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王雪
[摘 要]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統總結新時代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提出并闡發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特征鮮明,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及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內涵;實踐邏輯;價值意蘊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個具有厚重分量的重大概念,意義深遠 ①。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等共同鑄就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宏偉篇章。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托和行動指南。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提供了強大精神指引、文化支撐和智力支持。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內容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既回應時代重大問題,也總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既全面論述了當下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也為未來的中國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務,提出了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厘清了文化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作出了要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給出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我們黨在新時代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理論的深邃性,彰顯了時代的創新力,是對中華文明繼承與發展的理論之集大成,兼具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文化領域的具體呈現,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1.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體”即主體、本體、本質,“用”即方法、實踐、效用。一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從民族文化的角度講,“體”即文化的主體性,是一個民族長期積淀的歷史文化綜合體,屬于理論的范疇;“用”即文化的功能性,屬于實踐的范疇。二是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統一。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時代之“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各自的長處,塑造出兼具中國性和現代性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由“在中國”向“中國的”轉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傳統的”向“現代的”轉變。三是守正性與創新性相統一。“明體”即是明晰自己的來路和方位,“達用”即是明確自己的方向和去路,二者是守正與創新的統一。“明體”就要“守正”,堅持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達用”就要“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地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發展道路。文化作為理論的范疇,必須適應實踐發展的需要,既不能走文化復古主義的老路,也不能走全盤西化的邪路,要堅持在“明體”基礎上“達用”,在“守正”基礎上“創新”。四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從這個維度看,“體”即文化的民族性,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主體;“用”即文化的世界性,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功能效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很強的前瞻性、開放性、包容性和世界性特點,堅持做好文化傳承工作,明確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同時又提出了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思想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共同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2. 思想武器、人民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思想武器與科學指南,體現出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從黨性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文化屬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全局,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 ②,“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③。從人民性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牢牢堅持文化工作“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展現出深沉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④。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憑借開放包容的文明精神和胸懷天下的世界擔當,展現出強烈的人類關懷。這一思想不僅為中國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科學指導,還為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文明進步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3. 源于實踐、開放包容。實踐孕育文化,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高瞻遠矚、內涵豐富、邏輯嚴密,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是文化強國實踐進程的思想創新,是基于歷史認知和文化根脈的融會貫通,也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辯證性和唯物性的統一。這一思想超越了近代以來一個多世紀的“中西古今”之辯,不是以二元對立的立場割裂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民族與世界的關系,而是堅持兼容并蓄、開放包容,以新的文化使命創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文明新形態,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使國際社會深刻理解中國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的文化力量。因此,這一思想更加契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進程,能夠更好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實踐,進而為世界發展與人類文明作出更多貢獻。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邏輯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世界大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不斷深化認識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 ⑤。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充分汲取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長期以來的文化探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回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現實問題,從而形成、豐富、完善與發展起來的。
(一)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對國家總體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和全局高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明確回答了意識形態為什么要管、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敢于亮劍、敢于斗爭。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政治責任,勇于改革創新,強化法治保障,建強干部人才隊伍,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⑥。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無產階級屬性與社會主義方向,為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 ⑦,“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 ⑧,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性質與方向。
(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文化自信自強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堅定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遵循原則,也為推動文化繁榮、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方法論和實現路徑。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被賦予了更高的意義,即作為一種基本原則或方法論,始終作為提振和指導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與要求,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朝著實現文化轉型和文明更新的道路邁進。一是堅持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是推動文明進步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新時代,必須“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凝聚更大力量。二是堅持以良好的新聞宣傳工作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推動文化繁榮、弘揚先進文化、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手段。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信息與人、信息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多元,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新聞宣傳工作的新表現、新變化、新形勢,要求不斷豐富內容載體,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積極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遞好中國力量。三是堅持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前提,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準確把握時代主題、時代價值,緊緊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主題開展文藝創作,推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加嘹亮地唱響“新時代之歌”,不斷夯實文化強國建設基礎。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探索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基于中華文化沃土。不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產生背景、發展脈絡及價值追求,就無法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兩個結合”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土壤,使馬克思主義得以由“外來的”變成“中國的”,這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和語言的轉變,更是從思想深處符合了中國人民的實踐特點,成為中國人民日用而不覺的真理性工具;同時,在“第二個結合”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中華文化以“現代性”特征,使之擺脫“傳統性”的束縛,不斷彰顯出其本身超越時代的文化力量,成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文化強國、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積極而重要的因素,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故事的傳播更加深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突飛猛進,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中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明顯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引領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新時代“兩個大局”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繼承與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堅持和靈活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辯證性與唯物性的統一,立足中國實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提出“新的文化使命”,積極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提出“文藝為人民”的價值導向,積極建設學習強國、文化強國;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秉持開放包容理念,提倡文化交流互鑒,積極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可見,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契合了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能夠更好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實踐。
(二)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明確新的方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是在應對當今世界發展難題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礎上提出的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科學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時代大勢,科學把握歷史文化發展規律以及人類文明進步規律,從各領域、各環節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強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極端重要的工作定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有新的作為,注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又強調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還注重文化事業和產業的興盛,積極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全面把握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重心,形成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合力,也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這一思想真正致力于凝聚人心,把各族人民群眾團結起來,共同抵御錯誤思潮的攻擊,堅定守護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明確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的面向。
(三)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理論指導
文化自信是更深層、更重要、更具有奠基性意義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1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可以從更高層次上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支撐。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把文化作為戰略性支撐納入自信的范疇,提出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強調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多次召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座談會,全方位、立體式布局文化建設,推動以文化賦能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這些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總體布局,為踐行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開放包容、胸懷天下的思想特質,始終堅持文化的人民性、人類性、世界性方向,“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 !2,不僅為中國發展進步事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支撐和智力支持,更為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積極推動構建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推動各族人民共同進步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共同富裕進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對農民精神生活的價值引領研究”,項目編號:22YJA710025
注釋:
①⑥⑧《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人民日報》2023年10月9日,第1版。
②⑨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
④⑩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⑤齊衛平、鄭天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邏輯、內在理路和鮮明特征》,《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年第6期。
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4頁。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8頁。
作者單位:李新宇,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雪,中共曲阜市委黨校研究室
(責任編輯 矯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