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
在日本幼兒園教育中有一種頗受好評的沖突處理策略,名為“見守”。它是指教師在課室或園區其他地方發現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時,停下手頭具體的工作,站在與他們有一些距離的位置注視之,讓孩子們注意到自己正在認真地觀察他們,這個過程中如果有言語指導通常也較為簡省。沖突中的小朋友意識到老師正在不遠處打量自己,會處于“被凝視”的壓力中,開始注意到自己行為可能的失當,并嘗試通過溝通和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當然不是所有的“見守”都能收到圓滿的結果,畢竟小朋友之間鬧矛盾,背后是孩子們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使然,往往是因為不能互相理解和遷就而讓彼此處于不和的狀態,教師的守望有時恐難使他們自行從膠著的對抗中松馳下來。雖然一束關注的目光能否成為孩子們矛盾松動的契機還是因人因事而異,但教師這種“輕聲”的介入確實會引發“場的改變”,最明顯的是構成了新的互動氛圍,至少老師的眼光是對孩子們的一份善意提醒。
在日語中,“見守”這個詞匯可以拆為“見”和“守”兩個動詞,前者意為注目,目光所至,后者意為帶有距離的看護、守護。這個詞語也會令人想起《道德經》中的“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雖然此處句意并不貼合“見守”的含義,但也為之添了幾分奧古的滋味。若進一步挖掘“見守”背后更深刻的理念,從教學日常應察見細微,持守柔弱,不以強力干涉學生等進行詮釋,似乎也不算牽強??傊耙娛亍睙o論是從字面的聯想,還是教師們由此累積起來的豐富調停的經驗來看,都有智慧的閃現?!耙娛亍敝兴w現的給予學生關注、相信學生潛能、為學生進一步交流留取空間、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以權威進行壓制、不草率解決問題等教育品質,尤為可圈可點。
在“見守”的過程中,老師適時的巧妙的點撥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如何在延時的觀察中把握良機進行干預,從而讓事情得到解決,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研究琢磨。若“見守”時間過短則不足以令孩子們自己摸索到適當的方式,若時間過長則可能會令委屈的一方備受煎熬或過多浪費時間。在這個充滿變化的“見守”時段中,教師的表情或者點醒的話語作為催化劑是令人期待的,它既讓學生們感覺到老師殷切的期盼,又讓學生們覺得有自由的空間。循著教師眼神和話語的準確指引,孩子們如攀藤一樣找到陽光的方向,確是“見守”最美好的發揮了。
設想一下,孩子們正處于各執一詞的爭吵狀態或賭氣、“擺爛”的壞情緒中,教師急需充當法官的角色,但這時他/她不是火急火燎的撲救的樣子,而是和諧安定的陪伴和扶持的形象,其實這種“自我靜置”已經提前預約了耐心的降臨,更可從容冷靜地照望摩擦中的相處,于一定寬裕中尋求有分寸的指導尺度。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