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杰,張煒華
(新鄉學院經濟學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競爭態勢不斷發生變化,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化為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根據“木桶效應”,供應鏈各參與主體中實力較弱的個體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供應鏈競爭力提升的瓶頸。供應鏈金融是一種基于整條供應鏈開展的金融創新模式,為供應鏈各參與主體提供針對性、綜合性的融資服務,從而優化供應鏈資金配置,提升供應鏈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對實現“六?!薄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對供應鏈的沖擊作用顯著。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2018年4月,商務部出臺了《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提出要不斷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202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強調了供應鏈規范創新發展在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的積極作用。
“十四五”期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是我國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大量的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這些主體也是涉農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構成環節。只有不斷發展創新供應鏈金融,有效破解涉農產業供應鏈構成主體的融資困境,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從已有文獻來看,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方面的研究雖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內容大致相同,主要明確了供應鏈金融的服務范圍、定位、方式和主要作用。王偉姣和陳姍姍(2022)認為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基于供應鏈網絡開展的新型金融創新模式,能夠通過控制供應鏈中與資金相關的業務流程,將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自身不可控的風險轉變為可控的整條供應鏈的風險,從而幫助中小企業有效改善融資困境。陸岷峰和徐陽洋(2022)認為供應鏈金融是為供應鏈經濟服務的,對供應鏈的延續、拉長及維護具有重要作用,是金融反哺經濟的重要動力。徐楊楊和雷全勝(2021)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管理和金融相結合的創新領域,其目的是優化供應鏈資金配置,提升供應鏈管理績效,實現供應鏈參與主體的收益最大化。
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模式是指供應鏈金融要實現的目標和路徑的總和。鄭屹(2022)認為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的目標是滿足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的需求,為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結構優化提供助力,為鄉村生產方式快速變革提供動力。為此,一方面要抓住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的機會,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平臺和產業的整合。譚建等(2022)指出為了有效發揮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金融杠桿作用,助力鄉村振興,必須構建“核心企業+農戶”為主、貸款保證保險與政府補償基金為支撐的農業供應鏈金融三級保障模式。陸岷峰和郝朝坤(2022)認為面對原有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不足和眾多制約因素,應構建以“商票+供應鏈金融+保理”為底層邏輯的新型供應鏈金融模式。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供應鏈金融通過作用于農村產業發展所涉及的供應鏈來激發產業振興的活力。首先,供應鏈金融能有效增強涉農產業的競爭力。為涉農產業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融通資金,能夠有效解決長期困擾我國涉農產業發展的資金不足問題,增強同國外供應鏈競爭的競爭力。其次,供應鏈金融能做大做強涉農產業品牌。整條供應鏈資金的優化配置和有效融通,有利于圍繞涉農產業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創建知名品牌,利用品牌溢價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收益。最后,供應鏈金融能推動涉農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農村電商、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供應鏈金融可以采取多種模式融通資金,有效破解農業新業態發展的資金困境。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供應鏈金融通過為涉農產業供應鏈帶來大量的資金支持從而為人才振興帶來機遇。涉農產業供應鏈中的農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新技術的掌握能力不強,而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小微企業等實力薄弱,長期面臨人才匱乏的局面。利用供應鏈多渠道融通資金,一方面有利于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采取各種方式培養自己的人才,也有利于供應鏈內外部主體為農戶提供各種培訓等,提高其能力;另一方面,這些資金可以用于大幅提高人才待遇,從而吸引外部的優秀人才進入涉農產業供應鏈,根植于農村,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供應鏈金融通過在鄉村文創產業供應鏈中融通資金來發展農村鄉土文化,開創鄉村文化振興新局面。目前,我國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形式是發展鄉村文創產業,而這些文創產業處于對應的供應鏈中,同樣能夠通過供應鏈金融促進其發展。鄉村文創產業的投資回收通常時間較長,其開發、推廣、創新等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多種模式和渠道來融通資金,在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的同時增強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愿景。供應鏈金融通過在涉農產業供應鏈中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來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振興的實現。一方面,供應鏈金融能夠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在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不斷提升改進,最終帶來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綠色農業的發展符合廣大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追求,從而為涉農產業供應鏈創造大量利潤,使供應鏈資金進入良性循環,實現整個鏈條的共贏。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組織振興涉及的主體主要有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等,這些組織也是涉農產業供應鏈的參與主體。供應鏈的有效運行離不開這些主體的有效組織,因此,供應鏈金融融通的資金必然有一部分用于供應鏈參與主體的組織建設。只有這些組織的實力增強了,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識,帶動廣大農戶積極參與涉農產業供應鏈,在供應鏈發展壯大的同時為組織振興提供有力保障。
這一模式是指涉農產業供應鏈中的供應企業、生產加工企業、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等參與主體,通過廣大外部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或農商銀行等獲得貸款。其具體實現方式有銀行貸款、信用擔保、庫存融資、保付代理、采購訂單融資等。銀行貸款又叫銀行融資,是指供應鏈參與主體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后,銀行對其信用和風險進行評估,然后給予一定數量的貸款;信用擔保是指供應鏈中實力較強的參與者,通常是龍頭企業,向金融機構作出承諾,為急需資金的合作伙伴提供償還擔保;庫存融資是指供應鏈參與者將自己的庫存抵押給金融機構以獲得貸款;保付代理簡稱保理,是指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將應收賬款出售給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采購訂單融資是指供應鏈中的需求方將采購訂單出售給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外部金融機構大多實力較強,有能力為涉農產業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戶、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困難,尤其是利用供應鏈龍頭企業的信用擔保、應收賬款、訂單等來融通資金,風險小、效率高、成本低。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涉農產業受各種因素影響,市場波動較大,為了有效規避風險,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為供應鏈的參與者融通資金;二是供應鏈參與各方的業務辦理不一定在同一家金融機構,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困難會影響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順利開展;三是這一模式的開展必須有大量根植于農村的金融營業網點和工作人員,這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如果投入大于回報,金融機構就沒有動力開展涉農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
目前,國內的眾多科技公司都有惠農、助農的業務,利用自身的數字技術優勢,采取搭建交易平臺的形式介入涉農產業供應鏈,如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這些科技公司大多開展有互聯網金融業務,除為涉農產業供應鏈的參與各方提供收支服務外,還能夠提供資金融通的服務。如供應鏈中的農戶或農民合作社在科技公司搭建的交易平臺采購農資時,根據所下訂單提出貸款申請,科技公司的金融業務部門根據該用戶在平臺的交易情況,利用大數據分析該用戶生產的產品未來市場需求狀況和成交價格,以此為依據為用戶融通資金。科技公司利用技術優勢,完全掌握了涉農產業供應鏈中的資金流和業務流,對供應鏈中各參與主體的業務情況和資金狀況非常了解,很多科技公司還建立了自身的信用評價體系作為提供資金融通的依據。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科技公司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時可以打破傳統金融機構的時空限制,不需要依托營業網點,在線上就可以高效開展業務,能夠更好地為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戶和農民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是對傳統金融機構融資的一種補充和完善。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對供應鏈金融資金需求方的科技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而涉農產業供應鏈金融的很多資金需求者來自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對互聯網、數字技術的掌握不足,很難通過這種方式來融通資金;二是科技公司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資金實力有限,難以滿足涉農產業供應鏈大量的資金需求;三是廣大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對科技公司不夠了解,對其認可度、信任度不高,限制了其通過這種模式融通資金的意愿和信心。
涉農產業供應鏈的參與者除從外部融通資金外,還可以從供應鏈內部融通資金,這一模式具體包括貿易信貸(供應商融資)和預付款(買方融資)兩種方式。貿易信貸是指涉農產業供應鏈上游資金充裕的供應商向下游的需求方融通資金,如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在農資采購中的延期付款,相當于農資供應企業向其融通資金,由于農資供應企業對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情況比較了解,這一方式的風險較小。預付款是指涉農產業供應鏈中資金較為充裕的下游客戶為上游的供應商融通資金,如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為農戶融資、農產品銷售企業為生產加工企業融資等,具體實現方式通常為預先支付貨款,這一方式有利于下游客戶避免缺貨損失,降低采購成本。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不需要外部融資中的各種復雜程序和專業操作,簡單易行,在廣大農村地區更加適用。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涉農產業供應鏈中各方的合作往往是短期、松散的,合作伙伴間缺乏足夠的了解和信任,很多參與主體擔心風險而不愿為合作伙伴融通資金;二是供應鏈中的資金提供方不是專業的金融機構,資金實力有限而且自身運行也需要資金,很難為合作伙伴提供長期大量的資金支持,甚至可能因為融通資金而影響自身生存;三是因為供應鏈之間的相互交融,這一模式容易形成比較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給債務的拆解帶來困難,可能會對多條供應鏈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