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英俏
隨著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普遍應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正式頒布,“生活化素材”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愈加受到重視,語文與生活相融合已漸漸成為常態。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生活化素材的引入,有助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起閱讀與理解的情感共鳴,觸發表達與交流的真實欲望,使得語文課堂變得親近而有實效。但在實際教學中,具體如何將“生活化素材”呈現于我們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學得開心,學有所得,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最在意最關注的事情。
一、被拒收的“音樂會門票”
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學語文學習的知識內容是以教材為主要載體,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同理,生活化素材在教學中的運用也需要教師充分挖掘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來作為教學輔助內容,對所儲備的素材資料進行精細化甄別和加工,使其在指向單元的語文要素的同時,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訓練。試教《大自然的聲音》,學生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大自然的聲音》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者想象豐富,將大自然中的“風”“水”“動物”比作大自然的音樂家和歌手,用擬人化的描寫展現了大自然聲音的美妙。走進課堂,我先是用一段聲情并茂的情境描繪作為課前導入,以“風兒、雨點兒、小動物們音樂會的邀請”作為打開本節課大門的一把鑰匙。接著,按照課文表達的順序陸續播放“微風、狂風、下雨,小溪、河流、大海,鳥、蟲、青蛙……”等多種聲音,引導學生“聽聲音,猜畫面”。我想,這樣精心創設的情境,這樣精心剪輯的音視頻,皆是學生聽過、看過、體驗過的生活素材,定能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正當我沉浸其中,一個頑皮的學生喚醒了我,“老師,沒意思,剛一聽就能猜到,音樂會的門票我不要啦!”這讓我不禁感慨,其他學生內心里是不是也在“拒收門票”? 為此,下課之后我就進行了現場“采訪”。“課文我們早就看了好幾遍了,老師設計的游戲,我們對照著一猜,很容易就能猜出答案!”“學《大青樹下的小學》讓我們做‘講解員, 學《富饒的西沙群島》讓我們做‘導游,現在又給我們假音樂會‘門票……沒有什么吸引力。 ”
學生們的反饋不無道理。新課標強調“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是當下語文教師致力追求的學習樣態。尤其是新課伊始,對于生活化素材的選用,如果只是用相關資料對課文內容進行“音像視頻”式的轉換,只是運用生活中的“行業角色”創設一個浮光掠影的情境,即使能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視聽覺形象,也難免會遭逢“拒收門票”的學習心理,教學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聯系同學們的反饋信息,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優化:精選了一段名為《孩子們的INTRO》的視頻(主要內容為敲打飲料瓶、玻璃瓶,撥動教具算珠,拍打籃球等校園生活和自然界風、水、禽鳥等發出的聲音制作成的動聽音樂),先引領學生傾聽,猜猜是什么發出的聲音,待學生滿心好奇地思考這熟悉而又陌生的音源來自何方時,我再揭示畫面,使得學生恍然大悟——身邊平凡的事物照樣可以奏響動聽的旋律。由此,生活化素材導入課文,書本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了起來,學生也從根本上感受到生活素材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既能發現課文中所描繪的聲音之美,也能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二、讓學生“點單”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活化素材的運用離不開從“師者”變成“指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的教師角色的轉變。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只有深入學生生活實際,才能挖掘出最適用的生活素材,進而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活。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過程,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在教學內容的取材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發展需要,體現更大的靈活性。在堅持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的基礎上,生活化素材的延伸將給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廣闊空間,使學生在這一語言活動中,做到有話可說,有話能說。為此,教師可以提供生活化素材的話題“菜單”,讓學生“點單”,這不僅有助于創設生動逼真的交際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促使素材效益最大化。
《勸告》是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口語交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生活化場景,導入場景是“有一個同學,下課時坐在樓梯的扶手上往下滑。高年級的同學看到了,勸他別這么做。”訓練場景有兩個選擇,“如果遇到下面這些情況,你會怎樣勸他們?(1)有的同學亂穿馬路;(2)表哥喜歡玩電腦游戲,一玩就是一整天。”一般情況下教師們會想,教科書所提供的三個交際素材本身就是生活化素材,這節課的訓練應該費不了多大功夫。 備課前,我對同學們做了次詢問,卻有著不一樣的反饋:“學校里同學們都很文明,沒有滑樓梯扶手的現象,去勸誰呢?”“我在家里勸過打游戲的表哥,他不僅不聽,還要打我呢。”“同學們基本上都是家長接送,亂穿馬路的人很少了。”
在此基礎上,我先是展開了次小調查,讓同學們說說最近遇到了什么小煩惱,遇到了哪些想要勸告同學或家人不要去做的事情?再按照學生關注的層度,列出了調查結果的素材“菜單”:“勸告爸媽不要給自己報那么多輔導班”“勸告老師不要布置太多作業”“勸告同學課間不要太吵鬧、就餐不要挑食”等,讓學生分組“點單”,選取自己最想解決的問題,作為口語交際話題素材給本節課開個好頭。由于上述素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每位同學都能積極思考,借助生活經驗使用對應的勸告方式,并推測可能遇到的交際困難,在此基礎上選擇勸告時機,商討勸告用語,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緊接著,引領學生回顧教材中“滑樓梯、穿馬路、打游戲”的生活情境,進行技巧運用。課后再布置一些實踐活動作業,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小煩惱”,嘗試實戰地“勸告”同學和家人,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在新課標不斷改革下,語文教學愈加要求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其中提出“語言文字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這就需要語文的教學素材既要源于生活,也要回歸生活。在教師的梳理引導下,讓學生“點單”,把素材選用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使得課本中的素材、生活中的素材相輔相成,使得教材中的“同學”、課堂中的“同學”、生活中的“同學”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學以致用。
三、生成語文學習的“連續劇”
生活化素材既要發揮短期性使用的優勢,更要在適合的情況下進行持續性的開發應用。通常,生活化素材指的是與學生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文本、圖片、影像等符號資料。但從語文學科本位來說,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強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域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因此家庭環境、學校場地、社會資源等也可以開發為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素材,共同構建起一個更開放、更多元的語文生活空間。這些活生生的生活化素材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成長的特質,一座好的場地場館足以成為生成語文學習“連續劇”的素材基地。
就拿我所任教的學校示例,在校園的一隅有一座十畝地的“小農莊”,田邊栽有多種果樹,田里種有多種蔬菜,另外還開辟了中藥園,這里是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課外實踐場所,也是各學科生活化素材的“資源庫”。隨著四季輪回,“小農莊”像魔術師般千變萬化,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活素材。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我們與環境”時,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現場辦公”,結合“小農莊”的水土環境,讓學生說一說:“人造溪流對環境有什么影響?”“如何解決水流浪費的問題?”;學習四年級上冊習作一《推薦一個好地方》,可以引導學生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身邊的“好地方”,嘗試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小農莊,以及它的特別之處”;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可以在農莊的涼亭下開展賽詩會,將大自然當做開放的課堂;或是在學習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初試身手”時,將“帶一位同學參觀植物園”變更為參觀“小農莊”,引導學生繪制參觀路線圖,從而加深教材內容與實踐生活的關聯性,最大化地降低學習門檻,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消化和吸收。
用好一個學習場域,就是建構了一個豐富的生活化學習的素材庫。無論是學生們在其中的課間活動和自由玩耍,所進行的觀察思考和生活發現,還是老師引領開展的主題活動、綜合性學習,并由此而產生的觀察日記、活動筆記、活動圖片、活動作文、微信報道等都是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素材。如果把課本比作一部語文學習的“劇本”,課堂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內景地”,那么生活化場域則是語文學習的“外景地”。這些生活化的場景、生活化的素材蘊藏巨大的教育財富,為語文學習的創意生長、自然生成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荀子在《儒效》篇中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止矣。”他教授了我們一個道理:真正全面的學習不僅限于聽老師講授的“聞之”,更應在此基礎上致力于“見之”“知之”,乃至“行之”,在生活中踐行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于漪老師也曾經說過,要“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這也告訴我們:生活化素材,不是僅僅“貼”在課堂上,“粘”在學習中,而是要從生活中擷取,在學習中扎根,在實踐中生長。這些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素材,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發掘,去思考,去打開,去呈現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世茂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