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軍
(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西安 710072)
黨的二十大對我國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才建設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出部署,為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對于承載“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光榮使命的出版業來說,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當前的重要任務。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作為出版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負著傳播真理、傳承文化、傳遞文明、普及科學、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使命擔當,既有教育出版社的性質,又有專業出版社的功能,探析其出版編輯力的內涵建設及其提升策略,對促進其在新發展格局下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是依托行業背景、學科專業設置具有行業特色的母體大學而舉辦的,既具有服務高等教育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的共性,也具有服務行業特色人才培養、助力行業發展的特性。
出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有力工具,對人類社會科學文化和社會文明的積累與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1]。大學出版社從成立伊始,就承擔著為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提供服務保障的重要職責;同時,大學出版社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和出版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隨著大學深入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融入各項工作中,“啟智增慧、培根鑄魂”的使命擔當更加凸顯。相應地,大學出版社必須及時更新思想理念,緊跟母體大學的發展方向,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及管理部門同頻共振,服務大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凝練打造特色出版品牌,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助推大學“雙一流”建設[2]。
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校出版社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指出,高校出版社中絕大多數要努力建成專業特色強,學術水平高,在同類專業出版社中影響較大的小而專的出版社。行業特色高校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國家重點行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服務、支撐、引領行業發展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因而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要與母體大學同向發力,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依托大學特色學科,致力于教育主題出版和反映行業特色的科技主題出版,發掘反映母體大學優勢學科特色的高質量選題,擴大出版物規模,不斷提升行業影響力,樹立出版特色品牌并確立在行業內的優勢地位,走“專、精、特、新”的出版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4]33-36。對出版社而言,編輯是最重要的人才資源,編輯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出版也是因為有編輯才成其為出版,不會因技術和呈現形式的變化而有所改變[5]。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要采取“引育并舉”的措施,一方面根據出版特色引進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編輯出版人才,另一方面要對已有的編輯進行專業塑造,建設與出版特色相適應的高水平編輯隊伍,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出版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近年來,絕大多數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聚焦文化建設、教育和行業科技發展,結合所在高校的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點,將學科優勢轉化為出版優勢,開創富有特色的專業出版,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例如,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依托行業特色高校——西北工業大學鮮明的“航空、航天、航?!钡葘W科的優勢,在國防科技類圖書出版領域進行全面開拓、深耕細作,策劃出版了《現代制導火箭設計技術與工程》《空天推進技術系列專著》《國防科技知識大百科叢書》等圖書,在國防科技領域、出版行業和圖書市場形成廣泛、長期的品牌影響力,成為國防科技類圖書的出版基地,為傳播國防科技知識、培養國防科技人才、傳承國防科技文化,為我國的國防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出版力量。此外,還有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的“三海一核”特色出版,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的“海洋、水產”特色出版,西南交通大學的“大土木、大交通”特色出版,等等。越來越多的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都依托所在高校的學科特色,精準定位自身出版主要方向,形成了具有影響力和辨識度的特色出版品牌。
編輯力是指編輯在從事出版活動時應具備的綜合業務能力,是提升出版物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出版物的質量、知識含量以及價值水準與編輯主體投入的編輯力密切相關[6]。新形勢下,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創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當今時代賦予編輯的重要使命,對編輯的能力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聚焦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在進一步強化特色出版的新征程上,不斷豐富出版編輯力的內涵。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教育、科技工作分別進行了部署,指出了新時期相關工作的方向和使命,同時也給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出版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擔著傳播真理、傳承文化、傳遞文明、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科技出版還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養科技人才、促進技術交流、助力科技創新、推動成果轉化、加強科學普及、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平臺。作為聚焦教育出版、行業特色科技出版的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要具有時代的精神和氣息,深刻領會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實現思維的創新性發展,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文化建設、教育發展和科技創新突破,實現出版強國的發展目標。
2020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強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良傳統,推進改革創新,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設特別是高校教材建設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教育家、編輯出版家葉圣陶曾經說過,編輯工作就是教育工作,編輯和教師一樣都是思想文化園地辛勤勞作的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出版不僅僅是一種服務,同時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7]。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植根大學,出版高等教育教材就是其首要的職責任務。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將其提到國家事權的高度,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必須堅持正確的教材出版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履行好教材出版的重要使命。
處處留心皆學問。編輯要敏銳地感受和把握時代變革的風氣,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考力,能夠深度挖掘優質選題、及時發現滿足市場需求的選題。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要密切關注國家相關政策、行業基礎研究的前沿、技術發展的趨勢,用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及時捕捉新信息、收集新素材,準確把握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策劃雙效俱佳的行業科技圖書。比如,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在2013年就瞄準了無人機研發與生產在民用領域及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先后組織出版了《無人機系統研究與應用出版工程》《無人機職業教育系列教材》等圖書,受到了作者和讀者廣泛好評,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響。
編輯經常被稱作“雜家”。編輯的工作性質和工作要求決定其必須廣泛涉獵多學科知識,須有意識地在本社出版涉及的行業、學科領域彌補知識結構的欠缺,否則很難與作者和讀者溝通,對圖書內容和市場把握也會出現偏差。不斷學習行業新知識、新要求,增強學科綜合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是每一位編輯的必修課。出版界前輩葉至善先生說過,他喜歡做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滿足我的求知欲,我的許多知識,大多是為了做編輯工作,強迫自己學的?!盵8]可見,編輯要做好圖書出版工作,除了具備出版相關專業知識外,還要涉獵多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知識,并具備將這些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4]44。作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要善于運用數字新技術,成為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意者[9],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編輯要強化融合出版創新思維,加深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認識,對內容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對內容傳播進行創新性發展,將媒體融合出版的理念應用到選題策劃、組稿、審稿加工、營銷推廣等出版全過程,提高智能化內容生產能力,助推出版社高質量發展。
項目組織執行力是指編輯在實現圖書(項目)出版全過程中具備的對各環節的管理協調能力[10]。隨著時代的發展,編輯工作被賦予新的內涵,成為一種以文字、圖片或音視頻材料等為基礎,進行創意、選擇、加工等綜合性的精神產品生產過程。編輯既要對書稿的內容和呈現形式負責,也要對進入市場后的結果負責。編輯工作不再是單一的編輯加工,而是以了解讀者需求和市場信息為起點,貫穿圖書出版的全過程,并延伸到圖書的營銷推廣。因此,編輯要具備系統的項目策劃意識,具有很強的執行能力,積極跟進圖書出版流程,承擔各環節的組織協調工作,確保圖書出版工作高質量完成。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編輯要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圖書的編校工作。在出版過程中,要對稿件進行嚴格審讀和取舍,要審慎地對書稿的思想內涵、文字表達進行把關,要認真細致地對書稿中的插圖、表格、文字進行加工潤色,以幫助作者更好地表達圖書主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圖書內容??萍碱悤逵衅涮厥獾木幮:椭谱饕巹t,在編校過程中,編輯要注意將科技與語言進行完美結合,將專業和藝術進行完美結合,將知識與媒介進行完美融合,從而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精品圖書。
黨的二十大為我們擘畫了宏偉藍圖,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4]33。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要與時俱進,加快構建編輯人才隊伍成長機制,尤其要不斷提升出版編輯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等新論斷,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11]。新時代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出版理論學習,更好地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時代重任,為建設出版強國勇毅前行。同時,還要心懷“國之大者”,關注行業領域發展方向,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大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雙一流”建設需求,努力成為新時代中國行業特色學術、科技文化建設的中流砥柱[2]。
編輯要時刻牢記文化使命,不管是在選題策劃、書稿出版運行還是后期的營銷宣傳及讀者互動過程中,要時刻把握出版領域、文化教育和行業特色領域科技發展的特點,把讀者放在心中,堅定精品出版的信念。編輯要嚴把圖書質量關,不因迎合市場而有失出版物格調品位,不因時間進度而不顧出版質量[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編輯要苦練“四力”本領,不斷提升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首先,要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同類行業特色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一線,了解相關教育教學和科技領域的前沿進展、技術進步以及成果轉化等有關情況,了解市場對該領域圖書的需求。其次,要不斷強化自身學習,拓展知識面,對所從事業務領域具有專業性和專注性,做到能與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專家進行對話,更好地發揮編輯的職能。第三,要堅持以讀者為中心,以給讀者提供精神食糧為出版目的,堅守圖書質量至上、服務讀者至上的原則。
日本編輯出版家鷲尾賢也在《編輯力》中專門講述了“編輯人際學”,指出編輯是作者、讀者以及出版相關環節執行人員的“潤滑劑”[13]。一名出色的編輯,要提升社會活動能力,不僅要做好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紐帶,還要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系,善于與行業有關部門進行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傳遞,為圖書選題策劃和定向營銷創造條件。首先,編輯要加強與作者的聯系,定期邀請作者座談交流,增進理解,爭取優質稿源;在出版中編輯要從書稿對于科技強國、基礎前沿、技術創新、知識傳授、文化傳承及思想教育等高度去理解書稿內容和作者的思想,加強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交流;同時,積極與行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學術組織聯系,參加學術會議、項目研討會等,在了解行業相關領域科技發展前沿的同時,結識更多的專家學者,儲備作者資源。其次,編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遵循“為讀者服務,是編輯人的宿命”原則[14],為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版圖書。對于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來說,由于其出版類型所限,編輯還要主動去為圖書找讀者,組織讀者交流會以及深入同類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的生產企業走訪調研,尋找潛在讀者。最后,編輯還要創造性地對作者和書稿進行選擇與優化,對內容進行包裝與傳播,把圖書完美地呈現給讀者。
出版的未來發展必然由傳統出版跨越數字出版向知識服務轉型升級,多媒體融合出版是必然趨勢。對于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來說,自身就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更須增強創新意識,要從大數據中捕捉選題熱點,并創新圖書內容和出版形式;還要積極擁抱新媒體新技術,學習了解各種出版載體的特點和讀者對象,了解多元化融合出版的特點和要求;學習了解各種數字出版技術并融入傳統圖書出版之中,提升自己的數字化能力;要充分整合資源更好地實現融合發展,積極謀劃向知識服務轉型升級。未來的大學出版社必定是文化、學術成果出版商與知識服務提供商[2],編輯要學習并具備一定的大數據思維[15],善于研究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內容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掌握數字出版、網絡出版、微信、微博、手機閱讀等新興網絡媒體相關知識,在圖書出版形式、傳播途徑上進行創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實現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推動出版業態轉型升級。
工匠精神是本著學無止境的心態,進行精雕細琢的實踐。圖書出版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將愛崗敬業、匠心至誠的工匠精神貫穿到選題調研與策劃、作者遴選與組稿、稿件審讀與加工、圖書設計與裝幀、產品印制與包裝、圖書宣傳與推廣、讀者調查與反饋、數字化設計與呈現等出版的各個環節。同時,積極服務科技強國建設,著力出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反映科學研究前沿、代表國家科技實力的精品圖書。以申報國家級重點出版物規劃、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主題出版項目、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等項目為牽引,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新時代新征程,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要堅持創新性發展,加強新形勢下出版編輯力建設,強化精品出版,增強科技出版能力,突出特色出版優勢,圍繞編輯力建設的七種能力和五個路徑,打造一支綜合實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編輯人才隊伍,出版一批高質量、“雙效”俱佳的精品教材和學術出版物,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出版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