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鄒清華 李玉華



【摘要】 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溶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興國縣人民醫院2020年4月—2021年6月行溶栓治療的60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予以預見性護理,比較2組的護理價值。結果 護理后,實驗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基本性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ACI溶栓治療患者中實施預見性護理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溶栓效果,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溶栓;生活能力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14-0042-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43.3
在我國,ACI作為致死率、致殘率較高的腦部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ACI主要是由腦動脈血栓栓塞造成局部血流量降低、腦組織缺血壞死,現已成為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相關研究發現,缺血半暗帶腦損傷可逆性屬于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急癥溶栓的病理學核心[2],故早期配合溶栓治療,積極改善患者的腦血管血流狀況,穩定神經功能恢復十分關鍵。溶栓時間窗通常是指患者發病4.5 h內,利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予以溶栓治療,但能否取得最佳治療效果,通常與治療時間密切聯系。臨床研究發現,諸多患者在溶栓期間受到肢體限制,加之長期臥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適和水腫等癥狀,影響患者溶栓效果[3]。故在此期間應配合綜合性、合理性護理干預,積極規避不良癥狀發生。近幾年,既往采取的常規護理較為被動,已經無法滿足臨床要求,而預見性護理憑借著系統化、精細化、科學化等優勢,將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服務,可盡早發現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干預,不僅能提高患者溶栓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還能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鑒于此,本研究對行溶栓治療的ACI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情況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興國縣人民醫院2020年4月—2021年6月行溶栓治療的60例ACI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50~68歲,平均(62.7±4.1)歲;發病時間0.6~4.5 h,平均(2.14±0.14)h。實驗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49~70歲,平均(61.9±3.8)歲;發病時間0.5~4.5 h,平均(2.15±0.15)h。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4]:均符合ACI診斷標準;患者均伴有肢體偏癱、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符合溶栓治療指征;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5]:伴有先天性疾病、腦部惡性腫瘤、腦出血等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生命垂危者;無法順利完成實驗,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遵醫囑進行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干預,配合常規疾病知識宣教和心理干預。
實驗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1)建立預見性護理小組。選擇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并對小組成員實施針對性、合理性護理培訓,以靜脈溶栓治療為主要培訓計劃,重點闡述護理要點,每班護理人員接收患者后,首先需對其靜脈血栓栓塞征(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危險因素進行判斷。(2)健康教育。腦梗死以老年患者最為多見,該類患者機體功能普遍下降,加之老年患者遵醫囑行為欠缺,故小組成員需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詳細闡述腦梗死實施靜脈溶栓的重要性,并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表現、關系以及相關預防方案。(3)心理護理。溶栓過程中,諸多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比如恐懼、焦慮、緊張等,而消極情緒可直接干擾患者內分泌功能,故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評估其心理特征,掌握患者內心想法,進而制定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予以針對性疏導。同時向患者介紹溶栓治療的成功案例,使患者能夠樹立治療信心,促進患者主動了解目前治療流程及方法。(4)肢體護理。詳細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如何實施下肢護理及下肢擺放位置,并告知配合合理鍛煉干預具有關鍵作用,協助患者家屬實施正確肢體被動運動,從上至下按摩下肢,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為患者選擇適宜擺放位置,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鼓勵患者實施適量主動鍛煉。(5)藥物預防護理。依據患者病情狀況,遵醫囑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實施預防,并依據患者的體質量預防性實施肝素。在使用該類藥物期間,需密切監測患者凝血功能,積極預防出血,若抗凝效果欠缺,可選擇華法林、阿司匹林等藥物進行預防。(6)彈力襪預防。指導患者合理使用彈力襪,長筒彈力襪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下肢靜脈的血流速度,規避術后下肢靜脈擴張,積極規避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7)加強監護。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狀況,評估其溫度、顏色變化,并掌握其足背動脈搏動狀況,評估下肢有無異常發生,若發現不良狀況,需及時告知醫師,予以對癥干預和指導。(8)預防性飲食護理。護理人員需充分掌握患者飲食愛好及習慣,并依據其飲食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以低脂肪、高纖維素、高蛋白飲食為主。若患者有飲酒、抽煙等習慣,需嚴格禁止。
1.3 觀察指標
護理過程中,主要觀察指標如下。(1)評估2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1個月的神經功能。采用NIHSS量表[6]進行評估,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2)評估2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1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基本性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7],總分14~56分,<16分為正常,16~23分為輕微功能障礙,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差。(3)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1個月的凝血功能,包括PT、APTT、FIB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NIHSS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生活能力比較
護理前,2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凝血功能比較
護理前,2組凝血功能各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PT、APT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FI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可誘發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為多見,該并發癥若未予以及時預防及控制,可直接引發肺栓塞,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現階段,臨床以溶栓為常用治療方案,在溶栓時間窗內對患者實施早期溶栓治療,不僅能夠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還能夠有效提高預后效果[8]。研究發現,溶栓治療中極易產生顱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針對此,臨床應在溶栓期間嚴格掌握溶栓禁忌證、適應證,積極規避顱內出血。隨著護理技術的完善,臨床發現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溶栓治療中存在重要意義,常規護理僅通過遵醫囑治療、口頭疾病知識宣教、心理疏導等進行干預,雖能夠穩定患者病情,但效果并不理想,極易延長康復時間,甚至增加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因此,盡早選擇合適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完善,人們對臨床護理干預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將預見性護理干預貫穿于臨床中可獲得顯著價值,該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方式,能夠提前判斷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風險,并通過針對性判斷制定綜合性、合理性護理方案,進而消除風險因素,全面防止并發癥發生,對病情預后起到關鍵性的作用[9]。本研究發現,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和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通過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溶栓期間密切判斷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嚴格把握給藥劑量,完善相關觀察及防范措施,特別是溶栓藥物需現配現用,切勿將該藥物與其他藥物共用同一靜脈通路,保障給藥時的足量及均速,規避出血風險[10]。研究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若未予以針對性干預和控制,可使患者喪失下肢功能,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1]。本研究發現,實驗組PT、APTT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FI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證實,預見性護理在溶栓期間能夠有效規避靜脈血栓形成,穩定患者凝血功能,進一步預防出血[12]。分析原因,預見性護理能夠使患者詳細掌握靜脈血栓的發生因素,提高自我護理效能,強化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護理依從性及配合度。患者下肢運動時配合彈力襪,有助于靜脈血液回流,避免術后下肢靜脈擴張,進而規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完善患者藥物預防工作,全面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并依據醫囑使用相關抗凝藥物,降低出血及血栓發生的可能性。同時配合飲食指導,囑咐患者規避高脂肪、高糖飲食,切勿再次飲酒、抽煙。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貫穿于ACI溶栓治療患者中,可以獲得滿意結局,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增強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肖淑立,林慧君,李清月,等.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預見性護理在腦梗死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2):334-337.
[2] 王美,蘇艷芹,王玉,等.預見性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溶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3):156-158.
[3] 周明麗.溶栓流程優化護理在改善急診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826-1828.
[4] 郭鋒,韓秋風,魏鸚鸚.優化護理流程在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1):101-103.
[5] 李圣鳳,李志梅,范琳.預見性護理在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1):46-48.
[6] 楊菲.優化溶栓護理流程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5):3071-3073.
[7] 王潔,周佩洋,賽金萍.護理流程優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及搶救時間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9,26(6):713-715.
[8] 張鳳霞,趙桂雙.醫護一體化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7):71-73.
[9] 張蕾,趙真,胡艷梅.急診護理流程干預對腦梗死患者溶栓救治效果及功能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9):1663-1666.
[10] 陶東霞,王延莉,馬蘭.醫護一體化護理流程在超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6):94-96,100.
[11] 徐立,王群,張笑平,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院內時間延誤的護理干預及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2):257-260.
[12] 姜冬輝,宋振華.急診護理流程應用于腦梗死溶栓患者評價其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11):1984-1986.
(編輯:郭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