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ESG就是一套立足于公眾屬性和公共責任,幫助企業構建國際溝通機制的話語體系
農夫山泉深陷“民族”情緒危機,站在理性的視角,特別是ESG的議題框架看,對農夫山泉自身來說,暴露了ESG方面“欠債”有點多;而對其他企業的重要啟發,則是ESG補課當更為緊迫!
首先是社會福祉方面,有網友總結出來一組對比,顯示了鐘睒睒個人資產4000多億,農夫山泉向2023年甘肅地震災區的捐贈卻僅有2.4萬瓶飲用水,而阿里、騰訊、OPPO、安踏、鴻星爾克等企業的捐贈額都是千萬級的。同時,網友們整理了近些年農夫山泉和鐘睒睒的捐贈記錄,確實累計超過兩千萬,但是,娃哈哈和宗慶后的捐贈額達到7.5億,其中某一項捐贈就有1.36億。對此,大家心里是有一桿“秤”的。
早在2009年,農夫山泉的“一瓶水,一分錢”公益廣告和捐贈額度不一致問題,曾受到《公益時報》的質疑。當時即有評論指出,農夫山泉所謂的公益,一方面是為營銷服務的“小心思”,另一方面亦不排除用消費者的錢避稅的嫌疑。
實際上,這只是冰山一角。部分網友指責鐘睒睒之子鐘墅子移民海外一事,也有人認為這是個人自由。要知道,我們的主流價值倡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這一議題下,鐘墅子的移民行為就很難只簡單定義為個人自由,至少體現在踐行共富方面被記入減分評價、面臨質疑在所難免。
農夫山泉和鐘睒睒為媒體所熟知并關注的,更多是當年發起水質之爭的往事和善打輿論戰的印象。這與其公然宣稱的“掀起輿論罵戰,利用新聞熱度,攻擊另一家企業,絕不是宗老所期望的”形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強烈反差。
反差的另一面是,娃哈哈的宗慶后在多個場合為企業踐行ESG理念?!柏敻皇巧鐣?,我只是管理者”“讓企業的發展成果與員工共享,是‘共富的一種形式”等言論不僅擲地有聲,更是指引了娃哈哈的ESG行動。
從某種意義上看,輿論對農夫山泉和娃哈哈兩家企業,以及鐘睒睒和宗慶后兩位企業家的對比,呈現出他們在商業道德取向的差異,這是ESG的典型議題之一,也是導致輿論天平傾斜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更多ESG具體舉措,如環保節能、減排降碳、技術創新、員工發展等方面,農夫山泉的總體表現也存在務虛多于務實的爭議。其公布的《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這份承諾性質的文件里,大多是定性描述。有媒體援引農夫山泉的ESG報告,指出其曾獲得國家綠色工廠、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等榮譽,在節水與碳排放領域有一些實踐案例,卻只設定了強度等相對指標,而沒有設定絕對值的目標。這無疑讓其ESG披露質量打了折扣。
以專利授權為例,公開資料顯示,農夫山泉的專利授權,有相當一部分是外觀設計方面的,這就很難不讓一些人理解為,其更側重于表面功夫。
2019年,一篇題為《農夫山泉:三年沒增長就裁員》的媒體報道披露農夫山泉在河南實施裁員。農夫山泉的官方網站上赫然標稱奉行“人和文化”并詮釋為“每一個員工的堅守,成就了農夫山泉數十年不變的品質”。而娃哈哈有一項特殊的規定:不能辭退45歲以上的員工。這也許是兩家企業在員工發展方面的縮影和寫照。
要知道,這些對比的背后有一點不同,農夫山泉是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而娃哈哈目前未上市。按理說,一家上市公司的公眾屬性應是更強的,所需承擔的公共責任,也應是更大的,當然,輿論對其的要求和評價標準自然也是更高的。
本文試圖從“黑”公關或網暴的推論中跳開,選取了ESG整體框架下的部分議題進行分析,誠然無法以有限的篇幅得出全面客觀的結論,只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企業厘清全新輿論挑戰,從ESG視角審視并尋找有效的危機防護和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