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敏
【摘 ?要】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應當積極將話語權歸還給學生,帶領學生形成一種互助共生模式的思考理念,讓學生充分理解諸多行為規則和道德觀念背后的深層含義。學生就會將這些行為規范內化于心,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身的道德行為和品德習慣也能夠獲得階段性進步,促進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規范行為。
【關鍵詞】小學德育;互助共生;高效課堂
德育教學從本質來說是思想教學。思想教學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思想是本源,教師在思想上約束學生、管理學生,才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知品德。教師在施行德育時,不能只偏向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應當把書本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聯系起來,而實踐就作為連接這兩者的橋梁。教師帶領學生親身實踐,是展開德育教學的良好方式之一。
一、小學德育教學中構建互助共生高效課堂的必要性
教育家蔡元培談到,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推動學生養成一個具有協同性和整體性的健康人格。這種健康人格的形成過程是需要協同共生的教育來輔助達成的,這種教育就是德育教學。教師在實施德育教學時,應引領學生時刻約束自身生活行為,讓學生有意識地將道德規則觀念及日常生活的法制思想根深蒂固在學生腦海中。
二、如何構建小學德育互助共生的高效課堂策略
(一)教師重視學生本體,給予學生足夠成長時間
在德育背景下,互助共生的立德樹人理念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也更尊重學生的自然發展,讓學生由被動性轉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為此,教師在對小學生展開德育教學時,應當始終秉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把課堂歸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可以學會理論知識,也可以從更深層面推動學生內心品德和素養的提升。
如果想要讓小學生的德育更富有成效,那么就應當客觀地掌握全體學生的真實狀況。在實施德育過程中,主張將課堂時間歸還于學生,給予學生在課堂中更多的主體學習時間和機會,這才能夠讓德育教學更貼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學生更主動投入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授“保護水資源”這一內容的德育知識時,教師應為學生營造出豐富的學習情境,并借助多媒體設備等手段輔助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和資料可以更直接地向學生展示一些貧困地區嚴重缺乏水資源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水資源的重要作用。這些圖片和視頻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動態直觀的印象,學生就會不再僅依靠想象去感知那些缺乏水資源地區的人民的生活,而是通過具體的動態視頻和豐富的圖像展示,讓學生雖然沒有切身到缺乏水資源的貧困地區,但是也能知道水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程度。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瀏覽和觀察這些視頻圖像之后,能夠有自己的深刻體會,有助于讓學生自主交談感觸與體驗,也會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的深思,學生會更加有意識地注意到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地使用水資源的現象。學生經過檢索腦海中的記憶,就能夠形成積極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的局面,比如有的學生答道社區里的洗手臺、家中的洗手池、在學校食堂接水的地方、公路上水管因爆裂而未維修的地方都存在著大量浪費水資源的情況。最終,教師倡導學生用互助學習的形式推動大家一同填寫保護水資源表。教師讓全班學生親自填寫表格,學生便能更直接地知曉生活中存在的諸多如何節約水資源的生活案例,也能使學生知曉,節約用水應在平時的生活日常中,行動應從學生自我開始,從當下開始節約。
(二)學生之間討論自由,歸還于學生更多的話語權
教師讓學生開展小組之間的交談討論,以此形成相互幫助、共同探究的狀態,共同推動學生深入挖掘這些道德行為背后的深刻含義。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場德育知識比賽,比賽中教師為學生設置出五種大方向的題型。又如,一是道德行為規則的四大成分是什么?二是在《中小學生守則》中提到的規則有幾條?三是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在學校中與同學之間應當如何和諧緊密相處。四是讓學生試著說出五種有關文明交談的儀式用語。五是在每一周的升旗環節中,應該怎樣完成該環節才能凸顯出文明尊重和禮貌。學生經歷這一場比賽之后,會更加具體地感受德育新知,讓學生成長更具有時效性。學生會通過與同伴之間的共同競爭,獲得與同伴更好的互助體驗,也能夠通過所獲得的感想更好地深入體會德育觀念,并把這些道德品德、素養觀念作為自己踐行的行為,學生會從自我開始做起,成為遵守道德規范、恪守文明禮儀的優秀學子。教師還可以施行值日班長這一制度,讓全班學生相互監督、互相幫助,不斷地約束自身行為。教師時刻對學生的文明用語、衛生習慣、課堂紀律、課間操等方面實行分板塊的考查,并且每一天都為學生公布這些板塊的分數。兩個周期結束后,實行階段小結的測驗,在測驗中表現好的班集體就會得到相應的流動紅旗,從細節處切實強化德育效果。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維護公共秩序”這一內容時,其中包含了德育教學元素。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真切的公共環境情境,模擬學生日常在公共環境中可能會發生的各種德育事件,再借助多媒體方式,在大屏幕上放映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涉及的公共場所,有關于文明秩序禮儀規范的視頻。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就會深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規范秩序。人們在乘坐火車時會自動排隊,這就是規范排隊秩序。人們形成筆直的隊伍,依次向前移動,完成詢問和取票工作。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辦理任何業務都需要遵守依次排隊、先來后到的行為準則。學生在觀看這些視頻圖像之后,教師要向在座的學生提出關于在公共場所中如何進行自身的行為規范、約束,讓學生列舉出在學校中每個人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在教室內,特別是在上課時一定要遵守紀律,不能在座位上與其他同學交頭接耳。在教學樓中也要時刻注意教學紀律,不能與同學喧嘩打鬧。在操場上,同伴之間要相互愛護,要共同保護公共的場所衛生,做到不能隨意亂扔垃圾。學生要時刻遵守教師的安排,將日常的學習訓練任務完成。學生在與同伴之間的互助交流探討中,知曉在學校中發生的公共秩序的事件,讓學生能夠形成道德意識,也會進一步遵守公共秩序,推動學生在學校日常中提升公共場所秩序的自覺主動性,以此讓德育教學更加富有成效。
(三)倡導讓學生自由實踐,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小學教師在對小學生展開德育教學時,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發揮互助互學原理的最大作用,形成自主性強的相互協同合作的實踐活動,探索出德育背后的深刻道理。
例如,教師在教授中華傳統美德這一德育新知時,旨在促使學生深刻感知到父母、教師的含辛茹苦,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行動展現自己的感恩之情。教師可以將這些具體行動內化于品德實踐讓學生在每一個特別的節日中,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促使學生提升自己的德育素養。比如,在母親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自己的母親繪制一幅好看的圖畫。在父親節時,教師帶領學生為父親準備一個感恩表演節目,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促使學生在自身成長的發展道路中,始終有一顆感恩之心,推動自己品德修養的完善,使學生更好地擁有堅定的發展方向。又如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教師可以將其與德育知識緊密連接在一起。在端午節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以端午為主題的主體學習活動,如包粽子,學生之間相互協同,共同制作出別具匠心的粽子。每個學生以包粽子這一行為引出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通過表演或是演講的方式來體現屈原這一人物無私的愛國精神,讓學生通過習得這些偉人的道德品德情懷,進一步反省自身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習慣。同時,學校也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有關德育實踐活動的權利歸還于學生,比如讓小學生輪流升旗,讓學生在升旗儀式時切身感受到國旗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又如在開展班級少先隊員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革命先輩對國家做出的偉大奉獻。
同時,積極完善以學生作為主體導向的獨立評價制度,切實發揮出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和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從評價方式的制訂板塊為起始點來進行學生互評。同伴之間就會看到彼此的評價,以激勵主體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讓學生進行生生互評,多角度地考查學生自身的行為。在評價階段中,教師讓學生理解整體性評價與量化性評價的重要性,讓整體與量化相結合。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進行激勵和獎懲。在日常學習中,學生還可以用投票方式,相互監督,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學習個人、優秀學習小組、班級上的文明之星等,將優秀學生在教室的才藝欄中進行展示。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生又能夠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助、師生互助機制,進一步推動德育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三、結束語
在新時代下,德育教學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應從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為起始點進行道德品德的培養。教師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為學生創建互助共生課堂,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幫互助、親身實踐之中,更好地理解德育新知。教師帶領學生在主體性的實踐探索中,收獲一個更加完善的品德修養。
【參考文獻】
[1]肖麗君.基于德育滲透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81):51-53.
[2]劉珺.小學德育工作實施的途徑和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8):46-48.
[3]童建明.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路徑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22,8(9):14-17.
[4]李清華.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