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張 微,杜 濤,李 柯,郭海源,陳士博,孟俊杰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是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心我國種業安全和發展,將種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審議通過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對種業企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河南省是制種用種大省,但并非種業強省,關鍵在于種業企業不強。因此,調查了解河南省種業企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提升對策,對于實施種業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和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資料,目前,河南省持證農作物種業企業700多家,畜禽種業企業400多家。2014—2021年,河南省持證種子企業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增至8家,數量僅次于北京、河北、安徽、山東,居全國第5位。2021年,河南省持有效經營許可證種子企業668家,數量僅次于山東省,比上年增加27家,同比增長4.21%。其中,部級發證種子企業5家,居全國第18位;省級發證種子企業127家,市級發證種子企業157家,縣級發證種子企業379家;縣級企業數量急劇增加,比2014年增長200%,而部級、省級、市級企業數量均呈下降態勢。2021年,全省種子企業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有582家。其中,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有12家,3 000萬元至1億元的170家,500萬元至3 000萬元的400家,500萬元以下的224家。截至2021年年底,種子企業總資產138.10億元,比上年增加13.98億元,總資產在5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6家,占全省企業數量的3.89%。
2022年8月公布的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共276家,河南省入選11家。其中,農作物種業3家,畜禽種業8家,水產種業1家。2022年9月組建成立的河南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發揮企業整合聚集資源的主導作用,提高河南省種業競爭力。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如秋樂、金苑、豫玉、滑豐、永優、金博士、現代等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在種子研發、生產、推廣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目前,河南省有11家農作物種子企業總資產超過1億元。其中,河南秋樂、金囤和中創種業已進入全國玉米、小麥和棉花種子企業前10名。河南省有25家種畜禽企業的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其中,河南省鼎元種牛育種有限公司在全國種公牛站中居首位,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國種豬企業第2位。在種豬外銷企業排名中,河南省新大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國第2位。河南省內這些大型企業與全國種業龍頭企業整體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在投資、貸款、土地申請、人才引進、補貼優惠等方面有優勢,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
隨著新《種子法》的頒布實施,原國有種子公司和國有農業科研單位完成改制,市場經濟下的民營企業正發展成為集科研、生產、加工、營銷為一體的科技型種業企業。民營企業在市場中的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引入新技術和創新商業模式,大膽創新,靈活性強,為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二是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和管理等方面的創新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思維模式;三是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培養了更多的人才。在調研的企業中,有改制的股份制種子公司、新興的民營種子公司、科研院所開設的種子公司,還有一批享受優惠條件“下海”新辦的種子公司。其中,民營企業有15家,占比62.5%。企業創辦人有育種家、退休農業專家、國有農業系統內退人員、離職教師、返鄉創業老板以及對種業前景看好的實業家。民營企業在資本運作、投資擴股、人才激勵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農作物種子企業職工總數10 288人,比上年增加21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3 177人,比上年增加148人,占比30.88%;科研人員1 623人,比上年增加11人,占比26.13%。種業協同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研體制已從過去單一的科研單位研究演變為科研單位與企業共存的模式,并且不再局限于國有單位開展科研工作,而是與企業合作、支持民營機構獨立開展科研。企業科技創新總體成果豐富,部分規模企業參與起草了種業相關標準文件,擁有專利、作品著作權、軟件著作權等。2021年,河南省種子企業新品種權申請159件,占全省總量(780件)的55.78%;河南公開授權品種159件,占全省總量(285件)的55.79%;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畜禽良種覆蓋率在90%以上。
據統計,河南省在2021年有16家農作物企業行業信用評價在A級以上,其中7家企業達AAA級,種子質量有了明顯提升。調研的種子企業中,部分已經建立了從種子生產前期、生產過程、加工過程中去雜去劣、儲藏與運輸的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滑豐種業、金苑種業、地神種業等大中型種子企業均擁有專業的檢測中心,負責從種子基地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等全過程及田間和室內的質量檢驗。誼發牧業等畜禽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引進國際先進設備,建立了自動控制、自動測定育種體系,并將現代化管理手段與各環節信息有機結合,實現了產品質量追溯。在種子銷售環節,部分企業還聘請專家組,向經銷商提供技術培訓、咨詢等服務,指導農民田間生產,有效保證了種子質量。此外,為了更好地規范企業行為,凈化種子市場,河南省每年都會對種子市場進行兩次大檢查,公示并回收不合格的種子,對相關企業進行罰款。2023年國家出臺的《關于開展農作物種子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又為種子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截至2022年12月,河南省從事農作物種業經營的企業有735家,總數位居全國第2,但企業規模小而弱,大型種企數量少,全國農作物種業企業綜合排名前10名中沒有河南一家,全省有自主研發機構和基礎條件的不到30%。秋樂種業作為河南最具競爭力的種子公司,“旗艦產品”玉米種子銷量僅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商品種子銷售總額在全國排名第16,營業收入3億~5億元,與國內種業龍頭隆平高科30億元的營收規模差距巨大。
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育種研發力量,基本上從事繁種或者推廣工作,經營品種依靠買斷科研單位品種權或者作為代理經營,更沒有自己的種質資源庫。例如,濟源市蔬菜種業企業多數只從事繁種工作,為上游的科研單位、國內外頭部種業企業制種,話語權較小。只有少數企業具有研發能力,能夠獨立培育新品種。但因缺少種質材料、育種技術、儀器設備、科研人員、研發投入、試驗場地等,培育出的新品種在抗性、穩產性、推廣面積、更新迭代速度等方面均不如科研院校,缺乏市場競爭力。
據統計,2021年河南省種業企業科研人員占比26.13%,在全國排第11位,明顯低于排名第一的天津市(占比33.75%),更低于國際知名種企。所調研的24家種業企業中,除個別頭部企業有博士、碩士外,科研人員的學歷基本上是本科以下,占比15%~30%,甚至不少從事種子生產的員工學歷僅為中專,且只受過簡單的培訓,缺乏相應的種業知識和技能。河南省種業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遠遠不夠。多數企業吸引不了高層次人才,同時,新鮮血液注入較少,職工流動性較大。
種業企業在生產、運營、發展等各階段都需要大量資金。例如,農作物種企在種子收購季節需要大量資金收購種子。畜禽種企在規模擴大、品牌創建、產業鏈延伸、種質創新等發展關鍵期需要更多資金。如知名種企天成鴿業在2022年需要籌備資金5 000萬元以上,但財政、金融等資金支持力度遠遠不夠。財政政策方面,采取的先建后補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項目初期沒有經費來源、項目結束后補助資金又不能按照要求進行支出的問題;部分財政資金不能做到??顚S?,企業享受不到應有的財政資金補貼。金融政策方面,惠及種業企業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相對缺乏。天成鴿業等大中型企業的金融貸款額度僅為200萬~300萬元,遠不能滿足需求。還有很多中小企業無法享受金融貸款服務。
加大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強力推動骨干優勢企業兼并整合,組建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集團,提升企業集中度,打造種業“航母”。傾力培育主板上市種企和特色優勢明顯的“隱形冠軍”企業,扶持中小企業向專業化、服務型方向發展,逐步形成“頭雁”引領、“強雁”跟進、“雛雁”齊飛的種業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目前,河南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組建成立,當前應加快與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完善創新鏈條,使科技創新落地生“金”,充分發揮“頭雁”作用,引領其他企業發展壯大,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樹立企業為主體、科研為支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意識,推進聯合攻關,以創新聯合體建設強化科企合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效聯動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單位組建種業創新聯合體,積極探索科研院校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儀器設備、程序軟件、科技人才等共享機制,解除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研發成本高、研發人員缺乏等后顧之憂,使科企合作走深走實。中小企業要主動參與創新項目,通過與龍頭企業、科研院校的合作,逐漸構建自身的創新力量,從單一品種轉讓向合作育種轉變。
目前,企業的工作環境、科研基礎條件等不能很好地滿足科技人員工作所需。建議各級部門加大對種業企業科技支持的力度,采取實驗室建設、科研資金支持等措施更好地搭建科研平臺,幫助企業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及高層次人才,助力企業發展。企業的薪資待遇、發展空間等一些現實問題使高校畢業生這一人才來源生力軍望而卻步,大量流入科研單位、高校,建議相關部門制定支持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同時,企業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使各類人才享受到與自己能力匹配的薪酬待遇,充分留住人才。
一是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優化財政資金補給機制,切實解決企業項目初期資金短缺問題,使財政資金用得上、用得好。同時,還要規范財政資金撥付政策,壓減兌現層級,實現資金補貼直達企業,做到??顚S谩6莿撔氯谫Y渠道。“一企一策”制訂差異化金融服務方案,推廣供應鏈金融模式,強化信貸產品設計,推出周期匹配、貸款額度充足、期限利率優惠、使用靈活的貸款產品。探索將在建工程、種業生產設備、專利權、品種權等列入抵質押物范圍,拓寬企業信貸渠道。三是完善種業保險政策。從頂層設計角度全面規劃河南省種業保險布局,全盤把握不同階段種業保險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任務清單。積極探索“保險公司+種企+農戶”模式,擴大種業保險品種和投保主體,按照種業產業全鏈條設計更加全面的種業保險產品,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