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工作室作為“群體修煉,個體精進”的學習型專業組織,是在教師工作中謀求發展的專業化途徑。通過名師工作室研修,教師提出各種教育高招,梳理海量教學經驗,修煉嶄新教學技藝。可以說,名師工作室研修為教師營造了生長的能量場,提供了教育研究的大舞臺,搭建了專業成長的腳手架,引領教師走上群體發展的互助之路,構建專業發展的“立交橋”。
以筆者所在的工作室為例,筆者于2024年1月被河南省教育廳確定為2023—2025年中原名師培育對象,隨之成立了袁麗娜初中英語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工作室由31名英語骨干教師組成專業團隊,包含主持人1人,助理2人,骨干成員10人,研修學員20人;成員平均年齡32歲;研究生學歷12人,占比38%,多為各級骨干教師和近5年新入職教師。
層次化的年齡結構、合理化的人員搭配,有利于充分發揮工作室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為把工作室建成一個教學研究的平臺、專業進步的階梯、成果輻射的中心,我們選苗子、壓擔子,為更多的教師架梯子、搭臺子;我們尋找專業的伙伴、凝聚事業的知己、追尋教育的夢想。我們通過價值引領、任務驅動、主題聚焦、成果產出等有效做法,打通自身成長的“最后一公里”。
價值引領:堅定理想信念,培植成長心態
追夢需要堅定,卓越需要引領。我們秉持“成長至上,一研一行”的價值理念,將其作為工作室的精神標識、生長姿態與信念追求。理想信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有了信念的引領,教師的成長才有底氣和能量,才有持續的生長力和創造力。
“成長至上”指向教師成長的高度。工作室教師時刻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我們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桿,以樹立“大先生”之志為奮斗目標,力爭做胸懷“國之大者”的愛國者、高尚道德情操的示范者、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者、課改創新奮進的奉獻者。
“一研一行”指向教師成長的深度。工作室教師扎根實踐深處做行動研究。“研”是認識過程,“行”是實踐經歷。因此,在工作室研修過程中,我們既做好理論探索,把“研”的重點放在學習最新和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上,又做好行動實踐,把“行”的重點放在課堂具體實施上,力爭把抽象的學科核心素養轉化為清晰明確的課程計劃和教學方案。
任務驅動:開好“三駕馬車”,練就專業能力
課堂、課題、課程是驅動教師成長的“三駕馬車”,牽引教師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工作室優化課堂教學,依托課題項目,踐行課程育人,實施“三課”聯動,讓課堂落地提質量、課題落細促成長、課程落實做保障。
一是優化課堂教學,讓教師成長更有希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成長的底線。工作室以落實“雙減”為途徑,廣泛開展優質課、觀摩課、同課異構、課例研討等專題培訓和教研活動,致力于構建新型教學關系,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研磨一批典型課例,“合格課堂”達100%,“品質課堂”達80%,“精品課堂”達30%。
二是依托課題項目,讓教師成長更有方向。課題研究是教師教育科研的較高呈現形態,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方式。工作室將科研課題研究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生長點和支撐點,以省、市、區級重點課題項目為龍頭,回應課程改革熱點,抓住學科研究重點,形成人人做課題、時時做研究的濃厚氛圍。
三是踐行課程育人,讓教師成長更有力量。課程育人是教師成長的永恒追求。工作室鼓勵教師以落實國家課程為重點,以實施校本課程為拓展,基于“五育”并舉的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培育,努力實現育人方法的專業化、育人技術的系統化、育人服務的精細化,培育一批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室精品課程庫。
主題聚焦:圍繞“聽說讀寫”,夯實專業基礎
這里的“聽說讀寫”,并非英語語言學習中的基本能力,而指的是教師必備的關鍵技能。正如戲曲演員要練好“唱念做打”,相聲演員要練好“說學逗唱”一樣,教師也應練好“聽說讀寫”。在工作室研修中,我們把“聽說讀寫”作為支撐教師專業成長的四大主題,通過系統修煉和協同推進,有效促進教師有內涵、可持續、高品質地成長。
在“聽”中為教師成長鋪路。我們鼓勵工作室教師聽好課、聽論壇、聽講座。在無數個鮮活的“聽”的場景中,我們尋覓好課的模樣,聆聽好課的聲音,漸漸學會怎樣上課。在“聽”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借助外力,即借專家之力、同行之力,通過相互撬動和啟發,進一步拓寬教育視野,提升專業素養。
在“說”中為教師成長搭臺。這里的“說”包括說課、講課、論壇發言和各種場合的演講。我們堅信,只要站上舞臺,每位教師都會閃光。我們利用各種“說”的平臺,創設教師的高光時刻。在“說”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提煉總結、梳理經驗,逐漸由感性走向理性,品味成長快樂,提升專業素養,促進成果交流,生成更多教育智慧。
在“讀”中為教師成長造林。閱讀是一個人向上舒展的過程,人生因閱讀而氣象萬千。一人讀書是為獨,眾人共讀是為享。工作室啟動“每月共讀”項目,不定期組織開展讀書分享會。我們通過閱讀激發教師理性思考,提升教師精神境界,創生豐富的生活之美、睿智的思想之美和靈動的智慧之美。
在“寫”中為教師成長樹梯。寫作是反思最高形式的表達,是一個人向下沉潛的過程。“寫”促進“思”的深度和廣度,指向“做”的優化和改善。工作室教師通過推敲,遵循“用思想觀點統帥文章布局”的寫作邏輯,寫教學反思、寫教育敘事、寫科研論文,讓“思”在“寫”中增值和綻放,在“寫”的行動中成長起來。
“聽說讀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四件套”,更是教師終身成長的“鐵布衫”。“四件套”為我們成為“四有”好老師提供了路徑,也為名師工作室研修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成果導向:提煉關鍵成果,實現輻射帶動
名師工作室研修要有逆向設計的思維,做好關鍵成果的頂層設計,以教學成果的產出為核心,落實內在成效和外化成果的共生。
一是明確成果特征和標準,讓教師成長有跡可循。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室成員提交的各種材料并非研究成果。工作室的成果產出不僅要經歷反復研磨、修改、優化的過程,還要體現或揭示教育教學規律且可復制推廣,具備實踐性、創新性、科學性、可復制等基本特征。
二是厘清成果梳理的思路,讓教師成長有路可走。工作室教師要按照“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問題、為什么這樣解決問題、問題解決得怎樣”的條理化、結構化思路,注重以理論視角對研修實踐進行解釋、糾偏、呈現和表達,注重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成果的改進。
三是明確成果的主體內容,讓教師成長有章可依。工作室教師既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理念、方法、路徑、策略等顯性成果,構建系統化、學理化的問題解決體系,又要提煉出工作室內蘊的制度、模式、規律,以及名師的教學主張和教育理念等隱性成果,形成可復制、易推廣、能應用的實踐樣本。
四是建立成果的共享機制,讓教師成長有形可見。成果的最大價值在于交流和運用,以此引領、輻射、帶動更多的教師、學校和區域發展。工作室主持人帶領成員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術交流、送培送教、國培示范課等活動,既能展示工作室的研修成果,又為工作室成員提供進一步成長的機會。
螢火微光,愿為其芒。也許,名師工作室中的每位教師只是月光下的一束微光。但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然后一起發光。我們,會綿綿用力;我們,會久久為功;我們,會微光成炬。工作室將一如既往,認認真真地沉淀,興致勃勃地實踐,用堅守研究的靜氣與定力,感受行動的收獲與魅力,通過“群體修煉,個體精進”,持續不斷地把教育理想一步步實現,以平凡園丁成就卓越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