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智清
[摘 要]音樂教育中的課程綜合旨在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教學中堅持以音樂為主體,對綜合的內容進行精細化加工提煉,形成課程的多元綜合,讓學生有多元的感悟,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跨學科的學習,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作用。本文主要從課程綜合的理念、實踐、把握和挑戰四個方面探討初中音樂教學的課程綜合。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課程綜合
世界是有機聯系的,學科教學也應緊密聯系。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出現了明顯的變革趨勢,強調將課程與學習者的經驗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追求整合、融合與綜合的課程設計。這一發展趨勢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素養,包括道德、智力、體育和藝術等各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如果繼續遵循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體制和理念,必將導致實施素質教育的停滯不前。因此,音樂教學必須也必然要求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以滿足綜合素質教育的需求。本文著力探討初中音樂教學如何與其他課程進行綜合,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音樂教學的課程綜合理念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突出課程綜合,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1]。從中可以看出,音樂教學的課程綜合主要包括音樂與姊妹藝術、非藝術學科,以及自然、生活、社會、科技三個層面的聯系。
(一)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藝術之間是相通的。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如舞蹈、戲劇、影視和美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些藝術形式以情感表達為核心,都涉及情感和情感的表現。《毛詩序》曾這樣闡述藝術之間的關系:“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跳之蹈之也。”[2]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藝術之間的相通關系,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的藝術教育。例如,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學習如何通過音樂表達情感,并結合舞蹈的形式來展現。這種綜合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激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感。
(二)音樂與非藝術學科的綜合
音樂與非藝術學科的綜合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最主要的門類,同廣泛的文化領域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也使音樂課程同其他非藝術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可能[3]。將音樂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創作意圖。例如,在諸多文化門類中,音樂和文學的融合是最為緊密的[4]。以唐朝王維“送別”之作《送元二使安西》為題所作的《陽關三疊》,全曲將離別時的空靈激越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具有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強烈特點。如果教師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原詩作品的講解,讓學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別時的傷感和把酒臨風的惆悵,學生就能更好地通過文學藝術情感來理解音樂作品。
又如,音樂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見證著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在與歷史課程結合上,學生可以學習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和作曲家相關信息,了解音樂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地域、國家和民族,它們的音樂形式和風格也各不相同[5]。在與地理課程結合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不同地區的音樂傳統和音樂風格。這種跨學科的綜合教育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拓寬他們的知識領域,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音樂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綜合
音樂教學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要注重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綜合,讓音樂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和社會,讓音樂教學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音樂與自然密切相關。通過音樂教學,學生可以感知自然界中的聲音、節奏和諧。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如風聲、水聲、鳥鳴聲等,將這些自然的聲音融入課程中。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音樂創作來表達對自然的感受,如創作具有自然元素的曲子或歌曲。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自然的認知,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力。其次,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音樂源于生活,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師可以選取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音樂作品,如民歌、流行音樂等,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賞音樂。同時,也可以通過音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生活情感和社交能力,如通過合唱、合奏等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再次,音樂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它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可以反映社會的發展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音樂作品,了解各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情感表達。通過音樂教學,學生還可以了解音樂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義,增強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尊重。最后,音樂與科技的關聯也不可忽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音樂教學已經融入了數字化技術和多媒體資源。教師可以使用電子樂器、音頻視頻設備等現代化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音樂。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科技手段進行音樂創作和演奏,如使用音樂制作軟件等。這樣,音樂教學將更富有創新性和互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技應用能力。因此,音樂教學要突出課程綜合,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通過豐富的音樂教學內容和綜合性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創造意識、社會情感和科技應用能力。這將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音樂教學中的綜合實踐
音樂教學的課程綜合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有助于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使學生從感官上更直接、更形象地感受音樂,從主題上更完整、更全方位地理解音樂,從演繹上更深入、更精準地表現音樂;有助于學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生存發展需要;有助于培養學生客觀辯證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全面、客觀、辯證地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本人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綜合實踐:
(一)項目式學習
音樂與姊妹藝術學科之間在音樂教學中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藝術課程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和影視綜合起來,多門藝術互鑒互融。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融合其他藝術學科知識的音樂項目,要求學生結合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或學科的知識,完成一個綜合項目,如音樂劇表演、繪畫音樂作品等,加強學生的藝術體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功能。
(二)跨學科教學
開展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科教學要從原來單一的教育模式向綜合的教育模式轉變,音樂老師可以嘗試與其他學科老師的交流合作,設計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將音樂與歷史、地理、文學、數學等學科有機融合,讓音樂與其他學科互動、結合,讓學生從單一的學習、欣賞音樂向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拓展,進一步培育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三)藝術欣賞
藝術欣賞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架設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的教學情境,先讓學生欣賞品鑒藝術品,然后引導他們采用聯想、想象等感受遷移去搭建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培養他們的綜合藝術欣賞能力。
三、課程綜合的把握
課程綜合使音樂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沒那么明顯,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體會到音樂的意境,更好地理解音樂,有助于培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但是,這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綜合后的內容是否還具有音樂本身的教育意義?綜合的內容會不會喧賓奪主?采取的形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那么,老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綜合的“度”?
(一)堅持以音樂為主體
音樂教學要堅持突出音樂的主體地位,無論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如何緊密,音樂始終應該是課程綜合中的核心。在設計綜合活動時,要將音樂放在首位,始終抓住“以音樂為核心”的主線,體現音樂的本質特征,揭示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應時刻注意“音樂以外學科始終為音樂教學服務”的宗旨,課程綜合的其他內容是作為輔助,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提升音樂素養,決不能本末倒置,在選擇與其他課程結合的內容時,要確保這些內容符合音樂教育的目標和核心價值,不能片面求大求全,將其他學科內容凌駕于音樂之上。
我曾經觀摩了這樣一節音樂課,教學內容是歌曲《飛來的花瓣》。在開始的導入,教師展示了一組校園生活的圖片,在音樂的配樂下,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誦了歌曲《飛來的花瓣》的歌詞,同時提問:“《飛來的花瓣》歌詞,表現了怎樣的情感?適合混聲合唱還是童聲合唱表現?”接著,又帶學生欣賞了歌曲《我愛米蘭》和《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還是針對歌曲的歌詞展開了討論,在歌詞內容上做了大量情感鋪墊,而對于音樂本身,如音樂表現要素、速度、力度、旋律、和聲、表演形式等的變化對作品情感表達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卻很少讓學生去體驗感悟,整節音樂課在教學設計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卻唯獨遠離音樂本身。
(二)精心設計綜合內容
綜合內容應精心設計,以確保科學性和有效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挑選符合音樂教學目標和適合學生水平的綜合內容,以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和理解,幫助學生實現音樂技能的提升和音樂認知的拓展。此外,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不應只片面追求綜合,而應注重學科內容的合理加工,要在恰當的時機,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講解,把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其他學科的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力求實現主題的綜合,而不是簡單的多個科目的疊加。例如,在上中國民歌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中國民歌詳明的地域性,可以在播放音樂的同時,展示一些與地理相關的圖片或視頻素材,如大自然景觀、地理地貌等。然后通過地理元素分析音樂元素,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北歌有悠遠高朗之美,南歌有柔和婉轉之美。而通過音樂元素的分析和理解更有助于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三)科學謀劃教學形式
每一堂課的教學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教學形式交叉使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情緒。在音樂課程教學中,老師不僅要關注教學的結果,也要關注教學的過程,一旦確定了綜合的內容,就需要考慮綜合的形式。但是,現實教學中,有的老師傾向于組織學生討論那些直接明了或者已經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或者讓學生創作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內容。這種情況下,教學形式成為唯一的考慮,只強調形式的多樣性,而忽略了內容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課堂上來回忙碌,卻沒有明確的目標,這無疑是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誤解。因此,科學周密地考慮綜合的形式至關重要。
在一節教學內容為“青春舞曲”的音樂課中,教師在讓學生觀看了新疆的歌舞視頻資料后,又帶著學生了解新疆的天文、地理、人文內容,接著,又帶學生學習新疆的舞蹈,在花了大半節課的時間來開展以上的教學環節之后,教師草草地讓學生跟唱了幾遍歌曲,并要求學生邊歌邊舞,最后,在載歌載舞的歡樂氣氛中結束課堂教學。整節課下來既沒講到歌曲的旋律,也沒講到歌曲中新疆的典型節奏,學生看似很感興趣,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是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樣的教學形式與教學目標定位有什么聯系呢?難道我們只是為了熱鬧而熱鬧,為了活動而活動嗎?
當前,不需要進行綜合教學的課程很少,但哪一個單元,哪一節課要與哪些課程綜合、采取何種方式進行課程綜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取舍,只要是合理、順暢、得體的,既能達到預定的課程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提高教學質量的,都可以嘗試。
四、課程綜合對教師能力的挑戰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綜合,對教師的要求和標準更高了。課程綜合的推進和成效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實踐創新和能力水平。一要更新觀念。課程綜合強調要幫助、引導、合作,教師要從應試教育的觀念轉變過來,讓學生有更多獨立思考和交流的機會,加強與其他教師的合作。二要積極探索。課程綜合重視科學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探索能力,大膽摸索,有所創新,改變舊的教學方式。三要提升能力。課程綜合強調的是“綜合”,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很快,教學內容涉及面廣,如何取舍、如何綜合,有賴于教師“綜合”的能力水平。音樂教學的課程綜合要求音樂教師要一專多能、主精輔熟,不僅是音樂教育方面的專才,音樂教學的行家里手,歌舞琴畫精通懂欣賞,還應該是具備跨學科知識的通才,是學識淵博的多面手,文史理工兼修會技術。音樂教師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就必須增強開放包容的意識,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多方吸納相關學科的知識,拓寬教學視野,充實教學資源,并把這些教學資源內化、轉化,與音樂知識有機融合,有效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理解音樂,逐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產生“1+1+1>3”的效應。
初中音樂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育人觀念、育人方式,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強化課程綜合、學科融合,全過程貫穿核心素養的培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答記者問[J].新教育,2022(19):4-5+24.
[2]郝敬.毛詩原解 毛詩序說[M].北京:中華書局,2021.
[3]金鶯.學科綜合在音樂教學中的多元整合[J].新教育,2016(08):18.
[4]曹小健.學科綜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大眾文藝,2011(13):256.
[5]王曉棠.對音樂教育中的“學科綜合”理念的理性思考[J].大眾文藝,2010(2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