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邢臺學院 1.北方古陶瓷研究中心;2.美術與設計學院,邢臺 054001;3.華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上海 200062)
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機關刊物、美術界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術》雜志自創刊以來,始終奉獻具有導向性、引領性、創新性的優質美術資源,為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本文回顧和梳理《美術》雜志出版的演進歷程,審視與歸納出版的基本邏輯,探討與總結《美術》雜志出版的當代啟示,以期對新時代主流美術媒體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由于我國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異,《美術》雜志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和特點。
1950年2月,作為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的機關刊物,《美術》雜志前身《人民美術》創刊,發刊詞指出:“當前擺在美術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宣傳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共同政治綱領,通過生動的形象,去體驗去把握嶄新的形象、新的事件和新的人物”[1]。《人民美術》雜志依據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發展需要,先后開展了新年畫創作、國畫改造、宣傳畫創作等主題探討,在改造舊美術的基礎上,指出藝術創作方向。例如,在創刊號上開設“國畫改造問題”專題,針對中國畫的現實價值和創作方向,發表了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李樺《改造中國畫的基本問題》等文章。作為對當時新年畫運動的積極響應,第二期開設“年畫專號”,刊登了蔡若虹、王朝聞、鐘惦棐等關于年畫的研究文章和作品,以期推動新年畫的創作和畫家的思想改造。第四期刊登了門兒黑·尼度雪溫、鐘紀明等關于蘇聯美術的文章和作品。這一時期《人民美術》雖然僅出版6期,但其在指導新中國美術運動、確立新美術創作的標準、推動美術普及與提高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0年12月,《人民美術》雜志不再出版,美術作品分別在《人民畫報》《人民文學》《文藝報》上登載[2]。
1953年10月,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改稱中國美術家協會[3]。1954年1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雜志委員會編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月刊創刊。1961年《美術》雜志由月刊改為雙月刊,之后于1966年6月停刊。此階段,《美術》雜志緊密結合新時期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需要和要求,突出美術的宣傳和號召作用,開設作品評論、大家談、工農兵評美術、名詞解釋等欄目。這一時期《美術》雜志對年畫發展、改革與繁榮中國畫、革命歷史畫創作等問題給予持續關注。例如,開展了“國畫創作接受遺產問題”的學術討論,先后刊發了王遜、邱石冥、徐燕孫、楊仁愷、洪毅然、秦仲文、張仃等學者的文章。與此同時,還刊登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展品選刊》《十年來的山西美術》等作品,積極開展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美術交流,刊登了《全蘇美展巡禮》《羅馬尼亞現代版畫展覽作品選刊》《優美的匈牙利書籍裝幀藝術》等內容,這對于推動美術界的交流與互動、拓寬美術工作者視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6年3月,《美術》雜志復刊,1979年3月調整為月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美術》雜志以開放的姿態、敏銳的視角、包容的學術胸襟,將現代藝術語言、形式和觀念不斷納入其中,開展富有價值與意義的美術理論討論與爭鳴,并刊登我國各地美術發展和高等美術院校的教研成果。《美術》雜志開設了美術動態、美術廣場、外國美術介紹、名作鑒賞、中國古代美術介紹、評論、讀者來信、技法探新、中青年美術家介紹等欄目,并集中討論中國畫繼承與創新問題、中國畫筆墨、雕塑創作、壁畫創作、版畫藝術、革命歷史畫創作、漆畫創作、農民畫、新文人畫等主題,發表相關研究系列文章并出版林風眠專輯、李可染專輯、貴州現象特輯等,在美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同時,積極報道“革命歷史畫創作問題座談會”“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第二屆全國油畫藝術討論會”等各地美術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從而推動美術界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蓬勃發展與持續進步。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美術》雜志為適應新時期文化教育事業新發展的需要,從2006年12期改版,原有的“報道”“中國美術家”“展覽巡禮”“美術論壇”“作品選登”“青年美術家”“外國美術”“古代美術”“民間美術”等欄目,到2007年第7期調整為“關注”“美術家”“美術學”“國外線”“美術館建設”“教學研究”“當月簡訊”“來稿選登”“美術廣角”等欄目,開設了若干子欄目。例如,在“美術學”欄目策劃了“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新中國美術60年”“熔鑄中國氣派,塑造國家形象”“批評與爭鳴”等系列專題研究。到2020年,將原有的欄目分為卷首語、當代美術、美術家、外國美術、文藝萃薈、美術資訊等板塊。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美術》雜志既關注美術界前沿的理論問題,又關注我國美術家的發展與成長;既關注我國美術研究與實踐的新成果和新動態,又關注世界美術的最新進展;既關注美術理論的提升與提煉,又關照美術創作實踐,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反映了新時代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我國美術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我國美術發展歷程中的一面旗幟,《美術》雜志映射著我國美術發展的基本進程,匯聚著中國特色的美術實踐經驗,見證著中國美術事業的光輝歷程。
綜觀《美術》雜志出版的路徑與演進歷程,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美術》的創刊,還是改革開放復刊后雜志不斷改版擴容、增加彩頁、調整尺寸;無論是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還是1987年改由《美術》雜志社出版,貫穿《美術》雜志發展始終的一條主線是堅持傳播和踐行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政策,充分體現政治責任、使命擔當和社會效益,指導我國美術事業發展。從美術熱點問題的討論到各地美術動態的報道等,都準確認識和緊密結合不同時段國家對文藝發展的要求,厚植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充分發揮文藝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總之,《美術》雜志擔當與奉獻、堅守與踐行、傳承與創新,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清晰有效地彰顯國家意識,從而譜寫出我國美術繁榮發展的絢麗畫卷。
創刊之初,《美術》雜志突出文藝在號召、宣傳等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引導和宣傳美術界思想改造,拉開了新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序幕。例如,《人民美術》第六期專輯討論時事宣傳畫(漫畫)創作運動,出版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招貼畫選輯,并發表了艾中信、王朝聞、陳泊萍等關于宣傳畫(漫畫)創作的文章。改革開放后,《美術》雜志呈現出新的時代氣息,面對美術界發展面臨的基本問題開展深入的討論,刊發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文章和作品,先后刊登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創作、中央工藝美院師生作品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術》雜志積極實踐文藝“培根鑄魂”的宗旨,及時反映新時代美術發展新動向、新發展、新成果,開設了“筆談中國美術的自覺與主體精神”等欄目,舉辦“國家美術形塑——新中國美術70年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成為美術事業發展的有力引導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透過《美術》雜志出版的荏苒光陰,可以看到這份成績凝結了雜志社幾代人的堅強信念、辛勤努力和學術堅持。從1950年創辦的《人民美術》時期的執行編輯王朝聞、李樺,編輯何溶、陳泊萍;到1954年1月《美術》雜志創刊后,主編王朝聞,副主編力群,編輯部主任華夏,之后編輯人員數量逐步增加。1976年《美術》雜志復刊,華君武任主編,李松濤任副主編。1981年雜志改版,王朝聞、王琦任主編,李松濤、何溶、吳步乃、丁永道任副主編;1984年邵大箴任主編,吳步乃任副主編,1985年增加李松濤為副主編;2008年吳長江任社長兼主編,尚輝任執行主編,張文華任副社長。直到目前,尚輝任社長兼主編,盛葳任副主編。總之,在不同時期《美術》雜志會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他們既是全國著名的畫家或評論家,又是雜志的編輯,這是雜志出版發展與創新的根基和保障。
在各個歷史時期,《美術》雜志通過召開編委會、舉辦研討會、設置相關欄目、組織策劃選題等方式,以開放的姿態和寬廣的胸懷開展美術界重大議題的討論,在美術工作者群體引發有關美術熱點的思考,推進和深化美術理論與實踐的認知,成為百家爭鳴的重要學術陣地,從而為我國美術事業發展提供鮮活動力和經驗,為優秀畫家和美術批評家的涌現起到推動、助產等作用。例如,《美術》雜志組織召開“美術創作座談會”“古典畫風與現代主義畫風之爭座談會”“‘現實主義’學術研討會”等。同時,及時反映國內外美術動態、美術熱點、美術思潮,積極推介世界各國美術的動態和發展,刊登國外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美術創作。雜志先后刊發了《維也納分離派》《美國現代藝術何處去?》《立體主義的再認識》等內容。這些國內外當代美術發展以及成果的介紹,開拓了我國美術家的視野,對推動我國美術事業的演進起到重要作用。
《美術》雜志是我國文藝方針政策宣傳的重要載體,是國家意志的直接呈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美術主流媒體應繼續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系列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品格,使編輯出版工作始終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契合、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道路相適合、同我國美術發展實際相切合。在編輯出版的過程中,圍繞整體架構、欄目設計、內容遴選、圖像選取、裝幀設計等方面應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和國家的意志,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系統、有機地融入編輯全過程,不斷提高準確領會黨的文藝方針的能力,引導我國美術事業健康發展,譜寫美術出版事業發展的新畫卷。
美術主流媒體需要通過多種媒介載體有效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選取更多彰顯中華美育精神、映射中國審美追求、飽含家國情懷的內容,深刻解讀中國現實、構建中國話語、回答中國問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美術主流媒體要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凸顯中華文化的學術話語體系,在“內容”和“形式”上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品格、中國價值,把跨文化的視野與中國美術對世界的獨特貢獻聯系起來,為弘揚民族藝術的優秀傳統,擔負起塑造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風采的中國美術形象的使命。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和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美術的社會關注度和公眾敏感度越來越高。作為美術主流媒體如何持續保持學術導向性、文化先進性、知識科學性,是擺在當前現實的、重要的課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美術主流媒體應持續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及時反映國內外美術的最新進展,并持續開展美術界熱點問題爭鳴與研討,從而引導我國美術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方位,為繁榮我國美術事業提供學術支持。同時,美術主流媒體還需要不斷創新呈現視角、內容載體和視覺形式,緊密結合現代審美要素、書刊裝幀設計、現代印刷技術等的最新發展,在與時代同頻共振、與讀者溝通交流中取得更卓越的成就。
美術主流媒體應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包容的心態,借鑒和學習各國的美術創作經驗和先進的理念,從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去生發對未來美術的理解、觀察和應變,汲取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在尊重多元、互鑒融通與開展對話中甄選內容,在與各國美術的碰撞和交流中開創美術主流媒體兼容并蓄的局面。要在不同的文明之間搭建橋梁,構筑跨越時空、超越國度、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提升美術工作者和愛好者認識、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增加美術工作者對多元文化的適應能力,使美術主流媒體在交流互鑒中燦爛綻放,在交融理解中形成發展活力,積極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