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豐澴 陳美琳 秘祖坤
摘 要:中國傳統節俗承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其文化符號作為象征標識,被廣泛運用于現代生活的視覺傳達之中。在雙創視域下探究傳統節俗的符號價值和視覺傳達路徑,并立足中國傳統節俗的文化內涵,總結其超越日常生活的藝術化符號特征,分析視覺傳達設計作為符號生產和意義建構的功能,同時基于傳統節俗符號圖像敘事、符號建構與文化傳播的現實價值,總結傳統節俗在當下生活中的視覺傳達理論基礎和實踐可能性。
關鍵詞:雙創視域;傳統節俗;符號價值;視覺傳達
注:本文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雙創'視域下傳統節俗視覺傳達設計的修辭模式及應用研究”(S202310908010)研究成果。
傳統節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多樣的表現形式、獨特的審美觀念、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潛藏著巨大的歷史、美學和人文價值,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實現中華文化“雙創”發展,需要整理、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激發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生命力。傳統節俗是人類學、民俗學等領域持久關注的議題,同時,對傳統文化資源與符號傳達的研究也成為藝術與設計領域的重要內容。總體而言,無論是對國家形象的歷史詮釋和時代彰顯,還是設計賦能產業轉變,以及促進民生和諧,從視覺傳達的意義上看,傳統節俗符號能夠于意象化的設計語言中體現國家的文明文化、思想理念和價值追求。現有研究從不同角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多在總體上強調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和元素轉化使用,而對傳統節俗的專題研究并不多見,同時在符號生產與建構的理論范圍還存在必要的思考空間。在雙創視域下,本文嘗試基于傳統節俗的主題精神與思想內涵,強化視覺傳達設計的圖像敘事與符號建構功能,以符號生產的方式進行視覺設計創新思考,以期為更好地實現中華傳統節俗視覺符號的設計提供助力。
一、中國傳統節俗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俗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形成的歲時文化形式,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每個節日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內涵,同時體現獨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因此,節俗文化體現基本文化內涵的統一性與差異性特征。傳統節俗往往指傳統祭祀或者慶祝的日子,一般具有信仰崇拜的紀念性內涵,同時又體現廣泛的鄉土習俗和認可度。“華夏先民依照農業生產的周期,在祖先崇拜的觀念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年節系統。”“其本質應是人們處理時間的特殊技術,通過‘習俗或‘節日化的時間,使時間具有了神圣性,以此來實現人們對自我精神的安頓。”基于對神靈、祖先崇拜祭拜儀式的重復操演,人們逐漸在其中賦以“禮教”內容,形成秩序化的組織形式,進而積淀醞釀崇尚和諧、滋養親情等文化內涵。“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在現代經濟與社會秩序下,商業化、娛樂化趨勢明顯,導致傳統節俗的某些文化要素弱化、內涵單一化,如何實現傳統節俗在當下社會的傳承和發展,成為需要重點思考的文化問題。目前,國家相關文件已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重大傳統民俗節日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并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倡導將傳統與現代進行融合。這些政策與措施對傳統節俗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中國傳統節俗的符號價值
文化內涵是符號價值的基礎,符號是文化內涵的載體。符號以凝練性的獨特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意義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實現傳播交流的媒介功能。“任何感知,只要能被當作意義的載體,就成了符號。符號之所以為符號,就是因為有意義。”傳統節俗中的飲食、服裝、裝飾等形式呈現和特殊情景場域的營造,引發了一種基于“被觀看”的“陌生化”體驗,從而讓人們產生新的感受力,激發審美觀照的可能。于是,節俗儀式中原本屬于日常生活化的物品就具有了藝術性的符號價值。傳統節俗符號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與城市品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塑造國家形象和實現跨文化傳交流。
(一)體現地域文化品牌特色
傳統節俗是一個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構成主體,承載著本地域深厚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精神內核。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分布在不同區域,傳統節俗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根植于各地鄉土的自然和人文生活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地域文化所共同組成的,客觀上內部的文化差異也很明顯,這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由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鮮明的審美特征,傳統節俗一直在地域文化品牌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商業經濟時代,可將傳統節俗文化的地域特色融入產品設計,打造城市公共形象,展示文化獨特性和藝術性。
(二)增強共同體意識認同
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傳統節俗符號能夠凝聚中華民族情感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符號將人的情感認知和客觀世界連接,并在久遠的歷史演繹中積淀深厚的民族情感。“民族情感凝聚在文化符號的意義結構上,民族群體成員對具有共享意義的文化符號持一種普遍的情感認同。”人們在傳統節俗中的行為是基于節令時機養成的“慣習”,所制造使用的節俗符號具有強烈的象征性,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歸屬認同的形象標識。端午節、重陽節等民間習俗,在特色的飲食與行為中凝聚了人們的情感共鳴。“節日是人類在感知時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秩序,它以文化象征的方式,將個體與群體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其擁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三)塑造國家形象
中國傳統節俗符號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能夠內化民族文化和心理認同,對外實現國家形象塑造與跨文化傳播。“文化形象是一個國家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縮影,集中展現著國民性格與精神風貌。”國家形象是基于國家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表征,國家視覺形象塑造體現為一種視覺生產活動,即利用視覺圖像進行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直觀表達。傳統節俗符號凸顯國家的文化身份,展現國家歷史文化景觀與現代生活方式,塑造國家的身份形象,提升國家的親和力、影響力。比如,借助現代傳播技術,中國的春節習俗活動和影像符號已經成為國家形象展示與文化傳播的有力名片。
三、傳統節俗符號與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
視覺傳達通過符號生產制造“感知”、傳達意義,其對傳統文化記憶的呈現,具有圖像敘事、符號建構與文化傳播的功能。在現代生活中,傳統節俗從作為市民的“生活日常”轉化為“文化標識”,從而體現為一種文化再生產的轉型特征。這種轉型蘊含傳承與創新的內在因素,應和了雙創要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和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一)圖像敘事
傳統節俗往往體現著人民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以及對平安幸福的追求。德國的揚·阿斯曼提出“文化記憶”概念,指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根據客觀外在的物化形式系統進行綜合性的符號編碼與歷史展演,以實現維護文化記憶的作用。通過圖文、影像等傳達方式普及傳統節俗內涵和文化符號,能夠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記憶。將傳統節俗符號設計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場景中,并針對不同節俗的物候特點與社會情結,提煉形象符號,可實現相應的敘事與情感傳達。比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的節日氛圍往往熱烈喜慶,具有豐收平安的福報之意,清明節、端午節著重通過傳統的祭祀儀式培養人們對先人的感恩和懷念。總之,設計帶有針對性的符號,提煉傳達時令節俗文化特征的視覺元素,能夠使人們在圖像敘事的歷史記憶中獲得親切、敬畏的共情感。
(二)符號建構
民俗符號“多趣的符號構成系統,睿智的符號語言修辭”是藝術創作的靈動語言,在設計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羅蘭·巴特言及“被感知的,加帶有某種程度思想的事物”,以“能指的織體”強調意義的系統表達,其視覺符號傳達中直接表現為圖像、色彩、文字、調性及風格化的表現形式。中國傳統節俗各有極具典型性形象化的符號,以“物物、物事、物人相感相連生成邏輯,經過哲學的、藝術的、社會的再創過程而形成自己的類型體系”。在傳統節俗符號的設計中,對傳統圖形的應用要“得其意”“顯其形”,借用內涵引申符號設計的深度和情趣,有機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形成直觀、強烈的形象,產生真正具有“中國味”的視覺符號。同時,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發展,可推動傳統節俗符號的視覺設計傳達,實現創造性重構。“科技創新了傳統節俗的表現形式,現代科技不僅為傳統節日文化帶來了內容上的變化,而且帶來了表現形式和手段上的巨大變化。”電子媒介手段促進人們感知、體驗節俗文化,在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符號世界中,豐富了節俗符號的科技印記,延展了視覺傳達作品的形態和特質,加深了人們的參與度與互動性。
(三)文化傳播
基于歷史記憶的圖像敘事和符號建構,中國傳統節俗符號以生活的精神寄托體現民族藝術表達,也成為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方式。視覺傳達對傳統節俗主題及活動的藝術性設計,如造物符號、服飾符號、裝飾符號、游樂符號等相關視覺符號的全面整合,能夠重塑市人們的公共生活情景,并在具體的包裝、節令紀念用品等形態設計中,實現傳統文化精神的延續。同時,傳統節俗符號還能增強節俗時序更替中人與自然、社會的親密關系,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科學有效地實現傳統與現代時尚審美、娛樂形式的結合,弘揚民族傳統,實現文化傳播,為建構文化共享時空,不斷延伸節俗的文化空間與消費空間,促進與經濟交融共生發展的互動關系。特有的傳統節俗符號支撐新元素的設計,也為中國制造帶來附加值。
四、結語
雙創視域下,傳統節俗文化的創新價值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在與現代生活的結合中凸顯歷史文化傳承、提高文化自信的價值,展現文化創意發展的新動力和新領域。要想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做好傳統節俗的雙創發展,其核心在于充分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于守正繼承中順應時代要求,從當下語境的精神需要和審美需求出發,凝練典型的視覺符號傳達。“符號的創新應用既是服務客體的需要,又是藝術設計自身的歷史使命。”尤其在社會轉型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年輕人對中國傳統節俗的淡漠化和節日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使節日被推向了單純的商業化、娛樂化發展。應積極主動挖掘整理、保護傳承中國傳統節俗文化,利用視覺設計傳達的符號生產優勢,并利用現代技術的便捷性、普及性,實現傳統文化緊密連接現實生活的創新發展,從而有效凸顯視覺符號設計的功能價值,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以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促進共同體意識建構和國家形象塑造。
參考文獻:
[1]黃永林,孫佳.博弈與堅守: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關于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命運的多維思考[J].民俗研究,2018(1):34-41,153-154.
[2]王庚.中國年節文化的核心精神及其現代祛魅[J].東岳論叢,2015(4):13-20.
[3]耿波.被動中的主動:傳統習俗與節日中的形式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77-84,184.
[4]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J].文化遺產,2017(2):12-14,157-158.
[5]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47.
[6]丁晗.地域文化在民族學生創新性教育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1):86.
[7]馮月季,石剛.文化符號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J].思想戰線,2021(5):1-9.
[8]范紅,周鑫慈.中國傳統節日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符號表征與創新傳播[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2(12):26-29.
[9]陳彥青.作為設計方法的視覺符號學及其表現[J].新美術,2016(11):29-34.
[10]史巖清.視覺文化視野下新媒體的媒介記憶建構[J].新媒體研究,2023(17):88-91.
[11]陶思炎.東方設計中的民俗文化符號應用論析[J].藝術百家,2019(3):57-61.
[12]姜申.新媒體回潮:“視覺文化”視野中的媒介嬗變[J].今傳媒,2019(3):7-9.
作者單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指導老師:
張培源、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