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藝秋
摘要:隨著國內外安全環境不斷變化和校園規模的擴張,多校區大學安全管理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本文從多校區大學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入手,研究優化安防體系的具體對策,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多校區安全聯動防控路徑,并通過建設多元聯動防控平臺推進校園安防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多校區大學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多校區大學;校園安全;聯動防控
引言
21世紀初,高校招生規模開始快速擴張,出現了現有辦學資源與擴招規模不匹配的問題,為了提高大學自身競爭力,面對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要求,高校急需擴張新的教育空間、增加新的教育資源[1]。大批高校通過多所獨立院校合并重組或新建校區的方式擴大現有的辦學空間,由單一校區發展為多校區的辦學新模式,以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步伐。
一、多校區大學安全管理困境
多校區大學指具有一個獨立法人地位、有至少兩個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連的校園的大學[2]。多校區大學各校區建造時間不同,往往缺乏合理規劃布局,地理位置相對分散,給各校區之間、校內機構之間的協同治理和資源優化配置增加了挑戰。在校園安全管理方面,多校區大學各校區安全管理體系相對獨立,難以融合,削弱了安全管理力量,不僅容易出現安全管理上的疏漏和盲區,更會產生因信息獲取和傳遞滯后導致的安防措施執行不暢現象。
(一)跨校區協同治理難度大
多校區的格局分割了學校安全管理的范圍和傳統運作模式,大大增加了協同治理的復雜性,學校各部門在原有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各校區進行統籌管理,不得不以跨校區管理或在各校區設置分支機構的形式開展安全管理工作,無法避免管理跨度大或是權力分散的弊端。二級學院、相關職能部門、學生組織等作為高校安全管理的參與主體,受制于跨校區溝通交流和決策執行的不便,參與途徑有限,主動性欠缺,無法充分發揮校園安全協同治理功能。除此之外,高校還需對接屬地各級政府和公安機關、消防應急等部門,而多校區大學的校區大多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校外協同治理參與主體繁多,加之校園周邊環境各不相同,在保障校內外協同治理上需要增加更多投入成本。
(二)安防資源配置與需求不匹配
多校區大學的安防資源按校區進行分配,分配過程中易出現資源配置不到位、缺乏統籌規劃、利用率折損等問題,有限的安防資源難以發揮最大化價值。在安防人力資源配置上,多校區分散了安全管理力量,各校區工作人員數不滿足管理工作實際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安全管理人員年齡、學歷結構尚待優化,缺乏專業對口人才、技術型人才;且一線安保人員多采用外包管理,各校區安保工作制度和管理模式無法統一,不利于學校統籌管理;外包公司聘用的安保人員流動性大,專業素質、綜合素質以及對安全問題的認識層次不夠,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都有所不足。在安防設施設備配置上,由于各校區建設時間有先后,基礎設施配備缺乏統一性,部分老校區年代久遠,在建設初期缺乏合理布局導致一些安全隱患無法根除。多校區大學各校區對安防設施設備資源的需求各有側重,無法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規劃,增加了安防資源優化配置的難度。
(三)校區間“信息孤島”現象
多校區大學在安全管理方面需要跨校區的行政機關合作,還要經過層層審批,影響行政效率,在面臨突發事件時,不能及時準確地做出決定,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3]。近幾年,多校區大學“信息孤島”現象已經通過安防信息化建設逐步改善,但由于各校區安防信息化進程缺乏前期統一布局規劃,各類安防管理系統相對獨立,信息化資源在管理和使用上也存在數據重復采集、分散保存、利用率低等問題,沒有有效實現數據整合與信息資源共享,造成了安防信息化資源的浪費,無法真正打破“信息孤島”的局限性,多校區間信息傳達不暢通、不及時、不對等的弊端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消除。
二、多校區大學安防體系優化對策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多校區大學安防體系建設要針對新安全格局和大安全環境,重點解決多校區大學跨校區協同治理、安防資源配置、“信息孤島”等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多校區實際開展合理優化,具體對策如下:
(一)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
高校規模不斷拓展,傳統校園安全管理模式和治理機制已經無法滿足多校區安全管理需求,需要有效整合多元主體作用,構建齊抓共管、聯防聯控的協同治理模式。在校內聯動方面,首先設立由學校黨委、行政直接領導的安全治理機構,根據學校安全工作實際需要,下設意識形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治安消防、實驗室及危險化品、食品衛生、網絡信息安全等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在學校安全治理機構的統籌指揮下,全校各類安全治理小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生組織等多元主體按照具體職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分崗分級落實校園安全協同治理功能。在校內與校外聯動方面,落實“網格化”社會治理要求,與屬地各級政府、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定期分析校園安全穩定情況,提升風險預警能力,有效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糾紛,打造校內外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校內外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還需要完善三個方面:一是不斷增進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交流,優化治理程序和渠道,以保障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的通暢與高效;二是覆蓋點、線、面,把所有部門、學院及全校師生都納入體系管理,并鼓勵教職工和學生廣泛參與到校園安全工作中去,全員、全程、全方位實現協同治理;三是形成工作閉環,持續對協同治理工作全過程、全環節進行監控,為快速應對和處置綜合性強的校園安全問題提供有力抓手,并通過監督反饋程序保障協同治理有效落實。
(二)拓展校園安全管理隊伍
高校師生普遍對學校安全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基層單位和學生組織參與安全管理的途徑有限。目前高校面臨的安全問題單從技防、物防角度無法有效預測和管控,保障校園安全離不開有力的人防措施,學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培育安全管理隊伍,壯大基層管理力量。一方面要重視師生安全教育,樹牢安全的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貫徹全校上下共同遵守的安全行為準則,增強集體安全素養,使全體師生形成“校園安全共同體”的情感歸屬,筑牢校園安全防線。另一方面要利用骨干師生隊伍的優勢,充分發揮師生意見領袖榜樣作用,編織防護網、預警網,做到安全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提醒、早預防。
1.組建教職工安全管理隊伍
培養基層教職工安全管理力量能夠有效彌補多校區格局對有限的校園專職安全管理力量的分割,加速安全宣傳教育在師生群體中的普及。維護校園安全穩定是每一位教職工的責任與義務,而作為教育者,他們與學生的交流接觸是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群體及其周圍潛在安全隱患的重要渠道,大學生安全教育離不開輔導員、教師的言傳身教,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安全管理隊伍直接助力于學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的成效。
2.組建學生安全管理隊伍
有效吸納大學生參與安全管理完善了校園安全治理的基層體系,大學生中具有一定信息敏感度、有一定號召力、能有效傳遞觀念并影響其他大學生的學生意見領袖群體可以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一方面,能夠更廣泛地獲取隱匿性風險信息,更貼近大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對風險隱患或安全事件進行合理處置;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安全治理的參與者,充分發揮維護學校安全的責任感,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并有意識地提醒身邊人遵守安全行為準則,從源頭上降低校園安全風險。
(三)強化信息化技防手段
實現跨校區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傳統的校園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設各類技防系統獨立招標、獨立建設、獨立運營,相對封閉,缺乏聯動。因此,多校區大學需要更新安全防控技術,一是以大數據的思維模式防范和處置校園安全問題,對校內外可能引發高校突發事件的重大危險源及其表象實時、持續、動態地監視和測量,收集相關的數據和信息[4]。根據校內各單位提供的數據,通過進一步分析和研判,及時開展事故預警、應急響應、調查處理等工作,有效提高校園常態化安全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科學性與時效性。二是搭建具有交互性和實用性的跨校區信息庫和一體化操作平臺,優化協同治理的保障機制和資源有效配置的具體流程,消除跨校區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孤島”弊端,實現各校區、各協同治理主體、各信息化技防系統之間的聯動防控。
三、多校區多元聯動防控平臺建設
實現多校區大學校園安全聯動防控的關鍵在于搭建一個 “多渠道”與“一體化”相結合的數字平臺作為跨校區安全管理橋梁,打通跨校區協同治理“神經末梢”,提高校園安全治理水平,使校園安全管理更加智能、有序、高效。
(一)實現多校區安防資源共享
多校區校園以異地的形式分散分布,為了促進各校區以及多元參與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需要依托“一體化”管理平臺構建跨校區安防信息庫,將校園安全防控“多渠道”融會貫通,在最大程度上打破地域限制和異地分散管理的障礙,為各校區資源配置和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提供更加便捷的支持。同時,構建多校區多元聯動防控平臺也可以打破多系統管理壁壘,推動校園安防體系的監測、研判、預警、處置全過程的智能化轉型。
(二)形成安防體系閉環運作機制
將學校安全管理的多元主體納入聯動防控體系之內,構建安全管理閉環,不斷提高協同治理的工作效能。多元聯動防控平臺作為閉環運作機制的紐帶,使協同治理各個環節暢通無阻,不僅可以對多元主體報送的信息進行整合研判,向對應的治理機構及相關安全責任人第一時間報警,還能夠接收反饋,便于對治理過程實時監督,對治理成效驗收復查,也對閉環機制運作的全流程起到記錄和儲存的作用。在多元聯動防控平臺上,閉環運作機制流程體現如下:
1.信息報送。學校安全管理多元主體按照安全責任制和職能范圍報送相關信息;各類安全管理系統報送異動信息;各級安全治理機構報送上級部門安全檢查、校內巡查、安保和維保工作等信息。各級主體可以第一時間將以上報送信息輸入多元聯動防控平臺校園安全信息報送模塊,完成信息報送環節。
2.研判與分類。多元聯動防控平臺風險評估模塊對不同層級的安全信息研判等級,并進行分類,根據危害程度和緊急程度移交相應的責任機構開展治理。多元聯動防控平臺風險預警模塊接收到各類子系統數據的異常信息、臨界信息后,將直接向相關安全責任人發出預警信號或立即進入應急處置與指揮程序。
3.治理與反饋。進入治理階段,具體措施、責任人、實施進度等治理內容在多元聯動防控平臺中直接呈現,由具有對應職能的安全治理機構監督并驗收最終治理成效,驗收結果同樣反饋在多元聯動防控平臺中,使治理過程直觀透明,問責機制得以保障。
(三)打造安全管理“一網管全域”模式
多元聯動防控平臺采用 “一網管全域”理念,整合人防、物防、技防手段,作為總門戶,囊括基礎建設、安防建設、消防建設、風險評估、應急指揮等多項綜合應用,將所有技防管理場景互聯互通,實現事前預防預警、事中監控跟蹤、事后調查舉證全方位全流程的可視化管理,系統聯動使指揮調度更加迅速便捷。在用戶身份管理方面,多元聯動防控平臺可以實現各系統之間用戶統一身份管理,并根據不同崗位的安全工作實際需要,對每個用戶配置訪問權限。“一網管全域”應用方式能夠減輕安全管理人員跨校區工作負擔,實現安全管理模式向一體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轉變。在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專業培訓等方式,有針對性地不斷強化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及師生的數字化素養和能力,物盡其用,最大程度發揮多元聯動防控平臺的實踐價值。
結語
國內多校區大學普遍存在跨校區協同治理難度大、安防資源配置與需求不匹配、校區間 “信息孤島”現象等安全管理困境。為切實保障校園安全穩定,高校應針對大安全環境和多校區實際情況,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拓展校園安全管理隊伍,強化信息化技防手段,以多校區多元聯動防控平臺為跨校區管理橋梁,不斷優化多校區大學校園安全聯動防控模式以適應高校安全管理新需求。
參考文獻:
[1]林建榮,王春,施文凱.“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新校區規劃與建設研究——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8(04):68-80.
[2]劉海波,謝仁業.多校區大學管理的若干理論問題及分析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01(8): 23-26.
[3]魯韋韋,劉 方.擴展型多校區學校管理機制探索: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4):230-231.
[4]魏捷.論高校突發事件預防能力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3(11):76-78.
(作者單位:江蘇開放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