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曉妮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審計工作可以對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監督,通過審計工作可以了解資源利用情況,從而合理規劃和控制現有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但在行政事業單位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內部控制薄弱的問題,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加強財務監督與管理,也因此成為行政事業單位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結合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風險的類型,分析了行政事業單位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對內部審計風險的特征以及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審計風險防范措施。
關鍵詞:內部審計;財務風險;防范措施
DOI:10.12433/zgkjtz.20240616
一、行政事業單位存在的財務風險類型
在財務風險防范中,內部審計工作是關鍵,如果審計工作存在問題和風險,會造成財務風險的增加,因此需要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析,對風險的類型特點進行分析。
第一,違規支付風險。大部分的經費通過上級部門撥付,這些資金通過審核下發到行政事業單位,但是實際上一些行政事業單位面臨著內部資金協調不足,不能按時支付資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支付風險。
第二,會計核算風險。審計系統、會計核算體系,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會非常高,如果在審計工作中操作不當,容易出現審計不合理的現象,從而導致財務風險增加。
第三,管理制度風險。在管理中對于投資決策缺乏有效的分析,使得投資決策的合理性無法得到保障,容易造成大量資金流失。在審計中信息化技術應用不夠充分,導致審計工作的及時性不足,無法及時有效地反映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影響審計工作的監督控制作用,對行政事業單位審計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第四,債務風險。在沒有充分的調查分析的情況下,一些單位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盲目舉債投資,從而導致債務問題發生,不能有效解決問題,也不能有效償還債務,最終需要政府部門處理,浪費國家的資源和資金,造成大量公共資源浪費。
第五,審計人員職業道德風險。在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直接參與審計工作。如果審計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缺失,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違規的問題,將會造成嚴重的審計風險。在審計工作中人員素質如果不足,就容易出現財務方面的損失。在審計人員培訓考核方面,由于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考核制度,為審計工作帶來一定的隱患,而審計制度的缺失,也使得審計人員容易出錯,從而造成一定的審計風險。
二、行政事業單位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內部審計制度落后
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管理也在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內部管理越來越復雜,容易產生審計漏洞。另外,在單位內部還存在著審計制度不完善的問題,部分管理人員根據主觀判斷而作出決策,容易造成對審計工作考慮不全面,審計資料分析不完善的問題,對審計工作以及財務管理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二)審計制度隨意性較強
在審計制度方面,相關部門制定了一些指導性文件,但這些文件過于籠統,制度和法律不夠細化,容易發生內部審計制度混亂的問題。在新的審計內容中,工作人員不能嚴格按照流程執行,對審計工作造成一定的風險,使得審計工作缺乏數據,存在大量個人主觀判斷因素,導致審計工作存在較高的風險。
(三)審計人員編制安排不合理
審計人員的個人能力、職業道德,對審計工作的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前,審計人員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審計人員年齡普遍偏大,說明在審計系統中存在著重資歷、輕能力的問題,也會造成思維定式,從而不能有效發揮審計管理的作用。審計人員年齡偏大,也意味著創新能力不足,對于新的制度和新的改革存在抵觸情緒。
第二,審計人員在工作內容的安排方面,還存在著不夠合理的問題,一些審計人員專業性不夠,沒有受到過專門教育,由其他部門轉職而來,或者兼職。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動力,存在工作經歷不足的問題,無法有效處理一些專業性強的審計工作。
(四)審計部門缺乏獨立性和權威
審計部門作為重要的監管部門,對財政、資金進行有效監管,發揮審計監督職能作用。如果審計部門設在財務部門下將失去審計的獨立性,那么審計監督職能失去作用,進而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其他權力或者部門,審計工作干涉也會影響審計部門的職能作用,會對審計工作的監督作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防止其他權力因素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主要特征
(一)間接性和隱蔽性
審計工作主要是為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發展、為單位決策提供一定的指導。因此,內部審計工作應重視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采取有效措施對審計人員進行考核。如果在審計工作中存在錯誤,就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工作人員的考核、評估,直接影響著審核工作的質量。在審計工作中,審計結果如果很難通過數據來呈現,則會引發一定的審計風險。如果審計人員不能及時察覺到問題,將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二)持久性
據調查,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伴隨著整個審計工作的各個環節。在審計工作的前期準備階段,一直到最終的報告歸檔中,都會存在審計風險。外部審計工作會以出具審計報告結束,而內部審計工作會對工作內容、工作建設、工作人員的監督以及管理等方面進行整改,因此,審計工作會持續時間非常長,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三)不具有選擇性
在開展審計工作中還需要對審計項目提前預估,如果在審查工作中,發現了一些事項超過了風險承受能力,需要及時取消這些審計項目。而內部審計工作是為了行政事業單位更好地發展,因此,審計事項不具有選擇性,需要對各方面全面審計,從而解決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四、審計風險對行政事業單位造成的影響
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如果風險控制不合理,就會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審計結果與實際不符,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會對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產生挫傷。因此,在審計工作中對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合理評價。
其次,在決策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也容易造成損失。行政事業單位雖然很少有大型活動,但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在實際管理中,對于薄弱環節,需要提出解決的策略,為財務部門提供合理的建議。如果審計人員在工作中,沒有發現漏洞和問題,或者為行政事業單位提供不合理的意見,導致工作的方向產生偏差,也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
再次,審計質量不高對后續審計工作的權威性會產生影響。在審計工作中,如果存在與事實不符、沒有被發現的問題,或者提出建議可行性不高。實施建議造成重大損失的問題,將會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也會對審計人員以及審計部門的權威性造成影響。審計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不可能獨立存在,也會受到審計人員的素質的影響,還可能會存在程序和方法問題,種種原因都對審計工作的效果產生影響。如果審計質量不達標,將會影響公眾對審計工作的信任,從而對審計的權威性造成影響。
最后,審計部門有效查出問題,及時有效糾錯,對后續工作會產生不利影響。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審計工作中,為組織管理服務,在工作中如果重大的問題沒有被發現,則審計工作的職能沒有被發揮出來,也不能體現出審計工作的價值,最終將對審計工作的發展產生影響。
五、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審計法律法規及組織形式
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行政事業單位需要不斷加快相關制度的完善。在新會計標準不斷完善的背景下,會計制度逐漸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近,在不斷修正與完善過程中,職業規范不斷統一,從而為審計工作的規范性提供保障,降低審計風險。《內部審計職業實務準則》中規定審計活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內部審計過程中,審計師保持較高的職業道德,客觀進行審計工作,不受任何約束履行好職能。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設置專門的審計機構,審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不參與其他職能部門的業務工作和管理工作。另外,審計機構是直屬管理機構,保證工作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在審計工作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
(二)重視審計工作,構建風險評估機制
審計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提升審計部門的權威性,各個部門應配合好審計工作,保障審計工作有效開展,對于審計部門提出的相關問題應及時跟進并加以改進。
不斷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從而控制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風險。第一,不斷加強和內部審計人員的溝通交流,分析審計風險并保證機制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形成審計方案初稿。第二,根據運營過程中的各項風險,可以擬定審計計劃書并移交給審計人員進行相關操作。第三,確定好審計計劃書的可行性,審計人員根據計劃書開展審計工作,詳細準確地存在的問題記錄。第四,根據審計計劃書進行審計工作,在審計過程中不斷完善審計計劃書,讓審計可以為實際工作提供指導。
(三)提升審計人員專業素質,降低審計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應不斷改變以往的用人機制,為審計部門配置更多專業的工作人員。通過不斷完善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開展審計工作過程中更加認真負責。審計人員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自身的審計能力,滿足審計需求。內部審計人員在開展工作過程中,需要結合自身的工作職能以及工作環境,了解內部的建設以及工作開展情況,并掌握各個環節的關鍵點,從而有效控制會計信息,運用專業的審計知識,以嚴謹的態度開展審計工作,及時查找出各項工作中出現錯誤、疏漏以及浪費資源等情況,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以降低審計風險。
(四)規范審計流程,優化審計模式
在審計工作中應保證審計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此審計人員應及時收集、記錄相關數據,并評價這些數據信息,為后期的復核工作奠定基礎。結合內部審計工作的權限、需求進行劃分,完善內部責任機制,使得工作人員可以各司其職,防止在出現問題時相互推諉,出現漏審的問題。對于各級復核的責任與要求應不斷明確,加強對審計項目質量的把關。內部審計人員需要結合情況,優化審計方法,提升審計效率,保證審計工作的準確性。當前,在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審計工作中,已經融入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可以在復核以及監督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防止人為失誤造成不良影響,提高審計質量,有效降低審計風險。在審計方面采用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模式,控制審計風險,以風險為出發點對整個審計過程進而全面識別和評估,有利于審計風險的控制和防范。
(五)提高審計工作信息化,完善審計技術
一方面,不斷提高審計業務的投入,建設并完善審計信息化系統,提高審計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審計工作管理制度,從而不斷促進審計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另外,不斷吸收人才,提升人才的信息化素養。行政事業單位應緊跟時代發展,在各項事務日趨復雜的情況下審計技術和審計模式也要不斷改變,從而更好地滿足發展要求。改革和完善審計方法,可以通過調查分析等方法,提高審計工作的合理性與效率。在審計工作中不斷融入信息技術,輔助審計部門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審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讓審計工作更加準確,從而提升審計工作效率。還可以嘗試以風險為要素的審計方法,加強風險要素的評估,明確工作重點并提升審計工作的準確度,有助于財務風險管控。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工作是行政事業單位降低風險、持續改進的重要手段。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獨立的審計部門,加強對審計工作的重視,不斷完善審計工作制度,降低審計風險帶來的損失。審計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職業道德,客觀進行審計工作,保證審計的準確度,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泓旭.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風險防范的思考及風險防范對策[J].財會學習,2020(10):177+179.
[2]伍繼敏.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現狀及防范措施探究[J].當代會計,2020(02):59-60.
[3]宋芳.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及財務風險防范[J].財富生活,2019(2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