,分析一下事情的經過。小朱還自制了心情卡片,貼出紅色卡片時,表示他樂意接受別人的建議;貼出紫色卡片時,表示需要別人先安靜一下,讓他思考一會兒。經過一個學期的交流和實踐,小朱在班級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少再與周邊同學發生矛盾。他也能夠安靜地學習,很少受情緒的影響,成績飛速上升。
我們平時也會聽到教師評價“后進生”“好不了兩天”。因此,教師對他們的激勵需要持續化、多元化,定期評估激勵措施的效果,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激勵的方案,促使他們保持學習的動力。
(過如彬,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江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