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研韜 焦昆 林媛媛
在當今世界,以利益與價值觀為基礎的陣營對抗正在加劇,提升地方國際傳播效能就尤為重要。
核心概念界定
1.地方傳播。地方傳播與以中央政府為主體的國家傳播相對,包含城市傳播與區域傳播。本文的“城市”不區分規模。本文的“區域”既包括省級地方發展共同體,也包含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城市群”可視為“區域”的一類。本文的“區域”不包含超民族國家共同體。
2.“全球-地方”。這源自“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強調超越全球和地方二元對立的關系。“全球在地化”凸顯“在當代社會、政治與經濟領域內普遍性與特殊性趨勢同時發生”。1在“全球在地化”視角下,全球化與在地化是互補共生關系。“全球在地化”是一種批判性的、變革性的全球化。鄒軍認為,“全球-地方”理論視角可以被拆解為“全球-國家-地方”三級結構。2
3.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和區域品牌都屬于地方品牌的范疇。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在提煉自身比較優勢基礎上,集全市之力向市民、游客、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做出的價值承諾,希望借助城市品牌使自己的城市脫穎而出。城市IP是為提升城市價值而提出的獨特文化符號,種類繁多。在本文中,區域品牌是以一個或幾個城市為核心而制訂的集體利益承諾。
國際涉華傳播生態核心特征
我國國際傳播實踐中的若干問題都源自對作業環境的誤解甚至曲解。不可否認,有些勢力在蓄意操縱世人對環境的認知。
1.挑戰與阻礙。第一,中西方隔閡擴大深化,衍生后果持續顯現。各種因素疊加損害了我國在西方的形象,進而放大了各種沖突,最終引發美西方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科技鏈、人才鏈、資金鏈等領域與中國“脫鉤斷鏈”。不可避免地,價值觀差異扭曲了西方對我國城市與區域發展戰略的認知與態度。
第二,我國國際傳播理論和手段遠遠滯后于時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際傳播的理論創新動力不足,對實踐具有指導價值的創新成果匱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理念難以有效傳播,未能進入決策與實施程序。與此同時,對傳播實踐指導性不高甚至有害的理念大行其道。理論層面缺乏競爭,實踐層面的自我糾偏能力很低。這是阻礙我國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一大障礙。
第三,我國對國際傳播生態的理解存在偏差。從全球范圍看,“真相坍塌”現象客觀存在,人類已進入“后真相時代”。同時,“同溫層效應”“信息繭房”“巴爾干效應”等在國際認知中同樣存在。針對某些民族情感對立的國家,“群體極化”危害不小。加上蓄意操縱和傳統桎梏,精英階層和普羅大眾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都存在偏差,而這類信息傳播與知識生產領域的缺陷妨害精英決策與大眾情感。
第四,生成式AI擴大價值觀間的鴻溝。生成式AI基于既有網絡信息做出回應,而且會遵循特定的法律、價值觀與風俗習慣。因此說,生成式AI會在不同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之間擴大并固化認知對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于價值觀的“信息繭房”的對抗,也就是形成隸屬于不同價值觀的“平行世界”。這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阻礙國際傳播。更嚴重的是,這種風險尚未引起足夠重視。3
2.機遇與優勢。第一,傳統智慧的高維指引。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引領我們以辯證思維看待全球變化。從歷時維度,道理、規律、秩序都是變動不居的,世人得主動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在危機中尋新機,于亂局中開新局”。這是寶貴的也是相當實用的思想財富,值得珍惜、傳承和發展。
第二,國家綜合實力已達新高度。除了經濟、科技、軍事等傳統維度外,我國已擁有大量睜開眼睛看世界、掌握先進技術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而人最重要的素質是認知能力。進一步優化用人環境,保障人才最大限度發揮其能量,這是我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根本前提。我國在全球治理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也掌握了初步的國際平臺資源。
第三,社交媒體和智能媒體帶來新機遇。我國已經擁有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交媒體,而融合人工智能的新型媒體形態“智能媒體”或叫“AI驅動媒體”,有助于消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抵觸、消弭認知鴻溝。新型媒體能讓國際社會低成本沉浸式感知我國的特色與發展,這有助于培養移情心理和共情氛圍。當然前提是我國新型媒體的運行遵循國際倫理與習俗。
第四,我國地方國際傳播方興未艾。迄今為止,我國已有若干省市區和城市成立了國際傳播中心,雖然缺乏先進理論的指引,傳播實踐大都在低段位運行,但畢竟已蹣跚起步。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盲目探索之后,地方國際傳播自然會向較高水平看齊,步入效果導向、科學牽引的正確道路。筆者稱之為地方國際傳播2.0階段。要實現迭代升級,地方國際傳播尚需效果評估的推動。
我國地方國際傳播的基本邏輯
基于對國內和國際傳播生態的理解,筆者認為我國地方國際傳播應遵循兩大邏輯。
1.政治統攝國際傳播。從編碼端看,我國的地方國際傳播是自上而下的行為,這體現在傳播目標、內容、主體、渠道、規則等傳播要素上。正如鄒軍教授所言:我國地方國際傳播工作牽涉到地方、國家、國際三個層面的內容,國家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4事實上,我國精英階層普遍希望以講好地方故事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因此說,我國地方對外傳播是國家對外傳播的一部分,服務國家大局。
從解碼端看,國際社會必然會在“全球-中國-中國地方”的系統框架下解讀我國地方傳播。換言之,在國際受眾眼里,我國的地方傳播首先是中國的,其次才是地方的。在更大范圍內,正如畢研韜團隊指出的,國際社會必然會在地緣政治和資本政治雙重框架下解讀海南自貿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5如上文所述,我國地方國際傳播的阻力因此而增加。
2.價值溝通關乎全局。利益和價值觀共同塑造國際關系,其中價值觀能夠調節利益關系。阿根廷社會學家馬里亞諾 · 格龍多納說,國家必須具備那種有利于抵制誘惑而做出正確決策的價值體系,才能實現持續、迅速地發展。地方國際傳播的一大使命是協助推動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價值觀溝通。劉金波博士建議將“創新之城”“包容之城”“未來之城”等作為深圳城市品牌,將“可溝通城市”“跨文化城市”作為發展目標,以主動、平等、公開、透明等作為政府公報等的基本規范6,這是符合國際傳播規律的明智策略。
3.在地方國際傳播中,民間傳播可以彌補官方傳播的不足。李舒、張寅建議,“聚焦城市日常生活、表達個體對城市感知的微觀敘事可以充分展現城市韻味,促進人與城市、文化與文化的有效互動。”7劉昊、謝思怡倡導浸潤式傳播,“自媒體的碎片化分享既淡化了城市傳播的痕跡,又實現了對城市形象的無痕構建”。8張志安教授提出,城市國際傳播要呈現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與城市價值觀、國家歷史文明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城市國際傳播可“分享、總結和探討城市發展經驗”,9進而呈現城市治理的價值邏輯。
結語
文化學者雷蒙德 · 威廉斯認為,“人類共同體的發展是通過發現共同意義及其共同的溝通手段而實現的……傳播就是使獨特經驗變成共同經驗的過程”。10要更加有效地實現國際傳播的目標,郭毅教授認為傳播者要設法“在時間、空間、情感等多個維度把地方充分融入全球,促成地方與全球之間更加有機的交往與交流。”11筆者進一步主張采納跨文明對話的視角,跳出對話雙方所在的維度,從更高維度俯視對話的雙方,唯此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國際傳播。12
董關鵬教授在2016年的一次會議上稱:“在今天的全媒體時代,使用專家和創新先鋒才會在國際競爭中作為大都會脫穎而出”,13筆者認為,在當今國際秩序重構的非常時期,只有同時熟諳國際關系和國際傳播的復合型專家才有可能理解和勝任國際傳播工作。
參考文獻
1.Joachim Blatter. Glocalization [EB/OL]. https://www.britannica.com/money/glocalization.
2.4.11張毓強,姬德強.“全球地方”視角下的中國國際傳播新格局[J].對外傳播,2024(01):66-70.
3.畢研韜.認知安全視域下生成式AI監管研究[J].青年記者,2023(11):87-90.
5.畢研韜、董慶文、黃玲憶.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之國際傳播研究——以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為例[J].對外傳播,2024(1):42-45.
6.劉金波.超大城市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75(06):74-85.
7.李舒,張寅.跨文化視域下城市國際傳播的理念升級與模式創新[J].青年記者,2022(24): 64-66.
8.劉昊,謝思怡.浸潤、涵化、認同:自媒體視域下城市國際形象的滲透式傳播[J].當代傳播,2022(06):85-89.
9.張志安.議題、機制與話語:中國式現代化與城市國際傳播的關鍵問題[J].社會主義論壇,2023(06):20-22.
10.雷蒙德·威廉斯.漫長的革命[M]. 倪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7-48.
12.畢研韜.戰略傳播和跨文明對話: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的關鍵維度[J].新傳播,2021(6):35-37、41.
13.李雪威,李亞.國際大城市的全媒體傳播[J].公關世界,2016(2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