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含
摘 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應用,能充分彰顯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和功能,有效促進高校育人工作的創新推進,使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效能得到進一步優化。因此基于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分析,針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于高校育人的作用進行詳細解析,提出借助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優化高校育人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彰顯民族音樂文化的育人功能,切實推動高校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育人功能
注:本文系2024年黑龍江省屬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育人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45309357)研究成果。
嫩江流域位于中國東北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民族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達斡爾族等。這些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音樂文化,共同構成了嫩江流域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東北地區高校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應用,能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彰顯教育工作的主要功能,從而促使人才培養工作創新實施,切實保證高校教育工作實現全面創新發展的目標。
一、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內容
嫩江流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比較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且這些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色文化格局[1]。對嫩江地區主要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分析,能看出滿族音樂在嫩江流域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滿族的傳統歌舞、說唱藝術以及民間器樂演奏,體現了滿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審美追求。滿族的薩滿歌舞就是一種融合了歌唱、舞蹈和器樂演奏的綜合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蒙古族音樂以雄渾、激昂著稱,長調、短調各具特色,長調悠揚寬廣,短調歡快跳躍。在嫩江流域,蒙古族音樂不僅保留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特點,還融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達斡爾族音樂則以抒情、細膩見長,民歌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舞蹈音樂歡快熱烈、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嫩江流域農耕文化與漁獵文化的交融。其中,達斡爾族的“扎恩達勒”歌唱藝術,以獨特的歌唱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達斡爾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鄂溫克族音樂則具有濃郁的森林文化特色,民歌多描繪狩獵、采集等生產生活場景,旋律悠揚,節奏自由。鄂溫克族樂器獨特,如鹿哨、狍哨等,吹奏時音色清脆悅耳,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此外,嫩江流域的回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也都有各自獨特的音樂文化。這些音樂文化不僅在各民族內部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展,還在嫩江流域的音樂文化交流中,與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東北地區的高校教育中,積極探索嫩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和應用,能豐富學校教育的文化內涵,也能發揮音樂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高效培養。
二、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嫩江流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這些音樂文化不僅代表了各民族的歷史傳統和藝術審美,還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價值。將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對于高校的育人工作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高校育人資源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只有不斷吸納和整合各種優質教育資源,才能優化育人工作的效果,確保在人才培養工作中開闊眼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效果。而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為高校提供了寶貴的育人資源。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激昂熱烈的舞蹈音樂,又有深沉抒情的民歌民謠,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會風貌,也彰顯出我國多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2]。高校在開展育人工作的過程中,系統挖掘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嘗試將這些音樂文化引入課堂、校園文化和藝術實踐,能豐富高校育人資源,在豐富資源的支持下打造特色鮮明的育人環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促進學生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意識的激活,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相應的培養。
(二)有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
音樂是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字障礙的藝術形式,以音樂開展教育活動能在教育實踐中傳遞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高校教育角度分析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能看出音樂文化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民俗和社會信息。教師依托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開展綜合育人工作,組織學生積極學習和欣賞這些音樂文化,能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拓寬知識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能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高效化培養??梢妼⒛劢饔蛏贁得褡逡魳肺幕c高校育人工作系統融合,有助于在教育實踐中幫助學生形成全面、多元的文化素養,使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全球化視野[3]。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在高校教育中探索學生音樂教育的實施,能借助音樂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和創造力,還能促使學生音樂素養得到不斷提升,為學生職業競爭力的優化奠定基礎。同時,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以獨特的旋律、節奏和音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音樂體驗和廣闊的學習空間。高校在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系統挖掘和全面應用的過程中,要積極組織學生學習和實踐這些音樂文化,顯著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其形成個性化的音樂審美趣味,并且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的即興創作和表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促進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高效培養,使學生的音樂學習和感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有助于凈化學生心靈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心靈往往容易受到各種紛繁復雜的因素的影響,高校學生亦不例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特別是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以純凈、質樸的旋律和真摯、深情的歌詞,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帶給他們寧靜和慰藉[4]。具體而言,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凈化作用不僅體現在緩解壓力、調節情緒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遠離假惡丑,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高校組織學生學習和鑒賞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能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價值,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挑戰和困難。此外,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的許多作品都表達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將其融入高校音樂教育,能激勵學生不斷努力、奮發向上,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奮斗,并且民族特色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樂觀、堅韌的精神也將成為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強大精神力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高校育人工作中開發應用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措施
(一)整合文化資源
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要將其有效融入高校育人體系,應先促進文化資源的整合,篩選適合高校教育的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支撐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創新發展。在具體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應注意收集、整理、分類和保存嫩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樂器、舞蹈、歌曲以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口述資料,并積極與當地文化機構、民間藝人建立合作關系,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數字化錄音、錄像等,確保這些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得到完整記錄和科學保管。同時,高??梢源罱ㄙY源共享平臺,將這些資源向校內師生開放,為教學、研究、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來源[5]。
例如,在文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地方高校可以采用田野調查、民間采風等方式,收集大量嫩江流域赫哲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作品、樂器和舞蹈資料,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這些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和保存,建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數據庫,確保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不僅能在校內共享,還能依托互聯網平臺向社會公眾開放,極大地促進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強化高校音樂育人功能。
(二)創設音樂情境
音樂情境的創設對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至關重要。高校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基于對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和應用,舉辦音樂會、音樂節、文化周等活動,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表演,讓學生在現場感受音樂的魅力。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室、音樂廳等場地,結合音響設備、燈光效果等技術手段,模擬少數民族音樂表演的真實環境,讓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6]。
例如,在高校講解蒙古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蒙古族的長調民歌《遼闊的草原》為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先講述一段關于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如他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以及音樂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為學生理解歌曲的內涵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然后組織學生欣賞歌曲的內容,聆聽悠揚的歌聲,感受寬廣的音域和自由的節奏,想象蒙古族人民騎馬奔馳在草原上的壯觀景象,進而對蒙古族長調悠揚的旋律、自由的節奏以及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進行分析,彰顯音樂教育的價值。
(三)打造校本課程
將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課程體系,是深化育人效果的關鍵舉措。高校在對嫩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系統開發的過程中,應開設專門的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系統介紹嫩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歷史演變等內容。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有音樂理論知識的講授,又要有演唱、演奏等實踐技能的訓練[7]。同時,學校還應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的教學研究,將音樂文化與文學、歷史、社會學等學科相結合,開發具有創新性和綜合性的校本課程,優化教育實踐效果,促進音樂文化育人功能的充分彰顯。如學??梢愿鶕幕瘋鞒邪l展的需求,開設“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校本課程,在課程中系統介紹嫩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歷史演變等內容,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不僅能學習音樂理論知識,還能參與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的演唱、演奏等實踐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學習選擇。
(四)開展實地考察
實地考察是讓學生親身感受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只有積極開展實地考察活動,才能使學生深入體驗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環境和社會背景,深化對民族音樂文化育人功能的認識[8]。為此,高校應組織學生前往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采風活動,與當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體驗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環境和社會背景。在考察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觀摩民間音樂表演、參與音樂創作和演奏、采訪民間藝人等,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和實踐經驗。發揮實地考察教育的作用,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生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在東北地區高校開展綜合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探索嫩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和應用,能充分彰顯少數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的高效開展。因此,在東北地區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從對人才培養工作全面改革的視角,有意識地對嫩江地區的音樂文化元素進行適當的挖掘,發揮民族音樂的育人功能,有效促進高校育人工作的創新,使人才培養工作表現出全新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特色。
參考文獻:
[1]和云峰.“各美其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叢書”的設計定位及基本內容[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3(4):5-13.
[2]閻秀敏.新時代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戲劇之家,2023(34):113-115.
[3]范安心.中國少數民族原生態母語音樂文化的發展探究[J].戲劇之家,2023(24):57-59.
[4]陳思斯.黑龍江省朝鮮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現狀分析[J].當代音樂,2023(11):92-94.
[5]趙瑞,隋欣.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藝術研究,2023(5):151-153.
[6]劉明秋.高職院校音樂美育教學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3(18):154-156.
[7]崔致遠.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創新研究[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3(9):54-56,45.
[8]陳紫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探討[J].當代音樂,2023(9):70-72.
作者單位:
齊齊哈爾大學