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鍇
提要:從“第二個結合”的視角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人民至上”的內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全方位的融通性。筆者從政治體系構建、政治文化塑造、政治行為本質、政治關系處理和政治發展方向等五個角度,初步探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人民至上”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通。“人民至上”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思想在激揚中的繼承、在拓展中的光大。
我們的政治學教科書往往按照政治體系、政治文化、政治行為、政治關系和政治發展幾大板塊來構建體系。①參見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楊光斌主編:《政治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以人民為中心”②《習近平:以人為本發展為民,筑牢全面小康根基》,央廣網,2016 年12 月25 日。,“堅持人民當家作主”③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第51、49、318、305 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④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第51、49、318、305 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⑤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第51、49、318、305 頁。,“人民至上”⑥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第51、49、318、305 頁。,“以人為本”⑦《習近平:以人為本發展為民,筑牢全面小康根基》,央廣網,2016 年12 月25 日。等論述,就是在“人民至上”的政治體系構建、“人民至上”的政治文化塑造、“人民至上”的政治舉措落實、“人民至上”的政治關系安排、“人民至上”的政治發展籌謀等五個方面,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貴君輕,民主君客”“興亡由民,以民為本”“民為神主,以民為鑒”“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監下民,天民等貴”“圣無常心,順民為圣”“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法依民立,禮依民構”等豐富的民本思想,是相互貫通且融合為一的。應該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為本”的內容,在整體上浸潤并蘊涵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①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第318 頁。的認識和論斷,既呈現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惟邦本”內在相續、融會貫通的特點,更表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惟邦本”這一核心內容的弘揚與光大、認識視野的會通與深化的特征。一個國家的構成,主要的要素有:人民、土地和政府。而且人民居于首要和主導的地位。“國家是由物質的要素和形而上的或精神的要素兩者所構成的。這些要素就是:(一)一群人民;(二)一塊為人民所永久居住的土地;(三)對內的主權和對外的獨立,即不受外國的統治或干涉;(四)一個表示和執行人民集合意志的政治組織或機關。”②[美]迦納:《政治科學與政府》,孫寒冰譯,北京: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東方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1-112 頁。這里的第三項和第四項內容,實際上是政府內外兩方面的職責,合二為一可以理解為政府。它就是始終在意識形態方面表示真心誠服,并在行動上堅決執行由人民的心聲集合起來的統一意志,在內政舉措上行使以人民為中心的主權,在國際事務上保衛這塊人民世代相繼、永久居住的土地不受外國的統治和干涉,既有作為、又不亂為的政府。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段話:國家的主要構成要素,就是人民、土地和政府。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國家構成要素的說法,也把人民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孟子·盡心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③《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258、265 頁。“社稷”兩個字,“社”是土神,“稷”指谷神。合而言之,就是土神以及與土神相關的谷神。由于土地和五谷對于人民以及政府的重要性,有時古人還進一步將其看作是國家政權的象征,甚至代稱。因此,社稷一般而言可以指代國家,在封建時代實際上特指帝王控制的區域。所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實際上就是孟子把國家構成三要素的人民、土地和政府進行主次排名。講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最為重要,土地和五谷居于其次,政府雖然不可或缺,但與人民、土地和五谷相比較并不重要。正因為人民特別重要,所以才說,得到百姓全心全意的擁護,就能做天子;而得到天子的歡心,最多只能做諸侯;得到諸侯的歡心,僅僅能做大夫。
《孟子·盡心下》中又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④《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258、265 頁。意思是諸侯的寶貝只有三件:土地、人民、政事。凡是以珍珠、美玉為寶貝的,災禍在不長的時間里一定會殃及自身。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統治集團或者執政集團,在任何時候都要在思想上深刻、透徹理解國家構成三要素的關系,并在執政實踐中擺正三者的位置,竭力做到通過政事的正向推動作用,讓自己統治和管理區域的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統治下的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不斷的改善。如此,政府的政事才能在價值觀念上切合進步這一概念應有的規范要求。
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因為有人民。東漢王符說:“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豐殖者,以有人功也……”①[東漢]王符:《潛夫論校注》,張覺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8 年版,第239 頁。意思是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是因為有人民;人民之所以成為人民,是因為有五谷;五谷之所以豐贍,是因為有政府和人民在協作上的通力合作和生產上的人力投入。沒有人民,國將不國;沒有五谷,人民則無以為生。所以說,人民是國家構成的最根本的要素。凡是稱為國家的,肯定都有人民的存在和活動,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如果說中國古人“人民江山”觀念基本上都是出于客觀上載舟覆舟實際形勢所迫而產生的消極、被動認識的話,那么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江山觀,則是源自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民創造歷史的積極、主動認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際上就是人民史觀。“人民江山”的理念直接來自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②《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67 頁。這一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第九部分的開篇就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江山”一詞含義豐富,意蘊深刻,大體上有“地理之江山”“財富之江山”“功業之江山”“政權之江山”的意涵。但習近平總書記凸顯的是“人民的江山”,即江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打下來的,這個江山在終極意義上是人民的。所以,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守住江山,守住人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斷,就是對《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是對“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的時代轉換、現代敘事,更是對人民、土地、政事作為國家構成三要素認識的當代深化和理性認識。
政治文化是政治關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與政治思想兩個層次構成。政治意識是一定的政治主體所具有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個人及民族的屬于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又包括社會階級集團的意識形態。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眾的政治心理,而意識形態則是一種居于統治地位的政治意識。政治心理是意識形態存在的基礎,而意識形態則直接影響著政治心理的形成。在此,筆者擬從政治心理型塑和意識形態構建相結合的角度,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心中有民”④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年版,第8 頁。的政治文化和“為人民服務”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18 頁。的意識形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心為上”的全方位融通和全過程交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關于什么是政治,學者王浦劬等著的《政治學基礎》總結并匯集了馬克思主義及其他的種種定義。馬克思主義從公共性的角度定義,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從經濟的角度定義,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從政權的角度定義,政治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從規律的角度定義,政治是有規律的社會現象。最后作出的定義是,政治是在特定社會經濟關系及其所表現的利益關系基礎上,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公共權力確認和保障其權利并實現其利益的一種社會關系。①參見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4-9 頁。
非馬克思主義的其他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從道德的角度定義,政治是對于一種社會價值的追求,是一種規范性的道德;從權力的角度定義,政治是對權力的追求和運用;從管理的角度定義,政治是公眾事務的管理活動;從利益的角度定義,政治是對社會價值物的權威性分配的決策活動;從外力的角度定義,政治是一種超自然、超社會力量的體現和外化;從政策的角度定義,政治是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過程;從公務的角度定義,政治是人們從事社會公共活動的方式、方法和途徑;等等。
可見,不管從哪個角度下定義,政治總是在政治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博弈過程中體現出政治的階級性和公共性,最后都一定會歸結性地體現為利益安排。而利益的公正分配最終一定會影響人心。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07、507、9 頁。的表述,高度凝練了所有的政治定義,縱觀歷史大勢與世界風云,高屋建瓴地厘清了中國共產黨人理解的政治公共性及其與人心取向甚至向背的緊密聯系,是對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塑造和意識形態建設的卓越貢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07、507、9 頁。,“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07、507、9 頁。,“做到心中有民”⑤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年版,第8 頁。等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心為上”觀念具有高度的切合性。早在商周時期,盡管人們內心關于神的觀念還非常濃郁,但中國早期的仁人賢哲們就知道敬神不如敬民的道理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⑥[春秋]左丘明:《左傳》,李維琦、陳建初、李運富等注,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版,第46 頁。意思為:百姓是神的主人,故而,古代的圣王賢哲首先關注和重視民眾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而后才致力于侍奉鬼神。“先成民”既包含生理上的“成民”,也包括心理上的“成民”。“成民”就是讓人民群眾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成長、成立和成熟,并活得輕松,活得自在,活得人模人樣。如此,民眾必念成人之德,必生感恩之心,進而也必定會與執政集團共患難、同憂樂。這就是政治文化方面贏得民心的政治成功。
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認知。春秋之際,“叔向問晏子曰:‘世亂不遵道,上辟不用義;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費。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晏子對曰:‘晏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茍持民矣,安有遺道!茍遺民矣,安有正行焉!’”⑦[春秋]晏嬰:《晏子春秋全譯》,李萬壽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7 頁。意思為:世道混亂就難以遵循道義,國君邪僻就無從施行德義。因為在亂世,行為端正就容易失去百姓,行為乖僻就可能廢棄道義。在這二難選擇之際,是要行為端正而失去百姓呢?抑或是要愛撫百姓而丟掉道義?晏子回答說,我聽說,身處卑下而不失尊嚴,心里委屈而不失正理,一切行為都出于“視百姓為根本”的初心。如此愛護百姓,怎么可能丟掉道義?反之,如果背棄了百姓,哪里還會有行為端正的可能?這里強調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心中有人民。心中沒有人民,行為端正就無從言談,甚至是無稽之談。
在政治意識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僅文人有大量的表述和論證,且歷代帝王,特別是大有作為的君主,也都或出于客觀形勢的被動消極的醒悟,或出于主觀思想的主動積極的認知,而在理論上有著深刻的論述,并在實踐上著力踐行。唐太宗就是如此深刻理解民本思想的一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君主。《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①[唐]吳兢:《貞觀政要》,駢宇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1 頁。在這里,唐太宗正確地論述了君主與民眾的關系。他在思想上深刻地意識到君主如果用損害百姓而利于自己的“割股啖腹”的做法來滿足一己之私,那么自己的命運就會在背離百姓的過程中步入“腹飽身斃”的悲慘境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具有大量關于“以人為本”的政治思想方面的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424 頁。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思想建設上進一步落實,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1、130、144、137、138 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1、130、144、137、138 頁。,“我將無我,不負人民”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1、130、144、137、138 頁。,“堅持人民至上”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3、9、65、66 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1、130、144、137、138 頁。,“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3、9、65、66 頁。,“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3、9、65、66 頁。,“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53、9、65、66 頁。,“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1、130、144、137、138 頁。,等等。由此可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之心為心”的文化堅守、思想表達和理論闡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心為上”的理念是全面融合和全程貫通的,而且在融合與貫通的基礎上做到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了既賦予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以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強大的現代力量和現代價值。
政治行為與政治意識許多時候難以分割。因為不僅中國文化主張知行合一,現代西方行為科學也認為人類行為的整個過程必定都受到意識的支配。實際上,思想指導行為,除了極少量的無意識行為,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在意識的主導下才有所作為的。所以,筆者將著重于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人民至上”的施政舉措,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政愛民”的實際做法的聯系性和融通性展開闡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國家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可以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舉措和施政行為,在新時代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政愛民”的理念。在《六韜》一書中,著者借周文王與姜太公的對話,凸顯了收攬人心的政治舉措和行為必須以愛民為本的道理。“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①《六韜》,陳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版,第12 頁。“樹斂”,指的是在施政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制定并實行收攬人心的政策措施。因此,周文王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政治實踐中制定正確的政策并采取妥善的行動以收攬人心。姜太公的回答是,由于天下不是某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政策措施和施政行為能夠與天下人共享天下利益和地上財富的人,就可以得到天下人的歸心和擁護;反之,如果政策和舉措是王者獨占天下利益和地上財富,就會失去天下人的真心歸附和衷心擁戴。
在《管子·霸形》開篇的一段文字中,有管子與齊桓公之間關于如何稱霸的對話。其中,管子回答的部分也深刻認識到政治措施與獲得民眾支持之間的邏輯關系。“管子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②[春秋]管仲:《管子全譯》,謝浩范、朱迎平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341-342 頁。管子回答的意思是說:“您想要成就霸業大業嗎?那就一定要從根本上著手。”桓公變換體位,離開坐席,拱手發問說:“請問什么叫作根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是您的根本。百姓懼怕挨餓,而如今租稅繁重;百姓憂恐死罪,而如今刑政兇險;百姓憂慮辛勞,而如今舉辦事業時間無定。您如果減輕租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定時興舉事業,百姓就不愁勞苦。”最終經過君臣之間的共同努力,春秋之際的齊國率先實現霸業,齊桓公與管仲之間也成就君臣之間默契配合、完成霸業的千古美談。孔子在《論語》中對他們的做法也十分肯定。
應該說,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中,關于政治行為必須恪守“仁政愛民”理念的最為完備的思想理論家之一,就是漢代初年的賈誼。賈誼《新書》卷九的“大政上”說:“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命也,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故國以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功也。故國以為功,君以為功,吏以為功。國以民為興壞,君以民為強弱,吏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力也,故國以為力,君以為力,吏以為力。故夫戰之勝也,民欲勝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則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則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戰,民不欲勝,則莫能以勝矣。”③[西漢]賈誼:《賈誼新書譯注》,于智榮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6 頁。在這一段話中,賈誼全面論證了人民是政治力量的根本,人民是政治成功的命脈,人民是檢驗功績的標準,人民是決定戰爭勝敗與否的關鍵。特別是以官吏服務人民的態度和成效作為判定官吏賢能或者不肖標準的說法,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加強領導干部思想政治建設的現代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著“政治措施必須以民為本”的理念。他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觀點,他的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4、120 頁。的思想,他的關于經濟建設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4、120 頁。作為奮斗目標的理念,特別是“人民城市為人民”④《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07 頁。的說法,他的關于政治建設必須“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創新之舉,他的關于在法治建設中“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明確要求,他的關于“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⑦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指示,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⑧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整個部分,就諄諄教誨全黨,“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⑨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在政治行為上,他堅持以上述思想指導施政實踐,并特別注重促進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應該說,黨所有的施政舉措,都是在上述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有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的施政舉措,以及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關于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別是關于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方面,都實實在在地在政治舉措上緊緊抓住了政治行為的為民本質。可以肯定地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種種施政行為,立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超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政愛民”的政治主張,并在施政的實際行動中,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獨有的現代魅力,使中華文明展現蓬勃的當代生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群眾路線和“魚水關系”的論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君舟民水”理念,是內在相似且切合時代、推陳出新的。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也是中國精神的重要貢獻者和示范者,但中國共產黨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來認識與實踐這一理念的。現代的“魚水關系”延續并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君舟民水”的至理,是對古代“君舟民水”關系的開拓性提煉和創新性運用,并在延續中凝練、守正中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領導和人民關系的論述展現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起中華文明新活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君舟民水”的論述有其悠久的傳統。《荀子》一書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⑩[戰國]荀況:《荀子》,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版,第118 頁。如果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意思就是君主、帝王恰似水上行使的船只,而普通人民群眾正像大江大河中永不枯竭的水。君主、帝王如果施仁政,輕徭薄賦,對老百姓好些,那么老百姓對于君主、帝王而言,正如弱水承載著重舟一般的依托力量,順從其統治,是作為統治基礎的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但是如果君主、帝王對老百姓橫征暴斂,對老百姓不好,老百姓就會如同巨浪一般,掀翻小舟,揭竿而起,誅殺一夫。正可謂,載舟覆舟,千古一理。
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孔子在分析和闡明了庸人的“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士人的“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君子的“篤行信道,自強不息”;賢人的“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圣人的“德合于天地,品協于自然”等五類人品德素質的基本特征后,讓哀公思哀知哀,思憂知憂,思勞知勞,思懼知懼,最后說道,“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①《孔子家語譯注》,王德明主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52-53、53 頁。可見,《孔子家語》認為君主只要認知了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圣人等五類人的品德及其特點,且努力思考和探求各種類型民眾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訴求和特點,并進而在君舟民水關系上追求思而得之,知而免之,那么君主就能夠清楚地知道各類民眾對于自己政治統治的不同意義,最后就能“于政治,何有失矣”②《孔子家語譯注》,王德明主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52-53、53 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君舟民水”的理論,不僅學者們心心念念,而且明智的帝王們也時刻體悟,并進而引起關注。《貞觀政要》中說:“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蔽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于滅亡……’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君,皆為居安忘危,處理忘亂,所以不能長久。……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③[唐]吳兢:《貞觀政要》,駢宇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35-36 頁。這是貞觀之治的后期,政治家魏徵告誡唐太宗的話。這段話的時代背景是貞觀之治已經取得相當的成就,整個唐王朝處于治理有效、環境安定時期。這時,君主及其執政集團就有可能忽視危機的萌芽和混亂的由頭。它與《荀子》和《孔子家語》中的內容相似,只是表達略有差異。
政治關系的核心是以權力和權利為表現形式的各種利益關系。就中國古代政治關系而言,統治集團與人民大眾利益關系的處理問題是極其重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方面的相關內容也是極其豐富的。《管子》一書說:“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而令乃行。故曰‘貴有以行令也’。”④[春秋]管仲:《管子全譯》,謝浩范、朱迎平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734 頁。意思為:君主之所以能夠政令無礙和禁止無違,是因為政令切合百姓的愛好,而禁令又恰好禁在百姓的厭惡點上。百姓的性情無不期待生存而懼怕死亡,期望利益而厭惡禍害。因而,君主的政令有利于生存和謀利,就能順利推行;君主的禁令有利于百姓預防死亡和避免禍害,就會禁止無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就引用了《管子·版法解》的古人經典“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⑤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3 頁。,來證明執政集團必須與人民同利同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以百姓之心為心,實現并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黨和人民群眾魚水關系”的論說,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君舟民水”思想的浸潤。古代“君舟民水”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方面,它展現了民眾對于君主統治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為民者與為君者之間的承托關系,承認民眾力量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面,“君舟民水”的思想具有警示作用,提醒統治者或執政集團“輕徭薄賦”,改善民生,減輕對民眾的壓迫,防止陷入“歷史周期率”。我們黨從唯物史觀出發,深刻認識“君舟民水”的本質,使群眾路線成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當前,我們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我們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由此可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理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君舟民水”關系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之路,一般都首先體現為由重神到重人的轉變,接著在重人階段又表現為從重君到重民的轉型。西方國家的重神階段在時間上遠比我們中國長得多,所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開化遠比西方早。中國的民本思想應該起源于商周,周公在武王伐紂取得政權后進行意識形態創新時,面對既要證明武王伐紂革命的合理性,又要說明以后革命的不合理性的“二難選擇”,采用了“以民本論興亡”的理路進行理論創新。所以,民本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就得到了強化和凸顯。且這個重民思想在先秦是不斷演進和發展的,時至戰國時代的孟子就已經大體完成。這個時期由于各國爭雄,君主專制尚未徹底形成,以重士重民為主要內容的民本思想影響力顯然大于尊君思想。因此,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國家政治文明發育得比較早,是具有悠久民權理念和民本思想傳統的國度。民本思想作為政治治理的一種理念,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其形式和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既強調以民為本,又強調以君為尊,形成了“重民—尊君”兼顧并重的政治治理理念。到了明末清初之際,由于明代末期連續幾任君主的“不似人君”,以及明清易代的刺激,出現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為代表的主張“民主君客”的“新民本”思想,其中,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則是“新民本”思想的代表作。這一部分從政治發展的角度,思考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人民主權”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主君客”主張的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
政治發展必須考慮民眾的權利。管子說:“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之相得也,則主尊顯。故曰‘銜令者,君之尊也’。人主出言,順于理,合于民情,則民受其辭。民受其辭,則名聲章。故曰‘受辭者,名之運也’。”①[春秋]管仲:《管子全譯》,謝浩范、朱迎平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736-737、737 頁。古代的法令應該包括現在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法條的含義。意思是,方針政策和法規法律的確立,要讓百姓發自內心地高興;命令發布要讓百姓樂意奉行。法令符合民心,就像符與節相互吻合,因而君主的尊嚴才得以彰顯。百姓奉行命令,是君主尊嚴的前提。君主說話,按照道理,符合民情,關注民眾權利,百姓就順從地遵循他的指令。百姓接受他的指令,君主的聲名就會顯赫。所以,百姓權利得到照顧才接受指令,這是君主聲名播揚的前提。推動政治發展最有效的辦法,是視百姓為政治體制的主體,而君主僅僅是老百姓委托代管繁重社會事務的公職人員,進而出臺的政策應注意讓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得以牢固樹立和空前噴發。管子又說:“明主之治天下也,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不擾則民自循,不勞則民自試,故曰‘上無事而民自試’。”②[春秋]管仲:《管子全譯》,謝浩范、朱迎平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736-737、737 頁。意思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是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去騷擾他們,讓百姓休養生息而不去煩擾他們。不受騷擾,百姓就安守本分;不被煩擾,百姓就會自由發展。因此說,君主能無為而治,百姓就自由發展。而這一切都取決于管理者把老百姓當作主人,把自己當作勤務員。人民無需服務時,則無為而治;人民需要服務時,就竭力而為。
統治者關注民眾權利就必須明白以下道理,雖然政治權力正向運行,有利于百姓的生存和發展,但在最終意義上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千千萬萬的民眾。因此,是老百姓養活了統治者,而不是相反。《慎子》一書說:“故圣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人無己害也,(如號稱圣人者犯渾而有害于人)則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于圣人也,養之也,非使圣人養己也,則圣人無事矣。”①《慎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全譯》,高流水、林恒森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9、25 頁。意思是,圣人處于高位,雖然能夠做到不損害人,但不能使人不損害自己,因為如果他的統治雖然主觀上不想損害人,但由于統治能力的問題,制定的方針政策損害了人民,百姓也會除其害、覆其舟。圣人能夠統治天下,是受到人民的委托,而不是私自擅為而竊取的。圣人如果認識到是百姓奉養了他,而不是圣人自己養活了老百姓,并在實踐中注意貫徹、落實,那么,就會處于沒有危害的狀態。
推動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是,設立官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管理社會事務,以便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好,絕不是為了讓人民頭上騎著作威作福的官員。《慎子》一書說:“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②《慎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全譯》,高流水、林恒森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9、25 頁。這段話的核心要義是,古代設立天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設立官員的目的是為了讓官員更好地協助天子有效管理社會事務。
民眾權利的伸張是衡量政治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政治發展過程中,君主或執政集團一定要關注“君客民主”的終極關系。唐太宗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③[唐]吳兢:《貞觀政要》,駢宇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35 頁。意思是說,百姓所愛戴的難道不是以民為本的君主嗎?君主所畏懼的難道不是載舟覆舟如水的百姓嗎?作為國君,圣明有道,百姓就擁戴他作為君主;如果昏庸無道,百姓就會如棄敝履般地拋棄他,實在令人恐懼啊!所以,任何君主或執政集團一定要關注在推動政治進步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制定合民心、契民情的政策法律,并認識到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君主只是人民委托管理公共政治事務的公職人員。君主有道,人民就推戴和擁護他;君主無道,人民就會拋棄甚至誅除他。當然,君客民主往往有點終極意義,最后才規律性地得以展現。在反動統治日漸腐爛的過程中,許多君主依然容易遺忘“君客民主”的道理,反而會表現出猙獰的“君主民客”的思想和品質。
明末清初,黃宗羲關于“君主源于契約”的“新民本”思想意義非凡。他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說,原始社會,自私自利,以至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④[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6 頁。。在此基礎上,黃宗羲進而推出“君客民主”概念,并以此為出發點談君權的職責。他說:“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①[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不像后世君主,未得位則“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②[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為君后則“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③[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為此,他在理順君民關系方面,實現了從“君主民客”到“君客民主”的超越,克服了以往民本思想家往往先安頓好了君主,然后講民本的缺陷。關于黃宗羲民本思想的民主性,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他喜讀黃宗羲著作,因這位學問家的許多思想有著樸素的科學性和民主性。④參見《溫家寶總理論黃宗羲思想的親筆信》,《浙江學刊》,2005 年第4 期。應該說,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通篇充滿了逼近民主意識的“君客民主”的民本思想,如:“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⑤[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⑥[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⑦[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⑧[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段志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8、8、8、14、14、16、27 頁。,等等。這些提法和思想盡管仍處于民本思想的范疇,但在一定程度上散發著民主氣息。
就政治發展而言,人類社會的思想總是先走出神的統治,進入肯定人的作用的時代,進而又在重人的過程中,從英雄史觀出發步入人民史觀的境界,最后又在人民史觀的領域內,不斷開疆拓土,拓展民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容,高度彰顯了人民的主體性。他的“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⑨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局,2021 年版,第235、74頁。的思想,“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⑩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局,2021 年版,第235、74 。的論斷,“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觀點,“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7 頁。的主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信念,“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決策,“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 月26 日。的舉措,等等,應該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君客民主”“民惟邦本”主張的意蘊,又遠遠超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那些主張。
綜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 年7 月2 日。。“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高點、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點、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所奏響的時代強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人民至上”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時代性繼承和突破性弘揚、內在性貫通和開拓性融合。應該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論斷和新舉措,植根于無比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顯現了“民本思想”的底蘊,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更具民族特色,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更具時代價值、中華早熟的“民本文明”更加折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