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菁
摘 要:從大眾媒體到新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都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體現出了虛擬現實技術越發與人們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大趨勢。同時,圖像在信息交流與傳遞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交流是雙方面的互動,而不是單方面的視覺感官。因此,從符號學和現象學的視角出發,對圖像的信息傳達功能進行分析,闡述圖像語言中的時間性,探討利用圖像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途徑,并結合虛擬現實技術下的圖像論證圖像作為一種現象對人們認知的塑造作用,從而使人們正視虛擬現實技術在圖像中的應用。
關鍵詞:圖像語言;符號學;現象學;虛擬現實
目前,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可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將圖像現實化并提高其沉浸性,使人們從圖像這一切入點來探索從人造現實到虛擬現實的可行性。同時,從將語言視為交流的工具這一角度來看,語言可以分為圖像語言和文本語言兩種形式,但二者在信息交流中分別起不同的作用,可傳達不同類型的信息。本文從貢布里希的《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一文出發,以時間為線索,結合現象學和符號學的知識,對圖像語言進行探討。
一、圖像的信息傳達功能
在《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中,貢布里希借用了語言學學者的語言分類法,將語言的功能分為表現、喚起和描述三種功能,提出圖像的喚起功能強于文字,但表現功能較為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圖像在喚起情感方面具有很強的力量,但是要想正確解讀圖像,則離不開代碼、文字說明和上下文這三個變量的配合。與此同時,圖像真正的價值在于可以傳遞無法用代碼傳達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會被傳遞者有選擇性地呈現在圖像里,而且圖像的形式和內容越是容易被區分開,那么能傳達的內容就越具體,處理圖像的方式也會從具象的再現轉化為抽象的示意。為了使圖像不再需要上下文的配合,有學者研究了符號化的視覺圖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喚起人的潛意識來實現信息傳達目標,而無需依靠受眾的文化背景。然而,有許多圖像恰恰來自古老的傳說和約定俗成的語言,還有一些諸如政治漫畫一類的符號化圖像形式高度依賴語境,而那些未完成或無法預料的圖像相對于純信息圖像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抽象的圖像或符號可能在創作時被賦予了特殊意義,但是受眾更有可能生發自己的猜測和聯想。因此,在和語言一樣具有信息傳達功能的同時,圖像比語言具備更強的視覺刺激效果,同時也有更開放的解讀空間,能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二、圖像語言中的時間性
在貢布里希的《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中,比較受到關注的是時間性是如何被運用在圖像語言中的。在讀這篇文章前,筆者認為圖像語言和文本語言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機制不同:雖然二者都會使人產生某種觀念,但圖像語言是直觀地從感官到大腦映像,文本語言則需要人們通過理解和翻譯,從而形成腦海中的畫面或下一步的邏輯推理。同時,讀取圖像語言后,觀眾所產生的觀念或定義會偏向文字語言的抽象系統。對此,貢布里希在論述示意圖優點時所舉的例子能使讀者更好地厘清二者的區別,即圖像是空間性的(三維空間或二維空間),文字是時間性的;圖像可以直接被看到,而文字抽象的邏輯要通過時間性被表達出來。無論是該文章中提到的家族樹,還是歷史書中常見的時間軸,都是把文字中的時間順序用圖形表示了出來,從而使文字敘述變得更加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易于理解。比如,哈利·貝克的倫敦地鐵線路圖把傳統地圖呈現的空間性轉化成了數站點數的時間性體驗。
西方的哲學家曾就圖像語言中的時間性問題展開過很多探討,而這種主觀性的時間觀從把過去、現在和未來分為三個階段,逐漸過渡到了將時間視為不可分割、綿延不斷的整體。此外,有學者提出圖像作為整體不能像文字一樣被分割為單位,所以其或許不是一種語言。這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圖像在表達意義時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而且圖像所引發的感知或思維也與時間的性質緊密相關。學者薩特論述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不可分割性,并指出人們可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這一點上反思到自己的存在。當下的重要性被不斷提升,從過去到未來不一定是不斷進步的,未來也不一定會由過去得出,能夠被把握到的只有當下,因此對現象的觀察和把握是具身的、當下的,同一個現象在不同人面前會引發不同的聯想和觀念。
圖像是經驗主義的,無論是它的制作,還是傳遞、接收、再傳遞,都與每個情景下的每個觀看者的審美、判斷、經歷、目的息息相關。即便如此,圖像的象征性依然需要借助語境或上下文來體現,或者稱為共識——一些通用符號基于人類文化的共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懂。由此看來,視覺圖像的三大構成中,色彩的感官作用最沒有共識性,因為它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最大。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中的幾何圖形或造型等往往可以激發人們潛意識中對它們的感受的相似性,例如直和曲、大和小、多和少等,都能給人不同的直觀感受,而色彩卻基于不同的文化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傾向。色彩是自然現象,但也是文化呈現,它最需要情境和文化背景來激發情感含義,這也與里爾克對塞尚畫作的觀點不謀而合。在筆者看來,圖像造型部分可以隨著時間有動態變化,但具有圖像的空間性;色彩可以體現空間關系,但有圖像的時間性。相較而言,色彩總是存在于它與周圍色彩的關系中,在人的感知中“流動”,捕捉和復刻起來更具個人主觀色彩。
三、利用圖像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途徑
不同色彩與不同符號或形象的結合可使圖像具備無限的可能性。這些被人為設計的可能性在網絡和虛擬媒介的催化下從只涉及生活的某些場景擴展到覆蓋當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圖像可以直觀、快速地激發人們的辨認能力及基于經驗、上下文的記憶,而過往經歷的訓練決定了人們會在圖像中注意到什么。“注意的本質特征在于其具有選擇性。”因此,圖像于觀眾而言雖然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但未必能真正地吸引觀眾。要想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則要把握好某一個瞬間,比如人們的注意力比較分散或者情緒易變的時候。具體而言,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侵占”受眾的感知時空,即“規定”受眾要在某時某處感知到圖像,從而使觀眾對圖像留下印象。貢布里希將廣告信息進入觀眾視野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警覺和注意、被圖像迷惑、解釋或綜合意義。只有提醒觀眾圖像意義的存在,信息傳遞才會進入下一階段,哪怕被解讀的意義不全是廣告一開始要達到的。類似于可口可樂、蘋果手機等知名品牌,其在廣告設計中深入植入受眾生活后,不斷以新的廣告在電子屏幕上或公共空間進行宣傳,用相同的調性形成統一的系列形象,并以新奇的元素使觀眾重復觀看,能使觀眾獲得持續的品牌印象,從而始終保持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而有些品牌一般會以模仿或者革新的方式來進行宣傳,但面對多元化的圖像,有時難免會出現同質化問題。
第二,通過敘事學中操縱時間的方法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圖像中,從而使觀眾接收到信息。相較于“規定”受眾要在某時某處感知到圖像,這種方式需要受眾在某種程度上愿意進入該圖像的結構或時間,或者圖像能夠在一開始就成功引導觀眾的注意力。例如,蘋果通過文化情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將觀眾的認知引導到品牌圖像本身;耐克通過影像和平面化廣告講述了許多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故事,最后讓人們記住“Just do it”的廣告語和鉤形品牌標志。就新媒介形態下人們自主選擇平臺和圈層的角度而言,豐富的圖像已經將每個個體放置在了信息網絡里,等待人們去發現和應用。
在《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中,貢布里希提出“如果我們能容易地區分開圖像的媒介與信息,那么就能肯定其信息價值所在”。對此,筆者認為這個觀點的關鍵之處在于圖像的形式如果能很好地輔助信息傳達,那么信息內容就比較明確;如果形式和內容不易被說清楚,那么圖像就容易被讀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比起黑白圖像,彩色圖像或經過畫家提煉的風景畫更易被肯定價值或準確傳遞信息。
四、虛擬現實技術下的圖像
相較于傳統的信息傳達形式,虛擬現實導向下更弱的在場性和更容易暴露在圖像中的處境的矛盾給人們帶來了更強的體驗感和虛無感。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消費者可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和數字畫面欣賞到世界各地的美景,或者沉浸到現實中無法進入的虛擬世界,抑或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到博物館中因時間等要素出現殘損的藏品原本的模樣。同時,虛擬現實技術把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圖像畫面切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使觀眾能夠使用感官體驗豐富的物象,而不僅靠傳統的文學式想象和經驗式類比,可使被傳達的信息更容易、更快速地被消費者接受,有利于吸引和保留觀眾的注意力。此外,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來介入現實世界的行為常常會受到網絡加載速度、設備條件以及信息本身的體驗感和沉浸感水平等現實因素的制約,但人們對真實感和體驗感的追求或許是研究者致力于在虛擬世界中增強圖像擬真性的動力之一。越強的沉浸式體驗越意味著感官對現實世界的屏蔽,而這種剝離強化了人們對虛擬世界中信息的關注度。數字化的圖像雖然可以在視聽上呈現不同的風土人情,但并不能代替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樣,通過與現實環境的比較,人們很容易意識到虛擬現實的不同步,而這種不同步的基礎就是人們對于具身體驗的認知。
從繪畫到攝影到影視,再到如今虛擬世界的建立,在信息內容的再現水平越來越高的同時,觀眾對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也在不斷提升。比如,觀眾能夠區分媒介中不同部分產生的傳達效果,以及其中哪些是要傳達的信息,哪些是藝術家風格的呈現,哪些是為了增強體驗感而做的擬真效果。但是對于設計者沒有考慮到的效果,觀眾有時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虛擬現實技術的進步助推了人們實現這一想法,例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其體現了觀眾自我表達的自主性。
此外,如果把自發(每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看成一種自然行為,那么可以從這個角度討論未來或許會存在的基于電路和網絡的人造現實(AR、VR、MR、XR等技術):設計者通過沉浸感或臨場感的塑造抵消參與者的不在場感,從而使虛擬現實變得更加真實。如果創作者在制作圖像時試圖將自己的觀念強加于參與者身上,那么效果便會大打折扣;但如果將整個網絡的數據作為信息源,把用戶上傳的數據在虛擬世界里開放,就可以讓用戶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生成會使這個數據庫越擴越大,但這也使個人具身體驗變得越發重要。試想,計算機語言的實現主要依據的是人類的邏輯化語言,而邏輯實際上是理性、不依靠經驗的,因此計算機生成的圖像主要來自邏輯的算法結構,如果圖像畫錯,則只能說明算法不夠完善,并且圖像和文字語言會被局限于有限的邏輯中。
五、結語
闡述圖像作為語言的特征性功能及其優勢和不足,即其擁有強刺激功能但需要和文字語言及文化情境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效果。同時,作為人類視覺的基礎及自然景物的客觀反映,圖像是人類社會活動中最常用的信息載體,包含被描述對象的有關信息,具有較強的時間性,并且在為人所認知、塑造人的經驗的同時,在人的主觀能動性影響下具備更多的可能性。在人造的現實中,圖像有顯著的語言功能,但基于現實的復雜性和人類認知的主體性及局限性,仍然不能忽視圖像對于塑造主體經驗的獨特作用,需要更多地在現實世界中去獲得獨特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貢布里希論設計[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2]胡佳晨.“讀圖時代”的到來:讀貢布里希《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有感[J].上海藝術家,2011(1):62-63.
[3]李玉平.圖像是一種語言嗎:由結構主義圖像符號學引發的思考[J].文藝爭鳴,2021(10):65-71.
[4]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5]沈宇彬.梅洛-龐蒂“知覺世界”的“時空性結構”[J].世界哲學,2021(3):90-101,160.
[6]里爾克.觀看的技藝:里爾克論塞尚書信選[M].光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7]劉艷輝.視覺傳播對視覺主體的重塑:“蘋果”文化研究[J].裝飾,2010(12):90-91.
[8]孫嘉莉.藝術中的圖像交流:讀《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J].大眾文藝,2014(13):131.
作者單位: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