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鐘羚
摘 要:“三道彎”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形態之一,與傣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地理環境等息息相關。正是因為“三道彎”這一舞蹈形態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所以其在如今的傣族舞蹈中得以廣泛運用。然而,現在許多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彎”已經因為當今審美的需求而出現無限放大、變形、夸張的情況。簡述傣族舞蹈“三道彎”的形態特征,探究當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彎”的運用與發展,結合實踐經驗,分析總結傣族舞蹈“三道彎”特征在創作中的運用,以期在創作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三道彎”這一傣族舞蹈重要動作形態。
關鍵詞:“三道彎”;傣族舞蹈;民族舞蹈創作
注:本文系武漢音樂學院2022年校級科研項目“傣族舞蹈‘三道彎特征在舞臺創作中的探索研究”(2022xjkt11)研究成果。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名稱,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傣族舞蹈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廣大人民喜愛的民族舞蹈之一。傣族舞蹈風格具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等特點,典型的動作形態是以手、腳、身體形成的“三道彎”,結合特有舞蹈律動,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傣族舞蹈的創作與發展呈現出多方位、多元化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彎”被人們放大、變形、夸張地運用,無論是形態、韻律還是節奏上的處理,都呈現現代化的特點。但是事實上,在我國民族舞蹈的創作中,不但需要注意其中的本體意識,還需要就其審美價值取向在群眾中的傳承和傳播進行積極的思考。在傣族舞蹈中,要正確地對待“三道彎”,并且在之后的創作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三道彎”這一傣族舞蹈的重要形態特征。
一、傣族舞蹈的“三道彎”形態特征簡述
“三道彎”這一形態特征存在于許多民族舞蹈中,一般指的是在舞蹈表演的動作中,舞蹈演員利用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狀的形態。從廣義上來說,“三道彎”是東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態之一,同時,“三道彎”這一特征也是傣族舞蹈中常見的舞蹈基本形態。在傣族民間舞蹈中,常將“三道彎”這一舞蹈動作形態與各種步伐以及帶有含義的手形組合,塑造出各種自然景象和栩栩如生的神態,如孔雀“泉邊嬉水”“竹林漫舞”“雨林追逐”等。“三道彎”這一形態特征的形成還與傣族人民生活的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有一定關聯。在傣族傳統服飾上,姑娘們的服飾多數為長筒裙搭配略緊身的上衣。孔雀的姿勢、服飾的特點等都可用傣族舞蹈的“三道彎”來體現。
在傣族舞蹈的形成特征中,除了人們常說的“三道彎”,還有與“三道彎”密切相關的形態特征——“一邊順”。這兩種舞姿造型都是傣族傳統的審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體現。云南省西雙版納、德宏、耿馬、孟連地區的傣族人民對孔雀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是隨著千百年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發展形成的。由于該地區適合孔雀生長和繁殖,所以傣族人民才能夠仔細觀察孔雀,從而進行孔雀舞的藝術創作。孔雀崇拜促進了“三道彎”的體態發展,孔雀的自然形態就被認為是一個經典的“三道彎”。當孔雀立于高處或棲息在樹枝上,長長的尾羽垂下來,其形態正好是“三道彎”。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它的骨骼結構,“三道彎”與彎曲的特點就更加鮮明。經過藝術加工后的孔雀形象,無論是在舞蹈中,還是在傣族織錦、飾物上,多是“三道彎”的形象。
二、當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彎”的運用和發展
現今,傣族舞蹈已經廣為人知,在幾代傣族舞蹈表演家、教育家和編導的共同努力下,傣族舞蹈已經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舞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民間舞種,同時涌現出的大量優秀的傣族舞蹈作品,被人們廣泛喜愛和接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當今審美需求的變化,傣族舞蹈呈現出多方位、多元化的創作模式,傣族舞蹈作品風格各異、變幻不斷、絢爛多姿。在這些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道彎”這一形態特征頻繁出現。但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些被稱為傣族舞蹈的舞蹈作品只是披了一件傣族舞蹈的外衣,而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表現形式上都已有所偏離。正是因為這樣,傣族舞蹈作品中“三道彎”的形態特征開始被不斷夸張放大,同時在節奏上的處理也開始有所變化。
說到新時代的傣族舞蹈,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著名的傣族舞蹈《雀之靈》。《雀之靈》這一作品可以說是傣族舞蹈發展歷程中的一個突破,也是楊麗萍對傣族舞蹈的一個顛覆、一個創新,甚至只要人們說到孔雀舞、傣族舞,就會想起楊麗萍,想起《雀之靈》。《雀之靈》作為創新的傣族舞蹈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并且為傣族舞蹈的傳承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對任何事物都不能盲目地崇拜,舞蹈《雀之靈》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非傳統的傣族舞蹈,其只是借用孔雀這一傣族文化中的靈鳥作為表現對象,而在舞蹈動態感和韻律還有“三道彎”的呈現上都與傳統傣族舞蹈有所不同。這個作品中的“三道彎”更多的是融入了現代舞的元素。在《雀之靈》這一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楊麗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這個舞蹈,塑造出一個把真、善、美集于一身的美麗而嶄新的舞蹈形象,毋庸置疑的是,楊麗萍的《雀之靈》為傣族舞蹈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但是在當下,還有許多跟隨《雀之靈》的腳步編創出來的傣族舞蹈,這些舞蹈相比傳統的傣族舞蹈有著更大的差別。它們為了追求視覺上的沖擊,大量地吸收現代舞的一些元素,例如部分傣族舞蹈新作品把“三道彎”這一形態特征進行夸張表現,還加入了一些機械的、節奏強烈的“三道彎”舞蹈動作。而這一編創手法只是為了讓觀眾受到一定的視覺沖擊,為了迎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給人帶來一種強有力的動作質感,這是現代機械化、信息視覺化和西方舞蹈影響的結果。這樣的傣族舞蹈作品的確契合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奮斗和沖刺的生活狀態,但忽略了傣族舞蹈乃至民族舞蹈動作本質的必然要求,忽略了傣族舞蹈中“三道彎”體態是傣族人們對孔雀的崇拜和模仿,是在生態環境和生活勞作中所形成的,體現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狀態,也忽略了傣族傳統的審美心理和安詳舒緩的舞蹈動律。一味秉持“拿來主義”,把傣族舞蹈中的經典體態與不屬于其文化背景的動作形式相結合,只能導致傣族舞蹈文化的丟失和被忽視。更重要且更嚴重的問題是丟棄經典的、標志性的動作,導致傣族舞蹈作品越來越脫離傣族文化和人們生活,成為忽視傳統傣族舞蹈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并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下逐漸走向世俗化、商業化的流水線舞蹈作品。總之,這種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脫離動作本身來源和文化背景的做法是舞蹈編導應高度警惕和避免的,因為這會影響傣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
三、傣族舞蹈“三道彎”特征在創作中的運用
(一)風格性中的“三道彎”
在當今時代,樹立文化自信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也需要扛起樹立文化自信的責任。要想創作出具有鮮明特點與內涵的民族舞蹈作品,就要把握好民族文化的基石,而在民族舞蹈中,舞蹈的風格性是民族舞蹈中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傣族傳統舞蹈的風格性以舒緩柔和、祥和自由、靈動活潑為主,一些男性舞蹈則具有剛勁有力、敏捷活潑的風格特征。
編導在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創作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舞蹈的形態特征無論再怎么運用與發展,都需要具有該民族舞蹈的風格性。傣族舞蹈編導要不斷地挖掘與創新,以充分地利用“三道彎”這一鮮明的傣族舞蹈形態特征,凸顯出傣族舞蹈的獨特風格。但在進行創作時,一定要清楚“三道彎”這一形態特征在傣族舞蹈中本來的樣子,也就是“三道彎”在傳統傣族舞蹈中優美祥和、靈動、舒緩、柔美的風格特征。無論動作再怎么復雜、花哨,也不能丟掉“三道彎”風格性的本質。要深入理解為什么傣族舞蹈里會有“三道彎”的出現,它具體意味著什么。具體來說,編導需要了解傣族、傣族的生活環境和傣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征,例如關于古越人的遺風、孔雀的意境和水文化的特征等;還要了解其實“一邊順”也是傣族的典型舞姿造型,只有將“三道彎”與“一邊順”搭配,才更能體現出傣族舞蹈的風格性。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不會脫離民族文化、丟失舞蹈風格,甚至失去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民族味”。
民族舞蹈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的風格性更是民族舞蹈中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中國民族舞蹈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舞蹈風格性的這一重要基石,脫離民族審美、失去風格性的舞蹈就不能被稱為民族舞蹈。舞蹈編導需要充分了解民族文化,深刻理解民族舞蹈的風格性,從而在舞蹈動作與題材的創編與創新中,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特有的風格韻律,創作出既有創新性,又不失民族風格性的傣族舞蹈作品。
(二)動律中的“三道彎”
在專業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動律的訓練是基礎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民族民間舞教學與創作的核心之一。許多舞蹈編導在創作時,只是按照自己所認為、所理解、所喜愛的動律進行“三道彎”形態特征的創編與創新。甚至有時單純地認為“三道彎”有越大的曲線度就越好看,越扭曲的造型就越有吸引力,一味地跟隨時代的潮流,編創迎合時代和市場的傣族舞蹈作品。
筆者認為,在傣族舞蹈創作時應盡量體現傳統傣族舞蹈的動律,這并不是反對“三道彎”在形式、動作連接和節奏上的發展與創新。當今時代,藝術需要發展,傳統的民族舞蹈需要得到保護,同時也需要與時代接軌。任何舞蹈作品都要不斷地創新或體現創意,從而吸引觀眾的眼球,更全面地傳播與推廣民族舞蹈。編導要通過創新和不斷發展,使傣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因為這是傣族舞蹈在當今時代甚至未來是否能夠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夠被更多的觀眾所接受的重要標準,也是藝術能夠發展的和影響人們思想和生活的根本原因。
在創新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的民族性,要注重動律的掌握和運用。在傣族舞蹈創作中,編導可以充分利用“三道彎”這一鮮明的舞姿造型,體現傣族舞蹈的獨特審美,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在動作連接中結合傣族舞蹈的動律進行動作的創作。例如,在舞蹈動作編創中,編導可以將“三道彎”形態與傣族舞蹈中下肢的起伏動律、胯部的擺動動律、頭部似鳥一般靈動的動作結合,注意造型與造型連接的律動,以呈現傣族舞蹈特有的動律美,使“三道彎”形態保留傣族舞蹈的審美特點。
總之,動律與風格性都是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是民族舞蹈的靈魂。創作者需要根據“三道彎”的原始形態和風格,結合傳統的動律特征,進行現代化和舞臺化的創新,而不能不考慮本質地進行變形。就像有一些漫畫中的人物,再夸張也是有眼睛、鼻子、嘴巴的,不能脫離人的五官而進行創作。舞蹈中的動作也是如此,要從一個動作的根源出發進行創新,創新性的動作要能追溯到相應的本質根源。
在民族舞蹈飛速發展的今天,傣族舞蹈作品也在快速增長。在傣族舞蹈作品創作中,“三道彎”這一鮮明的傣族形態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現今舞蹈編導們也在不斷地圍繞“三道彎”這一動作形態進行傣族舞蹈作品的創新。本文首先對傣族舞蹈中“三道彎”這一形態特征進行簡述,其次對當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彎”的運用和發展進行研究,最后從風格性與動律兩方面深入分析傣族舞蹈“三道彎”特征在創作中的運用。舞蹈編導要在了解“三道彎”動作形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要只是一味地模仿、任意地創新,不去深入地理解舞姿的起源。舞蹈編導無論在任何時候進行民族舞蹈創作,都需要重點關注舞蹈的風格性、民族性、地域性,必須在保證風格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因為它們是民族舞蹈發展與創新的根基。只有創造性地運用現代意識,結合現代人的文化心理,挖掘和保留傣族舞蹈更深層次的舞蹈文化背景,才能創作出順應當代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優秀傣族舞蹈。當然,傣族舞蹈甚至是民族舞蹈的創新之路還很長,如何更好地發展與弘揚民族舞蹈,創作出與時俱進、深受人民喜愛并且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民族舞蹈作品,是相關人員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鄧小娟.生態文明時代的民俗舞蹈價值觀重構[J].舞蹈,2010(7):56-57.
[3]劉金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武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