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義雄 王倩
【摘 要】 海洋生態產品是人與海洋和諧發展的產物,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為了更好地促進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文章首先從價值鏈視角分析了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理,對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各環節展開探討;其次,利用影響利益分配的因素,構建修正Shapley值法的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利益分配模型,根據利益主體對價值實現的貢獻度,研究如何實現政府、市場和公眾間利益的合理分配;最后,從完善產權體系、搭建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利益分配機制三個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高效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海洋生態產品; 價值實現; 價值鏈; 利益分配
【中圖分類號】 F234.4;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11-0127-07
一、引言
生態文明建設突破性成就之一是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進而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對良好生態環境服務與產品的需求[ 1 ]。黨的二十大強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標志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入新的實踐階段。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綿長、海洋資源豐富,在海洋領域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
目前對海洋等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論層面,主要針對概念、分類、政策和實現機制等展開[ 3-4 ],部分學者還針對重點區域或特殊類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研究[ 5 ]。但從價值鏈與利益分配角度對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探討卻鮮有涉及。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價值鏈運行的過程,不同主體在這一鏈條上扮演的角色和投入的貢獻各不相同,因此從價值鏈視角深入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理,對價值實現過程中利益分配問題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總體效益,并更好地維護各主體的利益,從而提升其行為的積極主動性,這對確保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成效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據此,本文首先對海洋生態產品的內涵及其價值分類進行界定,分析在價值鏈視角下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理;其次,基于利益分配技術方法,探討如何形成公平高效的分配格局;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豐富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的理論體系,并為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提供新思路。
二、海洋生態產品內涵及價值實現機理
(一)海洋生態產品概念及其價值
1.生態產品
生態產品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提出的創新概念。《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首次將生態產品定義為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謝花林等[ 6 ]認為生態產品是自然界直接提供或經人類加工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產品與服務。國外與之相對應的是生態系統服務,Daily[ 7 ]認為生態系統服務是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物種提供的供給與維持人類生存的條件和過程,是從生態系統中得到的產品或服務。總體來看,生態產品主要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統稱,包括空氣、水源、氣候等自然要素。
2.海洋生態產品
海洋生態產品是生態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向人類提供海洋領域豐富的生態產品。目前,對海洋生態產品的界定尚未形成權威統一的認知。白雨等[ 8 ]認為海洋生態產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服務。李京梅等[ 9 ]則將海洋生態產品定義為海洋生態系統向人類提供的所有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產品。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認為海洋生態產品是人類通過勞動行為改造海洋資源以滿足良好生態需要而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服務。
3.海洋生態產品分類
當前,對海洋生態產品的分類多基于生態產品分類已有的基礎。國外廣泛認可的是聯合國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2003)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從功能角度分為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服務四大類[ 10 ]。賀義雄[ 11 ]則將海洋生態產品分為人類生產的具有生態特性的海洋農產品、工業產品和海洋生態系統服務。
本文將海洋生態產品分為海洋生態物質產品和海洋生態非物質產品(圖1)。物質產品是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有形產品①,非物質產品是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無形服務。考慮到支持服務貫穿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始終,不適宜將其單獨分類,故將非物質產品分為海洋生態文化服務和海洋生態調節服務。海洋生態文化服務是指休閑娛樂、科研教育、認知提升等帶來內在價值的無形服務,海洋生態調節服務是指大氣調節、氣候調節、廢棄物處理、碳儲存等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 12 ]。
4.海洋生態產品價值
對海洋生態產品價值的分析是研究其價值實現的前提,基于勞動價值理論,沈輝等[ 13 ]分析了生態產品的資源和經濟價值。效用價值視角下,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 14 ],本文對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分類如圖2所示。使用價值是海洋生態產品被使用時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或偏好的能力,包括海洋生態物質產品或海洋生態系統中供給服務提供的直接使用價值、供給或調節服務提供的間接使用價值以及為了在未來能夠使用某種服務而現在具有支付意愿的選擇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包括為了給后代使用而保留的海洋資源環境的遺傳價值和因海洋資源環境存在而具有的存在價值。
(二)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理
1.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內涵
關于海洋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前多從基礎理論視角進行探討與界定,如樊軼俠等[ 15 ]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效用價值理論和外部性理論,高攀等[ 16 ]認為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的是帶來經濟效益,使生態效益外部化和成本內部化,實現生態資本的價值增值和周期循環。
本文認為,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以海洋生態系統為基礎,通過海洋資源產品和海洋生態系統服務滿足人類的需求,并基于獲益達到價值變現與增值的過程。因此,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是將海洋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資產與資本優勢的過程,是保障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的關鍵。
2.價值鏈理論對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適用性分析
價值鏈是指從生產投入到最終產品消費的一系列價值增值過程,涉及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所有活動和參與者[ 17 ]。海洋生態產品價值變現與增值的一系列活動符合價值鏈的活動特點,并且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的和價值鏈的目的相契合,都是使整體效益最大化,因此可以把價值鏈分析作為研究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活動的重要理論工具和方法。同時,價值鏈的運作模式還能使參與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各主體成為利益相關者聯盟,發揮各環節間的組合優勢,從而獲得更高的價值增值,促進利益的合理分配和海洋生態產品總體價值的持續增加。
3.價值鏈視角下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以價值鏈視角分析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理,需要對價值鏈上的相關環節展開研究,尋找成員間的地位關聯,對實現的價值進行分配。基于海洋生態產品的公共性特點,其價值鏈不僅要考慮直接參與市場交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且要考慮間接受益或受損的個人和群體。因此,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可以理解成是在海洋生態產品提供給個人或群體過程中,由價值變現與增值環節組成的網鏈結構,包括從海洋生態資源到最終產品和服務的所有環節及成員。據此,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利益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市場和公眾,價值實現即圍繞三大主體的相關活動展開,具體如圖3所示。
(1)價值輸入環節
政策制定是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起始環節,參與的利益主體主要是政府。海洋生態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特性,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根據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設計與選擇合適的機制,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根據價值核算機制科學評估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通過補償機制、監督管理機制等為收益的合理分配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從而確保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輸入。
(2)價值成型環節,即政策宣傳推廣
政策宣傳推廣是政策制定的延續,政府通過政策宣傳,向市場、公眾推廣有關海洋生態產品的政策信息,解決海洋生態產品概念、種類、生產標準模糊不清等問題,為海洋生態產品供給注入動力。通過政策宣傳推廣,還可以激勵市場改變傳統的用海方式,減少海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
(3)價值確定環節,即市場介入
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在市場介入后確定,市場與政府的合作促進了各種機制的實施和運行,以及收益分配關系的形成。這一環節首先要明確海洋生態資源的產權,確權是市場交易的前提。確權后需要確定海洋生態資源價值,進而市場才可以通過產權交易對海洋生態資源進行私有化處理,并利用代管、租用、置換等方式經營海洋生態資產[ 18 ]。同時,市場還可以通過提供原料、資產、資本等參與到旅游服務等經營中,成為海洋生態產品的供給者和價值分配的獲得者。
(4)價值鎖定環節,即海洋生態產品設計、提供
研發設計是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之一,首先需要確定對海洋生態環境是進行治理修復還是開發利用,其次將修復和開發的成果轉化為各種供給形式的海洋生態產品。這一結果決定了海洋生態產品以何種形式供給,會對其可以實現的價值和進一步的收益分配產生影響。
(5)價值實現環節,即海洋生態產品推廣、銷售
這一環節通過各種營銷模式和銷售手段將產品價值讓渡給消費者,實現產品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從而推動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銷售是影響價值實現的重要環節,市場通過銷售獲得最直觀的利益回報。消費者是創造海洋生態產品價值的驅動因素,也是市場的消費終端,為享受的產品和服務付費,是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直觀體現。
(6)價值增值環節,即海洋生態產品價值認可及擴散
公眾在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上起著反饋和擴散的作用。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得以實現,表明公眾對其的認可和享受。另外,公眾通過個人貢獻自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健康,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增值,并獲得一定的利益分配比例。同時,公眾的正向反饋還會形成良好的口碑,從而帶來價值擴散。這些都會進一步促進相關政策的制定、完善及實施運行,從而形成海洋生態產品價值流的閉環。
三、基于修正Shapley值法的海洋生態產品收益分配抉擇
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涉及六個價值鏈環節,在此基礎上各主體間產生了利益聯系。利益分配對價值鏈整體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為更好地維護各主體的利益,從而激發其積極主動性,應在價值鏈環節框架下,進一步探討利益分配問題。只有制定出各方滿意的收益分配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
(一)分析方法選擇
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各主體間利益分配實質是博弈過程[ 19-20 ],對此可以采用Stackelberg和Shapley值等方法進行分析。Stackelberg是一種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博弈各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有明顯的上下級關系,這和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鏈環節之間的關系并不相符。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各環節的相關性決定了政府、市場和公眾合作的必要性,任一主體單獨參與價值增值活動都是與價值鏈割裂的,因此,本文選取Shapley值法進行探討。
Shapley值法是對聯盟成員的利益進行合理分配的多人合作博弈方法,追求聯盟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成員的利益最大化。而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收益分配是合作博弈問題,并且各主體參與價值增值活動符合增加合作人數、提高各自收益,同時不降低價值鏈總體效益的合作目標,因此利用三者聯盟下的合作博弈探索各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該方法通過博弈找到利益主體在價值鏈中的地位,避免了分配的平均主義,獲利越多的主體意味著對聯盟的貢獻或承擔的風險也越大。但考慮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體現出的時效性強、靈活度高以及不同主體的地位和投入不可分割等特點,應對Shapley值進行修正,以使其適合具體情況。
(二)模型構建
1.基本假設
基于對圖3的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政府、市場、公眾三方都是理性的,參與聯盟的目的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合作主體間具有非對抗性。
假設2:基于經典Shapley值公理[ 21 ],只有當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上的各成員參與合作獲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不合作時的收益,價值鏈成員才會選擇合作。
2.符號含義
基于以上假設,設立政府、市場和公眾利益分配過程中的相關參數,具體如表1所示。
3.模型構建
設[I,v]為n人合作博弈,I={1,2,3}(1,2,3分別代表政府、市場和公眾)是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3個利益主體組成的集合,v為博弈的特征函數,?坌子集s∈I,?堝實函數v(s)滿足:
合作I下各主體所得收益分配為Shapley值:
(三)策略分析
1.利益分配的影響因素
(1)資源貢獻
資源是海洋生態產品供給的最基本要素,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價值鏈上所有成員的資源貢獻。各成員的資源貢獻和其占據價值鏈的地位緊密相關,并會影響最終的利益分配。特別是政府位于價值鏈的初始端,受政策力度、人才、資金投入等影響,市場位于價值鏈的中間環節,相對要投入更多的資本和技術等[ 22 ]。因此,對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利益進行分配時,需要考慮各利益主體的資源貢獻。
(2)風險承擔
風險是伴隨收益存在的,任意環節價值活動發生變化都可能帶來新的收益和風險,而這些風險還會反過來影響價值鏈利益主體的活動。不同主體的任務角色、經營形式、管理水平均不同,所面臨的風險以及風險管理能力也會產生差別,合作的優勢就在于分擔風險,將環境、技術、營銷等風險分攤到價值鏈的各個利益主體。風險承擔與共享是降低風險,實現利益與風險在各價值鏈環節和主體間均衡分配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在利益分配時,要充分考慮利益主體的風險承擔能力,適當增加承擔風險較大的成員的收益。
(3)信息掌握
信息是連接價值鏈各環節的紐帶,各主體的信息掌握度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公眾對海洋生態產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信息影響著市場的價值活動,并且海洋生態產品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若市場某環節信息接收不暢或不全,很容易產生價格大幅波動,造成混亂。參與合作的成員可以通過信息互換、優化整合多方信息、增強各環節價值活動的靈活性,以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可以將各主體對產品信息的掌握度作為利益分配的重要指標。
2.Shapley值法修正后的利益分配
設定評語集的定量指標:
其中,X'i(v)為修正后成員i在合作博弈中的利益分配值。?駐λi為綜合修正因子,表示成員i的綜合評價值與平均水平值的差值,且 駐λi=0。λi為成員i的3個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值,且 λi=1。
據此,修正后政府分得的利益為X1(v)+v(abc)*(λ1-1/3)。此公式表明在三方合作條件下,政府分配到的利益由政府各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值決定,即資源貢獻度,風險承擔能力和信息掌握度相對市場和公眾所占的比例。當政府的3個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值大于1/3時,獲益將增加v(abc)*(λ1-1/3)。因此,為了使利益最大化,政府應加大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面對風險時,政府還需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主動分擔風險的責任,保證資金的統籌整合和持續供給。同時,還可以建立海洋生態產品的價格監控機制,深化海洋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實時動態地監測、統計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價格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市場與公眾,以拓寬其信息來源渠道。
市場分得的利益為X2(v)+v(abc)*(λ2-1/3)。這表明在三方合作條件下,當市場的3個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值大于1/3時,獲益將會增加。特別是當λ2最大時,市場獲得遠大于平均狀態下的收益分配,對整個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形成將起到主要作用。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效益回報,市場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要素,并根據風險情況,及時調整海洋生態產品的供給策略。
公眾分得的利益為X3(v)+v(abc)*(λ3-1/3)。此公式表明在三方合作條件下,當公眾的3個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值大于1/3時,獲益將會增加。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合作,同樣也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公眾作為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終端,雖然投入和風險相對較小,但其同樣需要對全過程進行維護。因此,公眾為得到更好的利益分配,應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各項服務做出正確反饋,并主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生態產品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總體來看,修正后的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的利益分配策略綜合考慮了資源貢獻、風險承擔、信息掌握3個因素。此時,在三方合作的條件下,良好的利益分配可以促進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四、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建議
基于價值鏈視角下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流程及海洋生態產品收益分配的分析,為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產權體系,從前端延伸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
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離不開產權界定、產權價值評估等基礎性活動,開展此類活動有利于海洋生態資源在各價值鏈環節流動,進而實現海洋生態資源的資產化、資本化及產品化,帶動利益主體資源的多元化投入。因此,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態資源的產權登記制度,并將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明確海洋生態產品產權主體的權責范圍。其次,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海洋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機制,規范價值核算和評估標準,考量海洋生態資源價值存量與增量,加強海洋生態產品的供給。
(二)搭建信息服務平臺,提升海洋生態產品交易成效
通過信息的有效傳遞,能夠提高各利益主體的信息掌握程度,促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各環節信息的交換與更新,從而優化海洋生態產品的資源配置,提高價值鏈中各主體自身的獲益水平,并增強風險承擔能力。因此,應增強信息技術在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的應用。可利用大數據、智能化監測等技術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同時,信息服務平臺應集研發設計、推廣銷售等功能為一體,實現從海洋生態產品供給端到需求端的信息共享,從而提高海洋生態資源供給和轉化成效,高效率地創造價值增值,促進海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三)構建利益分配機制,共享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海洋生態產品價值鏈穩定運轉的關鍵在于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以保障價值鏈主體的利益。因此,首先需要按照不同主體的資源貢獻地位、承擔的風險和信息共享度等因素確立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的合作關系。其次,市場在經營中會因其他主體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而存在搭便車的行為,因此,利益分配中,還需要對此問題進行關注。同時,公眾的社會活動會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政府需要注重對海洋生態保護者的補償和破壞者的賠償,達到政府、市場和公眾共享價值增值的局面,更好地實現海洋生態產品價值。
【參考文獻】
[1] 矯雪梅,張雪原,孫雯,等.生態產品價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落地難點與規劃應對[J].城市發展研究,2022,29(9):50-55.
[2] 龔勤林,陳說.基于資本循環理論的區域優勢轉化與生態財富形成研究:兼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1,12(2):97-118.
[3] 肖建紅,王敏,劉娟,等.基于生態標簽制度的海洋生態產品生態補償標準區域差異化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6,31(3):402-412.
[4] 賀義雄,阮佳航,謝素美,等.海洋生態產品政策的經濟效應:提升供給效率與實現共同富裕——基于中國沿海省份的數據分析[J].海洋科學,2022,46(12):74-87.
[5] 郝林華,陳尚,何帥.海洋供給類生態產品價值的核算方法及應用:以浙江省溫州市為例[J].環境保護,2021,49(22):54-60.
[6] 謝花林,陳倩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標與模式[J].經濟地理,2022,42(9):147-154.
[7]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7:8-24.
[8] 白雨,丁黎黎,趙昕.時間偏好影響下的海洋牧場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J].資源科學,2022,44(12):2487-2500.
[9] 李京梅,王娜.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內涵解析及其實現途徑研究[J].太平洋學報,2022,30(5):94-104.
[10] 高艷妮,張林波,李凱,等.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19,32(1):58-65.
[11] 賀義雄.海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研究綜述[J].會計之友,2021(11):99-105.
[12] 邱慧青,肖建紅.基于海洋生態產品的海島旅游綠色發展經濟激勵額度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4):128-135.
[13] 沈輝,李寧.生態產品的內涵闡釋及其價值實現[J].改革,2021,331(9):145-155.
[14] GEORGE H,STERIANI M.Determinants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oastal zone quality improvement[J].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12,41(4):391-399.
[15] 樊軼俠,王正早.“雙碳”目標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理及路徑優化[J].甘肅社會科學,2022(4):184-193.
[16] 高攀,南光耀,諸培新.資本循環理論視角下生態產品價值運行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5):150-158.
[17] 李忻蔚,文淑惠,方俊智.農業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度量、機理及影響因素:基于文獻綜述視角[J].當代經濟管理,2023,45(1):49-56.
[18] 李淑娟,梁曉麗,隋玉正,等.生態旅游視角下海洋保護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理與路徑[J].生態學報,2023(12):5224-5233.
[19] 張風軒,賀義雄,王燕煒,等.海洋碳匯對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激勵效應:博弈視角下考慮購買價格的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23,43(9):4975-4987.
[20] 周業付.基于改進Shapley值模型的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機制[J].統計與決策,2017,491(23):52-54.
[21] 于曉輝,周鴻,鄒正興,等.基于區間與模糊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策略[J].運籌與管理,2018,27(8):149-154.
[22] BRANCALION H P,LAMB D,CECCON E,et al.Using markets to leverage investment in forest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the tropics[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7,85:1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