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雨佳
摘要:本文從青少年網絡“追星”案例切入,分析新媒體視域下青少年網絡行為現狀及成因,認為青少年網絡行為是其所處社會、家庭、教育環境等多方面綜合映射。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讓網絡世界真正發揮出推動社會進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青少年;網絡行為;追星;“飯圈”文化
引言
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開啟了人工智能時代,ChatGPT的大規模應用,加速推進了全民AI時代的到來。“AI+新媒體”使新媒體傳播進入微時代,微博、微信、短視頻等信息傳播載體不斷呈現,青少年的生活、社交及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青少年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已在潛移默化中與新媒體全面連線、深度融合。但是《新時代數字青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3)》指出,大學生網絡素養整體平均得分為3.67分(滿分5分),略高于及格線,高于青少年及初中生的3.56得分,有待進一步提高。
網絡是個“造星場”,一些人通過網絡的“發酵式”傳播突然“爆紅”,狂熱的粉絲群體中青少年不在少數。越來越多青少年通過網絡追星,虛擬網絡世界日益成為偶像與粉絲之間連接的橋梁。但網絡世界信息良莠不齊,青少年在網絡追星的同時可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
“要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維護網絡安全。要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調動網民積極性,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治理。”規范青少年不良網絡行為,研究青少年網絡行為現狀并制定引導策略迫在眉睫。
一、青少年網絡行為現狀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3)》顯示,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幾乎飽和,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10歲以前首次“觸網”的未成年人占比達52%,較上年提高7.4%。如此高的普及率再加上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流行文化較為敏感,追新逐潮等原因,互聯網對于青少年的“塑型”作用尤為明顯。
模仿是青少年網絡追星的重要表現之一。藍皮書指出,累計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五成未成年人學唱網上流行歌曲,近兩成未成年人會模仿網絡說話的方式。對網上流行的娛樂方式、網絡游戲中的人物等,部分青少年有著盲目模仿的現象。從青年學生身心成長角度來看,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處于形成期,容易受到網絡多元文化沖擊的影響,也就更容易產生負面網絡不良行為。
新媒體時代,青少年進入全面“屏生活”,他們從屏中了解世界、了解偶像、了解社會,甚至了解自己。與此同時,網絡的負面效應給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影響到青少年對于偶像的理性認知。研究他們的網絡行為,為網絡失范行為制定引導策略,如何有效地應對網絡對青少年偶像崇拜帶來的影響,加以正確引導,既是新媒體視域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挑戰的需要,同時也是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實需求,打通了全面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二、青少年網絡行為新特征
新媒體的“交互性、多元性、極速性”等特征與青少年“主體性、自我性、娛樂性”等特點相融合,形成青少年網絡行為的新特征:
(一)自我與自主被極大滿足
1.青少年擁有了廣闊的自我表達平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青少年社交模式的轉變,新媒體平臺上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他們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自主權,有更多的機會在網絡世界中表達自我、塑造自我形象和追求自主選擇,也可以隨時隨地表達個人情感,自由表達所思所想,并在轉發、評論和圍觀中展現自我的訴求和欲望,在此過程中青少年渴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極大滿足[1]。
2.青少年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選擇權。他們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圈層,自由選擇想要關注的人和參與的社群。這種自主選擇不僅體現在大量的信息獲取上,更體現在網絡媒體社交、娛樂、學習等各方面。這種自主選擇權不僅讓青少年享受到極大的自由度,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但是,自我與自主被極大滿足的現象更帶來一些挑戰。一方面,青少年在追求自我表達和自主選擇時,容易陷入信息過載、社交焦慮和時間浪費等問題。另一方面,過度追求自我表達和自主選擇也可能導致青少年的價值觀扭曲、道德觀念淡薄和自我中心化等問題。
從青少年追星的角度來看,一是青少年可以通過網絡世界獲取的信息自主選擇偶像,不受現實社會影響,二是通過“追星”行為的具象表現,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自我,展現了態度,反映了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心理特質。正面來看,理性、健康的“追星”有助于形成示范效應,為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塑性”。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通過網絡世界不受限制地盲目“追星”,以及頻繁出現的“明星”在網絡世界里的“失范”現象也會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
(二)線上世界與線下生活邊界模糊
直播里制造欲望,動動手指就能毫無感覺地購買商品;游戲里打打殺殺,現實世界里也“角色扮演”;社交軟件上與明星看似熱火朝天的互動,面對面和身邊人溝通談心卻寥寥無幾,青少年們享受著生活全面“線上化”帶來的便捷,卻同時失去了現實生活里對自己的正確定位。
線上世界與線下生活邊界模糊,意味著青少年在網絡上的行為和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更加難以分割。他們在網絡上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社交、學習、娛樂等各種活動,這些活動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形成了一種相互交織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一方面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一些積極影響。為青少年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擴大了他們的社交圈層,拓展了人際關系。然而,線上世界與線下生活的邊界模糊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部分青少年的過度依賴網絡可能忽略現實生活中的交流與溝通,進而產生社交障礙、社恐“隱藏”。網絡上傳播速度極快的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負面沖擊,影響他們的道德判斷力。
長期通過網絡世界盲目追星,會逐漸使青少年對現實生活的環境產生一種“假象”,認為世界本來就是網絡中的模樣,而身邊的朋友同學也應該像明星那樣生活,從而逐漸拉大心理預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對現實世界產生不滿[2]。
(三)追求個性與關注公共相矛盾
追求個性是青少年網絡行為的重要特征之一。他們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追求獨特的風格和品味,不愿意隨波逐流。在網絡世界中,青少年可以通過個性化定制的社交媒體頁面、獨特的網名和頭像、個性化的內容創作等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個性。
同樣,網絡“追星”也是展現青少年表達個性的途徑。這種追求個性的行為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同時也讓他們更加自信和獨立。然而,他們在追求個性,自由表達個人經歷、情感和體驗的同時,也熱衷于對現實世界和宏大事件進行評說、批判與反思,對社會熱點、國家大事進行關注、轉發和評論,甚至發起集體行動。
在網絡上,青少年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論壇等渠道了解社會動態,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例如,每逢重大體育競技比賽結束后,很多體育明星受到青少年追捧。他們為國爭光、敢于拼搏、經濟水平出色,反映了當代新青年的精神面貌,這樣的明星可以對青少年產生正面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網絡永遠都是“雙刃劍”,當體育明星的個人隱私被網絡無限放大,青少年從對體育精神的追求演變成了對個人八卦的獵奇,并通過網絡世界裂變式的傳播,這非但會對體育運動員本身造成困擾,也會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這種矛盾心理是由青少年的成長背景和認知發展特點所決定的。作為個體成長和未來社會公民的角色擔當,他們需要獨立思考和創造力來展現個性,同時也需要關注社會問題和社會動態,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但要引導青少年正確處理追求個性與關注公共的關系,提高青少年的信息鑒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正確處理網絡信息,不盲目追求個性或隨波逐流。
青少年網絡行為呈現出的特點與時代特征,伴隨著行為失范、異化及價值消解,凸顯出大學生社交異化、網絡言行隨意、價值選擇模糊等隱憂。
三、新媒體視域下青少年網絡行為引導策略
面對新媒體視域下青少年網絡失范行為帶來的隱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引起高度重視,以“共建場域、共建話語體系、大思政向微思政轉化”為原則,積極探尋引導策略。
1.加強青少年網絡理性教育,化被動約束為主動自控。青少年的網絡行為普遍存在上網時間過長、網絡依賴程度過高、娛樂化過強等問題,這說明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理性自覺不足,青少年個體的主體性不強。特別是在“飯圈文化”風靡網絡的背景下,部分青少年對明星的追逐是“非理性”的。網絡具有聚集效應,相同愛好的人群可以簡單通過標簽化的分類聚集起來,從而壯大這一類人群的聲勢。當青少年處于這種失控的“螺旋”當中,會自認為自己的聲音是可以無限放大的,從而加劇了“非理性”的程度[3]。
網絡理性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部分成年人尚不能很好地自控,何況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數字化的投射,而非割裂的兩個獨立,也不是“聲勢零和”的游戲。因此,教育要“功在平時”,以主動在現實生活中制造興趣,制造參與感,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里獲得自我滿足的方式來替代強行的對于上網行為的管束。
2.家校聯合教育,增強網絡教育合力。互聯網時代,家庭已成為青少年上網第一場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網絡使用方面,父母對待互聯網的態度及其網絡行為習慣的示范,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網絡行為。
從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來看,父母應該是青少年最崇拜的“明星”。作為家長,首先應當嚴于律己,管束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給自己的孩子樹立良好的示范。比如,父母本身控制上網時間,少看娛樂視頻網站,多參與線下活動,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習慣,就能很大程度化解青少年對于網絡的依賴。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前沿陣地和重要渠道,但一些學校更注重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對青少年綜合素質培養重視不夠,一些網絡成癮學生因得不到關注,成績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學校不重視,家長又疏于管理,造成青少年在網絡行為上失范。
對于青少年盲目追星的問題,學校也應當做出有針對性的應對:一是學校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先進典型,弘揚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在教育方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和突破,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真實需求,設計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網絡思政教育活動;三是通過校園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建設,加強學校在青少年網絡世界上的聲音,占領網絡“主陣地”,積極引導學生理性上網、理性追星,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
3.加強青少年網絡法治教育,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青少年是“網絡原住民”,其身心特點、上網時長與生活經驗的缺乏等多重因素疊加,使他們對互聯網的信任程度明顯高于網民總體水平,面對復雜的網絡空間他們更加“單純”。青少年熱愛于在網絡空間活躍,但網絡空間的有序與否對他們影響更為重大。
粉絲群體良莠不齊,青少年在網絡上對追星的狂熱很容易被人利用,從而造成人身財產損失甚至觸碰法律。因此,一方面應當幫助青少年準確把握網絡現狀,充分認識網絡行為失范帶來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另一方面,要敦促相關管理部門出臺更為細致的青少年上網保護條例,全社會共同織密青少年網絡使用的保護網。
青少年“網絡追星”,本無可厚非,但在專業粉絲和營銷號的誘導、操控下,一些青少年粉絲,以明星藝人為生活重心,或花費數萬元,為偶像打榜;或互撕謾罵,在網絡上拉踩引戰。由此形成畸形“飯圈”,不良粉絲文化,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亟待加強治理。
“飯圈”有大流量,更要有正能量。倡導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攜手。偶像明星有責任加強自律,為青少年粉絲樹立良好榜樣。青少年要學會辨析偶像言行,保持清醒判斷,提升媒介素養。粉絲和明星形成良性互動,讓粉絲文化駛入正確的價值航道,才能贏得更多認可與掌聲。
2023年暑期,為進一步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營造健康安全網絡環境,中央網信辦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行動效果顯著。
結語
由此可見,青少年的網絡行為,本質上是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映射。網絡的問題需要辯證對待,網絡的問題也不能單純依靠網絡來解決。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才有利于形成清朗的網絡環境,讓網絡真正發揮出推動社會進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謝玉進,曹乃馨.我國青少年網絡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21(05):60-66.
[2]戚明鈞,童樂.網絡流行諧音詞對青少年負面影響及治理對策[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9(06):38-46.
[3]吳翠芬,張子楨,楊飛輝等.青少年網絡參與及其與金錢價值觀和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月刊,2023,18(22):23-26.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