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妮,蔡靜璇,孫 彤
(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在百年發展演進中凝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邏輯與理論維度,同時結合了新時代的文藝特征,對當今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高校舞蹈實踐是培養舞蹈專業學生在高等教育環境中全面發展自身綜合舞蹈能力的實踐教育,它不僅要夯實舞蹈專業技術基礎,更加要強調注重培養“新時代舞蹈人”的使命和擔當。部分高校舞蹈教育近年來存在著重視“技術化”“身體化”等傾向,這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綜合素養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舞蹈創新方面的潛能也受到了限制,學生即便未來從事舞蹈方面的工作,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責任心不夠而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無法實現舞蹈文化的傳播,這與高校舞蹈教育專業的發展目標是相悖的。那么深刻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內涵,有助于重新審視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從而指導高校舞蹈實踐走向更廣闊、健康的發展方向。
從高校舞蹈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高校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舞蹈應用型人才。傳統教育模式下,舞蹈教育者會更注重技能教學,他們會忽視學生人文素養、身心素質的發展。這會導致舞蹈教育風氣受到不良影響,甚至會對整個藝術教育領域產生沖擊。而在文藝思想下開展高校舞蹈實踐教育,舞蹈教育者的心態會發生變化,他們會格外注重學生個人思想發展,在教授舞蹈專業知識時也會引導學生了解舞蹈的發展史以及不同舞蹈作品的內涵。這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素質發展、思想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青年是事業的未來,只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將文藝思想重視起來,積極在舞蹈實踐教學中滲透,才能有效推動舞蹈教育發展,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中國文藝的天空才會更加群星燦爛。
從高校舞蹈創作者的角度來看,作品題材的選擇、作品主題立意的深度挖掘是高校舞蹈創作者的關注核心[1]。文學藝術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人民中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細數以往優秀的舞蹈藝術創作都來自我們火熱的生活和人民真實的生活體驗。例如《一個扭秧歌的人》《奔騰》《黃河》《母親》等舞蹈作品,這些作品之所以經典,觀眾能夠與之共情為之感動,是因為作品的內容和傳達出的感受都來源于我們共有的在人類真實生活下所流露的真情實感,這也是藝術有所發展的根本途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文藝工作要服務于人民、反映人民和鼓舞人民,并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性,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高校舞蹈創作者要著眼于當下,聚焦于新時代生活,將其作為創作的素材與源泉,從中尋找到獨特的視角來展開舞蹈藝術創作。同時,作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為時代發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在舞蹈創作題材的把握上,一方面要做到不忘初心、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更要為這個新的時代歌唱。
從舞蹈傳播的角度來看,每一位舞蹈人都是舞蹈文化的傳播者,都肩負著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和擔當。舞蹈作為中華文化基因傳承與延續的重要載體,通過人們的活態傳承、復制傳播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脈絡,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價值觀[2]。同時,中國舞蹈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性與時代性,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民俗性,呈現出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特征,發揮了傳承與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站在新時代的陽光下,舞蹈作為一種身體語言,以特殊的媒介和途徑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精神,反映當代中國人民的審美追求。舞蹈是非常有效的文化傳播工具,由于舞蹈獨特的魅力彰顯出了它的文化包容優勢,與西方其他文化相碰撞,可以使中華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延續和發展。作為高校舞蹈工作者,我們應關心和關注如何將中華文化的精髓提煉、運用轉化成動態的舞蹈藝術,以高校舞蹈創作和舞蹈姿態來表達我們的民族精神,達到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藝術研究本身就包含著兩個方面:理論與實踐。在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環環相扣,相互促進,我們不能偏頗于某一方面,不然無法攀登藝術的高峰。同理,舞蹈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藝術門類,在其發展中,一代代舞蹈人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又以其總結歸納之理論引導著實踐,它們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為高校舞蹈工作者,我們應當首先從這樣的角度認知這個問題。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應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它既離不開巧妙的舞蹈編創技法和精湛的舞蹈表演能力,更離不開堅實的文藝理論,如近些年獲得高度評價的高校舞蹈作品《雞毛信》《陽光下的麥蓋提》《姥姥的田》等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舞蹈表演與編創技法為舞蹈形象找到豐富的表現形式,而文藝理論為舞蹈作品表達的主題和背后的立意指引方向。舞蹈是表達人們內心、傳遞情感的藝術形式,因此舞蹈實踐者就更需要注重作品的主題和意義,缺一不可。而有些舞蹈作品因其作品生成的出發點就只是在呈現炫酷的舞蹈編創技法以及紛繁復雜的舞蹈調度,而忽略了舞蹈作為一門舞臺藝術,以肢體語言這一特殊的表現形式所要達到的藝術表達的目的是要喚醒人類的共同情感,只限于表面的肢體形態和淺顯的面部情緒,而疏于對肢體語言背后的隱喻表達和舞蹈調度形式背后意義的深刻挖掘,最終灑落在觀眾面前的就只是一些無精神內核的身體,而非閃著光的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有趣的靈魂。
因此,高校舞蹈工作者應正確認識新時代文藝理論與舞蹈實踐的關系,合理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與舞蹈實踐的平衡,同時引導學生具備對舞蹈實踐深入思考的能力,深化認識,將實踐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相結合[3]。
在實踐教育活動中,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教授學生舞蹈動作、跳舞技能,還要合理設計,為學生提供舞蹈鑒賞時間以及學習舞蹈知識的時間,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藝術,鼓勵學生闡述自己對不同舞蹈藝術類別的看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在實踐中具備藝術表達的能力,也可以提供給教師更有效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方法,有效推動舞蹈實踐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高校教育的任務。要培育出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舞蹈應用型人才,推動高校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思想的指引和政策的支撐。我國高校舞蹈藝術的發展與繁榮一直是在黨的領導和政府的推動下穩步前進的。因此,如何在高校舞蹈教育實踐中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探尋到切實可行的落實途徑與方法,成為本論文探討的重點。
教師是承載教學改革的主體,因此首先要轉變高校舞蹈教育者的觀念。高校一線教師要充分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重大意義,深入理解新時代高校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深刻感受作為高校舞蹈教育者自身使命的重大以及培養高校舞蹈人才的緊迫。同時,高校管理者要主動搭建舞蹈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交流合作、定期研討的平臺,形成多學科背景相互交叉、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的思政教學團隊,注重實現教師業務素養專業性與廣博性的平衡;系統制定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以限定性課程、專題課程或選修模塊等多種形式,將文史哲學科的學習融入專業教學體系,推動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共享,拓寬思政教學視野;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綜合教育角度出發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得到有價值的反饋信息,為后續舞蹈教育發展提供方向;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對高校舞蹈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都要加以監督和指導。
課堂是思想理論實施的主要場所,是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主要載體[4]。從某種程度上講,將課堂作為實施重點,便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在高校舞蹈教學課堂中,落實主體是學生,引領者是教師,這便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從教學雙邊關系入手,建議可以進行問題式教學設計,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思維不斷深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教師可以采用“導、思、議、展、評、驗、用”七步教學法,以學生真切感受到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通過引導、思考、討論、展示、評價、驗證、應用等環節進行縱向聯系、深入挖掘,并形成問題串、問題鏈,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實現知識從低階到高階、結構由線性向網狀、內容從本學科到多學科融合的過渡,最終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運用于舞蹈實踐中。在問題化學習的過程中,舞蹈教師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對學習內容重新構建、組合、設計。通過這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條,不斷將問題引向深入,讓學生體會思維邏輯之美,感受解決問題的快樂,激發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同時,將情景化教學模式與舞蹈傳統課堂相結合,為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徑。任何一種文藝思想往往是在情境中孕育,并依托情景解決,當然這與情景創設水平的高與低、創設是否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而影響著舞蹈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情景式舞蹈教學可以為舞蹈學生深入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提供重要的途徑和載體。如果舞蹈教師只是把許多教學內容看作單調的符號,那么舞蹈教學環節是沒有靈魂的。舞蹈實踐的成果實際上都是來源于無數個有趣而生動的舞蹈課堂教學,那種具有多彩的情景和豐富的想象空間構筑了一個個優秀舞臺作品的雛形。因此舞蹈教師要善于將舞蹈教學內容和問題構建為鮮活而生動的舞蹈情境,在不同的舞蹈情境中滲透其文藝思想,引導學生理解其思想內涵與核心精神,提升學生對于文藝思想上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
培養新時代舞蹈人,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核心要素。以高校舞蹈編導專業教學為例,首先,要在舞蹈編導課程中深入挖掘人文精神,引領學生追溯中國舞蹈創作發展歷史過程中一些重大問題和重要作品的歷史淵源,帶領學生體會當前我國舞蹈編舞家以及優秀編舞人的創新理念和時代格局,分享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關注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價值取向等。帶著這個使命和目標,在舞蹈編導專業課程中增加例如“中國編舞家系列”或“紅色革命歷史題材舞劇作品系列”等教學板塊內容,可加強學生對舞蹈藝術的深層了解。同時,教學方式從傳統的教師單一講授轉換為學生演講匯報的方式,匯報內容不只局限于舞蹈學科本體,而是圍繞演講主題來展開跨學科跨領域的討論。學生通過收集大量資料、閱讀相關文獻、分析其代表作品,最終整合為自己的主觀性表達。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促進學生多重思維的思考與表達,以此拓展學生的認知邊界,提升學生認知維度。整個學習過程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我國舞蹈創作的歷史脈絡,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位舞蹈前輩身上學習到作為中國舞蹈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這對學生思想形成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其未來的發展也有著較大影響。
除此之外,開展高校間的舞蹈交流能夠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有效落實。高校間可組織各類別各形式的舞蹈實踐交流活動,例如專家講座、經驗交流會、工作坊、青年舞展等,通過多維互動的方式調動更多的高校舞蹈師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能力[5]。同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精神的指引下開展豐富的舞蹈實踐活動,對于高校舞蹈教育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的講話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戰略任務。邁向新時代,我們有責任、有信心擔當起建設世界文化強國的使命重任。針對當前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作為培養新時代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和文藝創作者,我們應該堅定信心,拓寬視野,在藝術教育工作方面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高校舞蹈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創新思路,通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研究與應用,深刻認識到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的舞蹈實踐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從發展觀來看,它拓寬了舞蹈學科的思維渠道,不再拘泥于舞蹈理論、文藝理論和藝術概論,而是運用政治思維宏觀分析舞蹈學科的內涵和文學價值,為我國高校舞蹈教育者、舞蹈創作者、舞蹈傳播者在舞蹈實踐方面提供新思路。而其現實意義在于,在當今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高校舞蹈創作者都應更加關注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時代感,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舞蹈創作和藝術創新的源頭,積極運用當代視角訴說中華文化的前世故事,讓歷史文物、歷史故事、歷史人物、中國精神等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高校舞蹈專業既是社會主義文藝主體之一,也肩負著培養文藝人才和推動地方文化發展的重任。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引領的高校舞蹈實踐,將進一步明晰高校舞蹈專業的發展方向,使其成為當代文藝發展的排頭兵。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的舞蹈實踐,應該繼續探索和深入研究,使更多的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精準地發揮社會服務作用,制訂科學嚴謹的舞蹈實踐活動計劃,建立穩固的高校舞蹈實踐活動實踐基地,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舞蹈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此課題研究為我國各高校對舞蹈藝術這一思想文化宣傳途徑的認識提升高度,明確我國高校在舞蹈藝術實踐以及舞蹈藝術傳播的方向,進一步構建完善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的文藝宣傳的社會功能,同時在推動舞蹈學科“中國學派”的構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尤其是對于高校舞蹈教育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就是我們必須要深刻把握的偉大實踐。廣大高校舞蹈工作者需要立足新時代的偉業,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不僅強調了文藝創作的人民立場,告訴了我們怎么做人、做事、從藝,同時充滿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歷史主動精神。體現了對文藝規律的了解和尊重。我們必須把握住民族復興這樣一個時代主題,從更高更大的角度看待新時代、構建新格局、踐行新理念,提升自己的站位,積極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