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玲,周俐君,邱冠旗
(濱州醫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3)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但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并未實現規范化、常態化地開展,相關激勵、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存在志愿活動形式與內容單一化等問題,不利于助殘志愿服務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筆者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分析了制約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活動的因素,為提高互聯網時代下助殘志愿服務的實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以推動志愿助殘服務隊伍穩步壯大,促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營造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
“殘健融合”是以互相尊重與接納為基礎,在全納教育基礎上提出的殘疾人和健全人和諧相處、共同提高的“美好畫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開展助殘志愿服務是助力實現殘疾人事業的現代化發展、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著力重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志愿服務是殘疾人工作的重要補充力量,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是在“思政大格局”中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大學生通過切身參與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以“第一視角”增進對殘疾人真實生活的了解,改變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端正思想、豐富閱歷、展現風采,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2]。
調研組采用自編問卷對煙臺市濱州醫學院、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等4 所學校共計980 名本科生進行調研,有效回收問卷926 份,有效回收率94.49%。
8.32 %的大學生非常了解殘疾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53.78%的大學生比較了解殘疾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34.77%的大學生基本不了解殘疾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3.13%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殘疾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43.2%的大學生明確知道國際殘疾人日,40.93%的大學生明確知道全國助殘日,35.53%的大學生明確知道殘疾人分為四級。這說明,大學生對殘疾人這一弱勢群體的接觸較少,對其生存狀態、基礎知識等了解不夠,對“關愛殘疾人是個人的責任”這一思想認識不足,家校社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不夠。對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和形式的了解方面,5.08%的大學生非常了解,27.32%的大學生比較了解,49.89%的大學生基本不了解,17.71%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助殘事業的壯大,大學生通過大眾媒體對助殘志愿服務有了初步、淺顯的了解,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見表1)。

表1 大學生對助殘志愿服務的認知情況
76.03 %的大學生表示參加助殘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他人和奉獻社會,72.35%的大學生主要是為了提升個人能力,43.41%的大學生是為了結交更多朋友,28.62%的大學生是為了獲得學分或者評獎評優獎勵,14.58%的大學生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8.96%的大學生是為了打發無聊時間,4.86%的大學生因學校的規定和要求才參與,0.97%的大學生表示參加助殘志愿服務活動是因為同學都參加,自己不好意思不去。
在參加過助殘志愿服務活動的調查對象中,43.31%的大學生在助殘志愿服務中體驗非常好,51.16%的大學生體驗較好,4.65%的大學生體驗較差。0.87%的大學生體驗非常差。
27.62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服務對殘疾人幫助非常大,40.4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服務對殘疾人幫助比較大,30.5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服務對殘疾人的幫助比較小,1.4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服務對殘疾人完全沒有幫助。
志愿服務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相輔相成,獲得感是反映志愿服務滿足大學生現實多元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標[3]。由于服務對象的客觀特點和志愿者本身的主觀原因,助殘志愿服務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可能會出現和大學生心理預期不一致的情況,教師需做好相關引導工作。在本次調查中,14.58%的大學生參加過1 次助殘志愿服務活動,11.23%的大學生參加過2 次,2.92%的大學生參加過3 次,8.42%的大學生至少參加過4 次及以上助殘志愿服務活動。62.85%的大學生尚未參加。
參加過助殘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以愛心捐贈活動、探訪類活動為主要參與形式,分別占54.36%、42.15%,涉殘法律法規政策宣講、助殘知識科普較少,占18.31%,其他形式中,義務家教等支教助學活動占28.78%,愛心義診、康復支持活動占31.4%,殘疾人相關賽事、活動志愿服務占25.87%。近年來,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但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并未實現常態化、長效化(見表2,p131)。

表2 大學生參與助殘志愿服務的動機、感受及踐行情況
47.52 %的大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參加助殘志愿服務活動,46.98%的大學生表示比較愿意,3.35%的大學生表示基本不愿意,2.16%的大學生表示完全不愿意;如果有機會,大學生更愿意參加的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形式是愛心捐贈活動、愛心義診及康復支持活動、探訪類活動,其次是義務家教等支教助學活動、殘疾人相關賽事、活動志愿服務、涉殘法律法規政策宣講、助殘知識科普。研究顯示,越來越多大學生對助殘志愿服務態度積極,但在學思踐悟、知行合一方面仍不夠。表面看,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意識到社會不應歧視殘疾人,殘疾人應與其他健全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機會和人權,且大部分學生愿意參加助殘志愿服務活動,認為這是幫助他人、奉獻社會以及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實際付諸行動卻不容樂觀,參與深度不夠,缺乏持續性。
71.22 %的大學生表示參加助殘志愿服務的主要顧慮是相關專業知識技能不足、服務效果不好,55.23%的大學生的主要顧慮是擔心自己的言語或行為無意中傷害到服務對象的心靈,38.37%的大學生的主要顧慮是自己面對殘障群體感到害怕或者不自在,26.45%的大學生的主要顧慮是擔心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等得不到保障,18.6%的大學生的主要顧慮是服務過程辛苦,18.31%的大學生的主要顧慮是擔心自己花費多,5.52%的大學生表示沒有顧慮(見表3)。一定的知識積累是相關能力獲得和發展的基礎,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之前,要明確參與要求和目的,不能僅憑一腔熱血草率行事。這也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缺乏長期的規劃和有效管理。

表3 大學生參加助殘志愿服務的意愿及影響因素
67.82 %的大學生希望獲得殘障服務技巧(溝通、禮儀等)培訓,61.45%的大學生希望獲得助殘知識科普培訓,52.16%的大學生希望獲得殘疾人康復知識培訓(肢體、精神康復),33.48%的大學生希望獲得入戶探訪技巧培訓,21.27%的大學生希望獲得涉殘法律法規政策宣講培訓。62.53%的大學生建議加大助殘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力度,56.7%的大學生建議豐富服務形式,38.66%的大學生建議完善志愿者招募選拔制度,38.01%的大學生建議完善志愿者培訓制度,23.76%的大學生建議完善志愿者評估激勵機制,18.47%的大學生建議促進志愿服務與學校課程的融合,17.49%的大學生建議健全志愿服務的制度保障機制(見表4)。為了打消大學生參加助殘志愿服務的顧慮,提高服務效率和效果,高校應該依據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督導機制,建立健全培訓評估機制,在服務保障方面,做好經費保障和權益保障。

表4 大學生對助殘志愿服務培訓的需求及建議
自覺踐行的前提是內在認同,內在認同的前提是充分認知。研究發現,通過改善組織氛圍,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志愿者的奉獻精神、工作活力和專注程度[4]。這提示我們,要充分意識到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在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上下功夫。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媒體網絡平臺發揮了非常重要且效果突出的媒介作用,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網絡原住民”這一特點,最大限度發揮其吸引朋輩群體參與助殘志愿服務的號召作用,形成良性的滾雪球效應。如,利用“全國助殘日”等重要節點,依托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融合“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題黨日活動、主題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等形式,做好宣傳動員工作。
規劃是個人或組織為了更好地應對挑戰和更高質量地完成任務而制訂的比較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指導性工具。為了有效應對目前部分助殘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主體不明確、培訓不到位、考核片面化等問題,相關部門要加強校地共建,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在調研的基礎上做好“所在地市殘疾人現狀調研”“培訓教師隊伍建設”“志愿者招募、培訓及考核”“活動開展計劃”等長期規劃。高校需要通過關注學生內在需求、加強志愿服務培訓和培育志愿服務精神,激活大學生的參與動力、拓展大學生的選擇空間、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深化大學生的價值體悟。在規范大學生志愿者招募動員和遴選機制、加強注冊管理、加強組織化動員等方面精準策劃、穩步推進。
經調查發現,面向一般群眾的理論宣講、科技科普、愛心支教等方面的志愿服務項目品牌化建設持續推進,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組織存在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影響不夠、品牌管理薄弱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開展。加強品牌化建設要求相關組織要在充分論證項目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做好成本核算和資源管理,提前謀劃工作亮點,打造貼合實際、效果突出的大學生助殘志愿服務品牌化項目和服務。立足于實現殘疾人全面發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目標,以時間銀行推動助殘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構建具備科學性、整體性、實效性、可操作性和制度性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志愿服務模式,實現“國家—社會—個體”的有機連接[5]。
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任務之一。“殘健共融”是我國提出的促進殘疾人實現全面發展、更好融入社會的先進理念,其實現需要全社會的不懈努力和殘疾人自身的積極參與。相關部門和高校要立足于新時代助殘志愿服務工作的現狀和目標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凝聚工作合力,推動助殘志愿服務工作常態化、形式多樣化、專業精準化和服務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