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紅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意義就在于用紅色文化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使命擔當和愛國情懷的接班人。本文從紅色歌曲概述入手,進一步研究高校紅色歌曲“唱、演、講”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以期為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紅色歌曲;高校思政教育;“唱、演、講”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J60-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59-03
一、紅色歌曲概述
紅色歌曲承載中華民族百年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革命積極貢獻的意志,是最具鮮活表現力和最具代表意義的“紅色文化”載體。從理論內涵上講,紅色歌曲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為祖國、為人民”團結一心奔向勝利的堅強決心,形成萬眾一心銅墻鐵壁堅強堡壘的陣線,成為引領全國人民奮起抗戰、解放全中國、建設美好國家的號角和旗幟。在形式內容上,紅色歌曲通過不同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吸引廣大民眾和各階層人士共同參與,就像“紅軍是播種機、紅軍是宣傳隊”一樣,所到之處都是熱情鼓舞的斗志,培養了民眾的革命精神,積極投身于革命的事業中去。紅色音樂藝術融入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豐富了表演形式和呈現的內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經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凝聚力而經久不衰的藝術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文化自信,彰顯了鮮明的確文化立場,紅色歌曲正是體現這一思想情感、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傳統愛國主義文化的精髓。紅色歌曲不僅在歌詞、曲譜上彰顯出文化精神、愛國基因,內涵更是蘊藏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紅色歌曲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鮮活的課本教材,是推進全民文化自信自強更具持久力的源泉。
回顧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歷史和建立偉大國家的豐功偉績,紅色歌曲不僅生動記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革命和建設中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形成獨特而鮮明的紅色歌曲文化,并以其鮮明的思想性、藝術性、群眾性、廣泛性之特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支柱和無可替代的精神財富。
無論是在最艱難的抗戰時期、錯綜復雜的解放戰爭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各個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騰飛的時期,紅色歌曲始終像革命旗幟引領我們的方向,像號角喚醒我們奮發有為,像燈塔一樣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奔向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
二、研究意義
課堂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既要承擔思政課程這一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中發揮引領作用的關鍵課程,又要強化全體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責任,發揮好課程思政作用。兩者互為關聯,同頻共振,形成協同效應。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促互進。高校的教育管理特點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告訴我們,與接受“第一課堂”的專業學習相比,各類學術科技活動、社團活動、創新創業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第二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視野拓展、情趣培養、人格塑造和能力提升等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堅持“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會貫通,學校是“小社會”,社會是“大課堂”。社會是教育的基礎資源和平臺,社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社會、走進社會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這正契合國家培養人才的長期規劃。在高校培養學生成為關心國家大事并傾注于國家建設,成為有責任心、使命擔當且有專業知識能力的接班人,需要長時間努力和辛勤耕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細雨潤無聲”真正意義上的滋潤心田是需要孜孜不倦且長期規劃性的付出。
三、研究內容和思路
“唱、演、講”這一模式,尚未在高校課堂、講臺和舞臺上系統專業性地全面詮釋紅色歌曲,需系統分工并以專業的曲目劃分,逐一完成,詳細講解相結合的表現形式。
(一)唱
我們首先在“唱”上下功夫,把繁多的曲目,按歷史時期分類,根據學生不同的聲部和具體情況,安排更適合每個學生演唱的曲目,同時按獨唱、重唱、合唱編排,做到曲目多樣化,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從聲樂演唱理論原理到舞臺實踐,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千錘百煉方得成果,要求師生在保證聲音暢通滋潤的前提下,深刻表現歌詞含義,與時代背景相吻合。
如《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回望殘酷的歷史,年輕人心中的壓抑不言而喻。在演唱這首《黃河船夫曲》時,你如果靜心去聽,你會想象出一幅壯觀的圖畫,像幾十個船夫劃船,而在畫中充滿斗爭的無窮力量!混聲合唱和聲層層迭起,相互映襯,勾勒出黃河上的動人情景。第二樂章《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這是一首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詠嘆調,演唱者需具備高超的演唱能力。“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歌曲開始就把黃河九曲萬丈滔天的氣勢展露出來,用持久的長氣息展現黃河波瀾壯闊的畫面和宏偉氣度。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一首朗誦歌曲,用伴奏的三弦,而作品孕育著正如歌曲《滿江紅》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的精神內涵。第四樂章《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一首民謠式歌曲,音調將悲傷和痛苦呻吟的表情描述出來,但這里卻充滿了追求希望的斗志和堅決不屈斗爭的決心。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采用樂段反復出現的結構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調和鑼鼓伴奏的表現手法,形象地敘述當時流亡群眾的悲慘遭遇,而作品重點是展示出“打回老家去”的斗爭精神和堅強意志。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這一段是一個絕望婦女的內心獨白,她的丈夫在戰爭中犧牲,她的兒子被日本鬼子殺害,她自己也被日本侵略者強暴,最后不得不跳入黃河母親的懷抱自殺。這是整個《黃河大合唱》中最具戲劇性的一段,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能力和戲劇性表現,也稱之為檢驗女高音“試金石”的詠嘆調。第七樂章《保衛黃河——輪唱》,成功運用卡農手法表現作品,表現出中國人民奮起抗戰的斗爭形象,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憤、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表現出抗戰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且具有勢不可擋的氣勢,而作品中的襯詞“龍哥隆格龍哥隆”,具有地方音樂表現力,別具特色。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運用主調與復調的混合寫法,以戰斗性、號角性的音調,象征東方巨人為最后的勝利發出吶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這是整部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憤怒的情緒、戰斗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氣勢讓音樂達到最高潮,作品在樂團全體奏響伴隨男女八聲部合唱,在氣吞山河的澎湃激昂聲中結束。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氣勢恢宏的音樂巨作,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國家史詩,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歷史和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我們要在演唱歌曲中體現作品的細膩內涵,詮釋每首作品的精華所在。
(二)演
就是根據曲目劇情,學生帶表演地展現人物形象,如演唱《江姐》中《紅梅贊》時,扮演成江姐的形象,在演唱《繡紅旗》時,在舞臺上展現出繡紅旗的畫面,生動再現紅色經典曲目的深刻內涵。
我們在課堂上和音樂廳師生共同演繹歌劇《江姐》,首先為師生選好劇中角色,通常選擇女教師扮演江姐(女高音)、華為(男高音)、雙槍老太婆(女中音或大號女高音)、沈養齋(男中音),莆志高(男高音),獄中女戰友4~6人(女高音中音),敵人警察局長、報童、特務、游擊隊員、敵看守、眾難友、碼頭工人等。
歌劇《江姐》是在濃重、嚴肅的氣氛中展現出“江姐”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視死如歸的意志和精神,用鮮血和生命喚醒了無數仁人志士為全中國解放而奮斗的過程。整個歌劇中每一個角色都蘊含著人物內心深處的感悟,因此我們在排練開始就反復提醒每個人的注意力和人物內心的感覺,場景是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這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萬惡的地方。同時表現出革命戰士充滿理想、遠大抱負的陽光心態,如經常出現在廣闊空間唱起那首著名歌曲《紅梅贊》一樣,充滿陽光。
歌劇中《五洲人民齊歡笑》是江姐被捕后在獄中的第一天夜晚,表現江姐人物內心變化多重性、愛憎分明的情感表達,既抒發了她對家鄉、對親人的依戀之情,又表現出江姐堅定、沉著、穩重的堅強意志,面對自己心愛的親人犧牲的噩耗,化悲痛為新的力量,毅然投身于解放全中國的革命事業,劇中她充滿了對敵人的仇恨、輕蔑、痛斥,對革命事業永遠忠貞不渝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決心。《五洲人民齊歡笑》是一首大詠嘆調,是全面塑造江姐人物形象的重要唱段。演唱中用聲音塑造出強烈的戲劇效果、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在音樂創作上采用上板腔體的結構和表現手法,伴隨人物情感爆發,多種宣敘、詠嘆交替、快慢自如,充分表達出主人公江姐豐富、宏大、崇高的內心世界和革命理想。
中國民族歌劇《江姐》是中國歌劇史上的重要巨作,讓江姐這一英雄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予民眾震撼人心的教育。因此排演這部歌劇我們是帶著崇敬的心情,膜拜學習全身心投入排演的。
(三)講
就是聲情并茂地講解歌曲和劇情的內容,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深刻了解所演唱的歌曲和曲目所要表達的內容,達到校園思政課的藝術性、思想性,要記住歷史,牢記使命,方得始終。
故事可以載道,可以讓簡單而枯燥的故事變成一個充滿情趣鮮活的樣子。歲月如歌,那曾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鑄就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紅色歌曲(民族歌劇)文化也曾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精煉而成的。這些人物形象展現出一心為人民、為國家的理想信念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如歌劇《江姐》人物原型就是優秀的共產黨員江竹筠烈士。根據長篇小說《紅巖》改編的歌劇《江姐》1964年首演于北京,被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命名為“百部愛國主義教科書”。歌劇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夕,地下黨員江雪琴(江姐)和游擊隊隊員們廣泛發動群眾,抗丁抗糧、阻截敵人軍火,開展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解放戰爭的勝利。由于叛徒莆志高的出賣,江姐在川北被敵人逮捕,并被關進了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江姐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嚴詞痛斥敵人。在重慶解放前夕,江姐慷慨高歌,英勇就義,譜寫出一曲革命英雄主義贊歌。“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一曲《紅梅贊》歌唱的是江姐這位革命者,矢志不渝、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頌歌。而“線兒長,針兒密,含著眼淚繡紅旗呀繡紅旗,熱淚隨著針線走,與其說是悲不如說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終于盼到你,盼到你……”唱著這首歌繡出紅旗,但他們沒有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起,永遠留在了1949年黎明前的黑暗里!
歌劇《江姐》上演至今已經五十余年,依舊是感人至深、經久不衰的經典。把共產黨人的信仰和理想追求,用音樂藝術的形式展現得淋漓盡致,超越了時代的局限,超越了一般藝術作品的審美意義,給人們留下連綿半個世紀的心靈震撼,成為中國民族歌劇史上一座豐碑,感動并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我們要用真情全身心投入,講解歌劇經典故事,演講紅色歌曲內涵所囊括的豐富內容和深層含義。
四、研究實踐
這項課題我們分為課堂教育和藝術實踐教育兩個部分進行,課堂教育是把紅色歌曲融入聲樂專業課堂和大學生思政課堂,以講述紅色歌曲創作背景、作品特點和所產生的效果,讓學生演唱其中的歌曲如《十送紅軍》《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梅贊》等。
藝術實踐教育作為師生共同完成的重要活動,先后在學校大禮堂、小音樂廳舉辦專場音樂會。在校園音樂會開始,全體共同高歌《義勇軍進行曲》,主持人講述1949年9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首《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讓師生們更加深刻了解這段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音樂會上師生共同演唱《我的祖國》,讓所有人進入那個年代感受為理想為事業獻身一切的情懷;《英雄贊歌》由老師領唱,學生合唱“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歌劇《江姐》中“繡紅旗”師生們共同在舞臺上一針一線繡紅旗的情景讓人心碎,感同身受!而《紅梅贊》唱起來總會引起所有觀眾共同演唱這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充滿革命豪情和戰斗精神,鼓舞師生們共同的堅強意志。
音樂會上各民族風格作品特別受歡迎,《唱支山歌給黨聽》《紅太陽照邊疆》《打起手鼓唱起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阿拉姆汗》等載歌載舞、熱情奔放的歌曲帶來青春浪漫風情和舞臺效果,讓音樂會高潮迭起,臺上臺下師生共同歌唱祖國繁榮富強,堅定信念跟黨走!
師生們都稱贊音樂會活動讓他們了解到這么多珍貴的歷史,讓他們對革命的前輩充滿了敬意,對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在高校堅守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結? ?語
按歷史時期劃分每個時期的特點和重點,清楚地展現紅色經典歌曲所誕生的背景、文化根基、革命發展之必然,每個時期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建國大業、經濟發展中所起到作用的特殊作品,讓每個學生都為之感動和驕傲,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輝煌。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4-02-21
[基金項目] 深圳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重點課題(zdzz23006)。
[作者簡介] 李成柱,博士,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深圳技術大學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 5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