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斯琦
摘 要:桂林靈渠石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通過對靈渠石刻的分布與特點進行梳理,揭示其在藝術表達、題材選擇和文化展現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對桂林靈渠石刻的分布現狀進行調查,指出其面臨的保護與傳承難題,強調石刻文化的保護需求,提出一系列傳承和發展的策略:強調通過數字化文化遺產的建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靈渠石刻進行全面記錄和保護;倡導開展石刻藝術的研究與創新,鼓勵以文旅結合的方式推動其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提倡加強對石刻文化的教育與傳播,通過開展相關的培訓、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提高公眾對靈渠石刻的認知度與參與度。通過這些研究策略,旨在為桂林靈渠石刻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促進這一獨特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的持續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桂林靈渠;石刻文化;藝術傳承
一、桂林靈渠石刻分布現狀
(一)靈渠石刻分布概況
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靈渠是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它溝通了漓江與湘江,也使長江與珠江得以通航[1]。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上,興安這座小城承載著悠久的歷史。靈渠流經興安縣城的中心,水域兩旁有著優美的古鎮風采,造就了興安特有的一公里長的水街景色。水街的橋梁、水域兩旁都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石刻造型,它們承載著興安人民的文明印記,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安縣相關部門將此處打造成了AAAA級景區,并在此投入了大量基礎建設。
水街流域的石刻分布最廣,時間跨度很大,從明清時代保留下來的石刻到21世紀初的石刻均有所保留,目前保留的石刻遺產大約有幾百幅,大多數建造于明清時期。它們與這里的古橋、碑刻、園林等建筑相輔相成,有些石刻單獨依附于流域旁的石頭,有些石刻建造在古橋和建筑上作為裝飾。靈渠公園與水街相連,這里的石刻最為出名,經過文獻搜集得知,興安地勢復雜,石頭原材料豐富,這些石刻大多出自明代之后,在清末民初曾外請湖南雕刻工匠來此雕刻,因歷史動蕩砸毀了許多石刻,之后又有一批被湖湘老板相中帶走,直到幾十年前興安縣相關部門陸續從各地收購回來[2]。除此之外,當地也打造了新的浮雕墻壁,以使傳統得到延續,這些石刻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內容廣泛性而著稱。技術性的石刻圖解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水利方面的卓越成就,而文化性的內容涵蓋了當地的歷史、信仰、民俗等多個方面。
(二)靈渠石刻的分布類型
靈渠石刻分布范圍廣泛,石刻的內容也極為豐富。根據走訪調研,有的內容來自神話故事傳說,有的記錄了當地生活的畫面,還有一些表達了當地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別。
一是人物類別。當人們面對人物造型的石刻時,往往能夠體驗到藝術家對古老故事和傳說的深刻理解。人物常作為文化中的象征,承載著人們的理想和象征意義,而其在石刻上的刻畫為人們提供了一窺古代文明智慧和審美觀念的機會。例如:水街流域刻畫了一位趕考回鄉的考生形象,他胸戴大紅花,滿臉笑意,騎著馬停在家鄉的柳樹下,預示著本地人民對高中狀元的美好向往;靈渠公園狀元橋上刻畫了一幅“天官賜福”的石刻作品,雖然經長時間的風沙洗禮,一些圖案細節變得較為模糊,但是依然能夠捕捉到人物身上的各個細節,包括服飾、面部表情、姿態等,象征著當地人民希望能夠得到吉祥福氣。這些畫面以民眾熟知的符號進行指代,從而實現石刻主題思想的傳遞,并不需要借助現實原型[3]。
二是神話動物類別?,F實生活中的動物種類繁多,但興安石刻所刻畫的動物經常將現實生活中的動物與民間神獸相結合,有鳳凰、仙鶴、麒麟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神獸,還有現實生活中的喜鵲、鴛鴦、鹿等動物,這些形象在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在不同的文化中,某些動物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如龍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權威和神圣,仙鶴代表長壽,鹿代表平安。有時也可能描繪古代傳說或歷史事件中的動物形象,以展現出歷史和文化的融合。這樣的石刻作品通過動物形象,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通過在石刻中雕刻動物形象,可以傳達出一定的文化價值和信仰觀念。
三是植物類別。植物類石刻常通過雕刻技巧,展現植物的生命力和生長狀態,包括描繪繁茂的樹葉、婀娜多姿的花朵,或是植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場景,有的作為石刻的主題內容,有的作為石刻的背景畫面,但都使石刻呈現出生機勃勃。不同植物在文化中往往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例如蓮花象征著純潔與圣潔,牡丹象征著富貴吉祥,除此之外還雕刻了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銅錢樹,畫面中的植物串起了一個個銅錢,這是現實與向往的結合,傳達出一定的文化價值和信仰觀念。
四是裝飾類別。裝飾圖紋石刻是一種注重裝飾性和圖案美感的藝術表達形式。這類石刻往往以精細的圖案、紋樣和裝飾性的元素為特征,通過雕琢、浮雕等手法,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靈渠流域,常見的圖紋石刻有祥云、龍紋、花草紋、抽象圖案等元素,通過精巧的排列和組合,創造出一種和諧、平衡的視覺效果,形成富有層次感的圖案,使整體更為美觀。這種圖案常常用于建筑物旁的裝飾,或者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石刻不僅是藝術品,還是建筑和環境的一部分。
二、靈渠石刻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靈渠石刻通過多樣的表現形式展示了當地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因為年代久遠,經過時間的洗禮,對于石刻的保護刻不容緩,以下是石刻保護傳承所面臨的三方面問題。
(一)自然侵害
長期的自然風化作用可能導致石刻表面出現脫落、磨損等現象。風、雨、雪等自然因素對石材的侵蝕可能導致石刻圖案和文字變得模糊或被損壞,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可能引發開裂、脫落等問題,這對于石刻的保存和保護提出了挑戰。
(二)人為傷害
水街流域屬于開放式街道,當地居民經常在河流邊走動,并在河流旁浣洗衣物,除此之外,興安水街作為AAAA級景區,大量的游客流動可能加速石刻的磨損,特別是在沒有有效管理和保護的情況下,過度的人流可能導致踩踏、觸摸、印刻等行為,進一步損害石刻的原始狀態。
(三)管理保護不足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安縣相關部門在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于縣城改造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并建立了數字博物館,但因為石刻分布范圍廣泛,在多處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有些石刻被惡意涂抹、劃傷、損壞等。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通常需要綜合考慮科技手段、管理規范、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確保石刻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維護,這需要相關部門、文化機構、研究機構和公眾共同努力。
三、靈渠石刻傳承和發展的策略
(一)整合數字化文化遺產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文化遺產成為保護、傳承和研究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數字化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實踐可以為這一古老而寶貴的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活力。近兩年,當地建立了興安靈渠展示中心,通過開展數字化交互,加強游客的體驗性與互動性,并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數字化文化遺產的文化旅游項目,讓游客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等設備,隨時隨地參與對靈渠石刻的文化體驗。但是,目前數字化遺產的建設遠遠不夠,總體來說還需建立數字檔案庫,將數字化的石刻數據進行整合和管理。這樣的數字檔案庫可以為研究者、文化機構、教育機構等提供便捷的查詢和利用渠道。除此之外,還需建設數字化文本數據庫,可以對石刻上的文字、符號、圖案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文字數據庫,這有助于對石刻上的文字信息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動對文化內涵的解讀。針對石刻本身,也可以通過紋理映射技術,將高分辨率的彩色圖像貼合在三維模型表面,實現對石刻原始顏色的還原,這有助于保留石刻的視覺特征。此外,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石刻文化的社群,與游客互動,分享石刻文化的故事和活動。
(二)發揮當地石刻的藝術社會價值
發揮當地石刻的藝術社會價值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其中包括保護途徑、傳承途徑、推廣途徑和社會參與途徑等。在保護途徑方面,可以進行定期檢測與維護,設立定期檢測機制,對石刻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并修復潛在問題,確保其得到長時間的保存。加強靈渠流域的環境保護,創造有利于石刻保護的環境,例如建立環境保護區、限制污染源,確保將周邊環境對石刻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傳承途徑方面,可以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吸引專業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推動石刻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舉辦學術研討會、學者講座等活動,促進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合作,傳播石刻相關知識。在推廣途徑方面,可以結合數字展覽和虛擬平臺,覆蓋更廣泛的觀眾,并結合當地文化和藝術特色,舉辦石刻藝術節慶,吸引游客,提高石刻的知名度。在社會參與途徑方面,可以引入社區參與式管理,使當地社區居民參與石刻的保護與管理,培養社區對石刻的歸屬感,附近學校可以開展石刻文化的教育項目,培養學生對石刻的興趣和認知,并定期組織講座、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向社區居民傳遞石刻的保護、鑒賞的知識,提高公眾對石刻的認知。
(三)滲入文化創新與現代表達
要將當地石刻融入文化創新與現代表達,可以通過藝術創作、數字技術、文化活動等多種手段促進其與當地旅游的結合,通過藝術創作與設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體驗。以當地石刻為靈感,創作與地域相關的藝術品,如雕塑、繪畫等,將石刻文化與當地自然風光、歷史故事相融合,形成具有獨特韻味的文旅景觀。設計與石刻文化相關的創意商品,包括具有石刻紋樣的手工藝品、石刻文化主題的服飾、文具等。在景區內定期舉辦與石刻文化相關的主題藝術展覽,展示當代設計者對石刻文化的理解與表達。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跨界合作與主題活動,例如與知名文創品牌、設計師合作,推出聯名文創產品,提高產品的藝術性和品質感,或者定期舉辦主題文化節,結合當地的石刻文化,開展各類文藝表演、手工藝品市集等活動,吸引更多游客。通過上述提議,可以將石刻的圖案、紋樣巧妙地融入產品設計,不僅保留了石刻的藝術特色,還讓這些產品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與審美需求。
(四)鞏固管理模式與培養傳承隊伍
在文物保護領域,鞏固管理模式與培養傳承隊伍是確保文物長久保存、傳承的重要一環。這既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來保障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修復工作,又需要培養一支具備專業素養、傳承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隊伍來確保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物保護的管理模式涉及規范、高效的運作機制,以確保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和管理。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文物檔案管理體系,包括文物的詳細記錄、存儲地點、修復歷史等,以確保對文物信息的準確、全面掌握;其次,制訂詳盡的文物保護計劃,明確文物使用、展覽、修復等各個環節的操作規范,確保文物保護的一貫性和專業性;再次,引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構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對文物的實時監測、遠程管理,提升文物保護的智能化水平;最后,強化與相關機構的協作與溝通,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
在隊伍培養方面,需要建立一支傳承意識強、專業素養高、創新能力強的文物保護隊伍。首先,要加強對傳承隊伍的專業培訓,包括文物修復技術、文物鑒定與分類、博物館學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提升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其次,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明確從基層文物工作者到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確保文物保護隊伍的血脈相傳;再次,鼓勵隊伍成員參與國內外文物保護交流與合作,拓寬視野,汲取其他國家文物保護的經驗,提高隊伍的國際競爭力;最后,建立激勵機制,通過獎勵制度激發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其在文物保護領域中取得更多的創新成果。
綜上所述,在靈渠石刻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道路上,人們發現了無盡的文化寶藏,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通過深入研究與探討靈渠石刻的保護、修復、傳承以及創新,呼喚著對這一文化瑰寶的尊重和關愛,人們需要意識到,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更是一場對文化認同的傳承與傳播。通過這些努力,希望能夠為后代留下更加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讓這份文化之美能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持續散發光芒。
參考文獻:
[1]孫春玲.文旅融合背景下古鎮“詩詞+旅游”模式探究:以桂林興安縣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1(1):1-6.
[2]毛雄飛,韓勇.論銅錢紋飾與靈渠古石刻圖像的語義空間[J].裝飾,2014(8):98-99.
[3]毛雄飛.靈渠清代狀元橋石刻圖像的民俗特質[J].美術,2013(9):124-125.
作者單位: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