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楠楠,季冊娟
(貴陽康養職業大學醫學技術學院,貴州貴陽 550081)
職業教育是高技能專門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途徑。隨著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職業教育也需要不斷地改革,這樣才能使勞動者具備勞動力市場所要求的技術等級和職業素質,職業教育系統才能良好地運行下去。“以就業為導向,不斷契合產業的發展”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1],能否契合產業發展,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是衡量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辦學院校只有在實踐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保持一致,才能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
縱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一直呈現出辦學層次高移的趨勢[2]。在眾多發達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作為獨立的教育類型已建立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體系,并且能夠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相互融通。
我國也正努力促進職業院校與普通高等教育在結構上相互融通,積極支持高職院校發展職業本科建設,鼓勵建立新的本科院校,并鼓勵那些具有行業特色的院校發展專本一體化的專業教育,逐步形成本科與專本一體化的獨特發展模式,形成相對穩定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結構。到2023 年10 月底,經過教育部的正式授權和批準,全國已有33 所學院正式更名為“職業大學”,開始了本科級別的職業教育試驗項目[3]。
隨著高等教育受眾面的不斷擴大,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期望值也相應提高。只有當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達成一致,滿足人們在高等教育投資時對投資回報和收益的預期,職業教育才能夠科學健康地發展。如果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在數量、結構和質量等方面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導致“投資”收益率下降,那么高等職業教育將很難維持其可持續發展,如果畢業生不能順利找到工作,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4]。
面對新的業態、產業和經濟對人才的新需求,對專業建設中的系統性研究和調查對于職業本科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變化,目前主要出現的問題是由于對口率不高導致的結構性失業[5],而對口率偏低的主要問題在于供應和需求的質量之間的匹配度不高。
醫學檢驗結合了現代實驗室技術和臨床實踐,它是臨床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大數據與信息科技的持續進步,職業領域對于技能的需求也經歷了顯著的轉變。由于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人工智能在行業中的廣泛應用,整個行業對能力的需求也發生了顯著的轉變。然而,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課程并沒有進行及時和快速的變革,教師的授課思維也沒有改變,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此外,教師可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動也沒有清晰的認識,這些都是導致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不高的原因。
在我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辦學存在多個層次:包括職業教育體系中的中專三年制、高職三年制、高職專升本兩年制;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四年制本科和五年制本科兩種形式。在2021 年修改專業目錄后增加了四年制的職業本科。因此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就有了兩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多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人才培養,只有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可用人才,避免技能型結構性失業,才是合格的人才培養模式。勞動力供應和市場需求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的技能型結構性失業已經成為當前青年人失業的主要原因,而學生技能供給的滯后性也是結構性失業的關鍵因素之一[6]。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2—2022 年)的數據,醫學檢驗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從2012—2021 年的十年間增長了45.76 萬人,增幅達到了91.6%。醫學檢驗人才規模明顯擴大,整體擴大趨勢是比較平穩的,而2021 年較2020 年有較大幅度的變動,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個統計數據并未包括與醫學檢驗相關的產業鏈上的其他從業人員,僅僅包括在臨床醫療機構中的醫學檢驗人員,配合產業發展的整個產業鏈上增加的人數應該會更多。
根據2020 年由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206 家被調查的醫療機構在過去三年的錄取情況以及未來五年的預計錄取情況中,都表現出了預期的人才學歷水平有所提升,這與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趨勢也是一致的[7]。
在全國范圍內,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學校數量達到217所,而本科教育的招生學校有177 所,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地點則有74 所。職業本科是在2021 年招生目錄經過修訂后新加入的一個招生類別,因此目前招收學生的學校數量很少,尚無畢業生。基于統計數據顯示的招生學校數量以及高職院校單點招生人數普遍超過普通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推斷本專業的高職畢業生的數量應大于本科畢業生。調查結果也顯示,目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中,高職學生占主導地位。通過對比過去三年的用人單位錄取數據和未來五年的用人計劃數據[8]不難看出,提高辦學層次配合產業發展需求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伴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醫學檢驗行業的變革步伐正在加速,行業的調整周期也在持續縮短。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整個行業的自動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許多職位逐漸被智能化技術所取代,這些變革也導致了對技能人才需求類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1.建設現代化綜合實驗室的趨勢
高級醫療機構,特別是三甲和三乙的現代綜合實驗室,其建設進度令人震驚。除了眾多自動化設備的廣泛應用,還出現了大量的流水線,盡管流水線上員工需求數量逐漸減少,但對人的素質要求卻越來越高。這對醫學檢驗專業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醫學檢驗設備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發展趨勢
一方面,大型設備和流水線的建設速度正在加速,以實現項目的自動化和高通量發展;另一方面,小型設備和便攜式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得床邊化驗設備和快速診斷試劑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9],高品質的生產線與小型化的居家設備齊頭并進。隨著這些高效的診斷試劑的廣泛使用和家用小型設備的普及,使患者更頻繁地參與到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這也意味著醫學檢驗不僅僅是為治療服務,而是逐步擴展到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等多個方面,這些新的變化為檢驗專業提出了新的能力需求。能否與病人、醫生形成良好的溝通,使檢驗醫學能更好地在疾病發生的危險性評價、診斷、病情監測、療效判斷和預后評價中為整個醫療過程服務,是人才培養中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3.“被動檢驗”向“主動檢驗”的轉變趨勢
隨著計算機科學和分子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檢驗由疾病發生后的“被動檢驗”逐漸向探索在分子水平上的早期發現的“主動檢驗”發展。醫學檢驗在探索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早期發現的同時,也逐漸展開了更多的個體化治療以及治療后的個體化藥效評價等檢測。伴隨著這些改變,更多的新項目開展對從業人員的科研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跨學科跨專業的應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在醫學檢驗技術領域,多個學科正呈現出交叉和融合的趨勢
醫學檢驗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融合了免疫學、分子生物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的綜合技術領域[10]。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里,“技術”的定義已經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范疇,融合了多個學科的特點。AI 技術在檢驗領域的運用日益普及。因此,在醫學教育的實踐中,研究醫學技術與AI 技術的整合已經變得不可或缺。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作為傳統醫學領域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中、高職教育歷史,人們已經習慣于按照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分析目前的課程體系,在適應崗位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無論是高等職業學院還是普通本科學院,幾乎所有學校都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和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而這些學校之間的培養計劃差異非常微小。面對行業產業的變遷,教師往往更傾向于使用特定的教材,并按照既定規則來教授具體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做出相應的調整。目前的課程結構、培訓目的和培訓標準是否與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相匹配,以及在制訂醫學檢驗專業的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時教學內容并未涉及行業的變革,如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和AI 技術的運用等,這些都應被給予足夠的關注。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被視為一種技術領域,其中“技術”的顯著特點是操作,是掌握專業工具技術與應用工具完成工作任務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統籌技術、項目、流程和質量的整體過程。在整個醫療行業中,自動化儀器的應用日益普及,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但無論是在高職層次還是在本科層次的培養中,這個情況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學院和大學的實踐課程仍然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手工操作和驗證性實驗上。由于教育經費的制約,學校內部的實訓課程很難與臨床上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保持同步。
要解決這一問題,國際通用的做法是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將學校的部分課程轉移到生產實踐中。在最近的幾年中,許多地方的職業學校紛紛設立“產業學院”,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仍然相對松散。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合作更多地被稱為“企業實踐基地”,并沒有與學校建立深入的合作關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無法獲得直接的經濟回報,同時承擔大量學生的實習和實踐任務也需要投入時間和人力資源,這些原因使得企業合作意愿相對較低。作為一種新型的職業教育形式,職業本科教育如何有效地與行業銜接,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挑戰。
當前信息社會中行業發展的速度加快,專業知識技能不斷進行著折舊和更新,增加了對綜合職業能力的需求,獲益于一次性學習的職業時代已不復存在,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支持個人職業成長的關鍵要素。在當前社會背景之下,從業人員應當擁有怎樣的職業能力才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值得思考。
當學生畢業后選擇進入相關行業工作時,企業不僅重視他們的操作技能,更看重他們是否擁有與其職業和崗位相匹配的職業特質。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強化職業特質的訓練是最為適宜的。學生的可塑性強,培訓的資源和時間相對集中,這些都有助于職業特質的培養和加強。在醫學檢驗專業的培訓過程中,強化生物安全意識、質量控制意識和能力以及標準化操作意識等職業特質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應給予高度重視,并在課程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具有明確的職業崗位目標,因此職業教育需要融入職業基因,確保職業所需的特性在特定的課程環境中得到培育和成長。
由于行業的迅速發展對檢驗技術人員職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科研創新能力”以及對新技術新方法的快速學習和掌握需要具備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企業對人才的重要需求。然而,大部分學校的實訓課程依然主要集中在驗證性內容上,缺乏探究性內容,這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結果是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雖能夠完成傳統的常規操作,但面對新技術和新方法時往往無從下手。人的素質培養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復雜過程,僅僅依賴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增加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不足以真正提升人的全面素質的。面對醫學檢驗這一綜合性極強的專業,我們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因此,在課程設計中,應該加入更多的探索性實訓項目,而不是驗證性的實訓項目,以逐步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比例,采納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在課程設計中,可以使用微課、MOOC 等工具,結合引導式、問題式和交互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綜合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生掌握自我學習的技巧,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進入21 世紀,醫學檢驗不再是“以標本為中心”而是“以患者為中心”,需要透過“試管”看到“患者”。在這種模式下,患者需要對自己的健康承擔更大的責任,并參與疾病的診斷和管理決策。檢驗醫學需要適應這種變革,并與病患以及使用臨床實驗室服務的醫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和三方協作。然而,在目前的人才培養體系中,絕大多數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都未能充分體現這種能力的培養,缺乏相應的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的支持。在課程設計中,可適當地融入醫學人文學科,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哲學》《醫學社會學》和《醫學邏輯學》等課程;可利用“角色扮演”策略,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可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結合臨床實景設計教學環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工作流程。這樣,學生可以更早地接觸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并確保教學與生產流程的緊密結合。這些策略都有助于學生模擬真實的臨床環境,并學習如何有效地溝通和解決問題。
在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是一個新興的教育類型,而醫學檢驗專業則是傳統醫學教育的一部分。在檢驗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并為該行業培養出既合格又適用的專業人才,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議題。為了在這一新型教育層次上取得成功,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市場的需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并減少在就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結構性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