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歷山街道辦事處魯山路小學 桑慶華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在整個小學教育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數學學習又是學生接觸外部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選取方式方法,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一些弊端,教師更多地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教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積極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建構理論的應用,能夠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小學生在學習中都具有求知欲,這是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源動力。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中,小學生比大人具有更高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中,并不只是單純地接受教師和父母的教導,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有自己的思考與見解,能夠成為一個主動學習的團體,在社會的大環境下,積極地了解有關知識,構建自己的學習架構和知識體系。建構主義的學習是目前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點。就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知識的學習并不只靠教師的灌輸,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學生自主查閱有關學習資料,以建構的方法對所學東西有一個架構的了解,建構理論下的自主學習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小學數學素養。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通過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注重情境創設、問題解決與合作學習等策略,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教學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且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數學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建構主義教學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提高綜合素質。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同時,這種教學理念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常常是以教師為主導,采取灌輸式教學,把重點放在課本知識和學業成績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限制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闊學生的思路,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感性思維較強。而在數學課堂上,所學知識理論性較強,不是那么生動、形象,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想象力,引導他們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比如:在青島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教學中,常見的圖形有三角形和四邊形,四邊形包括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在講解三角形時,教師可以用專為建筑工人設計搭建的大型施工三腳架等物品舉例,引導學生形象地記住這個三角形最重要的內部結構,并總結它的一個特征就是:由三條直角邊相互連接在一起,穩定性高。而教師在講解由這樣的直角邊組成的四邊形時,還可以利用桌子、電視機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舉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教師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深度溝通,引導他們對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發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管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還是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學生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沖突。數學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自學狀況,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實時了解,因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某種程度上會對自主學習的效果產生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做好學生自學過程的引導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建構理論強調師生間良好、公正的互動,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和信賴。而這可以促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以便在課堂上及時調整教學取向,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愉悅、寬松的氛圍中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乘法”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火車運行時發出的聲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自主學習,進而發現問題、發現規律。在教學青島版五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然后提問:“這兩個圖形有哪些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這時,學生們便會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它們都有四條邊;有的說,它們都是由四個面組成。這時,教師可順勢啟發學生思考“你們覺得這些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共同點”,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呈正相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肯定和表揚。教師的表揚、鼓勵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催化劑。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多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盡量避免批評和指責。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肯定和表揚,促使他們更加自信;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要在給予適當肯定的同時,也要進行批評和指正,促使他們正視自己,敢于面對困難和失敗。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回答問題的快樂,體會到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有價值,進而有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戰。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學習上的幫助。當某個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困難時,教師要主動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總之,在建構理論下,運用自主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一種對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變革,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益處。當然,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起到更多的指導作用,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