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興樂,成教,化育:王夫之樂教重情論①

2024-06-10 19:38:27山東航空學院山東濱州256600
關鍵詞:美育

高 陽 (山東航空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引 言

以人文教化著稱的儒家重視樂教,《論語·泰伯》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80孔子主張人文化育完備于樂。《樂論》指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2]381樂不僅能善化心性,而且能移易風俗。一代大儒王夫之亦重視樂教,他指出:“樂之為教,先王以為教國子之本業,學者自十三以上莫不習焉……推而用之,則燕饗、祭祀、飲射、軍旅、人神、文武,咸受治焉,是其為用亦大矣。”[3]887樂,發揮了先王教民之用,而“學者自十三以上莫不習”則體現出樂教育人的必要性與長久性。此外,樂教能助益安邦治國,故而“為用亦大”。

有學者認為王夫之主張樂教具有改善人性、夯實道德情操的意義[4],尤其重視雅樂喚醒人性的功用[5]。學界普遍認可王夫之情樂相系,相關研究通過詩樂關系分析王夫之論詩與樂皆以達情為要[6],或主張樂包含哀樂之情[7], 或提出樂含情具有審美意義[8]。此外,亦有研究注意到王夫之論樂發情以立和的價值。[9]

總體看來,學界不乏對王夫之樂教思想的研究,特別是關注到情與樂的密切關系。但既有研究對于樂教形塑人格、完備人性的內在根據與邏輯進路未能展開詳盡闡述。實際上,樂教形塑人格、完備人性的關鍵在于情。

詩樂、禮樂關系固然是探討情樂相系的徑路,但“情”在王夫之樂教思想中的意義不僅在于樂含情或達情,樂之所生、所興、成教、化育皆在于情,情貫穿興樂成教而化天下的始終。這樣,王夫之樂教思想呈現出鮮明的重情特征。鑒于此,本文以王夫之論情樂相系為切入點,探討情何以興樂,樂何以因情而成樂教,樂教又何以通過情以敦品化育,從而呈現王夫之樂教重情論的整體風貌,以期對當下美育發展有所增益。

一、樂:化之交感,樂之機也

先秦時期,《荀子·樂論》《禮記·樂記》都注意到了樂的生成問題。《樂記》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10]931聲、音、樂前后相續而成。但對于樂的本質,《樂論》與《樂記》少有涉及。

時至明末,王夫之基于其氣本體論探討樂的本質。氣是王夫之哲學的重要范疇,他承繼張載太虛即宇宙本源之論,提出太虛由氣構成。所謂“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11]26,從而構建起氣本體論。王夫之基于氣本體論來闡明其文藝觀:“詩、歌、舞之出于口體者,氣為之也”[3]928,詩、歌、舞皆氣化運衍而成。王夫之亦從氣化運行角度論樂:“天地奠位,清寧各正,而當春發生,則陰陽交泰,和氣暄動,萬物各資其和以暢其生理,此太和之氣凝之于人則發見于情,而樂由是以興。蓋和效于氣,氣動而成聲,故萬物相生以氣而相召以聲。由此思之,樂之理可見矣。”[3]934天地清明各有其定位,氣化流行亦循其理。萬物當春發生是陰陽互動通融、和氣流動的結果,人亦以自身方式彰顯陰陽互動、和氣運衍之理。同理,樂是人“暢其生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樂之理需借由聲而顯,而聲源于和氣暄動,故而樂根源于氣。

在此基礎上,王夫之針對《樂記》“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10]950提出樂承繼乾道之德。“萬物之生,以感而始。樂之自無而有,亦因感而生,故與乾之知大始者同其用。物有定體,性命各成。禮之因其成材各為位置,亦以正萬物之性命而安其所,故與坤之作成物者同其功,此明禮樂之原與乾坤合其撰也。”[3]914王夫之將禮樂納入宇宙空間論,以宇宙成化之規律來考察禮與樂。“乾之知大始者”源于《易》,此處“知”并不是“知道”,而是側重“主”“主管”,旨在說明乾道主萬物生成。樂之所以“與乾之知大始者同其用”,原因在于樂之生本質上隸屬于宇宙間萬物之生。樂經歷“自無而有”,一如萬物化生自無而有,故而承繼乾道之德。不僅如此,樂“以感而始”“因感而生”也體現著“乾知大始”之德。“大始”指最初化成萬物的混沌之氣,意在強調開始、源頭,體現著時間的綿延性。這樣,樂“以感而始”“因感而生”表明樂自氣化流行產生后在時間的線軸上展開,因而樂承乾道之德,即“樂著大始”。王夫之又指出:“乾知大始而統乎成,流行而不息;樂以之而自無之有者,終始相貫而成章……此明禮樂之成與天地同其德。”[3]914乾道主萬物之始是一個從無至有、運行不已的氣化過程,而樂自無而有亦是一個首末始終相貫的過程。

王夫之既將禮樂納入其宇宙論,故而論樂之生成、興發亦從此著手。他指出:“‘天高地下’,各定位也。‘萬物散殊’,各成章也。體之不易,禮之象也。天氣降,地氣升,交流以啟化而不息,此天地之和也。萬物生以相滋,尅以相成,合同而效天地之化,此萬物之和也。化之交感,樂之機也。”[3]910-911天高地下是天地的固有定位,萬物散處而不同是各自的條理。“各定位”與“各成章”即禮的特質,意在強調有序性與差異性,即《樂論》中的“樂合同,禮別異”[2]382。相較于禮,樂追求“合同”。王夫之對此比較認同,所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升降交融、流行不已是天地和合。推及萬物,萬物相生而滋長,相克而化成,萬物之和一如天地之和而化育。由天地、萬物之和可知,“和”意味著互異雙方的互動,“和”稱得上是雙方交互、相取的產物。王夫之繼而表示,樂之興發的機樞就在于互動,即“化之交感,樂之機也”。換言之,樂之興發如同天地交感、生化萬物,是互異雙方相互摩蕩、交感以生的結果。

無疑,“化之交感”反映了王夫之的互動思維。強調樂“化之交感”的互動性在《樂論》與《樂記》中鮮見,然而,互動在王夫之這里卻成為關注的焦點。在詮釋《樂記》“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10]950時,王夫之指出:“大始而不息,‘動’也。成物而不動,‘靜’也。動靜各有其則,而天地之間,化機流行,則動以養靜,靜以居動,互相為用,合同而成化。蓋動靜有必合之幾,而萬物由之以生成,不可偏廢也。”[3]915初始形成萬物之氣運衍不已就是動,成化萬物居而不易就是靜。盡管動靜各有其規律,但宇宙天地間的氣化流行并非動靜截然,而是動蘊蓄著靜、靜待發而動,即動與靜彼此相需,相與為用,動與靜皆有與對方合同之幾。因此,萬物成于動靜互動合同。

重視互異雙方的彼此互動反映了王夫之乾坤并建的宇宙觀。由前之所述,王夫之試圖將樂納入其宇宙論,而樂之機在于“化之交感”則彰顯了互動的意義,與其宇宙觀相一致。所謂“乾坤并建,以為大始,以為永成”[12]989,依王夫之乾坤并建的宇宙觀,宇宙統一即乾坤和合,意指乾與坤非孤立而是并建凝合為一。基于此,樂之機在于“化之交感”“與乾之大始者同其用”,樂之所成彰顯了天地和合,故樂與宇宙乾坤之道合轍,王夫之借由此明確了樂之存在的宇宙依據。

二、興樂:情以興樂,樂以達情

王夫之論成樂之機在于“化之交感”表明樂是互動的結果,這一觀點有別于《樂記》。回溯《樂記》論樂之生成,其經歷“音而樂之”的過程,音的生成源頭即樂的生成源頭。顯然,《樂記》論樂之所自生因于人心之動,人心之動實際上就是人之情的表現。同時,《樂記》又提出人心之動乃物之觸發。概言之,《樂記》將音之起、樂之生鎖定于有感于外物而動的人心。

雖然王夫之樂論受《樂記》影響,但他對“感于物而動”之論沒有全盤接受:“此章推樂之所自生因于人心之動幾,固樂理之自然,顧其曰‘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則不知靜含動理,情為性緒,喜怒哀樂之正者,皆因天機之固有而時出以與物相應,乃以一寂然不動者為心之本體,而不識感而遂通之實,舉其動者悉歸外物之引觸,則與圣人之言不合,而流為佛、老之濫觴,學者不可不辨也。”[3]889由“樂之所自生因于人心之動幾”,可知王夫之認同《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之論。然而,王夫之不滿“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在他看來,倘若物使人心觸動成立,則意味著人心沒有主動性而只有“受”的被動性,只能被動接受外物影響而沒有主動感通外物的能力。依《樂記》的邏輯,人心在未成動之前是靜的狀態。對于動靜關系,王夫之表示:“天地之間,化機流行,則動以養靜,靜以居動,互相為用,合同而成化。蓋動靜必有合之幾,而萬物由之以生成。”[3]915動與靜相與為用,二者之間有合之幾,萬物即成于動靜合同。而“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則表明心之本體寂然不動,未動之心或陷入死寂或流于空無,這顯然忽視了心“感而遂通”的特質。王夫之表示,人心在未感于物之前也并不全然是不動的,而是以“感通”的潛在狀態存在。進一步講,王夫之強調心之動幾意在說明心物間的往來互動,人心具備主動體驗與認知外物的主動性,即“靜含動理”。因此,王夫之認為《樂記》說法與“圣人之言不合”,存在流于佛空道無的傾向。

此外,《樂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意味著情是“感物而動”的結果,這亦令王夫之不能接受。在他看來,人心感于物而動無異于“謂喜怒哀樂愛敬之心皆因物而起。其說與《告子》‘彼長而我長之’之意略同”[3]890,與其基于互動思維論情的本質與生發機制相去甚遠。王夫之提出:“情者,陰陽之幾。”[13]323其本質在于陰陽之氣互動。情的生成機制亦如:“蓋吾心之動幾,與物相取,物欲之足相引者,與吾之動幾交,而情以生。然則情者,不純在外,不純在內,或往或來,一來一往,吾之動幾與天地之動幾相合而成者也。”[14]1069情是心物互動相取的結果,生成于內外交互,周流于往來之間。同時,情的生成機制表明情能夠貫通內在的人心與外物。簡言之,王夫之基于互動相取闡釋情之本質與生成。

無疑,互動相取也是王夫之論樂的徑路。由前之所述,王夫之認為成樂之機在于“化之交感”。他繼而指出:“樂之所自生因于人心之動幾”[3]889,人心之動幾必然存在外物與之相應,與“天機之固有而時出以與物相應”[3]889的說法一致。換言之,人心之動幾本身就蘊含著與物互動相應的主動性。王夫之否認為心待物而起,相反,心具有主動地識別能力,即“感而遂通”的能力,可知王夫之對心物之間雙向互動交流的重視。這樣,王夫之以“化之交感”釋樂,意在強調樂之興在于心物互動、化之交感的情,即樂源于有感于外物而又通于外物的人心之動幾。此外,王夫之探討樂的本質時就注意到情之于樂的生成意義:“此太和之氣凝之于人則發見于情,而樂由是以興。”[3]934可以說,樂源于人心與外物的互動相取之情,即“情所必發,樂由之生”。[3]954

樂不僅源于情而生,亦能像詩一樣傳情達意。“‘欽欽’,肅也;‘同音’,雍也;‘不僭’,平也。肅雍以平,和樂之都也,而聞之者憂悲以妯……然則《淮水》之樂,其音自樂,聽其聲者自悲,兩無相與,而樂不見功。”[13]423-424此論出自《詩廣傳》,雖然是王夫之廣衍《詩經》的義理之作,但由于詩樂關系緊密,詩通常作為能夠歌詠的樂而存在,故而衍《詩經》不乏樂理闡釋。上述引文是王夫之基于《鼓鐘》之樂的闡釋,“欽欽”“同音”等是對《鼓鐘》之樂的描寫。并且王夫之表示,“欽欽”模擬了鐘鼓奏樂的聲音,傳遞出肅穆莊重之情;“同音”是和諧之音,蘊含著雍容舒緩之感。換言之,《鼓鐘》之樂傳達出肅穆和諧的情韻。與《鼓鐘》不同,“《淮水》之樂,其音自樂”,《淮水》蘊蓄著樂之情。顯然,王夫之認為通過樂音可以感受其所蘊含的情,“樂是喜怒哀樂之情體現于樂器、歌舞之上者”。[15]35

王夫之以化之交感、互動相取的思維論樂源于情,這無疑是對先秦論樂生于人心之動觀念的改良。不僅如此,王夫之還提出興樂之情能“外動而生中”。[13]424“外動”實際上是樂以達情對人的影響,而“外動”的根源在于樂本身蘊含著極具生發機能的情。王夫之認為情的生發機能力量大且速度迅捷:“喜怒哀樂之情雖無自質,而其幾甚速亦甚盛。”[14]1069正是由于情具備“甚速亦甚盛”的生發機能,故興樂之情能“外動而生中”,足見樂以情動人之深。誠如學者唐君毅所言:“船山之言樂,亦同多以達情為言……詩之感人,尤不如樂之直接。”[16]423王夫之明確了樂能夠像詩一樣達情,不同的是,以樂以聲音傳遞情意,較詩達情的感染力更為直接、深厚,諸如“欽欽”等樂聲比語言文字更具感受上的形象性與生動性。總的來說,王夫之進一步肯認了情之于樂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完善了對樂源于情、以樂達情的情樂關系認知。

三、成教:樂之為教,因情成之

王夫之經由情探索成樂之機,提出了情以興樂、樂生于情的樂論思想。然而,他對樂的理解并不止于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王夫之對樂教的思考豐富發展了樂的美育、完善人性乃至增進社會和諧的意義。“先王以樂教人,固如朱子說,以調易人性情。抑樂之為道,其精微者既徹乎形而下之器,其度數聲名亦皆以載夫形而上之道;如律度量衡,皆自黃鐘生之類是也。解會及此,則天下之理亦思過半矣。若專以‘急不得、緩不得’借為調心之法,將與釋氏參沒意味話頭相似,非圣教也。”[14]396王夫之贊同朱熹之論,標舉樂教對于人和社會的意義,肯定樂教有“調易人性情”之用,側面體現出其“立人極”的思想。“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為依……圣人之所以依人而建極也。”[12]850“人極”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立人極”即以人為出發點來建構世界,意在強調天道等“只能由人按實踐需要去加以把握”。[17]67鑒于此,樂道之精微不僅在于通徹學識名氣等形下之器,而又能載人之所以為人的形上之道,即樂能統一形下之器與形上之道。這樣,樂以教人并非佛家貞定修行的調攝心性之法,其重在于關注現實,以調易人性情而行善向和為旨歸,最終實現樂以教人、化育天下。

樂以教人、化育天下表明樂能夠深入受教之人的身心。王夫之注意到樂具有深感人心的特點:“凡人目之于色,耳之于聲,皆應感起物之幾,而聲音之感,不待往取而自入,故感人心者莫深于樂。”[3]921-922樂感人心“不待往取而自入”,這一點對應了情之速度迅捷、力量強大的生發機能。進一步講,樂之興發源于情而又能深感人心,其根本在于成樂之情的生發力量迅捷而強盛。正因樂深感人心,王夫之又言:“涵泳淫泆,引性情以入微,而超事功之煩黷,其用神矣。”[18]817樂以情感人是一個“外動而生中”的過程,能深入人身心細微之處,其用遠超繁雜污濁的事功,意在強調源于情且含情之樂涵泳透浹身心之深的特點。

樂生于情,生于情之樂又以情感人,表明樂固然是人心與外物互動相取的結果,其本身又成為牽動人心、動人以情的觸發。針對“凡音者,生人心者也”,王夫之表示:“音由人心而生,而逮其聲之已出,則入耳警心,而心還因以生,邪者亦邪,正者亦正,而治亂分矣。”[3]891樂源于情而體現于聲,樂聲入耳則會對人心有所觸動,乃至激發人們對樂之情的共鳴,產生情的波動。不僅如此,樂聲入耳以警心非常深入,所謂“惟耳則自體不立,一任聲響之疾入,以徹于心”。[19]268樂在激發情的共鳴基礎上,還能以共鳴之情給予人心靈啟迪。樂源于情而又能以情動人、感人,表明情借由樂構成了一個循環系統。《禮記正義》有類似的描述:“是樂出于人而還感人,猶如雨出于山而還雨山,火出于木而還燔木。”[10]957相對于前人,王夫之所論不僅強調樂出于人,而且更加明確樂出于人心之動,源于人之情。王夫之還表示:“有聲動而導人心之貞淫者,有心動而為樂之正變者,其感應之機,相為循環,而各有其先后。”[20]706樂以聲動而導人心,人心之動可以成樂之正變,而正與變又可以反過來影響人心,這是“相為循環”的過程。此之又如王夫之謂“音由世之治亂而異,而還感人心,復生治亂”[3]892,樂音既生于人心,還可以“還感人心”。無論是“循環”還是“還”,二者皆已點明興發于人心之動的樂音能再度曲感人心。可以說,源于情之樂,其興發之際又以情而感人,從而形成了一個環形系統。在這一環形系統中,樂之所出與樂之所感彼此摩蕩:人心之動與物互動相取,化之交感而樂以生,樂生而情顯發其中;情動其中的樂音成為與心相對的物,繼而與人心化之交感,以生發審美體驗與實踐。

樂能夠深感人心是樂之為教的前提,進一步講,樂能夠通過情感化人心,從而引導人向善。通過樂來感化人心以向善的觀念古之既存,《樂記》指出:“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10]955圣人看重樂在于樂可以教化百姓、善化民心,在化人之深的基礎上移風易俗。對此,王夫之表示:“圣人心純乎太和,故能喻樂之微而自樂之。下此者,不能皆喻其可樂之實,則使習焉而漸得其理,以移易性情而向于善,此樂之教所為設也。”[3]920圣人之心與天地同德,能體悟樂之精微。百姓雖不能直接體悟樂之精微,但通過樂的教化可以促使其漸習樂之理,體悟樂之情,就其所利、去其所害以向善。因此,先王通過深感人心之樂以教化民眾,以情善化社會。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樂都能成為樂教,唯有真正的樂才能實現教化之用。王夫之認為真正的樂是和樂、雅樂,或者說是德音:“樂生于心之動幾,動而正則聲和,動而邪則聲淫”[3]929,“德音者,原本至德,被之音以昭其美,則適如其和平之理,而與六律五聲之自然相協合矣。”[3]938真正的樂源于人心之正,源于性之情,王夫之指出:“喜怒哀樂之發,情也。情者,性之緒也。以喜怒哀樂為性,固不可矣,而直斥之為非性,則情與性判然為二,將必矯情而后能復性,而道為逆情之物以強天下,而非其固欲者矣……蓋作此記者,徒知樂之為用,以正人心于已邪,而不知樂之為體,本人心之正而無邪者利導而節宣之,則亦循末而昧其本矣。”[3]891王夫之經由性情關系進一步闡明樂因情而成教的必然,人之喜怒哀樂顯發是情的內容與表現,同時,情也作為性之顯發的端緒而存在。盡管性情關系密切,但二者自有其屬性,故不能混淆性情。誠然,如果認為性情全然不相關亦不正確,畢竟性需要借由情而顯發。若將情與性判然為二,則將導致“復性”(合于道)而矯治原本合理之情,“道”則成為“逆情之物”。依王夫之所論,情有善與不善之分①王夫之以調和性眼光審視情,情“可以為善,則亦可以為不善”(《讀四書大全說》)。情為善與否關鍵在于性,“情受于性,性其藏也,乃迨其為情,而情亦自為藏矣。藏者必性生而情乃生欲,故情上受性,下授欲”(《詩廣傳》)。“受于性”“上受性”并非指情生于性,而是情與性相感通,故性成為情之藏者,情發用以性為依,即“情以性為干,則亦無不善”(《讀四書大全說》)。然而,情自生后“自為藏”,當情之發用不以性為依則流于不加節制之欲而為不善。“自為藏”肯認了情作為哲學范疇的獨立意義,表明情具有為善與為不善的雙重可能。針對王夫之“離性而自為情,則可以為不善”(《讀四書大全說》)之論,學者曾昭旭表示,情“自有其生發之機能,而可順其機能貫之性,以離性而盲動”(《王夫之哲學》)。因此,情擺脫道德倫理規范的引導則無法盡性為善,唯有性引導,情才能成為善情。,而為善與否的關鍵就在于性,“性固行于情之中也。情以性為干,則亦無不善”[14]967,以性為導向的情,或者說性之情就是為善之情,反之則淪為不善之情。王夫之又指出:“性有其則而因情以發,情所必發,樂由之生,若其以至于命而致中和者,則先王立樂之盡善為之也。”[3]954在性情關系中,性隱而情顯,性需要藉情之發以成用。顯然,唯有雅樂、和樂等真正的樂源于性之情,此性之情即王夫之所謂:“樂之為體,本人心之正而無邪者。”[3]891故成于性之情的雅樂、和樂能宣導、弘揚人心之正從而盡善,這也是樂之為教的根本。此外,樂亦能正已邪之心,這是樂通過為善之情以治惡的功用。

通過以上梳理,可知樂之為教的前提在于樂能夠以情感人,特別是通過成于為善之情的和樂、德音來宣導人心之正,以善匡正邪,從而發揮善情之用以教化民眾。宣導人心之正、治邪去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情是向善的根本,肯認情之于道德教化的意義。當然,肯認情并不是否認樂教,只不過在情樂關系中,情是樂的內核,樂更多的是作為情的道德踐履載體。因此,王夫之歸結:“先王制樂而盡其善以為教本。”[3]922宣導人心之正、正邪以向善是樂之為教的旨歸。

四、化育:樂以情而教,育美善人格

樂之為教、化育向善是美育的體現。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美育不僅可以克服人性分裂以培養完美人性,還能夠提升精神境界以達到精神自由。以席勒為代表的美育學說基于西方人神殊異的文化背景,旨在追求個體的生命價值與自由,希冀以審美教育塑造“完整的人”。中國古代教育雖沒有“美育”一詞,但不乏對理想人性、精神自由和道德人格的追求的審美教育理念。中西傳統美育理念存在巨大差異,相對于西方文明中人神分離于兩個世界,中華文明誕生于天人合一、情理交融的世界。基于此,中華美育在形塑個體審美素養的同時,更注重將個體審美化育置于家國宇宙的宏闊背景。所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66,古人強調道德、知識培育的同時重視藝術審美,這種“游于藝”的審美教育范式不是單純的審美實踐,而是兼具道德仁義屬性的倫理化審美教育。換言之,“游于藝”式的具身性審美養成不僅在于形塑自由之人,亦在于深化審美修養的德性根基。誠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禮樂是君子修身成仁的必要條件,詩歌興發意志以促使個體自覺向善,進而學禮以自立,最終經由樂教熏陶化成美善仁德。簡言之,作為美育的樂教是塑成美善人格的必然。

按照王夫之的邏輯,樂教即讓人沐浴在美妙樂音中,以興樂之情宣導人心之正、治人心之邪。這一重情特質表明,樂教是以情為核心而成就美善人格的審美教育。于人而言,君子是理想人格的范例。在認同《樂記》“唯君子能知樂”[10]932的前提下,王夫之指出:“君子樂乎正,故以雅樂為樂,小人樂乎淫,故以奸聲為樂,蓋習尚漸漬而情為之移。”[3]927君子知樂而具備對雅樂的審美鑒賞等實踐能力,小人反之。鑒于此,樂教可以發揮情感陶冶的功用,通過體悟習得和樂、雅樂來培育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樂教由樂而入人心,通過性之情宣導人的善性,以善抑惡,從而使樂所蘊含的道德善性內化于心,塑造君子般的理想人格。

具體言之,一方面,樂教能夠塑造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情以興樂,而樂所蘊蓄的情與樂所呈現的聲音也是對應的,觀樂之聲象能體悟樂之情:“樂生于心之動幾,動而正則聲和,動而邪則聲淫,各象其所樂也。”[3]929不同的樂所呈現的聲音是不同的,即“聲和”者是真正的樂,“聲淫”者并不是真正的樂。但無論是正而和之樂還是邪而淫之聲,其產生后又能反作用于人心,引發情的波動:“逮其聲之已出,則入耳警心,而心還因以生,邪者益邪,正者益正。”[3]891倘若以淫聲為樂,且以此樂為教施于人,易擾亂人的心志而滋生不善之情,亦會導致人沉溺于邪淫,有損人的審美能力。此又如王夫之所言:“周衰,王化不行,上僭下悖,鄭、宋、衛、齊各以其音為樂,而天下悅其煩手曼聲,瀏漓幽渺,相與尚之,此溺音之所從出也。”[3]939鄭宋衛齊之音即《樂記》所謂有損仁德的靡靡之音,若以此樂為教而施于民,則易使人耽于淫聲邪音而不知真正之樂,甚至以邪為正。鑒于此,樂教的意義就在于通過“聲和”之樂的施行,發揮和樂、德音中為善之情的感染力,讓人沐浴在樂音中體悟樂的真諦,從而提升審美辨別與鑒賞能力,塑造人的審美素養。

另一方面,樂教也是敦品化育的路徑。《左傳》有言:“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21]903以樂音塑成君子人格是一個“平心德和”的過程。王夫之樂教觀念與之不謀而合:“君子學于雅樂以養其德”[3]925,即雅樂能夠涵養人的德性;“先王制樂而盡其善以為教本”[3]922,樂教不僅通過樂的感染力提升人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強化人的道德善性。通過生于性之情的樂音來引導、啟發個體的向善之情,以善抑惡,此為“平心”。在此基礎上,人格品性在性之情的陶冶滋養下得以完善,此為“德和”。王夫之指出:“夫人之有樂有哀,情之必發者也。樂而有所止,哀而有所節,則性之在情中者也。以其性之正者發而為情,則為樂為哀,皆適如其量;任其情而違其性,則樂之極而必淫,哀之至而必傷……其唯《關雎》也……故用之而為弦歌,其聲和也,則無曼衍之音;其聲幽也,則無凄慘之響。于以養人心之和,而輔之于正,美哉!”[22]344這雖然是對《詩經·關雎》的探討,但落腳點在于其弦歌樂音。《關雎》“聲和而幽”,可知其屬于雅樂、和樂。王夫之繼而表示,人生而有情,情之顯發則有哀樂。當哀樂之發有節有度,表明其作為性之情而存在。倘若哀樂之發無節制,則淪為情之下游而“流于淫與傷”。為避免情成為下游之情,王夫之主張以《關雎》這樣的雅樂來調劑人情。作為雅樂,《關雎》之情有節有度,發而為聲則“無曼衍之音、無凄慘之響”,人聽之則能平其心、生其和、向其正。

人能夠在雅樂之情的感染教化下而心平德和,表明人性的塑成具有動態性。不同于程朱所謂的先驗人性,王夫之認為人性并非定型不易,而是“日生則日成”[19]299。人性不僅可以培養與不斷完善,且人性的塑成存在于人的生命實踐。誠然,樂教即人倫日用生命實踐的典范。王夫之指出:“‘始終之序’,成樂之條理也。”[3]923樂本身終始連綿不斷,與“日生日成”之性具有同一性。在此前提下,樂教為人創設了沉浸式的樂音氛圍,以雅正之情動感人心,促使日常生活之情道德化,從而滋養品行踐履以強化良善人性。

樂教不僅能形塑人的審美能力、完備人格善性,而且是厚俗的主流,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針對《樂記》的“樂統同,禮辨異”[10]967,王夫之表示:“‘統同’,會人情而和之也。‘辨異’,別人情而序之也。”[3]932禮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特別是彼此間長幼、親疏等次序。相較之下,樂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同一性,因情而起之樂又能通過情溝通調和親疏、貴賤以和合。所謂“樂者,人情欣暢之極致也,可以得人情焉,即可以知王道焉”[23]90,樂彰顯“人情欣暢之極致”,這不僅合乎社會秩序,還表達了人們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喜悅與滿足之情,也是社會群體所共有的情感。換言之,樂是“共情”的結果,承載著群體共同心愿。王夫之表示:“‘樂’以化民成俗……‘樂’以導其心之和。”[3]1130不同于刑罰以嚴苛律令威懾人以棄惡從善,樂教則以溫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化育社會:喚起社會群體所共有的情感,從而凝聚人心、促進人際和諧。

王夫之主張樂教喚起群體共有之情、凝聚社會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民共同體,特別是追求感同身受的共通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樂教審美化育不僅在于塑造“完整的人”,亦在于構建“完整的社會”,較西方美育克服人性分裂以培養“完整的人”更具普世意義。

余 論

論樂重情并非王夫之首創,情樂相系的傳統肇始于先秦儒家,“孔子樂教的仁學指向,恰側重于個體的生命關懷與真實情感”[24]32,《樂記》《樂論》等也都明確了樂生于情。較傳統之論,王夫之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互動的致思理路:情的本質是陰陽互動之幾,產生于人心與外物互動相取,而樂興于“化之交感”。情之生與樂之興存在同一性,樂之理分享著情之理,這是情樂相系的根基。在此基礎上,樂因情而成教化:以情動人而深、化人以美、育人以善,亦以情凝聚人心、增進和諧。這樣,王夫之樂教構成了一個以情為核心的育人體系。

以情成教、凸顯情也是儒家樂教傳統,王夫之承繼傳統,但樂教重情、挖掘情的育人價值更多的是其哲學思想的美育轉化。情范疇是王夫之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人性論的體認、善與惡的考量等諸多方面都離不開對情的探討。在王夫之視域中,情一方面具備迅捷且力強的向善機能:“蓋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其體微而其力亦微,故必乘之于喜怒哀樂以導其所發,然后能鼓舞其才以成大用。喜怒哀樂之情雖無自質,而其幾甚速亦甚盛。”[14]1069善之四端顯發需依憑喜怒哀樂之情,同時又鼓舞才以成善用;另一方面情也擁有形塑美的能動性:“情之所至,詩無不至;詩之所至,情以之至”[25]654,“一片聲情,如秋風動樹,未至而先已颯然”。[26]1165哲學情范疇在詩論與樂論中完成了美學轉換。不僅如此,情還成為形塑修養品行的關鍵,所謂“裕者,憂樂之度也”[13]338,憂樂就是人之喜怒等情感,“裕”意味著把握、調控情的起伏以泰然從容、憂喜合宜。安頓情而裕于情也是修養處世之德的表現,“夫能裕其德者,約如泰,窮如通,險如夷,亦豈因履變而加厲哉”[13]320,能裕于情者,其境遇遭際不會因變化無常而更加棘手,身歷窘境而能泰然,困頓而能通變,險阻重重亦能等閑視之。這種自我修養的貞定、從容處世的修養工夫本質上是善用其情,故而處世修為于情。可以說,情既是滋養道德良善的機體,也是陶冶情操的沃土,還關乎安身立命。

滋養良善、陶冶情操不僅在于道德教化,而且涵括審美培養,善用其情成為美育的重要方式。王夫之美育聚焦人的情感世界,重情的樂教無疑是其美育理念的寫照,反映了道德與審美的統一。人生而有情,情是行動的內在動力,王夫之樂教重情表明其美育理念以人為依歸,對當下社會美育發展有重要的參照意義。作為一個重情國度,中國哲學自古就有重情傳統,時至當下,諸如李澤厚“情本體”論、蒙培元“情感儒學”等無不凸顯了中國哲學的重情特質,而建基于哲學基礎之上的美學乃至美育亦應重視情感的化育功能。因此,有必要激活王夫之樂教重情論在當代的實踐進路,諸如在審美教育活動(特別是音樂活動)中增強情感內涵、營造潛移默化的共情體驗、在全社會激發積極向上的情感力量,讓王夫之樂教重情論在當代煥發生機。

猜你喜歡
美育
美育之聲
歌海(2023年5期)2023-12-02 16:15:36
論公民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別讓體育和美育淪為一紙空文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11-25 09:16:00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甘肅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7:54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學刊(2019年3期)2019-05-24 00:54:34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學刊(2018年5期)2018-09-22 08:05:06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學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風采童裝(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视频福利|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老司机精品久久|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日本一区高清| 免费aa毛片|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麻豆国产精品|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 欧美无专区|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日韩毛片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91丝袜乱伦|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伊人|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欧美笫一页|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99免费视频|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美女操|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美女一区| 欧美日韩高清|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激情第一区|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免费黄|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91福利免费|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五月激情网| 五月天福利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