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韻
【摘 ?要】“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重視“家園共育”與社會資源融合,充分發揮多方資源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由此,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運行成為必然。本文對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進行分析,先探索觀念轉變,提高家庭對協同共育的認知,了解社會引入協同共育模式的實踐要點;再探索活動優化,探明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落地媒介與手段。
【關鍵詞】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
共育
現階段,幼兒教育活動具有復雜性與多元性的特征,僅憑幼兒園教育難以達到幼兒教育的實際目標,而家庭與社會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構成,能夠對幼兒園教育進行補充,促進幼兒教育質量與價值的提升。由此,幼兒園需及時轉變教育模式,重視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的構建與完善。
一、觀念轉變,提升協同共育認知
觀念作為共育活動實施的導向與支撐,幼兒園、家庭及社會對“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的認知與理解,是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實施的重要前提。在落實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時,幼兒園應當轉變觀念,牽頭指導家庭提升協同共育認知,并通過協調溝通的方式,增強社會對協同共育模式的認可,奠定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的執行基礎,實踐策略如
下述。
(一)“幼兒園+家庭”,引導家庭樹立共育理念
以幼兒園為原點,在引導家庭樹立共育理念時,應當重視教育知識傳遞。家庭富有“德育”“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價值,而家庭對各類知識的了解度或自身行為的規范度,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實施效果。由此,在構建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時,幼兒園應當強化對家長教育知識學習的指導,引導家長汲取新知識與新教育方法,加深幼兒教育認知,促進家庭教育質量的提高,增強對“幼兒園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配合度。具體應當注意,首先,豐富知識。幼兒園傳遞的教育知識需具有豐富性與多元性的特征,包括學科知識、德育知識及協同共育方法等多項內容,旨在轉變家長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奠定協同共育基礎。其次,創新引導形式。幼兒家長日常需應對繁重的工作,難以及時參與幼兒園內的教育指導活動。由此,幼兒園需創新引導形式,以網絡在線課程、社交App及書籍等為媒介,實現知識傳遞靈活性的提升。
以“美術”課程為例,“幼兒園+家庭”,引導“家庭”樹立共育理念。首先,幼兒園需明確家庭指導教育的內容。在美術課程中設計教育內容,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美術課程目標指導。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在于激發幼兒美術興趣、提升審美意識及增強創新意識等。在教育活動前,幼兒教師可以社交平臺為支持,向家長傳輸課程目標內容,加深家長課程目標認知。二是協同共育價值指導。協同共育模式的目標在于形成幼兒教育閉環,拓寬幼兒受教育渠道,實現幼兒各項能力的全面成長。在美術課程中,通過融合協同共育模式的方式,能夠實現美術課程價值的延伸,實現美術生活化,促進幼兒美術素養的提升。三是教育形式與方法指導。幼兒園可將幼兒園內美術課程活動及內容傳輸給家長,加深幼兒家長對美術教學方法與形式的了解,為后續協同共育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四是社會教育指導。幼兒教師還可告知家長社會教育的形式,如參觀美術館等,并提醒家長社會教育的價值,即利于拓展幼兒視野等,加深家長對社會教育的認同。其次,幼兒園需轉變家庭指導教育的形式。在美術課程中,幼兒教師可將社交平臺作為主要媒介,傳送家庭指導教育內容,加深家庭對“幼兒園教育”“協同共育”的理解。
(二)“幼兒園+社會”,引導明確“社會”共育價值
在將“幼兒園+社會”引入“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時,以幼兒園為視角,實踐要點包括一是明確社會資源。社會教育資源具有豐富多元的特征,但并非全部社會教育資源皆對協同共育模式富有價值,幼兒園需重視社會教育資源的篩選。具體表現為:首先,應當明確課時教育內容及目標,以內容及目標為出發點,篩選社會資源,選定富有教育價值的社會資源,以保障“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價值。二是重視宣傳指引。在社會資源選定完成后,幼兒園應與社會資源展開溝通與協作,提高“社會資源”對“三位一體”協同共育價值的認同,為后續協同共育活動的踐行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共育活動準備。在與社會資源達成合作后,幼兒園需與社會資源、家庭展開溝通與協作,共同確定共育活動的形式,確保共育活動能夠順利落實。
以“體育”課程為例,“幼兒園+社會”,引導“社會”明確共育價值。首先,幼兒園應當明晰社會教育資源,從“體育”課程的角度出發,社會資源主要包括體育廣場、運動場館、兒童活動中心等,結合不同年齡段或體育運動情況,根據體育課程內容等,如武術操、小籃球、兒童氣排球等;再次篩選社會資源,確定與教學內容與目標匹配度更高的社會資源。其次,幼兒園需與社會資源負責人展開溝通,告知社會教育活動的目標等,以便達成合作,生成融合“幼兒園教育”與“社會資源教育”的幼兒體育活動。最后,幼兒園可搭建家庭、社會資源的溝通橋梁,共同商定社會活動時間與形式等。一般表現為:形式一,家庭協同幼兒教師帶領幼兒前往社會活動;形式二,幼兒教師指導由家庭帶領幼兒前往社會活動,時間則需要三方協定。
二、活動優化,推動協同共育落地
各項活動是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價值落地的核心保障,常規幼兒教育活動以幼兒園為主導,幼兒教師則是教育活動的直接領導者。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強調幼兒園、家庭、社會等多方的教育地位,相較而言,活動形式有較大變化,在組織協同共育活動時,注意實踐要點包括以下方面。
(一)園內教育活動
園內教育活動主要是指將幼兒園作為教育場所的教育活動,以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為視角,在組織園內教育活動時,注意要點為園內親子活動組織。親子活動是常見共育活動形式之一,通過讓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主題活動的方式,拉近幼兒與家長的距離,維護和諧親子關系,同時,還能激發幼兒對主題教育活動的接受度,增強主題活動教育效果。具體實踐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活動主題選定。幼兒教師需確保親子活動主題與“家庭教育”“幼兒課程內容”相關聯,避免過度脫離幼兒園階段教學內容的活動,保障親子活動的教育價值。其次,活動時間確定。幼兒教師需提前與家長進行溝通,確保家長能夠按時參加親子活動。最后,活動情境打造。活動情境能夠有效增強活動體驗感,激發幼兒與家長的參與興趣,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可滲透社會元素,拉近主題活動與家長、幼兒社會生活的距離,打造真實性親子活動情境,突出“社會”教育價值。
以“德育”活動為例,在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下,園內教育活動組織流程為:首先,幼兒教師需確定活動主題。在幼兒園階段,部分幼兒對自身行為習慣的約束能力偏低,在幼兒園學習時會存在隨意走動、搶奪他人物品等不良習慣,由此,幼兒教師可組織以“養成學習生活好習慣”的主題德育活動。其次,幼兒教師可以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為視角確定活動流程與形式,在“養成學習生活好習慣”主題活動中,活動形式為親子教育探究活動,活動場所為幼兒園,活動流程為:情境氛圍營造→教育知識串講→親子游戲活動→教育經驗分享。最后,在實踐階段,幼兒教師可事先告知家長主題活動內容與時間等信息,結合家長意見與建議確定最終活動時間。在創建情境時,幼兒教師可先播放幼兒園內學習表現的視頻,視頻涵蓋良好行為表現與不良行為表現,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打碼處理,借此引發家長對幼兒行為表現的關注。幼兒教師可匯總講解幼兒日常表現情況,并點明家長對幼兒行為的影響,進一步加強家庭對協同共育的認可。之后,幼兒教師可組織“對對碰”的游戲活動,即幼兒與家長共同搭建小城堡,先由幼兒前往材料區挑選物品,共同搭建城堡后,選出優勝親子小組。在活動中,幼兒教師可引導家長觀察幼兒的活動行為,并積極指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活動后,幼兒教師可先讓家長與幼兒分享活動學習成功,再播放“社會不良行為”的視頻,引導幼兒對視頻行為進行觀察與評價,借社會資源加強幼兒與家長對不良行為的理解,達成培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目標。
(二)園外教育活動
在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下,園外教育活動是突出社會教育價值與家庭教育價值的重要路徑。一般而言,園外教育活動的活動場所雖在幼兒園之外,但仍留有幼兒園的身影,即幼兒園指導與統領園外教育活動,也是保障園外教育活動實施價值的關鍵。在落實園外教育活動時,注意要點包括:一是教育活動場所選定。教育活動場所直接影響園外教育活動的價值,一般而言,園外教育活動包括家庭教育活動與社會教育活動等,兩者的活動場地有所差異,家庭教育活動場地以家庭為圍繞點向多方社會資源輻射;社會教育活動則以社會場所為核心,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在選定教育活動場所時,幼兒教師可先以教育主題為依據,選定多種園外教育活動方案,指導家長依照家庭及幼兒情況自主選定合適的活動方案,確保園外教育活動的順利落地。二是教育活動主題確定。教育活動主題是園外教育活動的導向,一般而言,園外教育活動的核心目標在于開闊幼兒視野,補充幼兒園內教育活動的內容。在確定園外教育活動時,需以園內教育活動為依托,選定與園內教育活動相呼應的主題,增強園內外教育活動的銜接度,拉長幼兒教育活動戰線,實現教育效果的
提升。
以“語言”課程為例,在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視角下,園外教育活動流程為:首先,幼兒教師需以“語言”課程內容為依據,確定園內教育活動的目標與形式等,借助社交平臺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幼兒家長,并與幼兒家長協商確定教育活動主題為“感知美好的語言世界”,即讓幼兒感知漢語的魅力,增強幼兒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興趣。其次,幼兒教師可布置富有“社會元素”與“家庭教育”元素的園外教育活動任務,包括家長與幼兒組成合作小組,以網絡為媒介,探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并模仿繪制“甲骨文”等。家長帶領孩子前往博物館等社會場所,深入觀察與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了解與現代漢字不同的各類文字等。在園外教育活動任務布置完成后,幼兒教師可引導家長自主選定任務,確保園外教育活動落實。最后,在園外教育活動完成后,幼兒教師可組織以園外教育活動為依托的園內分享活動,即讓家長與幼兒合作展示成果,選定最佳親子小組,增強家長對共育活動的接受度,提升幼兒在園外教育活動中獲得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落實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教育模式時,幼兒園應當強化與“家庭”“社會”的溝通協作,先轉變“家庭”與“社會”的教育認知,奠定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執行基礎。同時,應當重視教育活動的調整,立足于“家庭”與“社會”圍繞幼兒園教育活動組織園內親子教育活動與園外教育活動,推動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的構建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