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發布之后,勞動教育已經成為了學術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各地高校也紛紛用不同的方式踐行著勞動教育政策。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是在“五育并舉”和“三全育人”理念基礎上提出的,二者的融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實現全方位的育人過程。經過各項勞動教育相關政策的發布及各地不同高校的積極執行,勞動教育已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充分發揮二者育人的協同合力仍然道阻且長。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夢”的偉大構想,人民的幸福是“中國夢”三大主題的內容之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奮斗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幸福既包括物質方面富足的幸福也包括精神方面富有的幸福,[1]勞動能帶動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而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物質富足需求。馬克思曾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并不是以求生為目的,而是對自我價值追求的滿足。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輔助學生養成“勞動四最”的勞動理念并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從而將其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成為現實。
(二)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隨著國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的涌入,不少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深受錯誤思潮的荼毒,嚴重扭曲了高校學子的價值觀。網紅文化的興起更是對高校學子的價值觀形成了猛烈的沖擊,導致部分學生不愿意從事體力勞動,妄想不勞而獲。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結合,是“三全育人”政策落地生根的必要舉措,也是充分發揮高校立德樹人關鍵作用的有效措施。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的教育,能夠幫助高校大學生養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正確認知,在此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勞動價值,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德才皆備的時代新人。
(三)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再到“五育”協同,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漸走出了“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教育“沼澤”,勞動教育越來越成為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有效路徑。首先,勞動教育具有樹德的作用,通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以及勞動精神教育等內容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樹德的育人效果;其次,勞動教育具有增智的作用,將勞動教育與高校專業課程及實習實訓課程相結合,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此外,勞動教育還具有健體的作用,近年來因缺乏日常健身鍛煉而沉浸于學習或沉溺于網絡游戲導致猝死的高校學生數量逐漸增加,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能素質并有效釋放學生的學業壓力;最后,勞動教育具有育美的作用,不少學生在網絡的誘導下形成了錯誤的審美觀念,選擇整容來追求外在的美麗,通過勞動教育能夠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在風吹日曬下辛勤勞作的黝黑臉龐才是高校學生應該追求的內在美。思想政治教育是著重提升學生道德水平的“點”的教育,而勞動教育則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面”的教育。[2]因此,將勞動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勞動教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呈現“離散化”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存在交叉性,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同向發力就必須要整合分散的教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中包含著對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奮斗史、革命史的論述,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突破一個又一個重大風險從而贏得偉大勝利的奮斗歷程,深刻感悟奪取偉大勝利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億萬群眾的“實干興邦”。勞動教育課程中也蘊藏
著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大國工匠的案例教學、勞動精神教育以及勞動價值觀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誠實、守法、敬業的優良品德。綜上所述,當前高校的勞動教育資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還是較為豐富的,但由于尚未形成健全的融合機制、各部門負責人的聯動意識不強等現實因素導致勞動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呈現出“離散化”趨勢,[3]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有待整合。
(二)融合內容及手段展露出滯后性
受到“學而仕則優”等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高校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了片面化、畸形化的發展態勢,這種滯后的教育理念并沒有隨著時代車輪的前進而更新,反而在今天的教育體系中仍時有顯露。例如教師將勞動教育這一動態的教育等同于書本教育的靜態化教學,而尚未從“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三位一體教學目標體系著手育人。[4]其次,高校在實施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手段過于陳舊,從而導致融合效果不佳。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勞動已經出現了多樣化的形態,例如數字勞動、智能勞動等。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不應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體力勞動而是包括飽含科研智慧的“腦力勞動”、付諸行動的“體力勞動”、富有創新意識的“智慧勞動”等新形式,但是高校在融合實踐活動的選擇上還留存著淺顯化、形式化的傾向,開展實踐活動的形式仍主要以傳統體力勞動為主,并未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構建
(一)遵循系統性原則,整合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遵循系統性原則就是以系統的觀點看待問題,杜絕片面化、孤立化的思考方式。瓦根舍因在“范例教學”模式中提出了“稠密區”概念,所謂“稠密區”就是選擇不同學科知識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從而各類知識匯集、交融。通過對這個稠密區的觀察和研究,形成一種普遍性的認知,并以其為指導構建聯動機制,[5]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資源提供了思路借鑒,教師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顯性教育來加強勞動教育的隱性教育,為勞動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同理,用勞動實踐活動這一顯性教育來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內化。通過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耦合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二)遵循開放性原則,創新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遵循開放性原則就是要保持與外界環境的信息、物質交換,通過這種交換來保持自身的先進性。首先,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勞動+課程思政”的形式將勞動教育融入到高校課程學體系中,提升二者的協同育人作用;其次,通過“線上宣講”+“線下教學”的方式營造濃厚的育人環境,加強網絡輿論陣地的占領,合理利用微博、視頻號等網絡平臺加強勞動精神以及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同時通過線下的實踐活動加強理論知識的內化。再次,緊跟時代潮流,以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基礎,以現代化科學技術為依托,通過VR技術帶領學生身臨其境的模擬勞動場景,從而給予學生融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刺激下的新體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開展教育,真正實現寓學于樂。
(三)遵循整體性原則,優化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
遵循整體性原則就是從事物的全局出發,合理規劃各個部分的組成要素。首先,在教學師資力量層面打造一支專業素養過硬的“雙師型”教學隊伍,“雙師型隊伍”既能滿足學生理論知識層面解惑釋疑的需求也能滿足學生實踐層面勞動技能提升的要求。[6]其次,在教學評價機制層面創新教育評價機制,增加增值性評價,即用本學年的學習表現減去上一學年的學習表現從而概括出學生的學習狀況;最后,在教育保障機制層面要增強協同意識,發揮政府的“橋頭堡”作用,加大對于勞動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場域支持;發揮家庭的輔助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張國花.基于協同理論高校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J].繼續教育研究,2023,(08):78-82.
[2]程立濤,武娜娜.論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契合[J].理論導刊,2023,(11):119-123.
[3]張敏.協同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思政功能的實踐方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02):44-51.
[4]劉向兵,趙明霏.構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知識整體理論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0(8):62.
[5]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26.
[6]張琳,李輝.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10):99-105.
(作者簡介:朱平,陜西科技大學文化與教育學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折宇婷,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