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君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歸依,那么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人而無德,則行之不遠。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終將難成大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釋并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根本任務必然由學校去落實,由教師來承擔。《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與出色的職業道德,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育人的成敗,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以“鄉村振興”為助力的新的歷史時期,這一重要作用尤為凸顯。本文擬結合農村環境與農村教育的特點,從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師德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農村中小學教師師德修養與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師德修養的對策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1.1 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復雜多樣、不斷發展變化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心智體能和來自不同家庭環境的教養習慣,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面對各具特色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需要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超的教育技能和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要有強烈的奉獻精神;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在不斷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學及各種日?;顒?,全面了解學生,關心關愛學生,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傾聽學生的需要和心聲;另外,學生的模仿性強,具有明顯的“向師性”特點,即喜歡以教師為榜樣,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的理想觀念、言語德行、為人處事的方式以及對待工作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都將潛移默化地感染并影響著學生,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教育力量?!皩W高為師,德高為范”,廣大教師必須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做好學生各方面的表率,成為學生各方面的楷模。由于城鄉發展和家長文化水平的差異,以上這些特點在農村中小學生中表現的更為復雜。因此,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師德修養要求也會更高。
1.2 教師的勞動特點需要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1.2.1 從教師勞動的形式看。教師的勞動是建立在集體協作基礎上的個體腦力勞動。教師的大部分工作是獨立完成的,從教師的自我知識積累到備課、上課、輔導、作業批改以及與學生談話都是教師個體的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自覺自律性。同時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又是教師集體勞動的成果,因此教師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團結協作,互幫互助,互勉共進。
1.2.2 從教師勞動的工具看。教師勞動所使用的工具除了教材和教學設備等無生命之物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本人的知識水平、價值觀念、情感意志、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無論有什么樣的規程和教學大綱,無論學校設有什么樣的機構,不管有考慮的多么周密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師本身既是教育活動的執行者,又是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必須從育人高度重視自身形象,提高自我修養。
1.2.3 從教師勞動的時空特點看。教師的勞動具有時空上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時間方面,雖然上課、下課、教學進度等有明確的時間限定,但還有更多的活動如課前準備、作業批改、與學生交流、與家長溝通等在時間上是無法確定的??臻g方面,教師的勞動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是相對自由的,室內室外、校內校外、家庭和其他公共場所都可作為對學生教育的場地。因此,教師勞動質量的保證需要教師的教育良心、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教育監管相對薄弱,更需要教師嚴格自律。
1.2.4 從教師勞動的產品看。教師的勞動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掌握一定科學文化知識、具備一定思想品德的人。常言道: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周期長、見效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廣大教師沉心靜氣、淡泊名利。尤其是在教學條件和生活環境相對較差的農村地區,更需要廣大教師以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和高度的責任心,踏踏實實做好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關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幾十年如一日,本著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態度,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在三尺講臺守好初心使命,辛勤播種耕耘。
1.3 良好社會道德風氣的形成需要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職業是一個與社會緊密相連的職業,教師的師德修養,將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風氣。首先,教師通過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而廣泛影響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學生將會把在學校培養發展的優良品德直接帶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從而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次,教師通過自身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而影響社會。每位教師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一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教師,面對社會上一些影響青少年健康發展的不正之風,會通過講座培訓、著書立作等各種方式宣揚正氣,努力凈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風氣的改善。同時,教師也會以個人良好的道德行為修養影響身邊的親朋鄰里。德行優良的教師會在家庭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尊老愛幼、寬容謙讓、樂于助人、守法遵規,這些都會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1 師德修養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①工作態度方面:由于農村工作條件相對較差,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每個教師的工作量都比較大。有些教師就出現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責任感降低。主要表現在教學上,只著重于課本內容的講授,而不去深入研究探索,教學方法過于簡單,課前準備不充分,批改作業不認真,課后輔導流于形式等敷衍塞責的行為,缺乏勤業精業、敬業奉獻精神。②對待學生方面:有的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平時不管不問,出了問題就諷刺、挖苦,甚至辱罵、體罰,缺乏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關愛;有的教師不能做到一視同仁,缺乏公平公正,由此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教育教學效果差。③自我要求方面:有些農村教師認為自己的學識水平教育中小學生已經足夠,從而缺乏職業規劃,自我要求較低,不重視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終身學習理念不夠,得過且過,不思進??;有的教師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求不高,把一些不規范的言行視為“接地氣”,遲到早退、打罵學生、收受家長禮金、有償補課等師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2.2 師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在教師的選拔招聘方面,部分地區仍然存在“重學歷輕能力”“重教學輕素質”的現象,尤其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為了留住教師,降低了對師德的要求,認為只要教師學歷合格、能教書就可以。
2.2.2 教師培訓的內容方式脫離了農村實際。近年來,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針對農村中小學教師舉辦了大量的培訓活動,其中不乏師德培養的內容。但培訓多為單一形式的理論講座,很少與農村學校和農村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實際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
2.2.3 師德監督考評機制不健全?!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多部教育政策法規早已頒布,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制度,但由于農村發展相對落后,容易出現政策落實不到位、監督機制不健全、考評形式單一等問題,從而導致其作用并未充分發揮。
3.3.1 完善教師選拔招聘制度。地方政府和學校在招聘教師時,務必重視師德修養的考評,教師綜合素質要以德為先。德行差的人絕不能進入教師隊伍,切實把好“入口關”。
3.3.2 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培訓活動。教育主管部門要轉變觀念,創新師德培訓形式,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增加自主學習與實踐活動環節,師德教育要與農村環境和鄉村特色文化相融合,鼓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春游、踏青,參加農村特色勞動等活動,在師生互動中深入了解學生,了解農村,培養教師扎根農村、獻身農村教育的深厚情懷。
3.3.3 選樹“師德標兵”,發揮榜樣引導作用。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師德標兵”評選活動,對那些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學生、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潛心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優秀老師的事跡要大力宣揚,發揮好榜樣引導作用,并通過結伴組隊的方式做好傳、幫、帶,提升教師整體的師德師風水平。
3.3.4 建立健全師德師風監督考評機制。教育主管部門不僅要建章立制,更要監督落實。師德考評要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明確獎懲制度,嚴格日常管理,對違反師德規范的行為,年終考評一票否決。對于農村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要做到監督檢查與指導相結合,從每個學校的實際出發,切實幫助農村學校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農村教師的師德修養,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要積極應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以飽滿的熱情和真摯的愛,致力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農村教育的沃土上勤耕深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