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新
(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確立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道路。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指向下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多目標兼容并舉,農業現代化、農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三化融合”的現代化。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確立和發展過程中,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須應對一些困難和挑戰。
第一,全球化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全球化進程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有利于推動中國農業的深層次改革,改變中國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管理體制,實現農業經濟進一步市場化,促進現代化市場體系的形成。在國際市場上的角逐中,激烈的競爭倒逼中國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動農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還有利于中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特別是外資和先進農業技術,從而加速中國農業產業化進程。
第二,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在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的長期努力下,中國總體上實現小康,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在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經營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較大發展和完善,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農業的機械化、智能化生產具備一定規模,“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新業態得到培育,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升。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必須走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確立由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即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及現實邏輯決定。在理論邏輯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及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在歷史邏輯上,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在各個歷史時期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現實邏輯上,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在農業產量穩定增長、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等現實基礎上的戰略安排。基于以上邏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一,外部環境的風險與挑戰加大。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中國農業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日益加深。目前,中國農業雖然已取得重大發展,但在高新農業科技等方面仍受制于人,農業生產鏈、供應鏈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第二,農業發展面臨資源不足和分布不平衡的壓力。人口基數龐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隨著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源短缺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比如,耕地人均占有量少且質量總體偏低,后備資源不足。東西、南北氣候的差異及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容易造成旱澇等災害的發生,由此導致農業生產不穩定。
第三,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仍需增強。現階段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面臨融合深度不夠、融合方式單一、主體帶動能力較弱等問題與挑戰,制約著農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產業融合模式,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進入新時代,隨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現代化較之以往有了更為科學合理的認識,因而更加注重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從此,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入新的歷史時期。
2013年,“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首次提出,此后政府不斷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綜合整治等方面的工作。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明確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即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戰略舉措。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在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的基礎上,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將“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作為總目標并提。
2018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闡述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以及農民全面發展。
為解決農村深化改革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開始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和推進。10月,黨的二十大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進入新時代,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中國扶貧工作取得長足進展。面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新形勢,2013年11月,習近平首次明確精準扶貧的概念: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此后,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將精準扶貧思想落到實處。2014年,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并對識別出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建檔立卡。2015年,習近平先后對農村扶貧工作提出“六個精準”要求和“五個一批”思路,通過各種幫扶方式實現了貧困地區的脫貧摘帽。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政府逐步建立貧困退出機制。2016年4月,《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明確貧困人口、貧困村以及貧困縣的退出標準和程序。2021年2月,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為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黨和政府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采取建立監測和幫扶機制、穩定和完善幫扶政策等舉措防止返貧。
第一,推進城鎮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引導縣域城鎮化發展,以城鎮化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提升縣城和重點鎮基礎設施水平。2020年,首次提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第二,推進鄉村建設。一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立足當地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加強鄉村規劃建設管理。2022年5月,《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突出規劃的基礎和引領作用,為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各地通過公廁治理、垃圾分類等多種舉措,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四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決反對和抵制農村中婚喪大操大辦等不良現象,強調要發揮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的作用。
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國家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在所有權仍然是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支持并保護農民經營權的流轉,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201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將農村土地產權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劃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目前,全國農村正在細化和落實“三權分置”制度,依法有序推進土地流轉。“三權分置”是中國農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制度基礎和基本保證。
第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過量施用問題。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采取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健全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等措施,拓展農業多功能增值增效空間。
第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當前,中國城鄉存在發展不平衡、要素雙向流動不暢等問題,需要以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創新為根本抓手,堅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試點與推廣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全面推進經濟融合、要素融合、空間融合、社會融合及生態融合,以此健全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構建“雙融合”產業體系和城鄉高度協同的發展格局,并促進城鄉生態治理體系融合發展。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切入點、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目前,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仍然會面臨諸多問題和現實挑戰。在新征程中,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改革為動力,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為方向,全方位推動農業強國建設。只有如此,中國才能早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世界農業現代化進程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