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初夏時節,在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魚兒在水面嬉戲,驚起一波波漣漪。身穿捕魚服的工作人員在不同的魚池間穿梭,圍網、捕魚、分池,一氣呵成,把大小不一的三文魚分揀到43個標準化成魚池中。一向給人干旱、缺水印象的黃土高原,卻有著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三文魚”養殖基地,年產量有望達到800噸。
老百姓常說的“三文魚”其實是一個“商品名”,從生物學概念上,其屬于鮭鱒魚。但鮭鱒魚種類繁多,有的棲息在海洋,有的則生活在河流中,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水溫和水質有著極高的要求。
張峰村養殖的“三文魚”也是鮭鱒魚中的一種。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進富向《科學導報》記者介紹,這里養殖的“三文魚”都是由丹麥進口的三文魚卵孵化而成。目前已經建成的兩期魚池中,正養著100多萬尾“三文魚”。
“‘三文魚特別嬌貴。水溫太高太低都不行,水質不好也養不活。和國內過去常用的網箱養殖不同,我們這里都是活水養殖,養殖用水是直接從上游張峰水庫中流下來的。”胡進富說。
距離養殖基地1.5公里的張峰水庫,是黃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張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郭和強告訴記者,張峰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990平方公里,庫容3.94億立方米,是汾河一庫、汾河二庫外山西省第三大水庫,蓄水量居全省第一。
水資源豐沛之外,張峰水庫的水質也特別好。郭和強介紹,這里的水質常年可達到二級飲用水標準。此外,當地氣候也在養殖“三文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的水溫,夏天最熱不會超過15℃,冬天最冷也不會結冰,天然適合‘三文魚這樣的冷水魚生長。”胡進富介紹,虹鱒魚類的生長周期在3年左右,而每年光進口飼料的費用就高達七八百萬元。目前該養殖基地已經形成了魚卵孵化、魚苗養殖到冰鮮冷鏈一條龍產業,預計明年第一批“三文魚”就可以長成上市。
郭和強告訴記者,這里曾經是沁水河的灘涂地,地里全是石子,種不成莊稼,村里過去也沒有什么產業,這塊地就這么一直荒廢著。如今養起了“三文魚”,不僅有效實現了荒地利用,租金也為村集體增加了收入。
“我們村是一個純農業村,以前主要農作物就是玉米。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一畝玉米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1500元,一家一年干到頭,收入還不到1萬元。”郭和強表示,過去因為村里沒有產業,大部分村民只好外出打工,村里總共400多人,常住人口還不到100人。如今,隨著家門口的產業開始發展,回村務工的人也變多了起來。
除了“三文魚”養殖基地,村里還建起了肉牛養殖場和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園。如今,旺澤肉牛養殖園區已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第一批肉牛出欄上市;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園也正在建設,52萬公斤魚苗已經投放入水。這些產業的發展能有效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就業,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如今,我們當地三文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不僅滿足了山西人的‘口福,還從三晉大地走向了全國。”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晉城將繼續瞄準漁業新賽道,打造特色農業亮點,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三文魚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