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付新,朱小青,任一笑
(1.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2.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的應用,“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集中力量”的部署,文件在整體上和各方面都有系統性意蘊。
鄉村系統是相對于城市而存在的鄉村空間內經濟、資源、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具有結構性、層次性、關聯性和演進性等特征,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鄉村全面振興是多主體、多目標和多維度的復雜工程。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鄉村系統運行既作為城鄉復合體系統的子系統“公轉”,又作為鄉村自身獨立系統“自轉”,城鄉關系是影響鄉村系統運行和演進的關鍵因素。鄉村系統運行既有外源動力拉動的“從動”,又有內源動力驅動的“主動”。
鄉村在幾千年農耕史中演化而成,在40多年改革開放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將在鄉村全面振興中迅速發生系統性改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和鄉村人口大省,鄉村振興任務的艱巨性、矛盾的多重性、問題的復雜性和困難的挑戰性在全國最為突出,客觀要求在認知、理論、方法和措施上更加注重系統性。為此,河南省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系統推進結構、層次、協調共生和特色多元等多個方面。
統籌城鎮化和城鄉協調發展,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鄉村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鄉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相輔相成,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傳統農業階段多為資源掠奪式粗放性增長,農業生產經濟功能較為單一。現代農業強調增綠增效的綠色生產,發揮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多重功能。鄉村發揮農產品供給、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基本經濟功能,增強農民就業和農村穩定等社會功能,提升資源支撐和環境保護等生態功能,強化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根親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功能,拓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和科普研學等新功能,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教育、科學和健康等多元價值。
河南省鄉村系統結構現代化和多功能化,任重道遠。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2022年城鎮化水平比全國低8.14%,外流人口1 600多萬,城鄉結構和鄉村社會經濟結構現代化的任務艱巨。河南省是全國糧食大省,小麥年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28%,在全國上輪糧食增產“千億斤”工程中貢獻率達30%。在資源和生態緊約束下,確保糧食和生態“雙安全”的責任重大。河南省是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根親文化大省,“老家河南”的根在鄉村,魂是文化,物是載體,挖掘、保護和傳承中原文化的使命光榮,意義重大。在鄉村系統現代化進程中,需鞏固經濟功能,強化生態功能,豐富社會功能,拓展文化功能。河南很多農業大縣與歷史文化大縣疊加,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擔負著糧食安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生態保護的多重責任,既要改變和發展,又要堅守和傳承。如滑縣既是全國第一小麥大縣,又是古運河文化大縣。固始既是河南第一水稻大縣,又是根親文化大縣。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深度變化,對鄉村系統多功能化提出更高要求。
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驅動”,鄉村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城市進行輸送。第一階段,由于農產品統購統銷、戶籍和土地等“城鄉兩制”,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形式輸送。第二階段,在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城鄉分治”政策下,由于要素價差和公共服務落差,農村資源要素向城市轉移,導致一定程度的“空殼”“空心”和“空巢”。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共同作用下,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技術下鄉,勞動力返鄉,增強了城鄉復合系統的循環性、均衡性和功能性,改變了鄉村資源向城市涌流的狀態,朝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在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鄉村系統區域類型、結構功能、發展路徑和現代化水平的差異化擴大,異質性增強。平原、丘陵和山區的鄉村,基于不同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基礎、歷史文化和發展機遇,形成具有特色和個性的鄉村系統。作為城之末、鄉之上的縣城,成為鄉村振興的龍頭,是協調城鄉關系的關鍵。鄉村振興和城鎮化相統一的縣域經濟發展,成為系統性推進縣域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因此,要繼續探索縣域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挖掘鄉村資源潛力,增強經濟實力,煥發主體活力,激發系統動力。
河南省鄉村系統的層次提升和縣域特色的鄉村振興,任務艱巨。河南省有4 239萬鄉村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2.93%,遠高于全國的34.78%。留守鄉村人口年紀偏大,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困難較多,增收機會較少,迫切需要醫療、養老服務。要以縣域經濟為抓手,推進縣域城鎮化,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全域振興。在一個縣的范圍內,有城(即縣城)、有鎮(即鄉鎮)、有村(即農村),在縣域范圍內確實可以做到城鄉融合發展。要以縣城為載體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縣(市)域一盤棋,第二、第三產業向縣城集聚,吸引返鄉企業家到產業園創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和生活,共享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要充分發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已建成基礎設施的效能,與縣域人口變化相適應,按縣城、鄉鎮和中心村的層次,優化義務教育、衛生醫療和養老保健等事業發展布局。河南省有89個糧食大縣,占全國的11.23%。部分糧食大縣土地資源約束緊,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較低,成為推進縣域特色鄉村振興的難點和重點。糧食大縣建設農業強縣和經濟強縣,一要做強糧食產業,生產優質糧,延長產業鏈,提高競爭力;二要做大第二、第三產業,創造就業崗位,優化經濟結構,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三要加快產業融合,主導產業成為強鏈,拉動縣域經濟;四要完善產業體系,形成縣域產業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共同繁榮的局面。
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相關聯,產業、人才、生態、組織和文化“五大振興”相關聯,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整治與農村社會治理相關聯,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化經營和集體經濟發展相關聯,且關聯度變大增強。鄉村系統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的三大系統關系,上中下游和前中后環節的鏈接關系,政府、集體、農戶和企業等主體利益關系,關聯強度增大。生產、生態和生活“三生協調”,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三新共榮”,經濟賬、生態賬和政治賬“三賬齊算”,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三鏈同構”,生產集約、產區集中和產業集聚“三集相成”,生產空間園區化、生態空間景區化和生活空間社區化“三化同步”,關聯領域廣泛。
關系性質從過去破壞生態環境求增產、掠奪性生產謀增收的價值相克,轉向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多元價值相生。要在“兩山”理論指導下,落實新發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夯實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基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生態價值轉換和經濟價值提升。
面對“糧—地—人”復雜矛盾,需要用“兩山”理論的辯證思想和綠色理念,按照“多個主體目標兼顧,多元價值目標協調和鄉村韌性提升”的原則,兼顧政府、集體和農民利益,協調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強化生態韌性、經濟韌性和社會韌性。政府、集體和農戶應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不同功能,政府建設美麗鄉村,集體建設美麗村莊,農戶建設美麗庭院,達到生產園區化、生活社區化、生態景觀化。通過政策的優化和協同,重構經濟產業鏈、生態循環鏈、主體利益鏈,全面提升鄉村系統質量,并在城鄉復合系統中發揮能動作用。
進入鄉村全面振興階段,鄉村系統演進獲得新動能,彰顯新特色。
深化改革、高新科技創新和加大資金投入的三大發展動力增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投入建設的基礎設施產生新效能,加之信息技術和綠色技術新賦能,出現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產生新質生產力,為鄉村系統演進提供新動能。
中原農耕史悠久,鄉俗多而且差異大,傳統產業類型豐富而且從業者數量較多,外出務工后返鄉創業者數量也呈現上升態勢。以縣域為載體推動鄉村振興,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分類、分層次扎實推進。在歷史傳統、資源優勢、能人經濟和新興產業等不同條件下振興鄉村產業,實現主導產業、特色文化和優勢資源支撐的縣域特色鄉村全面振興。在不同背景、環境和條件下,探索各具縣域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道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河南實踐,是悠久歷史和復雜現實的結合,是農耕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疊加,是中原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擔當,只有實現技術、制度和模式的系統性創新賦能,才能負重騰飛。如豫北和豫東平原農區傳統優勢突出,豫西黃土丘陵區發展林果業比較優勢顯著,大別山、伏牛山和太行山區的旅游資源和山林產品優勢獨特,是產業振興的資源條件。應立足全省各地實際,明晰發展思路,振興地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的縣域特色鄉村產業,如“玉雕之鄉”“樂器之鄉”“花木之鄉”“蠶豆之鄉”“中藥材之鄉”“食用菌之鄉”“廚師之鄉”“建筑機械之鄉”“花生小鎮”“櫻桃溝”和“畫虎村”等,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產業振興之路。挖掘、保護和提升南陽黃酒和信陽米酒釀造、許昌腐竹加工等傳統釀造、作坊食品加工和民間工藝等,有效發揮扶貧車間和村莊工廠的作用,上馬“雕”“編”“縫”“繡”和“畫”等勞動密集型項目,發揚光大傳統產業,讓留守農民就地就業增收,補齊農民增收短板,增強經濟實力,是振興鄉村產業的切實措施。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和宅基地“三權分離”等農村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力量。統籌經濟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生態環境整治,實現生產、生態和生活“三生”協調,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