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濤
國企預算管理是指國有企業根據經濟發展需求和自身經營狀況,制定和執行一定時期內的經營計劃和財務預測,并通過預算管理手段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統籌、控制和評價的過程。而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則是將業務和財務兩者緊密結合,實現預算管理的最大價值。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還存在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預算編制缺乏前瞻性等問題,不僅會阻礙企業發展,還會降低管理水平。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存在問題,之后探索了管理路徑,以期對提高國企管理水平有所幫助。
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不僅可以實現業務和財務一體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加強企業內部溝通與協作,還可提高企業風險管理能力。因此,在國有企業管理中,應積極倡導和推行基于業財融合的預算管理。
一、業財融合與國企預算管理之間的關系
業財融合對國企預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業財融合要求將經營目標與財務目標統一,因此國企預算管理不僅要關注企業經營層面,還要兼顧企業財務層面。在預算編制過程中,需要將企業經營計劃與財務計劃結合,確保財務資源合理配置,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國企預算管理涉及企業資金預算、成本控制、業績評估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為業財融合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通過監控和分析預算執行情況,企業可以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實現經營目標和財務目標雙重平衡。業財融合通過將經營目標和財務目標統一,減少會計數據誤差,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同時,國企預算管理也可提供數據支持和分析工具,幫助企業將業財融合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
二、基于業財融合國企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戰略意識薄弱
在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工作中,存在戰略意識薄弱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應不敏感。由于對市場變化缺乏敏銳嗅覺和深刻認識,一些國有企業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只考慮內部財務指標,忽視外部環境變化。導致預算在實施中與實際情況脫節,無法滿足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調整戰略的需求。戰略意識的欠缺,致使一些國有企業在預算編制中只關注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規劃。導致企業預算只針對當年經營目標編制,忽略對未來幾年乃至更長期發展目標的規劃。使得預算管理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難以支持企業長遠發展。預算管理必須考慮到各種風險情況,以便及時做出應對措施。然而,由于戰略意識薄弱,一些國有企業在預算編制中忽略對外部風險因素的預見性分析,導致企業在面對風險時無法及時做出反應,進一步加劇了企業面臨的風險。
(二)預算編制缺乏前瞻性
結合國企實際的預算管理執行情況來看,部分國有企業的預算編制通常是基于往年數據和財務報表,缺乏足夠的前瞻性,導致預算編制只是對歷史數據的簡單化處理,沒有充分考慮市場環境和經濟變化,使得國有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無法靈活應對。一方面,由于預算編制更多地基于歷史數據,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這就導致部分國企在資源分配上過于保守,無法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和投資方向,錯失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過于保守的資源分配也使得國有企業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造成經營效益下降。另外,缺乏前瞻性的預算編制還導致國有企業項目管理水平低下。由于預算編制主要基于歷史數據,很難對新項目進行準確的預算評估和分配,導致項目執行過程中經常出現預算超支和資金短缺情況,影響項目順利推進。
(三)預算執行信息反饋不及時
國企預算管理是指根據企業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制定的一種財務計劃,通過預算執行與控制,實現資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然而,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在實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預算執行信息反饋不及時。部分企業在預算實施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預算執行常常出現偏差。例如,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企業在銷售額、成本控制等方面難以精確預測,在執行過程中就會產生偏差。如果預算執行信息反饋不及時,就很難第一時間發現這些偏差,進而無法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加以糾正,影響企業盈利能力和業績。預算管理的核心是通過與實際執行情況做對比,及時發現問題,然后做出分析和調整。如果預算執行信息反饋缺乏及時性,管理者不能第一時間了解實際的執行情況,也就難以有效應對。這會導致預算管理失去應有的指導作用,無法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有效控制,使得企業發展受到限制。由于管理者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問題缺乏準確的了解,就可能做出錯誤決策。這不僅會影響企業的利潤和競爭力,還可能導致企業面臨更大的風險和挑戰。
(四)缺乏完善的預算考評體系
在不少國有企業,預算編制只是一次例行公事,因為缺乏明確的考評標準和有效的考評方法,預算目標與績效評估沒有有效連接,使得預算編制缺乏動力和有效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企的預算管理只停留在報表填寫上,缺乏對實際業務的指導和支持。不少國有企業的預算編制只注重短期目標,忽視中長期發展目標。這就容易導致國企的預算管理過于短視,缺乏長遠規劃和控制。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指標引導預算編制和管理,很難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也會影響其競爭力和效益。
缺乏完善的預算考評體系也讓國企預算管理的績效評估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在現實中,一些國有企業的預算目標和實際業績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考評指標和方法,很難對這些差距進行客觀評估和反饋。不僅容易造成管理者對預算目標敷衍塞責,也會導致員工對預算目標不重視,最終影響企業的整體運營和發展。
三、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路徑探索
(一)提高全體員工的戰略意識
為做好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企業應將業財融合作為前提,融合業務、財務目標,使預算編制和執行更加符合企業戰略方向。例如,在編制預算時,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競爭態勢等因素展開分析,結合財務目標制定相應的預算計劃。這樣一來,能夠提高全體員工對業務發展的理解和認知,增強戰略意識。
第一,企業應站在全局與未來發展的視角,充分發揮組織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在企業內部營造濃厚的業財融合氛圍,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調,為業財融合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第二,充分發揮預算管理委員會的職能優勢,提高企業內部資源調配、監管的靈活性。企業各級管理人員應起到帶頭作用,帶動全體員工共同參與,提高業財融合戰略、財務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第三,應積極做好預算管理工作。通過走訪談心、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培養全體員工的預算管理、業財融合戰略意識,貫徹落實先進的管理理念,使業務、財務深度融合,積極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第四,提升員工的自我管理意識。基于業財融合的預算管理,需要各部門參與和員工自我管理。每個員工都要更加關注自己所負責的業務目標和財務目標,進而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績效表現。例如,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各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優化,及時反饋問題和改進措施。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預算管理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還能培養全體員工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
(二)完善管理制度
為解決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應完善管理制度。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首先明確預算目標和范圍。國企預算管理的目標是為了實現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預算范圍則包括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如資金運作、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通過明確目標和范圍,可以為國企預算管理提供清晰的指導。國企應當根據自身運營特點,制定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預算計劃。同時,財務部門需要密切配合各業務部門,提供準確的財務數據和分析,為預算編制提供有力支持。另外,業財融合的國企預算管理制度還需要建立預算執行和監督機制。預算的執行需要明確責任和權限,確保各職能部門按照預算計劃實施各項活動。監督機制應當建立在規范和透明的基礎上,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和檢查,確保預算有效執行。一方面,由于市場環境和經濟狀況不斷變化,國企經營情況也會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預算計劃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另一方面,國企還要結合預算管理方案實際需求,完善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的管理職能,使預算管理流程更加規范、科學,并且細分具體工作內容、調整考核目標,實現剛性約束,促進業財融合,落實預算管理。
第一,國企應將員工的工作職責與預算指標融合在一起,構建具有明確針對性的管理制度,為相關工作人員梳理日常工作提供依據,確保階段性工作高效完成。還要做好驗收,改進后續的工作方案,形成良好的業財融合背景下的預算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健全科學的預算管理制度。企業應要求不同部門選派負責人做好預算管理的監管與協調工作,提高預算管理開展的實效性、規范性,增強財務部門、業務部門工作銜接的緊密性,從根本上提升國企內部控制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強化預算審核與監督機制及時調整、優化預算管理制度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協調與管理企業內部各部門的運營。第三,構建考核激勵制度。這項制度以預算管理作為基礎,通過對比預算實際執行狀況與預算目標,可明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對部門、個人業績形成精準評價。同時,還要將其與激勵制度融合,獎勵優秀員工,懲罰落后員工,從根本上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保障國企的經營效益。
(三)建立科學的反饋機制
業財融合的意義在于將業務運營和財務指標有機結合,通過業務數據的反饋來完善預算管理體系,實現有效的信息閉環。為做好反饋機制建設,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國企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科學的業務數據收集和分析體系。國企業務涉及多個方面,如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等,需要收集全面、準確的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找出問題和改進的空間。例如,可以通過分析銷售數據發現哪些產品或地區存在銷售瓶頸,進而調整預算分配;通過人力資源數據分析發現哪些部門或崗位存在人員流動率高的問題,優化人力資源預算分配。第二,制定明確的績效評估指標。績效評估是國企預算管理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數據評估可以客觀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預算執行情況。在制定指標時,需要考慮企業自身經營特點和目標,將財務指標和業務指標有機結合,確保指標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第三,建立溝通機制。國企的預算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和崗位,需要各個環節之間密切協作共享信息。為有效推動預算管理反饋機制,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確保信息暢通。
(四)制定差異化指標
所謂差異化指標,是指對實際業務與財務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確定業務與財務目標之間的差距,進而制定相應的管理目標和指標。差異化指標的制定本質上是一個權衡與抉擇過程,旨在通過設定具體的差異指標引導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進一步推動業務與財務的融合與協調。為此,國企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明確業務與財務目標。業務目標是指企業在市場經營活動中追求的結果,包括市場份額、銷售額、客戶滿意度等。財務目標則是以財務數據為依據,體現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健康度的指標,如利潤、現金流、資本回報率等。通過明確業務與財務目標,可以為制定差異化指標提供明確方向。第二,綜合考慮業務與財務的關聯性。業務與財務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二者之間深度融合可以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績效水平。制定差異化指標時,需要充分考慮業務與財務之間的關聯性,確保業務目標和財務目標之間協調統一,避免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第三,結合實際情況與市場需求。每個企業都具有獨特的經營環境和市場需求,制定差異化指標時需要充分考慮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只有符合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的差異化指標,才能更好地引導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實現企業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衢州巨化錦綸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