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發展的基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迎來重大變革,尤其是側重對于集體經濟的突破,將改變以往農村居民單打獨斗的局面,推動農村各類資源有機融合,最終實現“1+1>2”的效果。據此,在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必須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地區的各類優質資源,引導農村居民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文章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深入分析農村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以及當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所面臨的困境,進而制定明確的發展策略,更好地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194-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592 文章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指導農村發展的重大決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1]這為農村經濟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回歸農村集體經濟的本質,應依據2021年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為引導,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切實挖掘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潛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下,不斷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為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創造條件。
1 農村集體經濟的概念
農村集體經濟,即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它以一種廣泛合作的形式呈現,包含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生產、供銷、消費等形式[2]。其中,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在于“集體”,其發展成果由相關成員共同享有。這種經濟發展理念破解了農村發展困局,最大程度上發揮了農村居民的自身價值,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也展現出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家對農村集體經濟體制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改革與創新,致力于賦予農村居民更多權利,明確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所享有的資產權益,并不斷完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的各項權力機制。通過改革,充分釋放出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活力和發展潛能,這是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價值
2.1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農村地區已全面實現脫貧摘帽,充分展現了我國“三農”工作的卓越成效。但我國屬于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村地區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要想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始終致力于農村經濟創新發展,與時俱進,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逐步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與要求。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應進一步統籌農村集體資源,將以往的閑置資源、優勢資源等充分利用起來,動員和發動群眾破除陳舊思想,積極投身于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隊伍中,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發展格局[3]。由此可見,通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質量,必然能對農村地區產生持續帶動作用,提升農村地區的自主“造血”能力,進而實現農村各類產業的發展與振興。
2.2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其中,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必須要夯實農村的發展基礎,引導農村居民參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個體經濟發展,進而為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4]。一方面,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程中,重點倡導實現農村土地的高效流轉,并以農村合作社等集體經營方式,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借助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增強農村集體資源的市場活力,使之能夠快速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再以此反哺集體經濟中的農村居民,進而形成良性的經濟發展循環。另一方面,依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不僅可以改變以往農村居民單打獨斗的局面,還可以為農業生產注入新活力,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此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現代農業機械、農業科技、農業政策等也會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農村集體經濟對于農業現代化而言至關重要。
2.3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內在動力
目前,農業產業的缺失是制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源之一。農村資源稟賦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嚴重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發展。而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農村產業興旺的一劑“強心針”。農村集體經濟可以挖掘農村各類產業資源,融合管理資源、政策優惠、人力融資等,逐步打破限制農村產業發展的屏障,以集體的力量呈現出“1+1>2”的效果[5]。例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夠激發農村創業創新活力,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培訓、市場對接等方式鼓勵農村居民創業,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此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助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即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等,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效益。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3.1基層組織鄉村振興引領力不足
鄉村振興作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凝聚了國家對于農村發展的期望與要求,也強調了基層組織在其中的重要性。基層組織應發揮其引領、服務等作用,煥發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農村基層組織難以發揮“領頭雁”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從具體表現來看,一方面,部分農村基層工作人員在思想認識層面存在誤區,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認知不清;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對于村“兩委”缺乏信心,對村領導班子、村干部的信任度亟待增強,導致基層工作開展困難重重。
3.2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礎,這同樣適用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在黨的二十大指引下,農村集體經濟已取得了可觀的階段性成果,但尚處于實踐的探索和起步階段,很多農村地區缺乏可參照的經驗,因此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經營管理、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的問題。
具體而言,一是產權制度不明晰,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存在權責不清、權益分配不公等問題,農村居民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具體權利邊界尚不明確,導致集體資產管理和運營效率低下,農村居民參與度不高。二是管理機制滯后,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單一,缺乏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透明性和民主性。加之,部分決策程序不夠公開公正,財務收支不夠透明,成員監督乏力,都些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資產流失。三是利益分配不合理,如部分農村居民雖然參與了集體經濟活動,但并不能公平地享受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
3.3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融合度有待提升
農村主要依賴傳統的農業生產,不僅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農村居民也難以獲得理想的經濟收益,最終使農村產業被貼上了“維持生計”的標簽。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他們的消費觀念已發生了深刻變革,這也賦予了農村產業更多的發展機會。例如,近年來快速火爆的鄉村旅游、鄉村美食等,皆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機會。
但從農村實際的產業發展來看,其整體的發展成效并不理想,尤其是產業發展不均衡問題較為嚴重。即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相關的配套產業發展遲緩,無法跟上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步伐,不僅影響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質量,還難以給予游客良好的體驗,無法發揮產業之間相互支撐的作用。
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策略
4.1強化基層組織引領作用,激發鄉村振興組織活力
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基層組織尤其是村“兩委”必須承擔起發展的歷史重任,以黨的創新理念為引導,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的要求,不斷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創新與發展。
首先,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基層組織要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指引與管理,要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群眾需求,凝聚群眾力量,共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組織基層組織力量的過程中,要注重選拔并培養優秀干部,選拔具有創新精神、領導能力、群眾基礎的干部擔任重要職務。通過培養選拔優秀干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其次,發揮基層組織的政策導向功能。要圍繞當地的特點及農村居民的需求,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優惠支持,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基層組織要加強對政策實施情況的監督和管理,確保政策得以真正落實,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4.2聚焦發展制度建設,彌補集體經濟發展短板
相較于早期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鄉村振興理念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加突出參與性和規范性,旨在依托現階段的優勢資源及領導優勢,為農村集體經濟及產業發展提供保障[6]。其中,重點是要圍繞全新的發展形勢,解決以往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及問題,破解經濟創新發展的難點問題。
首先,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產業資源,但以往受制于缺乏管理與統籌,導致各類資源過于分散,難以真正發揮其價值,錯失了大量的機會。其中,最關鍵的便是集體產權制度的缺失,因此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通過明確農村集體產權歸屬、權能和保護措施,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的內在活力。其次,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目前,部分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已步入正軌,需要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以提升農村居民對集體經濟的信任感。例如,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監督能力,防止農村集體資產流失或濫用。最后,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尚處于探索期,其發展方式并非一成不變。對此,農村地區完全可以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業態。例如,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采取“集體經濟+鄉村旅游”的模式;文化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采取“集體經濟+文創產業”模式;信息基礎較強的農村地區采用“集體經濟+電子商務”模式。農村地區應依據其資源特點,建立起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效率和效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4.3立足農村產業特征,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立足農村產業特征,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是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農業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石,必須要立足農業基礎,推動產業鏈延伸,借助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等方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擺脫以往“自給自足”的陳舊觀念。同時,鼓勵更多的農村居民參與集體經濟建設,享受集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一方面,要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組建全新的產業聯盟。例如,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延伸產業鏈。同時,要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的整合,發揮集體資產的最大效益。另外,要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發展農村合作社等方式,彌補農村集體經濟基礎不足的缺陷,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的增值和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前實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宏觀角度來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產業以農業為基礎,同時更多產業將目光聚焦到農村,這就促使農村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包括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借助全新的農業經營方式,不僅能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指引,還能推動農業科技、產業模式、經營方式等創新,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多點開花”,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只有發揮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能切實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其中,關鍵在于發揮農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產業鏈延伸和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充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要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實現產業鏈延伸。在此過程中,還應加強領導力、創新力、融合力的保障,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山.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3(01):1-4.
[2]劉儒,郭提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6):28-40.
[3]皇甫瑞靈,張南,郭曉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2023(02):52-54.
[4]劉華國,唐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3(09):60-62.
[5]寶荔茹.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3(23):1-4.
[6]徐良銓,王承武.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J].中南農業科技,2023,44(09):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