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舒恬
要實現鄉村振興,暢通城鄉要素的雙向良性流動是關鍵。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的實施推動了青年人才在城鄉間的流動,為鄉村從“硬治理”到“軟治理”的轉型提供了可能。黨的二十大以來,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與新愿景。大學生村官作為基層工作的重要力量,理應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發展,但在具體實踐中卻面臨身份定位尷尬、專業背景不足、職業發展受阻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立足于新時代背景,重新梳理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以促進大學生村官更好地參與基層治理實踐。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不難發現,實現鄉村振興最關鍵的渠道是暢通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而大學生村官作為嵌入基層鄉村治理的青年骨干力量,在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問題的提出
1995年8月,為了解決農村人才短缺的問題,江蘇省徐州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施了“雛鷹工程”,選聘了13名大學畢業生到該村任基層干部。截至2004年,全國已有10個省區市啟動了選派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2008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試行)》,在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選聘工作,計劃每年選聘2萬名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如果把“雛鷹工程”視為我國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開端,那么大學生村官工作即將走過第三十個年頭。在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批又一批青年扎根鄉村,投身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力量。隨著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開展,大學生村官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導致大學生村官隊伍整體工作效率低下,人才流失率高。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基層鄉村治理對村干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新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的問題,使其更好地融入基層治理顯得尤為迫切,如何讓大學生村官“引得進、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也成為學界研究的新課題。文章立足于黨和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剖析大學生村官在融入基層治理、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以期提升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的成效,確保這一群體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的角色定位
鄉村產業振興的促進者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產業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村官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扮演著促進者的角色。一般來說,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的現代化,二是農村的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指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把農業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來推動農業發展。大學生村官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他們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農村解決農業生產、機器設備使用等相關問題,引導農民運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
農村的現代化以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為主。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在產業多元化方面不斷發展,農村電商、農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依舊存在發展模式單一的問題。大學生村官往往有著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開放思維,他們可以為農村的產業發展提供新的觀點和想法,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與此同時,大學生村官也能夠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農村的資源優勢,幫助農村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實施品牌戰略、開拓市場等手段,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管理,最終實現農村產業發展模式的升級。
鄉村組織振興的創新者
鄉村組織振興是指通過改革和創新手段,激發村黨支部、村委會等村級組織內部的活力、競爭力,提高基層工作人員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的能力。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對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溝通能力的要求顯著提高。村干部作為國家政策方針的執行者,其治理能力顯著影響著政策的落實水平,進而影響鄉村治理的成效。而當前,部分農村基層組織的公共服務能力、政策執行能力和對復雜局面的掌控能力已經嚴重滯后,使鄉村治理陷入了“老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管用”的困境之中。而大學生村官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且能快速適應現代社會變化的群體,豐富了鄉村治理的主體,增加了農村治理中的理性色彩和文化成分,有利于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碰撞過程中,對鄉村力量進行整合。同時,他們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創新鄉村治理機制,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的引導者
鄉村文化振興是指通過保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激發鄉村地區的文化活力和創造力,實現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鄉村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通過保護和傳承鄉村的歷史遺跡與民間藝術,可以激發鄉村居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大學生村官作為青年代表,可以成為鄉村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引導者。他們在與鄉村居民的交流互動中,可以起到文化傳遞和交流的作用,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村民,傳授文化和技能,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與此同時,他們也可以傾聽村民的聲音和需求,將其反饋給相關部門,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有益建議。
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的困境
身份定位困境
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困境體現在其身份定位不清晰。我國大學生村官的任期一般為三年,任期內的工資由國家財政部門發放,但他們卻并不屬于公務員。與此同時,他們雖然在鄉村中從事基層治理工作,但并不是由村民選舉產生的,因此,村民只是把大學生村官當作政府行政系統嵌入鄉村中的“外來者”,很難真正將其當作“自己人”,因而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定位較為尷尬。這種“似官非官”的身份嚴重阻礙了大學生村官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作用。
知識結構困境
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的知識結構困境主要體現在其知識結構難以滿足新時代鄉村發展的需求。當前,很多省市在招聘大學生村官時往往不限專業,任職要求也不甚明確,招聘到的大學生村官大多是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文科畢業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很多村莊的發展目標都是積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大學生村官具有經濟、農林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并掌握農業發展的相關實用技術。可見,當前我國大學生村官的知識結構與鄉村振興的實際需要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錯位,其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并不能夠被很好地運用到鄉村治理的實踐中,導致其只能被安排從事處理文件、準備會議、撰寫文書等秘書性質的工作,在產業規劃、科技推廣、招商引資等能夠切實推動鄉村振興的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
職業發展困境
我國大學生村官的任期一般為三年。三年之后,大部分大學生村官就會面臨二次就業的難題。另外,由于大學生村官相關政策的不完善,其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擔憂。我國現有的政策只在大學生村官考取公務員和研究生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并沒有對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發展作出明確的規劃。因而,很多大學生村官只將這一身份作為一個應對就業壓力的跳板和緩沖,并沒有將扎根農村、投身基層納入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與此同時,相較于城市,鄉村的環境較為落后,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也較低,因而很多大學生村官從任職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考取國家公務員、研究生或者進行自主創業,并沒有把大學生村官作為終身的職業選擇。從宏觀層面來看,各地出臺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大都是一種短期行為,大學生村官長期職業發展規劃與鄉村振興人才規劃缺乏有效銜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管理人才匱乏的難題。
自我認知困境
在目前的大學生村官隊伍中,缺乏扎根農村、建設基層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現象較為普遍。在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大學生村官作為高學歷人才,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鄉村發展作出貢獻,但在實際的參與過程中卻產生了身份定位不明、知識結構錯位等困境,導致大學生村官產生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與此同時,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的選擇可能與家庭的期望產生沖突。在傳統意義上,許多家庭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城市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生活條件。選擇到鄉村基層工作可能會引發其他家庭成員的不理解和質疑,這也會給大學生村官帶來自我認知上的困擾,進而影響其參與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推進大學生村官融入鄉村治理的對策思考
依法明確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定位
當前,有關大學生村官的政策文件缺少對其身份的明確認定,只是以國家的名義給了他們一個工作頭銜,導致了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尷尬。因而,為保證大學生村官依法享有參與村莊選舉和治理的合法權利,國家可以明確規定,凡是通過集中選聘的方式被選派到鄉村的大學生村官,可以成為該村的名義村民,享有相應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要明確大學生村官的在村職責,完善其考核機制,確保大學生村官生活在村、工作在村。另外,更要將工作作風不端正、績效考核不合格、理想信念不牢固的大學生村官清理出隊伍,防止其產生負面影響。
建立大學生村官在校培養機制
大學生村官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熏陶,但其所學知識往往與鄉村治理的實際需求錯位。因而,相關部門要建立大學生村官在校培養機制,在大學生的課程中增加有關“三農”的內容,特別要學習有關農村的法律法規、農業技術、農業的發展規律以及農村創業的相關知識,讓有志成為大學生村官的學生提前選修這些課程,熟悉相關政策法規,提前了解大學生村官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防止其就任后產生心理落差,進而減少實際工作中的不適應。此外,在大學生村官實際參與工作后,制定大學生村官與村干部的結對幫帶機制。通過面對面講述的方式,使大學生村官快速了解所在村落的治理現狀。同時,也可以培養大學生村官與村干部之間的工作默契,以便后續管理工作的開展。
優化大學生村官選聘與退出機制
目前,我國大學生村官的選聘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單項選擇形式,極易產生大學生專業知識與鄉村治理實踐不匹配的問題。對此,應打破這種單向的選擇形式,根據不同村落的發展情況與大學生的專業背景進行雙向選擇,進而提高大學生村官在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的成就感,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成效。此外,應改變現有大學生村官的任期規定,采用彈性化任期年限,鼓勵他們扎根鄉土,為農村發展作貢獻。在退出機制方面,我國現有的政策是在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后,為其考取碩士研究生和公務員給予一定的加分政策。表面看來,這樣的政策能夠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基層治理隊伍,但實際上會讓更多大學生村官“離鄉”。對此,可以采用一次性貨幣化補償機制,也可以鼓勵大學生村官攻讀在職碩士、博士研究生,并為其提供一定的補助,鼓勵其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更好地服務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
重塑現代大學生村官精神
為增強大學生村官的理想信念,糾正其自我認知的偏差,培養大學生村官的人文素養,要重塑現代大學生村官精神。對此,基層政府可以發展不同大學生村官的興趣愛好,組建大學生村官文藝團隊并定期進村開展相關文藝活動。如此一來,既滿足了大學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進一步拉近了大學生村官與當地村民的情感距離。此外,從大學生村官自身角度來說,現代大學生村官應該樹立起服務農村、奉獻社會的意識,認識到自己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要主動投身到鄉村建設和發展中去,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進而實現從被動“嵌入”到主動“融入”的轉變。
大學生村官作為一項具有人才資本調配和鄉村治理優化導向的機制安排,在推動鄉村振興、改善鄉村經濟社會環境、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以來,黨中央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面對鄉村治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大學生村官在基層鄉村治理中的作用,進而探析當前大學生村官參與鄉村治理所面臨的困境,并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只有解決好以上問題,才能真正為大學生在基層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使其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