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和管理者,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思維,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而“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對教學設計優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基于上述理念,文章對初中英語教學設計優化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策略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是指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徹到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簡單來講,“教”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包含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評”指的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圍繞教學內容展開,使之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匹配;學習方法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習慣;學習資源的設計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態度等;評價方式的設計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
一、從整體出發,構建“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
教師要從整體出發,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讓教學目標更為明確和清晰[1]。例如,在教學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Looking Different這一單元時,教師要以本單元的核心點“Looking”“Different”這兩個英語單詞為核心,對本單元三個Topic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用動詞have / has和表示五官及顏色的單詞對自己和他人的長相進行描述,接著用in和表示服飾的詞匯、形容詞性和名詞性物主代詞進一步描述朋友的穿著。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同時,教師要注重對本單元的每個Topic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和梳理,將其按照知識內容、方法技巧、情感態度進行劃分。在知識內容板塊中,著重學習“I/We/You/They have...”“He/She has...”以及“I'm in...”等描述外貌、穿著的詞句的用法。在方法技巧板塊中,著重學習have/do/don't及其第三人稱單數has/does/doesn't在一般現在時態對話中的使用。在情感態度板塊中,著重學習如“We don't look the same, but we are good friends, too!”表達外貌差異及審美、交友等價值取向的語句。教師通過分析和梳理,讓學生明確每一個Topic所涉及的知識點、重難點以及學習目標,進而為每個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本單元的實際學習內容為基礎,為學生設計多種情景模擬活動,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給予學生幫助,把“教—學—評”融入學生的學習理解、運用實踐和遷移創新活動中。例如,在Looking Different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模擬情景,對自己、朋友、教師的長相和穿著進行描述,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進行情景對話。在布置任務時,教師可以借助系列問題列出任務清單:“怎樣給外國朋友描述中國老師的長相與穿著?”“如何把外國朋友的長相、穿著介紹給同學?”等,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已學內容進行自主評價。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組成小組,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問題以及小組成員的分工互相討論,最后在小組內進行成果展示。最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這樣做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Looking Different單元主題內容框架如圖1所示:
二、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與“學”的聯系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是進行課堂設計的基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教”與“學”的聯系,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挖掘與整合,設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認知水平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教授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Our Local Area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將這一課的重點內容——方位介詞的用法,用“There be...”句型進行講解。比如,通過介紹家庭中房屋布局或社區布局的方式,幫助學生練習方位介詞,實現這一主要教學目標;通過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同桌之間互評等形式,學習本課重點詞匯及句型。
在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難點,如方位介詞短語next to、in front of、in the front of以及句子“How many floors
are there in your buildings?”等內容,從而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加強對重難點內容的分析與講解,這樣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難點。
三、建立合理評價體系,為“學”與“評”提供依據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是“學”與“評”相互結合的重要舉措,評價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水平的反饋。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教師要對評價標準和內容進行進一步完善,從語言表達、學習態度、協作能力、知識掌握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
并采用表格打分的形式,結合教學設計和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取得進步。
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評價量表進行教學設計優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評價量表,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2]。例如,在學生用句型
“I have...”描述外貌的環節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綜合評價表,從表達是否流暢、描述內容是否詳細、是否有詞語語法錯誤、表達是否有足夠的亮點等方面進行綜合打分評價。通過這種不同維度的評價標準,教師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在英語方面存在的不足,為后期改進學習提供依據。構建合理、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加強教學設計優化,讓英語教師和學生在“學”與“評”的相互結合中獲得新的發展。
四、設計教學過程,確保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設計優化,將教學設計作為課堂活動的基本依據。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提問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思考教學目標,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進行學習。
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九年級(上冊)Topic 3 What can we do at ho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ection A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Do you know how to sort the rubbish? Do you know what the 3R's are? What can you do at ho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然后再用簡筆畫設計3R's思維導圖,要求學生對環保的三個方面(reduce、reuse、recycle)進行思考和復述,并運用本單元學到的and 的并列句表達方式。最后,師生一起對所完成的任務和價值進行評價。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夠把課本的環保知識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而提升素養。
五、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英語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將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相結合。
仍以上述環保一課為例,教師通過上述設計的三個問題,將課文內容通過思維導圖呈現出來,并讓學生用reduce、reuse、recycle將思維導圖補充完整。接著,
教師讓學生通過合作探討、小組間競爭的方式,從垃圾分類的角度進一步補充思維導圖,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情景模擬。在學生表演之后,教師可讓他們對表演內容進行分享與交流。隨后,教師可進行重點引導:“Do you know how to be a greener person?”“What can you do at school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通過這樣的“學習+總結”的方式,學生可以從自身出發,總結出在家、在校如何從三方面(3R)做到環保。在完成上述活動之后,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成果分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并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提高學習效率。
由此可見,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通過對任務重難點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任務并制訂解決策略[4]。通過這種教學設計方式,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在學習新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文內容進行情景模擬表演,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并幫助學生獲得新的體驗和認知,從而提升英語學習水平。
六、完善教學輔導機制,確保“教—學—評”一致性落實
為了確保“教—學—評”一致性理念能夠順利實施,教師還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輔導機制,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5]。
第一,設計創新性作業。比如,在上述環保一課中,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家進行垃圾分類的實際任務,或者根據目前中國家庭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情況,讓學生深入社區,向周圍人宣傳垃圾分類的方法。這些作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涵養學生品格,提升學生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習小組的情況布置作業,并對作業進行分類,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進行合作、討論和探究。這樣既能夠保證作業數量充足,又能夠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確保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第二,教師要定期進行知識測試和試題分析,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而通過加強引導、鼓勵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薄弱環節的彌補。比如,在復習階段,教師要定期進行錯題分析,根據學生在試題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教學。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學習知識,又能讓學生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彌補。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貫徹和落實,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發展。
七、結束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理念,通過整合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設計,創新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使學生真正實現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培養目標。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目標的設置,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情境,鼓勵學生交流和討論,激發他們的語言表達欲望;通過布置課堂任務和課后作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通過多元評價方式和合理評價內容的設置,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方法,創新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陳婷婷.例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教—學—評”一體化[J].名師在線,2023(2):35-37.
萬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34):36-38.
張立華.推進教、學、評一致性 打造初中英語高效課堂[J].天津教育,2022(27):76-78.
蘇婉琦.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評價[J].教育,2024(6):13-15.
強玉珍.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英語大單元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24(6):27-29.
作者簡介:余緒真(1979.4-),女,福建將樂人,
任教于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第四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