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霞
【摘要】 目的? 分析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腦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急救結局的影響。方法 選擇贛州市贛縣區人民醫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86例腦出血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治療時間分為對照組(2019年4月—2020年4月入院治療)和觀察組(2020年5月—2021年5月入院治療),每組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急診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干預。比較2組患者接診時間、確診時間、治療時間,并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1周Barthel指數評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結果 觀察組接診時間、確診時間、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2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周,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2組患者的NHI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周,觀察組NHI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以提升腦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效率,顯著改善患者急救結局。
【關鍵詞】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腦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急救結局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14-0033-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43.34
腦出血是指非外力因素導致腦實質血管破裂的出血,急性期病死率高達40%,病情兇險,通常合并意識障礙,患者表現為嗜睡或昏迷,出血量越多,出血速度越快,昏迷癥狀越嚴重[1]。因此,提高急救效率尤為關鍵,臨床應對腦出血昏迷患者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抑制病情進展,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常規急診護理缺乏主動性,會降低急救效率,故需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和改善,以提升急診科急救效率,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2]。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是總結以往急診護理經驗存在的不足,優化存在不足的急救環節,使被動護理變成主動護理。多學科協助護理也能提高會診、檢查、確診效率,確保患者及時得到有效救治,改善搶救結局[3]。鑒于此,本研究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腦出血昏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贛州市贛縣區人民醫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86例腦出血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治療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50~73歲,平均(61.64±8.9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8 h,平均(5.87±1.34)h。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50~75歲,平均(61.82±9.1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8 h,平均(5.63±1.59)h。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4]中關于腦出血昏迷的相關診斷標準;經顱腦CT、磁共振檢查確診為腦出血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評分<9分。
排除標準:合并腦栓塞、腦腫瘤;具有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史;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血流動力學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或造血功能停滯。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急診護理。患者入院后,由急診科醫生接診,護士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吸氧干預,并與家屬溝通,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發病情況、癥狀、嚴重程度。電話通知各科室會診,確診后護士聯系手術室,遵醫囑進行各項搶救、術前準備,并將患者病情、治療情況及時反饋給家屬。
觀察組給予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干預。建立由急診科、CT室、超聲室、檢驗科、手術室、神經外科、腦內科、重癥監護病房醫護人員協同合作的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團隊,對每1名成員進行急診護理知識培訓,增強成員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干預流程如下。(1)優化院前轉運流程。接到院前急救中心站調度電話后,急診護士需詳細記錄患者院前急救情況和病情,在院內開放綠色通道,疏散綠色通道周圍人群,在門診門口接待患者,將患者頭偏向一側,固定頭部,減輕頭部震動,快速搬運至急診室,確保在5 s內完成轉運交接工作。急診接診30 s內,護士通過邊問(詢問院前護士患者昏迷持續時間或詢問家屬患者病史、用藥史、病程、發病時間等)、邊看(看昏迷程度、呼吸、面色)、邊分診對患者進行初評,快速診斷病情,評估患者病情危險性。(2)優化急診救治流程。急診救治內容包括全面檢測患者生命體征,監測患者血壓情況。若患者血壓波動較大,應給予降壓處理;若體溫超過38 ℃,應給予物理降溫;若患者2個瞳孔大小不一,提示可能存在顱內壓升高情況,給予脫水降壓處理,同時將患者不良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患者處于昏迷狀態,需檢查口腔和呼吸道是否存在異物,摘除牙套或假牙,檢查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能力,若吞咽反射消失,給予機械吸痰排痰;針對動脈二氧化碳分壓超過6 kPa或昏迷程度深患者,給予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機械通氣。進入急診室后,采取“定人、定崗、定時、定位”模式開展搶救工作。定人,由1名責任護士和1名輔助護士開展治療、搶救和護理工作。定崗,責任護士告知放射科、腦內科醫護人員會診,進行疾病診斷,輔助護士負責連接心電監護、呼吸機,建立靜脈通道,完成血樣抽取,快速將樣本送檢,要求即采即送,協助患者完成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檢查。待腦內科醫生確診患者為腦梗死昏迷后,責任護士立即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提前聯系好腦內科治療醫生,指導家屬簽字、繳費。定時,5 min內進行各項監護、給氧,10 min內取血,建立靜脈通路,顱內壓檢查,20 min內完成顱腦影像學檢查,30 min內遵醫囑給予利尿劑、甘露醇等進行降顱內壓處理,60 min內完成腦出血手術術前準備,90 min內實施手術治療。定位,責任護士將搶救所需藥物、物品、儀器統一放在規定位置,做到急診科所有醫護人員熟知,以節省搶救時間。(3)優化轉運交接流程。責任護士聯系好相應的治療醫護人員,評估患者轉運風險,備好除顫儀、轉運箱,檢查輸液情況,做好患者保溫保暖工作。責任護士與手術室護士交接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導聯、輸液情況、病史、藥物過敏史、靜脈用藥等基本資料。將患者轉運至手術室后,手術室護士立即協助醫生開展治療工作,更換被褥、糾正水電解質,準備相關治療器械、物品,監測患者并發癥情況。
1.3 觀察指標
護理過程中,主要觀察指標為:(1)比較2組患者的接診時間、確診時間、治療時間;(2)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1周Barthel指數評分,主要包括患者穿衣、刷牙、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5];(3)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1周的NHISS評分,主要包括患者意識水平、視野、面癱、上下肢運動等功能,總分34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效果越佳[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急救效率指標比較
觀察組接診時間、確診時間、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入院時,2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周,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NHISS評分比較
入院時,2組NHI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周,觀察組NHI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出血昏迷患者病情嚴重,若出血量增加,會損害腦神經功能,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需盡早行開顱手術清除血腫,減少出血量。急診救護效果對腦出血昏迷患者后續治療和康復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臨床需對腦出血昏迷患者進行急診急救護理干預,縮短患者院前急救、院內急救時間,使患者及時獲得手術治療,確保預后良好。在急診急救護理過程中需要多個科室高效配合,以提升急救效率,及時處理急救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患者急診急救效果[7]。由于常規急診護理內容復雜,護士主動意識薄弱,延長了急救時間,使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8]。因此,需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讓護理更主動,以提升急診急救效率。本研究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組建急診護理團隊,多學科醫護人員協作,對院前轉院、急診救治、轉運交接流程進行優化,以節省寶貴的搶救時間為前提,定崗、定時、定人等開展救治措施,以提高腦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效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明顯縮短患者的接診時間、確診時間、治療時間。這是因為常規急診護理需要遵循醫囑執行護理任務,使患者急救處于被動狀態,患者入院后需等待就診、做檢查、醫生談話簽字、準備手術,耗費時間較多。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制定接診、確診、治療環節所需時間,對急診護士工作要求更高,促使急診護士產生緊迫感、責任感,鍛煉其反應速度和配合度,使急診護士能主動完成各環節的護理工作。此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要求多部門協調合作,急診科護士在與院前急救中心人員交接的過程中主動了解患者病情,并在接診過程中初步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有利于提高急診分診效率[9-10]。在院前轉運中,急診護士提前開通綠色通道,備好急救藥物,有利于縮短急診接診時間。急診護士在接診后立即通知檢查科室、CT科室等醫護人員會診,可快速確診患者病情,從而縮短患者確診時間[11]。優化急診救治流程,采用“定人、定崗、定時、定位”的模式可以減少急診科護理人員的流動,確保護理人員全程看護患者,及時發現病情惡化情況,同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環節護理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患者治療進程,縮短患者治療時間。優化轉運交接流程,責任護士負責與手術室護士交接,完整、清晰地交代患者的個人信息,做好術前準備工作,避免患者術前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干預顯著促進腦出血昏迷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升,可有效改善患者急救結局。這是因為常規急診護理需要等待醫生的醫囑來開展護理工作,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干預無需等待醫囑便可以對患者進行急診分診,最大程度縮短患者救治時間,使患者及時得到針對高熱、高血壓的處理,避免并發癥影響腦代謝,讓患者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預防病情惡化。因此,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改善患者急救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促進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這是因為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每位成員都能明確自身職責,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果斷做出反應,采取護理措施,提供無縫連續護理服務,避免急診護理出現疏漏,達到最佳搶救效果,有效預防患者出現腦血腫、顱內壓升高等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顯著提升腦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效率,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梁燕芬,梁雅玲,鄧順誼.急診強化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20,26(1):184-185.
[2] 李歡,萬麗霞.急診護理管理程序在腦出血昏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9):219-221.
[3] 吳雅蘭.院前院內一體化急診護理對急性腦出血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20,8(7):399-401.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12):994-1005.
[5] 謝金花,張艷.團體生活延續性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術后Barthel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NIHSS評分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3):283-285.
[6] 吳慧華,金哲宇.腦梗死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4):412-416.
[7] 周孝葉,錢薇,鄔文潔.四感聯合促醒刺激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2):153-155.
[8] 劉曉燕,劉建風,張俠.多感官促醒護理模式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覺醒意識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1,24(3):247-252.
[9] 張寧.高血壓腦出血昏迷患者的營養支持護理方法及其療效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5):680-682.
[10] 郝娜,馮貝貝.循證護理聯合減壓床墊對腦出血昏迷患者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16):2241-2243.
[11] 余艷青.腦出血意識障礙患者采用舒適護理干預對其神經功能的影響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9,30(5):631-632.
(編輯:郭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