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強調,各類課程教學應融合思想政治教學。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從戰略角度分析,高校應按照教育部門頒布的高效有關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高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程融合發展,促進高水平人才培養方案,發揮高校以人為本辦學要求,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推動人才綜合素質提高。本文客觀論述了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理論、表現及矛盾,針對當前二者融合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從整合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價值目標、打造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立體化教學、提升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隊伍素質三方面,提出了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實踐策略,促進高效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融合發展
一、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問題
(一)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式融合而實質未能融合
由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引入的專業知識及社會熱點話題被標簽化,生搬硬套的標簽化教學形式,未能對價值性的教學內容打磨,重視教學設計,而忽視了課堂教學實際,影響課程思政及思政課程的多維度教育,課程中的知識深入研判和價值觀的挖掘較為困難,影響課程價值的有效發揮。課堂形式上,在專業課程中創新課堂育人形式,貼合學生情感需求,順應高校大學生思維方式,但具體教學實踐中,復制其他同類型教學形式,導致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組織安排不緊密,價值性知識缺乏序列連貫,未能根據學情特征深入課程,課程思政缺乏實質性的效果。
(二)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沖突
目標與情感不契合,各方教育力量組織觀念存在差異,導致教學效果存在相互消解。教師價值觀念與主導價值觀存在偏差,教師價值失范,消解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育人正向育人價值,在教學課程中,忽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作用,教師對二者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同,不能體現課程思政價值觀導向,消解了學生原有的思想政治教學效果。
(三)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價值融合存在區別
通識教育與二者之間存在目標取向不同,部分教師缺乏對通識教育人文價值的挖掘,對課程育人價值存在誤區,導致價值引導過于淺顯。專業知識在思政價值融合過程中,未能體現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的連貫性、客觀性,未能突出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深入融合[1]。
二、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整合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價值目標
1.優化高校各科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的邏輯
不僅包括思政課程,還包括學生綜合和通識課程,在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發展過程中,應發揮優勢互補,從文學、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農學、醫學、藝術學、新形態等學科,根據課程類別、性質、學科專業課程捋順思政課程融合邏輯。學科教師授課專題不統一,應具有國家擔當意識,家國情懷、創新精神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2.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價值關聯性
高校教師應對課程思政及思政課程教育目標形成共識,統一價值預設,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為價值引領,塑造新時期大學生個性精神養料。教師在課程教學環節,應引導學生提高誠信、友善的個人修養,將個人愛國主義轉化為內心動力,形成自覺行為。中華傳統文化作為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價值積淀,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價值基礎,是增強高校學生精神歸屬與價值認同的重要資源。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推進大學生憲法意識靶向,通過正規教育,可以改善大學生價值觀、行為,成為社會負責人的貢獻者,提升法律規范認知。高校學生還應借助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是個人價值實現融于社會發展,培育有道德、有追求的新時期高校人才。
3.拓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教學視野
在知識更新時代,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應開拓綜合知識事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思維方式與興趣特征不同,應結合學科知識、專業思維開展教學設計活動,避免因網絡信息化,導致學生與教師價值觀存在差異,課程設計應以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為標準,引導學生之間、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立足歷史新起點,重塑模塊化教學體系。開拓歷史視野和國際視野,讓學生塑造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文化觀念,引導學生評估過去的歷史、經濟、政治發展趨勢,使高校學生具備特色社會主義視野,展現中國科技力量,貫徹自強自立的發展理念,客觀應對世界帶來的各種挑戰[2]。
(二)打造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立體化教學
1.創建多元化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教學過程中,應重塑學科教學體系,實現多學科內容有機融合,實現知識統整性與價值整合性,基于問題開展教學研究實踐,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觸發學生開放式價值認知,強化學生對核心價值理解,通過問題引入探究活動,提高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力。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問題研究的價值型、規范性與專業性,在問題研究過程中應發揮引導、啟發、調控、評價角色,把握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點撥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價值問題理解與工件,打破思維定式,促進學生價值性問題的掌握。
2.創設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環境
隨著大眾媒介融合發展,應打造資源共享平臺,構建開放式資源共享平臺,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準備提供融合基礎,有助于教師深度開發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共享、評分提供開放的課程途徑,提高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同時,應創建網絡問題研討社區。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應構建線上研討屏幕,確保異步討論的靈活性,設置匿名使原本內向的學生可以自由分享意見和想法,提高對話的深度,促進在線辯論更加生動,富有活力。利用社交軟件、虛擬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為師生交流創設平臺,提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效果。
3.建立全過程評價體系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形式具有多樣性,應實施形成性學業評價和非標準答案總結性評價以及以評促學,考察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興趣愛好、思維興趣、社會適應力,提升人才培養的公信力[3]。
(三)提升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隊伍素質
1.提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理念認知
課程教育應遵循理論,提高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力,借助理論與知識的支持,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過程中尋找關聯性,增強教師的立德樹人的育人意識,從戰略角度審視課程融合的協同育人理念。
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應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專業融合,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基礎,教師應對課程內容精心梳理,從多個維度拓展課程資源,增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發展的教學設計效果,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教學研究改進能力,只有教師具備專業勝任力,才能提高課程發展質量。
3.完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體制改革
需要完善教師工作機制,保障教師高尚的師德和職業素養,提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教師隊伍活力,發揮高校思政政治育人的持續性、延展性、穩定性,增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4]。
三、結語
我國近年來提高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本文以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發展為前提,針對當前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提出了解決概念性問題、偏見性問題,推動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深入融合與銜接,對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發揮高校立德樹人協同效應,實現立體化教學及教師隊伍素質改進具有促進作用。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李瑩.從脫嵌走向融合: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影響因素及其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06):131-137.
[2]劉興璀.走向融合:高校課程思政話語沖突及其邏輯重構[J].江蘇高教,2022(03):64-72.
[3]徐成立,羅秋蘭,孫軍,田靜.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1(09):98-104.
[4]李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5):137-144.
(作者簡介:高婧懿,南京傳媒學院,哲學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