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祖娣
【摘 要】文章分析讀寫融合教學的意義,探索讀寫訓練的策略,助力學生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的順利推進,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讀寫訓練 策略
一、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的意義
首先,在語文閱讀中進行讀寫訓練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舉措。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學生面臨著比較高的學習要求,要逐步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能夠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夠立足于文章情境,對文章進行深度反思,對文章詞語、句子表達的內在含義有所認識。針對上述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與掌握,深入探索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表達出來。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閱讀教學,才能讓《課程標準》的要求得到落實。
其次,在語文閱讀中開展讀寫訓練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一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語言能力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提高關注度。二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讀寫訓練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耐心和自信,讓學生在一遍一遍梳理文章結構和行文技巧中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把握,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把握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的原則
1.示范性原則。語文教材是經過專家和學者討論之后編纂而成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的過程中,要從示范性原則出發,結合學生學習的程度和學習的動向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要將課文作為寫作的范例,讓學生進行模仿。
2.引導性原則。課程改革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在學生的讀寫訓練中構建讓其能夠自主學習的課堂,對學生進行讀寫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不斷地對課文的主旨、思想情感進行探究和思考,最終將教材中作者的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收獲。
3.實踐性原則。教師要改進教學,構建讓學生學會將閱讀和寫作行為進行關聯的課程目標體系,讓學生能夠將已經輸入的閱讀內容進行寫作輸出。寫作其實是鍛煉學生文字表達能力與實踐運用能力的良好方式,是連接文本知識學習和實踐運用場景的橋梁。在寫作行為的驅動下,學生能更好地實踐和運用所獲取的知識,繼而進一步內化和吸收文本中的內容。
三、探索閱讀教學中讀寫訓練的策略
1.深入研讀教材,建立讀與寫的鏈接。讀與寫兩者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善于閱讀的人大概率善于寫作,而善于寫作的人一般也樂于閱讀。因此,教師一定要意識到這兩者的緊密聯系,確保讀和寫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以帶動學生的成長。
一是注重技巧上的銜接點。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容極為豐富,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謀篇布局和寫作技巧,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挖掘這些內容的教學價值,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意識與能力。如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篇文章采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對人物進行描寫,教師可以采用大單元教學的形式,將本單元的另外三篇課文《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和單元習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四篇課文的閱讀學習中感受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感受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魯迅先生的手法,然后讓學生聯想身邊讓其感動的人或事,并通過文字表達出自己對該人或事的情感。二是注重主題上的相同點。每一篇課文都有其主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以及相關的表述方法,讓學生意識到所有的文章都應該基于一個主題來展開敘述。如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鳥的天堂》中便有大量的寫景描述,主題都是圍繞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來讓讀者感受到“四時景物皆成趣”的意境。再如《太陽》《松鼠》是讓學生在了解基本說明文表達方法的基礎上,學會選擇不同的方法將事件或景物說明清楚。教師要善于抓住不同文本中的教學相同點,主動誘導學生探究閱讀文本的方法,總結文本中凸顯主題的寫作方法,從而遷移運用到課堂小練筆或單元習作中。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單元學習后,得到閱讀和寫作水平同步提升的效果。
2.強化寫作練習,豐富練習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能夠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讀寫訓練,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后進行擴寫、改寫或者仿寫,在多樣化的訓練中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寫作能力得到提升。
如《四季之美》這篇課文有著比較特殊的行文模式,作者運用不同的自然段進行了不同季節的特點描寫,學生通過字里行間能感受到來自于大自然的魅力。在結束課文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作者的表達思路和表達手法,之后再對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學生對應不同的季節,讓他們結合自身的觀察和經歷對課文的不同自然段進行討論與仿寫。這種有差異化的寫作練習,能激發小組成員進行生活經歷的聯想,也能讓全班學生看到不同小組對不同景色的描寫,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和知識面。
3.善用課堂評價,點撥寫作方法。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進行多次的訓練才能有成效。教師也需要通過積極的評價和點撥來調動學生參與讀寫訓練的積極性,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身。
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習作:我的‘漫畫老師”后,執教教師讓學生抓住某位任課教師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進行人物描寫,執教教師運用豐富多彩的評價語言,讓學生加深對教師形象的理解。如有的學生寫執教教師時常以不同的動作演示課文中的動詞描寫,執教教師隨機點評“你眼中的老師有七十二變”。有的學生抓住某位教師禿頭這一特點,寫道:“老師的頭頂會發光。”執教教師對學生給予肯定“你有一雙慧眼”。教師在學生習作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習作中的亮點,通過隨機性的肯定與表揚,讓學生收獲課堂成長自信,教師的形象也就在學生的筆下變得鮮活、有趣起來。學生在完成了作文后,執教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部分學生的作品,并要求全班同學對文章進行點評,說出其中的優點和缺點。學生之間的評價,能從他人的點評中獲取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觀察視角,能學習到他人作品中的金句金段,從而對自身的觀察方法、寫作角度進行反思和總結,并對作品進行優化。
4.拓展課外閱讀,延伸寫作思路。課堂讀寫教學的內容是有限的,教師要不斷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資源,加強課堂內容的課外延伸,讓學生在書海中遨游,獲得更多的思想碰撞。這樣就能夠在下筆的過程中做到文思泉涌,真正實現學生在寫作行為中主體地位的展現。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時,執教教師布置學生在課后閱讀《三國演義》,讓學生對書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度分析,同時為學生提出相應的閱讀任務:書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性格、外貌、語言、動作有什么特點,你是從書中的哪些章節感知到的。在習作環節,執教教師先指出作品中幾個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張飛、周瑜、曹操等),然后組織學生對他們的各方面特點進行討論,接著引導學生通過制作表格、列出章節流程表、畫思維導圖等方式進行總結歸納。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學生注意到在對人物進行描寫時,要突出人物特點,要按一定的順序寫出想要表達的內容。在習作作品展示環節,有的學生結合劉備的愛民情懷,談到了革命先輩為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精神;有的學生結合趙云的勇敢善戰,描繪了消防員為撲滅山火而不斷出入火海的場景……這些是學生閱讀作品后結合自身經歷的情感抒發,可以說,學生做到了深入閱讀作品的要求,也達到了從閱讀到寫作的遷移。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三官堂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