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菊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醫學院,河南新鄭 451100)
醫學教育改革與優化對于提高臨床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社會健康和醫療服務的質量。近年來,教育部門和醫療機構積極推動一系列醫學教育改革,如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等,這些舉措標志著醫教協同培養模式的逐步完善和實施。然而,如何在院校階段有效實施醫教協同,構建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教育體系,仍是醫學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醫教協同育人模式應運而生,強調將高等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旨在培養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技能的醫學人才。
醫教協同育人模式是一種創新的醫學教育方法,強調醫學院校與醫療機構、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之間的緊密合作,旨在將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實際醫療工作緊密結合,以提高畢業生的臨床能力和專業適應性,從而更好地滿足現代醫療行業的需求。在這種模式下,醫學教育不再僅限于課堂理論的傳授,而是通過實際的臨床實踐、跨學科學習和跨部門協作,全面參與醫學人才的培養[1]。醫教協同育人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紀初的“合作教育”,最初由辛辛那提大學提出,作為工業部門與學術機構合作的典范,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有機會參與到實際的生產勞動中,從而獲得實踐經驗。這種教育模式反映了實用主義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與學的相互結合。進入21 世紀,國際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在其發布的醫學教育展望報告中提出,醫學教育應該服務于衛生系統,并與之相互依存。報告強調以崗位勝任力為醫學教育改革的導向,提倡跨專業、跨行業的人才培養,以改進整個醫療系統的功能。這些觀點為我國在2014 年提出的醫教協同深化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在構建臨床教學模式時,首先應當充分遵循學生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強調將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發展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確保教學過程和內容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關鍵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課程和活動不僅傳授醫學知識,而且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他們主動探索、提問和解決問題[2]。具體而言,主體性原則要求教育者提供豐富、靈活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在實際臨床場景中學習和實踐,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醫學知識。例如通過病例討論、模擬病人實踐、臨床技能訓練等方法,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并通過這些活動提升臨床思維和決策能力[3]。同時,主體性原則還要求教育者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支持,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興趣。在這種模式下,評估和反饋機制也非常重要,學校不僅要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進行評價,更要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進行評估。通過多元化的評價與反饋,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提升空間,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提升??偟膩碚f,主體性原則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的臨床教學模式中強調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個性化發展,這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臨床教學模式建設還應遵循實踐性的基本原則,教學內容和方法必須緊密結合臨床實際,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實際的醫療實踐獲得必要的臨床技能和經驗。也就是說,教師教學不僅要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際操作、臨床實習和模擬訓練等方式,使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臨床環境中學習和成長[4]。具體來說,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臨床工作實踐中,如參加病房巡視、協助檢查、參與患者診療計劃的制訂等,從而讓學生在實際醫療環境中學習決策制定、病情分析和治療方案的設計。同時,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系統的臨床技能訓練,例如急救技能、診療技能和醫患溝通技巧等,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技能,提升其實際操作能力。另外,為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性特點,醫學教育教學內容的更新還應當做到與時俱進,及時反映醫學領域的最新發展和技術進步,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前沿的醫療知識和技術。且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學校應更加重視其在實踐中的表現和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醫學知識。
整合性的核心在于實現醫學教育各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確保學生在掌握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發展必要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也就是說,臨床教學不能只聚焦于特定的醫學領域,而是應當涵蓋從基礎醫學到臨床實踐,再到人文和社會科學等更廣泛的領域,進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知識體系[5]。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課程內容需要跨越不同學科,將醫學知識與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倫理判斷和人文關懷等能力。同時,教學方法也應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模擬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能力,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的相互聯系,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例如通過臨床實習、病例研究等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同時發展必要的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能力[6]。此外,這一原則還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學習和成長,通過持續的教育和職業發展機會,促使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醫療領域的快速變化。總之,臨床教學模式應當基于整合性的基本原則構建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教育框架,旨在培養具有全面醫學知識、強大實踐技能和良好職業素養的醫學人才,滿足現代醫療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醫學教育和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強調教育的連續性和動態性,確保學生能夠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因此,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臨床教學模式的建設要體現持續性的基本原則,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專業學習階段,而是應當涵蓋從基礎醫學教育到繼續教育、職業技能提升乃至終身學習的全過程[7]。一方面,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和資源,使醫學生和醫師能夠持續接受最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術培訓,比如通過研討會、專業研究生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和工作坊等,使醫學專業人員能夠隨時更新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學校還應強調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鼓勵醫學生和醫師制訂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計劃,包括參與高級培訓、獲得專業認證、參加學術會議和進行科研活動等,以促進其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醫學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需要不斷更新和改進,以適應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和變化。為此,學校應當緊跟醫學科技的最新進展,定期評估和修訂教學大綱,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先進性??傮w而言,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的臨床教學模式建設要強調醫學教育的長期性和動態性,確保醫學生和臨床醫生能夠在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持續學習和成長,能夠有效適應醫學領域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挑戰,培養出適應未來醫療領域需求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臨床教學模式的構建首先要深化校際合作和資源共享,學校需要與醫療機構建立穩固而廣泛的合作網絡,通過共享臨床數據、病例資源和研究設施等方式,促進教師和醫學專家之間的交流與協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梢酝ㄟ^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合研究和教學項目以及共同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等方式,促進雙方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利用,不僅有助于學校獲取臨床實踐中的第一手資料和經驗,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接觸真實臨床環境的機會。例如通過與醫院合作,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參與到實際的臨床實習中,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必要的臨床技能。醫療機構的專家可以作為客座教授或講師直接參與臨床課程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來自實踐一線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共享資源還應包括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和技術,確保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實用性,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全面、更貼近實際的臨床學習環境,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從而在醫教協同育人的框架下,提升臨床教學模式的質量和效果。
例如,學校可以與附屬醫院或鄰近的醫院建立一個合作框架,每月或每季度舉行聯合研討會,醫院臨床醫生和醫學院教師共同探討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臨床案例分析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如共同舉辦一個關于“心血管疾病的現代診療方法”的研討會,醫院心血管專家分享他們在使用新型藥物和介入手術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最新經驗和成果。同時,醫學院教師可以介紹相關的基礎醫學理論和研究進展,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現代治療方案。學生則有機會參與案例分析,討論從診斷到治療的整個過程,包括病例的評估、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可能的并發癥處理。比如深入討論一個具體的心臟病患者病例,學生需要評估患者的癥狀、病史和心功能。在討論中,學生需要探討不同的治療方案選擇,包括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的治療。同時,還可討論每種治療方法的優勢、風險和可能的并發癥,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治療計劃,強化學生對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理方法的掌握,提高他們的臨床思維和決策能力。這樣的互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還促進了學術界與臨床實踐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從而提升了醫教協同育人模式下臨床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教學模式升級與優化的核心還是要聚焦于課程內容的設計與教學方法的優化。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臨床教學模式的建設需要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和決策能力。具體來說,教學方法要更加突出學生主體性和形式互動性,比如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分析真實或構造的臨床案例,以此學習如何處理復雜的醫療情境。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模擬病人和虛擬現實技術提供近似真實的臨床體驗,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練習診斷和治療技能。在課程設計方面,教師應注重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的融合,課程內容不僅要包括醫學理論的深入講解,還要涵蓋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如急救技能、診療操作、醫患溝通等。需要注意的是,課程設計還應體現跨學科的教育理念,比如結合醫學倫理、醫療法律和人文關懷等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視角和綜合素養。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的創新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醫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在真實臨床環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以“模擬病房”為例,學校可基于工作場景的實際情況創建一個接近真實的醫院病房環境,包括病床、醫療設備和模擬病人(由演員或高級仿真人偶扮演),學生扮演不同的醫療角色,如醫生、護士或技術人員,進行診斷、治療計劃的制訂和病人護理等活動。在這個模擬病房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和練習臨床技能,如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急救操作等,還能在安全的環境中犯錯并從中學習。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強調跨學科協作,學生需要與其他專業的同學一起工作,模擬真實的醫療團隊合作環境,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假如有一個病例涉及糖尿病并發心臟疾病,醫學生(扮演醫生)需要與護理專業的學生(扮演護士)以及康復專業的學生(扮演康復治療師)緊密合作。醫學生負責評估患者的心臟狀況并制訂治療計劃,護理專業的學生關注患者的日常護理和血糖監測,而康復專業的學生負責患者心功能評估與運動訓練。這種跨學科合作使得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和處理復雜的臨床情況,同時學習如何在團隊中有效溝通和協作以提供全面的患者護理。另外,課程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案例討論和反思會議,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模擬病房中的表現,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臨床決策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和反饋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設性的反饋。通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在實踐中學習醫學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全面提升職業責任感、倫理道德、人文關懷等職業綜合素養。
在醫教協同育人視域下,為構建有效的臨床教學模式,學校還應強化學生的臨床實習和實踐經驗,與醫療機構緊密合作,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廣泛且深入的臨床實習機會。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應當制訂詳盡的臨床實習計劃,其中應明確實習目標、內容、時長和預期成果。實習安排需覆蓋各類醫學領域,以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多樣化的醫療實踐環境,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康復科等不同的科室。除了常規的臨床輪崗外,學生還應被鼓勵參與臨床研究項目,幫助他們發展研究能力、理解醫學研究的過程和意義。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應在指導醫師的監督下進行實踐操作,如病歷分析、患者溝通、基本診療技能的執行等。這些實習活動不僅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而且有助于他們了解和適應真實的臨床環境。為了確保實習質量,學校需設立嚴格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臨床技能、職業態度和溝通能力等進行評價。這些評估依賴于與醫院的臨床導師緊密合作,以獲得關于學生表現的全面、客觀的反饋。同時,學校還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如臨床技能訓練課程、輔導服務等,以幫助學生在臨床實習中取得最佳學習效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醫教協同的環境中獲得寶貴的臨床經驗。
例如“導師制度”就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實踐過程中,每位醫學生都將被分配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作為個人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在實際的醫療環境中進行學習和實踐,為其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和反饋。學生可以在導師的監督下參與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分析和治療計劃的制訂。導師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指導,還要引導他們學習如何進行臨床決策、處理醫患關系和管理復雜的醫療情況。例如在一例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了整個診斷過程。首先,學生在導師的監督下收集患者的詳細病史,了解其癥狀和健康背景。隨后,學生參與了體格檢查和X 線片的分析,并在導師的幫助下解讀各項檢查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導師不僅教授學生如何解讀X 線片和實驗室數據,還引導學生思考綜合治療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的調整和診療計劃的制定。此外,導師還教授學生如何與患者有效溝通,確?;颊吡私獠∏楹椭委熡媱?。通過這樣的實踐經歷,學生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還提升了臨床決策和醫患溝通的能力。導師制度的實施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還有助于他們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快速成長和適應。通過與導師的密切合作,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臨床實踐的各個方面,并在專業和個人層面上獲得寶貴的成長和發展,有助于將理論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臨床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醫教協同育人強調醫學教育與醫學實踐的深度融合,高校在推進臨床教學模式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從深化校際合作、創新教學方法、強化臨床實習和實踐經驗等方面著手,有效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培養出適應現代醫療需求的醫學人才。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醫療環境的變化,醫教協同育人的臨床教學模式還將更加重視數字化和個性化教學策略,例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能為臨床教學帶來更多創新。同時,跨學科整合、持續的職業發展和全球化合作也將成為臨床教學模式發展的關鍵趨勢,不僅能夠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還將為醫學教育體系帶來更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應對快速發展的醫療行業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