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現海,紀少梅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 山東 青島 266100)
科研評價事關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教師的全面成長,是人才全環境培育的重要一環。從高職院校改革實踐來看,大部分學校的科研評價環節已經實現了“破五唯”,但“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標”仍不是很明確,“立怎樣的新標”仍然是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教融匯,此理念對明確高職院校科研定位、推動科研評價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在科教融匯背景下,對高職院校科研評價體系的再認識,有利于探索評價改革的具體實踐路徑。
從政策環境分析,國家對建設完善科研評價制度高度重視,科研評價改革已成為勢在必行的社會共識。國家頒布的政策中出現越來越多更為細致的靶向政策,這表明科研評價的改革力度逐年增強。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同年11 月,教育部發布通知,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清理。2020 年2 月,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成為高職院校教育評價的總體改革指南。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梳理2018年以來國家頒布的科研評價政策可以發現,政策逐漸細化落地,明晰了“更加注重質量、貢獻、績效”的評價導向,對評價內容、方法、指標等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從主體價值來分析,促進教師全面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科研評價工作的價值追求,也是評價改革的重要起點。康德認為,人及一切理性存在者都作為自在的目的本身而存在,不僅僅是意志隨意使用的手段,且必須總是同時被看作目的。由此,科研評價工作應將“以人為本”作為工作目標,關注人的情感、意志、知識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具體表現為科研評價應促進教師全面發展、促進教師的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逐步成長的過程,是從認識自己到改變自己的轉變歷程。
從社會發展來看,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是區域創新的重要陣地,評價體系的優化有助于服務區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高職院校基于其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政校行企”協同辦學方向,與技術、產業、區域發展聯系密切,在助力區域創新發展方面優勢明顯。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有助于高職院校改進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通過技術服務等方式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的技術創新、科技研發環節,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支撐作用。
高職院校現有的科研評價制度分離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高職院校教師重教學、輕科研,經常為了職稱任務而科研、為了科研而科研。實際上,科研與教學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兩翼,教學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礎職能,而科研是人才培養的拓展性功能,兩者均為學校發展的手段,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才是最終目的。高職院校應將教學質量提升納入科研評價內容,這是回歸高職院校基本職能、推進科研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還應建立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的工作體系,實現科研支撐教學改革、教學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的協同創新,發揮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是科研評價的兩種基本方法。定性評價主要指同行評議,其更注重評價對象的水平和質量,但在實踐中,評價人員的主觀性和利益相關性、專家的水平等因素都會影響評價結果;而定量評價則是指科學計量法,其實用性強、精確性高與時效性佳,不過,單純采用科學計量法無法評價例如社會貢獻、成果質量、創新性等隱性成果效益。在科研評價過程中,把握兩種方法的適用域和互補優勢,有利于弄清面向不同評價對象不同方法的適切性,根據評價標準的重點,整合運用評價方法,促進評價結果的普遍合理性和接受度。
梳理高職院校科研評價關鍵要素的確立過程可以發現,其一般是由行政管理部門策劃、制訂,科研評價過程中體現出很強的行政性。科研評價作為專業性極強的實踐活動,過于依賴行政管理部門來進行評價,往往會破壞科研評價的學術性基礎。但是忽視行政評價,一切以專家意見為準的評價模式也會引發新的風險。因此,應明確科研評價作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具有行政性和專業性的雙重屬性,平衡科研評價過程中行政評價和學術評價的權力范圍,行政評價主要把握誠信、師德、紀律等方向,而學術評價主要關注科研成果的價值和貢獻。完善科研評價學術性地位的保障制度,引導學術、行政各歸其位,優化科研評價機制。
科研評價不僅是科研活動的結果評價,還是科研活動的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傳統的評價方式很難收集到完整的科研數據,導致科研評價往往停留在對科研成果考核的層面,無法真正反映出學校教師的科研素養和發展潛力。高職院校應根據學校科研特色、專業發展情況,搭建科研評價服務平臺,通過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技術環節,實現過程評價、可視化分析、改進支持、創新服務等功能,形成“決策—監測—評價—改進”的科研診斷反饋機制。首先,開發科研評價服務平臺,采集科研主體的全要素數據,如基本信息、專業所屬、科研特長、積累成果等方面數據,以此來把握教師在個體行為、科研風格、科研認知等方面的特征,形成數據集合,建立教師科研數字畫像。其次,使用科研評價服務平臺,流轉科研活動的全過程數據,記錄如科研項目的申報、審核、專家評議、階段性成果、經費支出、結項等過程信息,動態掌握科研活動的進展,有效開展科研活動過程管理,同時實時分析教師的科研需求,通過智能助手個性推送教師開展科研活動所需的資源。此外,科研評價服務平臺應具備呈現科研活動全場景數據,實現科研成果、研究熱點、教師成長等可視化分析的功能,為教師調整科研狀態、學校進行科研決策提供干預建議,推動科研成果在教師和學校層面的反饋應用。
高職院校科研評價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不僅局限于學校內部,還應擴展到其他多方。因此評價主體應不僅包括管理部門、同行專家、教師個人,還應包括政府部門、科研受益群體、第三方評價機構等,從而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與公信力。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分析,同行專家、第三方評價機構、教師群體、學校管理人員作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應在科研評價中具有話語權;政府、企業、學生作為核心利益相關者,應提供參考性的評價意見。具體來說,同行專家作為學術權威,對科研評價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第三方評價機構作為獨立于學校之外的主體,可以發揮評價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作用;教師群體是科研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自我評價、他人互評意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校管理人員在科研資源分配、科研政策制訂等方面具有主導作用,對科研評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科研資源的提供方如政府、企業,科研成果的受益者如企業、學術界等,其對科研成果在績效和貢獻方面的評價有較強的參考作用。
歸根結底,科研工作目的是創新,功能是服務,這是科研工作價值的根本所在。其一,以質量為價值導向,突出科研內涵評價的主體地位。重建高職院校科研內部秩序,將“質量”作為科研評價的核心目標,明確科研評價應是一種復雜的價值研判活動,在制訂科研評價標準的過程中,著重強調其科學性、學術性、社會性價值的體現。其二,以貢獻為價值導向,強化科研的育人和社會服務功能。高職院校應健全以立德樹人成效、社會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上,不僅關注論文、項目等量化指標,還應重視科研成果的育人功能,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重視科研成果轉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落實好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任務。其三,以績效為價值導向,體現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發展追求。作為科研資源分配決策的重要依據,應強調科研績效評價,關注科研工作有效輸出的同時,還要倡導“意義”的實現,避免功利主義作用下盲目追求科研成果、忽視學術規范要求的現象發生。
結合職業教育特色,分層分級分類開展科研評價,應注重教師專業特色、崗位特點、年齡層次等方面的差異性,對不同類別的評價對象、不同研究領域、不同崗位的人員實行差別化評價。健全科研分類評價體系,應因類制宜。第一,對不同類別的評價對象實施分類評價,即對于科研人員、科研創新平臺、科研團隊、科研項目、科研成果進行分類評價。比如,科研人員重點考核其專業性、科研績效、創新成果和實際貢獻;科研項目重點考核項目的可行性、先進性、績效和代表性成果的創新度、貢獻度;科研創新平臺重點考核其支撐科技創新和國家戰略需求、解決關鍵問題的作用。第二,科研評價應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分層評價,應關注教師的成長規律,評價青年教師更注重其原創性導向和用育結合,激發青年教師活力;中年教師尤其是高級職稱教師評價強調其在重點專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重要項目的參與、對科研團隊的引領、制約學校發展問題的研究等方面。第三,不同科研領域的人員評價的側重點應有所區別。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著重評價其成果的原創性、創新性、學術水平和影響;對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員,著重評價其取得技術突破的能力、成果轉化運用情況以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第四,不同崗位人員的評價標準應有差別。比如教學為主型崗位,主要評價其教學業績、對人才培養的貢獻;科研為主型崗位,則側重于科研成果產出價值與績效的考核。同時,還應注意評價結果的應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發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
科研評價改革對高職院校而言是一項需要循序漸進、不斷嘗試和改進的工作。在改革過程中,高職院校應按照國家政策文件精神,找準辦學定位和學校特色,制訂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科研評價體系,有力有效持續推進科研評價改革,發揮出科研評價的正向作用,推動科研工作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