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潔
[摘 要]公民國家認同關乎國家穩定,其形成過程受外部環境影響。研究發現,數字技術通過賦能儀式活動的多樣性,使公共服務優化,作用于情感性驅動及理性驅動的公民國家認同的傳統建構路徑,能夠強化公民國家認同,但也加劇了不平等現象、增加信息選擇成本、文化沖擊等系列風險。在數字時代,應當借由技術探索政治儀式的創新方式,借由文化多元傳播方式塑造情感共同體,借由技術工具實現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供給,以充分應用數字技術強化公民國家認同。
[關鍵詞]國家認同;公民國家認同建構;數字時代;數字化
公民國家認同是作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基于對自身公民身份及國家關系的理性認知,包括對所屬政治國家的政治權力和主權的合法性體認、贊同、支持,是公民個體基于對國家的濃厚情感形成的政治認知、態度及行為 ①。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是否牢固,關乎國家穩定,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因而其建構也成為現代化進程中,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作為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公民國家認同的形成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如今人類社會已加速邁進數字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建構公民國家認同帶來新的機遇,伴隨而來的也有新的風險挑戰,如何在數字時代加強建構公民國家認同成為重要議題。
一、建構公民國家認同的傳統路徑:情感及理性牽動的選擇
公民作為國家認同中的主體,對國家認同通常為情感性與理性兩種力量所影響,即一方面公民完全基于心理、情感的需要來選擇認同國家,主要表現為獲得一種歸屬感,而并非在乎國家為其帶來其他價值;另一方面基于對現實利益的考量,公民根據國家能為自身帶來何種利益的權衡,選擇是否認同國家。一是情感性驅動路徑。公民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情感性驅動路徑,主要是由公民對國家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評價產生凝聚力,進而在情感上支持、熱愛國家。國家通常會舉辦一系列政治儀式和活動來強化公民的國家認同。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政治儀式能夠鮮活生動地展示國家象征符號,通過特定的儀式、主題喚醒公民集體記憶,進而增強公民對國家的認知;另一方面政治儀式話語可以傳遞政權合法性,動員并引導公民認可國家,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學唱國歌、升國旗儀式等,有效強化公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除政治儀式外,國家還舉辦一系列愛國主題教育活動,讓公民接受國家文化及其精神內涵,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自豪感,從而讓公民在情感上更加親近國家,形成更強的集體觀念及群體意識,并保持對國家的信賴與信任,以強化公民的國家認同感。總之,公民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情感性驅動路徑是多元的。通過綜合運用各類手段,國家能夠從情感上驅動公民認知并熱愛國家,增強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忠誠度,進而可以有效地強化公民的國家認同感。二是理性驅動路徑。除去情感性因素,公民也會從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否滿足實際需求、公民是否能夠享受到國家公正的司法保護、政府政策是否有利于公民的利益等方面來衡量國家價值。通常,國家制定法律,保障公民權利;采取一系列積極的政策,改善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為公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以滿足其基本需求并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公民與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公民對國家的信任和歸屬感。
二、數字技術有利于增強公民國家認同
數字時代,國家應用數字技術,以圖文、視頻、AR、VR等多種形式建構增強公民情感及利益驅動的國家認同路徑。
一是技術賦能儀式活動的多樣性。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國家舉辦政治儀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使政治儀式多元化、普惠化、互動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數字平臺,向全球傳播慶祝大會的實況和精彩畫面 ②。在技術支持下,政治儀式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因此,以技術賦能儀式及活動的開展,實現多樣化,豐富了情感化驅動公民國家認同的實踐樣態,成為增強公民國家認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技術賦能公共服務優化。在數字技術滲入之前,由于獲取數據及提取信息的渠道較為有限,公民訴求難以上達,國家層面的諸多決策又難以顧及全局,易出現政府的宏觀指導與微觀社會問題脫節的決策偏差。隨著信息采集技術與信息存儲成本的降低,政府社會問題的“電子觸手”更靈敏,觸及范圍更廣。同時,傾聽民意的調查實踐因技術得以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以12345市民熱線為例,由各地按照“應合必合、應接必接”的原則,分類整合各級各部門設立的面向社會提供業務查詢、咨詢、投訴、求助、公共服務、意見建議征集、民意調查等非緊急類政務熱線 ③已逐漸成為群眾表達意見最便捷的工具,使公民最真實的想法能被聽見,公民急難愁盼的問題也能得以解決。
數字技術為政府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通過更好地服務于公民,實現了理性驅動公民國家認同。政府能夠提前預測、并及時了解社會變化及回應公眾需求,制定更合適的制度以維護公民權利,更好地服務于公民。從公共服務的角度看,政府已從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一主體逐步轉為提供公共服務的多元主體管理平臺,在技術賦能下優化公共服務,提供更多元化、差異化及個性化的服務,讓公民能夠在公共服務中感知國家 ④,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優質公共服務中提升幸福感,增強對政府的信任,增強國家認同。
三、數字技術在增強公民國家認同中易出現的問題
數字技術在強化公民國家認同的同時也會帶來弱化公民國家認同的風險,具體表現為不平等風險的加劇、信息選擇成本的增加以及互動性增加帶來的文化沖擊。
一是不平等風險加劇。在一定程度上,數字技術能夠使人們更加方便地獲取信息、表達觀點、參與討論、組織行動,擴大個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伴隨數字技術發展而生的數字鴻溝等問題的出現,或會加劇不平等現象,成為公民國家認同建構的新挑戰之一。
由于新技術的普及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難以普及各地區,且受制于個體學習能力的差別,部分公民群體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有限,當前,數字技術仍難以均衡服務于每位公民,容易造成部分公民群體的邊緣化,同時可能加劇社會分層,甚至產生群體對立、價值沖突,進而或會引發新的矛盾。這些都容易削弱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影響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信息選擇成本增加。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雖然提高并增加了個人表達及參與的自由度與選擇多樣性,但也隨之帶來了信息過載、碎片化、極端化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民的理性判斷和批判思維。正如龐金友等學者指出的:“網絡政治的碎片化、部落化對政治共識和國家認同構成直接挑戰……” ⑤公民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選擇信息。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也加大了碎片化動員的力度,而這些動員可能是來自于不同的國家認同,公民能夠隨時隨地加入各類運動 ⑥。以社交媒體發展為例,互聯網社群的多量產生,加大了國家認同統合的復雜性,易產生更多的個體層面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沖突。如今,碎片化的時間對應的是洶涌而來的信息洪流,信息選擇成本大幅增加,人們難以專注去思考辨別信息真偽,做出正確的選擇,社會生活的網絡化使人們更易被卷入各類“吐槽”運動 ⑦,這都加劇了個體選擇的不確定性,實際上也在無形中增加公民國家認同建構的壓力。
三是多元文化沖擊的風險。數字技術的發展將人們的生活置于更開放的互動空間,國際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深入,各國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國際競爭的加劇和文化沖突的風險也隨之而來。一方面,數字技術被用于進行網絡攻擊、輿論操縱及信息戰,影響公民國家認同感,進而會威脅到國家安全及利益。另一方面,在更為開放的網絡空間影響下或將產生更為豐富、多元且邊界模糊的文化生活,而這種由于互動性增強帶來的文化沖擊,進一步會造成認同結構的離散化 ⑧,使國家認同變得更加具有選擇性、挑戰性及復雜性。
四、數字時代公民國家認同建構路徑
國家認同建構的動態過程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必然會伴隨新問題的出現,需要時刻把握新變化、新挑戰、新機遇,對建構方式適時做出應對性調整,因此,應當結合國家具體實際,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更適合的公民國家認同建構路徑。
(一)探索創新政治儀式
借由技術之手實現政治儀式多樣化、活動開展方式的創新,能夠賦予傳統情感性驅動公民國家認同路徑更生動化的實現形式,實現公民與國家間更緊密的關聯。同樣,也可以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空間為平臺,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公民的文化認同,推進公民國家認同的建構。
技術能夠讓政治儀式更加生動有趣。傳統的政治儀式往往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難以引起公民的共鳴。通過技術的運用,可以將政治儀式與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相結合,創造出更具創意和互動性的活動形式。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公民身臨其境地感受國家的發展歷程,從而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
(二)塑造情感共同體
數字技術不僅是重要的生產力,也是重要的文化傳播力量。數字技術能夠拓展文化傳播的空間及渠道,實現傳統文化的快速傳播及共享。利用數字技術能夠以更多元的形式傳播國家文化,強化國家形象,塑造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情感共同體,進而讓公民產生身份認同和情感歸屬,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加強輿情工作,對網絡平臺發布的海量言論進行更精準的篩選及推送,及時識別、剔除危害國家及其他消極言論,更好地維護網絡空間秩序,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公民。
(三)實現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供給
數字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理工具,可以提高政府效能,以技術為工具,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從公眾需求出發,解決難點問題,能夠提高公民滿意度,增強認同感。在公共服務領域,通常會產生服務質量不高、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覆蓋面不廣等各類問題。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之下,能夠構建從公民需求出發,由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動的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務創新體系,改變政府為單一主體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以實現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供給,讓公民切實感受國家之于個人的利益,切實感受到國家帶來的福祉,進而自覺自愿地認同國家。
總之,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應厘清數字技術對國家認同的復雜影響,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高數字技術的水平和質量,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把握數字技術的機遇,防范數字技術的風險,構建和平開放的數字社會,促進公民國家認同的發展和提升,積極探索國家認同建構的有效途徑與應對國家認同困境的良策。
注釋:
①李平:《培養公民的國家認同意識——新時代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時效性的必要選擇》,《天中學刊》2023年第6期。
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將隆重舉行 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現場直播》,2021年6月30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79573。
③《打造“12345”政務服務熱線 全省各地在行動》,2020年9月30日,https://www.shanxi.gov.cn/ywdt/sxyw/202009/t20200930_6061772.shtml。
④張成福、謝侃侃:《數字化時代的政府轉型與數字政府》,《行政論壇》2020年第6期。
⑤龐金友、洪丹丹:《大變局時代的身份政治與西方民主政治危機》,《行政論壇》2019年第6期。
⑥彭斌:《理解國家認同——關于國家認同的構成要素、困境與實現機制的思考》,《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7期。
⑦戴長征、鮑靜:《數字政府治理——基于社會形態演變進程的考察》,《中國行政管理》2017年第9期。
⑧李劍:《數字化時代的國家認同演進趨勢芻議》,《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